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城镇
润城镇,隶属于晋城市阳城县,地处阳城县东北部。截至2020年6月,润城镇下辖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润城镇常住人口为25704人。
历史沿革
1949年,属阳城县第二区。
1956年,分属下伏、润城2个乡。
1958年,属润城公社。
1962年,增设王家庄、薛家岭、水泉沟、西尧4个生产大队。
1984年9月,润城公社改润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润城镇地处阳城县东北部,东与北留镇为邻,南与白桑乡相邻,西与凤城镇、町店镇接壤,北与沁水县嘉峰镇毗邻,区域面积72.81平方千米。
水文
润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沁河1条,从北至南流经境内屯城、望川、上伏、下伏、王村、柏沟、王家庄、刘善、后滩、润城、河头、下河等村,长12.4千米。
自然资源
润城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陶瓷黏土等。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润城镇辖润城、刘善、北音、柏沟、门楼底、河头、下河、西坡、贝坡、何庄、上伏、下伏、望川、王村、大安头、屯城、上庄、中庄、下庄、东山、李街、大夫街22个生产大队。
1962年,润城镇改辖26个生产大队。
1984年9月,润城镇增设西冯街、沟西、后滩3个村民委员会,改辖29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润城镇辖润城、刘善、北音、柏沟、王家庄、薛家岭、沟西、河头、下河、西坡、门楼底、水泉沟、贝坡、下庄、中庄、上庄、东山、后滩、大安头、西尧、李街、王村、下伏、上伏、屯城、望川、何庄、西冯街、大夫街29个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润城镇下辖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润城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润城镇辖区总人口3335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979人,城镇化率47.9%。总人口中,男性16638人,占49.9%;女性16719人,占50.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3223人,占99.6%;有回1个少数民族,共134人,占0.4%;2011年,人口出生率6.86‰,人口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长率0.75‰。
2017年,润城镇常住人口31126人。
截至2018年末,润城镇户籍人口32858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润城镇常住人口为25704人。
经济
综述
2004年,润城镇各项经济收入105140万元,人均收入4010元。
2011年,润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145元。
农业
润城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4735亩,人均0.7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9146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长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6%。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888吨,人均416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
润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产肉类2091吨;畜牧业总产值39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7%;截至2011年末,森林面积11300亩,林地面积11200亩,林木覆盖率20.5%;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24亩,产量347吨,主要品种有核桃、枣等。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85台(辆)。
工业
2011年,润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85.08%。2018年,润城镇有工业企业148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
商业
2011年末,润城镇有商业网点72个,职工85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2018年,润城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个。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旷归来春复春,故乡山水故乡情。笙箫谷口新翻调,鸥鹭溪头旧约盟。湖海胸襟应让我,龙事业且输人。闲中还欲求仙术,携手逍遥八洞宾。”
这首优美的诗是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罢官回村后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作者的苦恼,又讴歌了家乡的美景。200多年后,上庄一个叫樊大基的诗人也对家乡的美丽歌道:
“三里桃花五里楼,黑枕黄鹂啼处绿杨稠。周遭碧玉杜牧水,绕过龙泉入沁流。”由此可见上庄村的美丽景色。
从庄河口溯樊溪而上,就是古称白巷里的上、中、下三庄。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而且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明清时诞生了进士、举人各15人、诗文家数十人。在那个时代,当知识分子只有走科举入仕这一座独木桥,方能报效家国时,白巷里的好儿郎们从可乐山下意气风发、昂首挺胸地走出来,走向了五湖四海,走向了封建王朝的金銮宝殿。他们留下了政坛上的不朽业绩、文坛上的动人绝唱,也留下了这一大片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建筑群。
漫步在三庄古老的街巷中,满眼是明代的青砖清朝的瓦,古老的匾额门楼上挂。随便走进一个古老的院子,首先看到的是麒麟上墙,狮子把门。于是,仿佛走进了明清时代,与那达官贵人们对话,企图揭开尘封的历史,破译白巷里经济、人才与建筑兴旺发达的密码。我终于明白了,这里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有铁有碳酸钙,冶炼业十分发达,富家大户比比皆是。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有钱了,就让下一代读书、作官,满足修齐治平和光宗耀祖的人生向往。
天坛山庙会
每年的三月十五天坛山庙会,适逢“国际劳动节”黄金时节,天坛山旅游公司全力举办三月十五庙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欢迎四面八方来客登坛发展旅游经济。观青峰万仞儒佛道灵光聚天坛神佑万民之灵山,赏碧水一湾天地人福禄汇沁流超越千秋。
古时候,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卫生条件差,医疗条件跟不上,一旦传染病发生,便很难控制,难免会出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剧。为了避免灾难,人们常常依靠神灵来保佑一家平安。“冲瘟”便是古时“防疫”的一种形式,而王村的“冲瘟”别具一格。
相传每年破五节是“五瘟爷”的祭祀日。这一天,全村家家都要敬奉“五瘟爷”,在家里上供、烧香,求“五瘟爷”保佑全家一年平安,不得任何疾病。
这一天,灵泉观道士身着法衣,敲着乐器,沿街挨户“冲瘟”。一行人中,有四人抬着“瘟船”,左右跟随有小鬼、判官,小鬼身穿黑圪桶,头戴白高毡帽,白脸,长舌,左手提着铁绳,右手拿着铁刺圪朵;判官身穿香色紫蟒,头戴长翅,两鬓插飞,黑脸含白,獠牙巨齿,手持七星宝剑,看了真叫人毛骨悚然。还有收供品的随从,身背钱褡。走到哪里,“瘟船”停放,道士诵经,小鬼、判官进入住户。在住人的房间,每家每户都要献上供品,上香磕头。然后,小鬼抡响铁绳,挥舞铁刺圪朵,判官抡起七星宝剑,由内往外赶,口中还念念有词:“呀--呀--呸--”,声音十分吓人,好像是真的在捉妖除怪,背钱褡的人顺手将桌上供品拿去,算是酬劳。东家还要将满院房门大开,让冲瘟表演依次进行,生怕遗漏一间房、一个角落。小鬼、判官一出门,东家赶紧放炮,以图吉利。
有的人家为了孩子平安,还要让孩子过“瘟河”,就是从抬的“瘟船”上通过,意思是把灾难疾病都掉到“瘟河”里,来消灾免难。过了“瘟河”后,由家长往船里丢些制钱,道士给念段经,据说这样便可消灾免难。
“冲瘟”年年搞,生老病死时时有,但人们仍执迷不悟,都想图个吉利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觉悟的提高,再也没有人相信“过瘟河”、“冲瘟”能消灾免难了。
砥洎城金船
砥洎城位于润城村北,沁河三面环绕,东北处的城墙之下,河水深不可测,鱼龙出没,因和墙头黑龙庙上下呼应,人称黑龙汪,也叫黑龙潭。
黑龙潭
相传,很早时候,此潭经常于月圆之夜万籁俱寂的三更时分,在水面浮出一条金船,金光闪闪,十分诱人。半夜走路的人见过,看西瓜的老汉见过,就连看黑羊的小孩也说看见过。只是等有人跑到河边时,却又什么都不见了,像是恍惚之中,朦朦胧胧。这一奇特景观,传来传去,不知传了多少个年头,传了一代又一代,都知道砥洎城下的黑龙潭里有一只神秘的金船。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没人去追究,善良的润城人把它当作镇寨之宝倍加爱护,把它当一方神灵供奉。
有那么一年,据说是民国年间,润城来了两个外地人,后人都说是南蛮子,在镇上游来走去,经常夜半三更不睡觉,或在城头转,或在河边游,像是寻找什么。时间长了,寨里的、寨外的村民琢磨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家伙是不是想盗金船?那可是个宝,是保护咱砥洎城的镇寨之宝呀,说什么也不能叫南蛮子给盗走!女人们每到十五前后就满斗焚香,祷告金船不被破坏,男人们则在这个时间巡逻守夜,以防意外。说也奇怪,那金船像懂得人意似的,或者真有灵气,知道有人要寻事一样,好多个月圆之夜总不见它出来现形。人们渐渐地放下心来,也不那么戒备了。
那两个人费了不少的心思,总不得空,不是有人防守,就是船不现形。反正只要有人在岸边走动,金船瞬间就会消逝。那两个人会点邪门歪道,在砥洎城内串来串去,在一个厕所后边找到了一根丈把长的旧竹竿,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外皮发黑,杆体崩裂,倒是还算结实。等到一个月圆夜,俩人鬼鬼祟祟扛着竹竿来到潭边,用竹竿在水中正搅七七四十九圈,反搅九九八十一圈,一个搅累了另一个接着搅。原来那竹竿是能让金船浮出水面而不沉的神物,必须不停地搅。搅来搅去,那金船终于浮出来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美不胜言。俩人目不转睛盯着金船,左拨九下,右拨九下,只见那金船缓缓地向岸边漂过来。眼看就要到岸了,两个人已搅得筋疲力尽,手一松,竹竿“嚯”的一声掉入了水中,急得两人就向金船跟前扑去。忽然,一道金光冲天而起,金船不见了,那两个人也不见了。
润城镇又名小城,因与其西北面的一小城寨连成一片,故易名闰城(意为小城闰出一城),后以同音得名。
交通
润城镇境内有铁路侯月线、晋阳高速公路、阳翼高速公路、332省道陵沁线过境。县乡公路2条,总长16千米。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润城镇有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740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2所,在校生2489人,专任教师14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226人,专任教师13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润城中学。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润城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5个。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中庄秧歌。中庄秧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润城八八、润城谷柿香醋制作技艺、润城枣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末,润城镇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3%。
2011年末,润城镇有中央、省、市、县等电视台42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12803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润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张。专业卫生人员5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86万人次,住院手术152台次,出院病人1200人次。
2011年,润城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9395人,参合率96.8%。
社会保障
2011年,润城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3户,人数791人,支出113.2万元,比上年增长62.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0人,支出.6.97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7人,支出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医疗救助3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99人次,共支出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润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4千米,投递点125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5400份、期刊6600册。固定电话用户6000户,移动电话用户3100户。
2011年末,润城镇镇区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座,主变压器6台。综合电压合格率96.71%,供电可靠率99.68%。
2011年末,润城镇镇区有公园5个,面积45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5公顷,绿化覆盖率51%,人均绿地17平方米。
旅游
景点
永宁闸
从庄河口溯樊溪顺流而上,过下庄,穿中庄,便可看见上庄境内一座雄伟壮观的城门门楼样建筑。它横跨樊溪两岸,通体用朱红颜色粉饰一新,虽跨度不过十米,但那种背山临水、巍然矗立的气势却非同一般,一见之下颇让人内心涌起无限敬仰之心,这就是永宁闸。
沿樊溪自下而上看去,永宁闸高大坚固、气势恢弘。左右两侧有耳房,正中高高耸起宏伟的闸楼。闸洞高约七米,加上闸楼,约有十二三米高。左右跨度约十米,厚度也达十余米,用巨大的城砖筑成。闸洞顶上,前后八根木柱撑起巍峨的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楼阁顶上,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屋脊两端的龙头栩栩如生。
闸洞右侧有一株古松,主干松树皮老裂,曲折盘旋而上,状如虬龙正欲向天空腾飞而去。据说,这古松还是一棵仙树呢!古松与闸壁之间,有大小石碑六座,记录着兴建和修缮此闸的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大都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
穿过永宁闸闸洞,往右侧大概七八步远,转过横截面,有一窄窄的甬梯,直通闸顶阁楼。顺梯而上,再进楼门,便可见当年的建筑情况。楼道也是窄窄的,约可容两人并行。栏杆、屋檐隐约可见当年雕梁画栋的繁荣景象,看着那些依稀可见的痕迹,不禁令人平添许多对往昔沧桑岁月的追忆。
走到楼道正中右转,便见阁堂,前后再无门窗阻隔,大有风清气爽、倚栏观景的文人墨客情怀。阁堂左右墙壁取“二龙戏珠”之意绘有同样的壁画。细看那双龙,血口大张、利爪尖牙围着一珠,彩绘着色均匀,气势宏大惊人;笔劲透墙而出,似欲破壁飞去,几乎让人怀疑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著名画家张僧所作。阁堂两侧分别有一间小房,布局相同。小房靠闸两端的墙壁上,还清楚可见当年的拱门。
站在闸顶阁楼,俯视河床,不由得就会想起曾经那汹涌的河水如何经过这闸洞的情景来。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给此闸命名为“永宁闸”,如今看来,确实有让河水永远安宁,愿上庄长治久安的意思。
创建于大金之前,占地3600平方米,规模宏伟,三进三门,整个建筑由庙门、钟楼、鼓楼、过殿、偏殿、东西配殿、舞楼、献殿、正殿、后宫等组成,琉璃屋脊、兽头、瓦,可于北京故宫媲美。现存献殿、正殿,配殿和后宫,属省级保护文物。
上庄村牌楼
大明王朝的金銮宝殿里,曾端坐着一个上庄人,他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国光。正是王国光的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人心中激起圈圈涟漪。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这个时期形成了“读书可荣身,耕冶可致富”的重教入仕文化,历经两个朝代数百年而不衰,留下了“郭峪三庄上下佛,举人秀才二千五”的民俗音乐。
那些进士和举人们,在居官期间或致仕以后,为光宗耀祖,也为官场应有的排场或致仕后的舒适生活,不惜大把金钱,营造理想的安乐窝。依现时的上庄为例,其古建民居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年间。这期间,白巷里诞生了第一个举人,叫王遵,是王国光的曾祖父。他是个绅士,自然有钱,大概就是从他开始,注重建筑文化,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从此拉开了古建筑群的序幕。王国光修建了“天官府”,由尚书第、司农第、王氏聂氏宗祠等建筑组成,王国光侄、湖广参政王淑陵修建了进士第;王国光之孙、山东省参政王征俊修建了望月楼、参政府、厅房院、仰山居等建筑;民国年间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修建了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历经四百余年,上庄终于建成了群山环绕,绿水串珠,四合院星罗棋布,望楼高耸云天,颇具几分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这就是耕读文化与自然天成之趣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村落布局,居住著名臣、硕儒、巨贾极其后裔。当我们用文化的目光欣赏这些建筑时,你就会发现许多文化的奥妙。
王国光故居尚书府
王国光像,其一,精致小巧--不事张扬的儒家风范。我们山西有三个文化地域组成,晋北属游牧文化地域,牧民结束了依水草而居后,住宅环境狭窄;晋中市属商业文化地域,有“通四海、达三江”的扩张意识,占地广阔,一套连环院占地几十亩、上百亩。晋西南、晋东南属农耕文化地域,由于土地的金贵,占地普遍不多,就是有权有钱人修房盖屋,也是小巧玲珑,一座或几座四合小院,占地不到极少。加之读书、作官者,有含蓄深沉,不事张扬,讲究内心欢愉,抑制外在威风的儒家文化心态,其宅院就相对精致典雅,结构严谨,不求宽大,高峻威严,有积极向上的强烈意识。因此,二至三层小楼较多,二至三进穿堂院为主,风格一致,浑然一体。又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高耸的望月楼、听泉居。王国光修建的“尚书第”,只有东西两院,宽20.3米,46.3米,折合0亩0分。难道是他没钱修建更大的宅院吗?
其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上庄村三面环山,中间临水,这就形成了“山环水抱必有气”的传统风水格局。山势既定,不可更改,就以山为本;村中有水,成为建筑的中轴线,就以水为魂,山水田园特色就这样形成了。顺坡势而建的深宅大院,栉次鳞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趣,雕梁画栋,蔚为大观。自上而下到樊溪边,又自下而上,延伸到对岸的南山坡。整个建筑群以跨樊溪上一座拱圈式门楼为高亢的休止符,真是凤头豹尾,气势非凡。自下而上,又暗合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从中不难看出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重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强调人和自然统一的文化韵味。登高观赏,气势磅礴,十分壮丽;细看格局,呈棋盘状,非常科学;个体考察,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小中见大,出奇制胜。上庄村的古建群落在美学、科学、人伦学、精神学和哲学的追求上,布局严谨,整体和谐,都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物。布局严谨,整体和谐,
其三,外观封闭--排外聚内的防御意识。中国古代社会动荡,宗族之争、民族战争不断,村落的选址和建筑特别强调防御的安全,背山面水,地势较高处易守难攻,形成村落的天然屏障。上庄村就是这样,三面环山,挡住了入侵者的步伐,也挡住了凌冽的西北风;中间临水,又是一条防御线,也方便了两岸百姓的生活需要。古建筑群布局严谨,整体和谐,有着对外排拆,对内凝聚的文化心态(这是中原地区北方四合院的普遍特性,最典型的是润城的砥洎城)。街巷深,使人感到神秘;楼阁高耸,既可赏月、听泉、观水,又能了望敌情,积极防御。不少府第有大门、二门、三门、暗门,院中有水井,对外防御,对内交流,生产、生活、礼制的功能齐全。这是地处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碰撞的产物,它的形成已有数千年历史。
其四,耕读仕商--提升文化品位的建筑理念。前面列举了上庄数位名臣及其建筑,想说明这样一个观点:提升村落文化、经济品位的重要因素是以名人的多少为突破口而呈现出来。明清两代,上庄村诞生了进士、举人各5名,贡生、秀才上百名,还有为数不少的商人、巨贾。表现在建筑上,王樊两族宗祠、尚书府、进士第、司农第、参政府、樊圃新院等。衬托这些建筑的是高大的门楼,竖立在巷道的入口处。其用意是以彰科甲,具有功利性和审美性的双重特性。在这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人文景观和物质景观。前者的标志是科举入仕、诗文书画、民间传说、地域风情。入仕者不乏名宦、诗人,如入仕者王国光,有诗集《王疏庵率意稿》、经济学专着《万历会计录》等著作流传;未入仕者王豫泰、樊大基等是当时的名诗人,有诗作流传至今。樊家没有出过进士、举人,却是当地名商,在省内外开店铺几十家。后者的标志是商品流通、生产技术和建筑遗迹。樊圃新院十分气派,严丝合缝,象征着财不外流,四水归堂,充溢着森严的防范性。
上庄古建筑群在中国乡村独具特色,被专家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其文化意义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人不是建筑学家,写出这篇粗糙的文章,旨在抛砖引玉。
砥洎城
“砥洎城”防御性规划与功能探析
砥洎城
山西省阳城县10公里处的润城村,至今保存有一座两万余平方米的古堡寨聚落--“砥洎城”。砥洎城取位于沁河河心一天然大砥石上,三面环水,南依村镇。沁河在这段又叫“洎水”。远望其城,恰如砥柱,巍然屹立,击水中流,因而得名。它以“居住”为本,“防范”为卫,因地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本文试从两个层面上,就“砥洎城”防御性规划作初步探析,祈恳专家学者斧正。
独擅胜场的防御建构--“硬”防卫体系
城依砥基形势,如龟似鳖,坐北朝南,占地23000m2,周长704m。它依岩为垣,因涧为池,三面环水,形势奇险,为防御之天然屏障。在我国古代以平面作战为主。砥洎城御敌之规划,建构层次也依此规律,由外向内分四级大体呈水平向展开:护河--城墙--街巷--宅院。
第一层级,沁河天然屏障
砥洎城构建选址的艺术别出心裁,择址标准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暗合,在意境上追求的是宽广水阔,生机盎然和恰如其分,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美感和享受。它巧借沁河河心一大砥石,使之三面临波,造成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之优势。给入侵者造成天然的地理障碍和心理畏惧因素。民间有句俗话:“宁隔千山,不隔一水。”三面滔滔碧波,胜似雄兵百万,砥洎城巍然屹立,乐在其中,“不怒自威”。给人以凌然不可侵犯之气势。南面城门着陆部分,左右炮台高耸,火力层层封锁,且只占城周的四分之一,“可集中兵力一向”收到事半功倍的防御效果。
第二层级,城墙整体防御
砥洎城全景
城墙是砥洎城等级最高,作用最直接的防御建筑。大凡城墙,砖石砌建,土垒夯筑者屡见不鲜,而在此处以炼铁埚筑城,坚固异常,实属筑城史上罕见。其被誉为“水围城”、“蜂窝城”和“坩埚城”既体现了古代此处冶炼业的发达,又记载了民间因地制宜、利废为宝的绝妙创造,设计者虽不见得有什么强烈的环保意识,却体现了恤民之本,简约实用的绝好理念!
砥洎城南面外墙用青砖垒砌,高约10m,临河东、北、西外墙选用碳酸钙和河卵石,高约16m。周围内墙多用炼铁坩埚,浆砌一律以石灰和炼铁渣调浆,其坚固程度胜过当今的水泥沙浆,且经过不断钙化愈久愈坚。一行行坩埚纵行排布,虚实相生,整齐而富肌理之美。城墙设有炮台、望楼、垛蝶、藏兵洞等,环城路与城门楼相通,可环城巡视。堡墙一方面“昼防流寇,夜防盗贼”,同时亦防风阻水,承载多种功能。
南门为其城初建唯一出口,城门楼三层,高15m,额书“砥洎城”。下层城门洞过道设内外两道城门,其间西侧有门房,外层城门之前原有一道铁闸,58年淹没在“大炼钢铁”的红流中。中层是弹药库,内存火炮、抬枪、鸟铳、发射药铁沙,冲天炮、飞碟等传统武器装备。直到解放后依然保存完好。顶层城楼四面开窗,内悬一铁钟,供日常计时,遇匪患报警之用。
由河卵石建筑的城墙
清顺治在城北低洼处石坡上,拓出二亩多地,城内居民集资修建了瓮城及北门,即“水门”。使南北脉气贯通,也方便了居民洗濯。门额“山泽通气”即印证了修建的初衷。水门楼为五层建筑,最上层为“祖师阁”。每逢洎水涨潮,波涛滚滚,凌然阁上,观水之浩浩,感人生之戚戚,百感顿生。南北两门,两种营建,两处景致。水门内城壁上次弟密布的小窑洞,为典型的“蜂窝城”,是古时养马和驻扎护城兵丁的地方。这里和城门楼,各处炮楼,环城路浑然一体,护城兵丁的各项活动可与居民无扰。
城内备有水井、碾磨,在解决居民饮食、饮水的同时亦是防御敌人火攻的考虑。
第三层级,内环巷道建构
堡寨内整个路网布局形似迷宫,与其它官方营建的城堡中严整的道路结构相比,更贴近了自然村落的特点。城内通道错纵排布,自然形成十大街坊。道路皆为“丁”巷,而无“十”字巷口直穿,这是出于防御与风水的考虑。大小“丁”字巷又与内环路、环城路巧妙相连,东西内环路和城内“丁”字路各设一道端巷(俗称袋状路)有进无出。巷道空间曲折多变,处处展示着理性的色彩,显示着“八卦”的神秘。这是一组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路网格局。由于地基局限,建筑密集高大,墙高巷深,街道更显狭窄、幽邃。巷道幅宽较窄,本身就是防御措施之一。各条巷道少有笔直,通过曲折、坡度、宽度等的变化,给人以丰富的方向感和排它性。陌生人乍入其中,百折迂回,如入迷宫。对于熟悉地理的人,此多变的巷道恰又似隐形路标,具有强烈的识别导向性。关键巷内还设有街门和过街楼,有专人把守,层层把关,处处设防,万无一失。
城楼
城墙内侧内环路与各“丁”字巷口相连,并与城墙顶部环城路一同构成双重立体“视控”体系,便于防御和监视敌人,这是重视防御移动性的一种考虑。从分级防御观点来看,也是城内街网构成的更高层次。底层内环路亦可作兵力调动的马道。便于快速直接地投入外围战斗,减少与村内的交叉干扰。
第四层级,独特宅院串连
城内民居整体规划布局形成于明代。其中“张府”、“师帅府”、“鸿胪第”、“张敦仁故居”等皆为名门望族。城内每户门额皆有题字,且书气不凡。院落一般为两进或三进,一律青石叠基,青砖砌墙,灰瓦盖顶。厢房高为两层,檐廊以悬梁出挑;正房呈三层的阁楼,望楼则为四层,明间和稍间封以格扇门窗。宅院以独特的比例创造出宜人的空间气氛,加之门窗、外廊、拱柱、封檐、瓦脊等木石构件的精伦雕刻,更透出几分古朴与秀雅。从安全防卫的角度讲,砥洎城的防御性更注重营造细节上的处理。如封闭内敛的安全感体现在厚高而坚固的住户外墙上,或无窗或只开小窗。由于地界紧缩,院落窄小,数楼并建,亦与防御功能的强化直接相关。有的院落上房角楼高起作“望楼”,兼有看家护院功能。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其院与院之间在厢房或不显眼处留有暗门。街坊内的院落可以互相串通、道路隔开的街坊又有“过街楼”相连。堡寨内院落地下建筑颇多,有的地下建筑深达三、四层,以足踏之嘭嘭作响,证明下面仍是空的,且有通风系统。形成最内层级的立体防御体系。平日各户自成独院,一旦险情发生,则串连成一统,并可转入地下。使局外人看来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再加上过街楼、望楼的监控作用,更能有效地牵制来犯者,村民可利用处处机关。保护自己,打击歼灭入侵者。
砥洎城择址于太行山、太岳、中条三山之壑,樊河与沁河两水之间,四壁青山层层环绕,三面碧水滔滔迂回,为天然之大格局的“风水宝地”。一般而言点穴堪舆讲究“藏风避水”,采取消极的、顺应天时、地利的态度选择风水地。而砥洎城点穴却因地制宜,独创新意。以积极的态度“迎风劈水”,在千米宽的沁河床上,巧借河心一大砥石筑寨建城,易守难攻。其城似龟,中华草龟探水;其村若凤,凤凰展翅;又如舟船,击水中流;路网布局,展示理性。整个城池东北高西南低,门坎主,坐阳朝阴。城内院落皆按八卦方位为序,以及封闭的堡墙,双重的城门,水门的瓮城,皆为藏风纳气之考虑。后加修的水门,也是从风水经营出发,为疏通脉气而为。风水术的运用,除迷信色彩外,也有不少闪烁科学光芒的内涵。它重视的是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有效的地利之优势,使人因借天时在自然万物中获取保障。
藏兵洞
砥洎城人稠地窄,院宅密集,但同其它传统聚落一样,庙宇及宗祠建筑不仅未因地基紧缺而逊色,反而数量更多,规格颇高。这是人们于动乱时强烈的求安心理,在精神层面上的恰切表达。
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分布着“关帝庙”、“黑龙庙”、“三官庙”、“三圣殿”、“土地庙”、“文公祠”、“丰都殿”、“雷神殿”、“黄禄殿”、“文昌阁”、“祖师阁”、“白衣洞”等庙宇,可以说,民俗意义上的各路诸神应有尽有,各司其职,庇佑城寨安康,整个城池弥漫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同时从庙宇的经营规模与位置安排也可反映出精神上的需求层次。“文昌阁”和“关帝庙”两组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前后相邻,占据着城寨的“中心位置”。如此安排,于前者反映城中众多书香仕族对“文昌公”的崇仰;而后者则表现出寨内人对关羽这位心目中的保护神的虔敬。与城寨物质实质上的防御相对应,人们将精神上的安全寄托在关帝身上,突现出堡寨的防御象征。
《汉书·五行志》记载:“简聂氏宗祠,不筹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木不润”。砥洎城人也同样重视对祖宗的祭拜,城中亦有张家、王家、郭家等各族祠堂的分布,显示着宗祠文化的浓重色彩,祈愿先祖的护佑。
砥洎城地道
堡寨中从聚落到住户各个层次广泛分布着大量形象各异、作用相似的象征性、标志性的精神构件,如铁牛、石狮、石鼓、石匾、泰山石敢当、影壁、鱼跃龙门、风水楼及瓦当、屋脊兽头、门额等多处吉祥纹样,都起着驱邪镇宅和调节气场的作用,寄托着居民期求保佑和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它们分布在空间的各个节点,无处不在潜福点化,丰富着聚落的精神防卫系统。
防卫的虚象效应
这是指通过领域性和可视空间的组织,对建筑外部空间巧妙布局,使居住者产生心理安全感,而使入犯者自生怯恐心理的防御对策。此种“攻心战术”可为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思路,有助于营建人性化的安全防卫空间。
首先,强调深度围合的聚落防御思想,对砥洎城而言可谓发挥致极。按照美国建筑师简·雅格布斯的理论“密度稀疏并不能保证使居民摆脱犯罪和担心,相反,适当的高密度却能给聚落带来活力。”砥洎城内各院落既互不干扰,又邻里相依,使居民消除了无助的畏惧感。
坩锅城墙
其次,过街楼、地道、街门及望楼的设置之绝妙,作用正与杰雷米·边沁的“全景监狱”相吻合,由于入犯者无法确定监视者是否在内,因此他必须将监视当作恒久与全面的督察而注意自己的行为。其完美在于虽然无监视者出现,但它在入犯者看来却象时刻注视的眼睛,使其欲为而不敢为之。
物质与精神双重防御体系相辅相成,创造了“砥洎城”卓绝的文化个性,这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一定时代背景下特殊的建筑形态,故有着非常的研究价值和游览观赏内容。同时在安全防卫方面的探索,对今日之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正当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之际,城镇化进程迅速改变着在城乡面貌,传统的村镇民居正面临着解体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或许更应该抽暇回顾一下前人千百年来营建家园的经验,梳理亦保留那些正在消失的财富。
天坛山
天坛山位于润城沁河西岸的刘善村。为一道教名山,自隋朝恭帝年间至今,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沧桑。相传是唐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皇帝和明万历神宗皇帝在此筑土为坛,报天之功,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的封禅之地。与王屋山遥相呼应,历来是闻名晋、冀、鲁、豫、徽、浙、苏、秦八省地的道教朝拜圣地,更是游览的好去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坛山巍峨岐秀,山环水绕,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有机交融。观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体其神,人文聚结,意蕴无穷。宫观建筑超凡脱俗,出神入化,既保留了自然山林的宏伟秀丽,又体现出风水宝地的绝好气韵,可谓地设天成。农历三月十五天坛山传统庙会,历经千余年经久不衰。既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朝拜圣地,又是商贾汇集,杂家大全,为中原地区北方经济、文化、民俗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
旅游指南
气候与游季
润城镇
润城镇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
进出交通
从阳城县汽车站坐车到润城,下车再坐三轮车即可。
获得荣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2016年10月14日,润城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20第五届中国国家旅游年度榜单——2020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特色古镇。
2021年8月,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名单。
2021年8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参考资料
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_凤凰资讯.凤凰资讯.2021-08-18
阳城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阳城县统计局.2021-08-17
2020第五届中国国家旅游年度榜单重磅揭晓.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1-01-16
关于公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的公告.文化和旅游部.2021-08-0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名.文化和旅游部.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