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 —406)所作的一部悲剧代表作品,约创作于公元前431年。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传说。主人公俄狄浦斯在成为忒拜王后,面对国内流行的瘟疫,决定根据神示来找出杀害父亲——前任忒拜王的凶手,以消除瘟疫。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不仅是杀害父亲的凶手,还娶了自己的母亲。他一直逃避的杀父娶母的悲剧已经发生在他身上。他的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在得知真相后自杀,他自己也在绝望中刺瞎了双眼,并请求被驱逐离开忒拜。
俄狄浦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诸多贡献,却遭遇厄运,这让剧作家深感愤慨。他开始质疑神的公正性,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并赞美主人公在与命运抗争中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和英雄行为。尽管结局悲惨,但主人公明知“神示”却选择违抗,这种精神体现了个人自主性,也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的回应。
弗洛伊德从这部戏剧引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心理学概念,他认为孩童渴望同性父母的爱,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敌意,并可能导致神经疾病。这一心理现象又被命名为“恋母情结”。
该作品创作有续集《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作品内容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 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 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 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 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
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底比斯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奥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来惩罚自己的弥天大罪。以求忏悔。
创作背景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当时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据记载,索福克勒斯不仅在戏剧方面卓有建树,还在政治宗教事务中大放异彩。一方面索福克勒斯本人拥护雅典民主制,要求以城邦利益为重,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宗教观念较为保守,主张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和神谕体系。这两点在《俄狄浦斯王》该戏剧中得到表现。《俄狄浦斯王》的创作背景影响悲剧本身的形成。当时雅典开始迫害知识阶层,如苏格拉底遭迫害而死。工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个体自由意志衍生,带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主张兴起。天文学的发展,使得预言体系受到质疑,诸神的神话甚至存在也受到质疑。公元前429年至427年,雅典经历了两次瘟疫的侵袭(剧中瘟疫取材于此),促成了公民内心怀疑与玩世不恭,同时也希冀出现治疗奇迹。索福克勒斯借此重新诠释俄狄浦斯的故事,树立神明的权威,挽回宗教机构的声望,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与神谕体系,反对早期启蒙思想。《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人物介绍
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斯芬克司
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司,是一个拥有她自己“语言”的女性。斯芬克司坐在城门外的山上,反复背诵着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的时候最软弱;但凡猜不出谜语又要出入城门的人都要被她吞掉。斯芬克司的谜语深意,就是镌刻于德尔斐神庙入口处的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提醒忒拜国的每一个臣民,杀父的罪人俄狄浦斯,如同每个人一样,在命运的牢笼中痛苦地挣扎。她也是忒拜国必须要驱逐的祸害。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与命运抗争的颂扬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他们往往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源于他的父亲底比斯的国王拉伊奥斯诱奸了国王佩洛普斯的孩子克莱西普斯这桩罪孽,遭到神的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禁止拉伊奥斯有任何子嗣,若有违背,其子将难逃杀父娶母的厄运。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笼罩在命运的可怕阴影里,他的苦难就是替父赎罪。一次宴会上,一位喝醉酒的大臣辱骂俄狄浦斯是冒名顶替的儿子。俄狄浦斯听闻后便瞒着父母到德尔菲神殿去祈请神示,神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预言他将杀父娶母,这让俄狄浦斯震惊不已。为了避免神谕成真,俄狄浦斯选择了离开科林斯国并发下重誓永不再归。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时,与一位老人在岔路上发生冲突,年轻气盛的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老人,那老人正是他的生父。在命运的安排下,俄狄浦斯继续向忒拜城走去。
不久,他遇到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破解她出的谜语,便将对方吞食,当时的忒拜城因此陷于一片恐慌之中。俄狄浦斯以过人智慧解开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被忒拜子民奉为英雄,让其继承王位,并娶了前国王留下的寡妻伊俄卡斯特——他的生母,杀父娶母的神谕应验,可悲的是俄狄浦斯完全不知觉,还欣喜的认为他已经避开了杀父娶母的厄运。他在位16年,与王后生育两男两女:分别是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 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后来悲剧降临了,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忒拜城“像一只航船,遭遇血的狂澜,虽然拼命挣扎,但还是被一个巨浪卷入了深渊,再不见它露出水面。”在那里“田间抽穗的庄稼枯萎了,牧场上吃草的牛羊倒毙了,临产的妇女突然死了,最可怕的瘟疫,那个手持火把的恶煞凶神,突然降临。”国王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按照神示,要想将底比斯的灾难解除,必须找到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俄狄浦斯王开始了千方百计的追查,结果却发现要找的凶手竟是自己。当俄狄浦斯王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震惊不已的伊俄卡斯特自杀身亡,俄狄浦斯也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从此浪迹天涯。《俄狄浦斯王》被人们称为“命运悲剧”。所谓的“命运悲剧”,就是指主人公的自由同命运进行对抗,但结局往往是他们无法从命运的手掌中逃脱出来而不得不被命运毁灭。《俄狄浦斯王》作品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众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之感到恐惧。《俄狄浦斯》把古希腊的命运观,以最形象的方式图解了出来。人生而自由,然而枷锁却无处不在,这枷锁就是“命运”。该戏剧的基本冲突是:悲剧英雄个人的坚强意志、英勇行为和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在力量悬殊的神秘斗争中英雄不可避免的失败与毁灭。
破解斯芬克司之谜,体现着俄狄浦斯的智慧与理性,这是他对底比斯人的恩泽;在邪恶的命运面前他不是听之任之消极顺从而是全力抗争,他极力逃避神谕,努力追查凶手和严苛地自我惩罚,表现出正直、善良、诚实、坚强的优秀品质;他敢于直面严酷的现实,敢于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斗争到底的精神。尽管最终俄狄浦斯还是没有摆脱“神谕”设下的厄运,但其显现出的不屈意志,这种明知“神谕”不可违,而偏偏要违之的精神,也正是作家对个人自主精神的充分肯定。
俄狄浦斯的抗争,无论命运多么残酷,他都坚定不移地在选择和行动,应该说俄狄浦斯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也是古希腊神话给人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俄狄浦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这表现于:他竭尽自己的所有力量义无反顾地反抗命运,最终惨遭失败,他优秀的个人品质、坚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亦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该悲剧中,俄狄浦斯是集智慧、仁德、坚强意志于一身的人格的化身,命运被描述成一种残酷无情的、不可预知的、强大的异己力量,它总在俄狄浦斯行动之前设下重重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如粘附在蜘蛛网上的小昆虫,无论怎样抗争,终将惨败。
俄狄浦斯最后戳瞎双眼,自行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宣告了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命运”和俄狄浦斯王既两败俱伤,“命运”因其邪恶无理招致人们的批判、厌恶,俄狄浦斯因其主动抗争招致苦难;同时,二者又获得双赢,“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让人们认识到了人生的有限性和悲剧性,俄狄浦斯王的抗争让人认识到了人的命运其实就在自我书写的过程中,而不是结局。命运所代表的世界的无限性是人们永远都欲超越的梦想,而在这种永恒的超越中,人性一次又一次得以升华。
艺术特色
伦理叙事
《俄狄浦斯王》戏剧中,“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即指“神谕”故事本身包含着“杀父娶母”的伦理禁忌,无论“杀父”还是“娶母”都是违背了人类的基本伦理准则;同时,根据“神谕”故事所展开的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逆、乱伦、恐惧、痛苦、绝望、罪恶、责任、流放、自杀等伦理命题,展示着戏剧人物生命历程中所具有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因此,“神谕”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模式,体现着戏剧行动与戏剧冲突的独特魅力。索福克勒斯根据剧情需要,将忒拜城瘟疫缘由的“神谕”置于戏剧里的开篇,由查找凶手的“神谕”引出老国王抛弃婴儿的“神谕”,然后引出俄狄浦斯远走他乡缘由的“神谕”。三个“神谕”层层递进,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着作者的叙述策略。
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神祇制订的最高的法律条文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必须遵从的。在《俄狄浦斯王》中,歌队由忒拜城长老们组成,长老们具有很高的权力,其意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全体族人最高的意志。在俄狄浦斯查找凶手的过程中,特瑞西阿斯、王后伊奥卡斯特及牧羊人等先后试图阻止俄狄浦斯的追查,因为对俄狄浦斯来说,不知道真相也许会更幸福。虽然无知是天赐的幸福,这却不能改变恶劣的现实,但是俄狄浦斯愈是否决他们,愈是暴露出了他想知情的决心。这成为戏剧的推动力。《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在“神谕”的导向和警告中,试图通过行动以此逃避“神谕”的预设结局。但是,无论如何努力破解,“神谕”的结局依旧不可能改变,这就是神话故事在叙述上的诉求。“神谕”穿插在该戏剧的整个悲剧的始终,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悲剧的各个要素;“神谕”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在《俄狄浦斯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作品影响
心理学影响
在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儿童早期性发育阶段会产生对父母中异性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他将男孩爱恋母亲、排斥父亲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恋母情结”,女孩反之,相应概念是“恋父情结”。大多数孩子会随着成长自然地走出“俄狄浦斯时期”,只有少数人会在潜意识中积淀为精神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戏剧影响
《俄狄浦斯王》作品,不断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搬上舞台,如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1927年,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
制作成电影
1967年,《俄狄浦斯王》被拍成了电影。
作品评价
《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悲剧”。《俄狄浦斯王》戏剧揭示:“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
《俄狄浦斯王》中的“发现”所带来的并不是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清晰洞见,而是该戏剧中最为激烈的非理性语言。
——J.希利斯·米勒(美国文学批评家)
作者简介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古希腊作家,生于公元前496年,逝于公元前406年,出身于雅典富商家庭。曾经两次当选为将军。他起先出任税务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改革雅典的整个财政政策,后来在西西里失败之后的困难时期又任“十人委员会”委员。索福克勒斯颇受雅典公民的爱戴。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埃阿斯》《特刺喀斯少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