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乞丐》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于1881年在加拿大出版,随后于1882年在美国出版。这部小说代表了吐温对历史小说的首次尝试,故事情节涉及了1547年英格兰九岁的爱德华六世的登基,以及他与长相相似的伦敦贫儿汤姆·坎蒂的互动。小说以贫儿汤姆在王宫的生活经历和爱德华王子的流浪生活为两条线索,具有马克吐温作品中风格特异的一部作品。小说利用童话的形式、巧妙的讽刺、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同一天出生的两个主人翁——王子小爱德华与贫儿小汤姆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己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时,政治上,美国两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总统的选举进行着极其恶劣的政治投机。而选举的结果,窃取总统和副总统职位的无一不是资本财团的傀儡。1877年至1881年的总统海士就是这样一个傀儡。营私舞弊,投机钻营,贪污腐化,成了美国政治生活的特点。
在经济上,美国已经成为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在农村,美国南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租佃关系——分成制。西部四分之三的农户把农场抵押给银行或股份公司。破产的农民,加入了失业大军、城市贫民和社会游民的队伍。在城市,劳动过度、营养不良、贫困、饥饿以及非人的居住条件等资本主义的“文明”,沉沉地压在工人的头上。1873年持续到1878年的经济危机,失业工人达三百万,加上他们的家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成为当时全国规模的大灾难。
在这段大萧条期间,美国工人开始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于是,在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头一次在和平时期使用联邦军队,将罢工镇压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马克·吐温于1877年夏天放下已经动手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决定创作《王子与乞丐》来回应这个血腥的年代。
作者背景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内容情节
贫儿汤姆·康蒂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父亲游手好闲,酗酒成性。汤姆从小就生活凄苦,常常四处乞食,还得承受父亲和奶奶的辱骂和殴打,只有母亲能够给予他一点温暖。汤姆受到当地牧师的鼓励,教他读写,他在梦想中就把自己想象为王子,还和小伙伴们扮演王宫里的分封游戏。一次,他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大门附近闲逛时,看到了威尔士亲王爱德华·都铎,被爱德华王子领进王宫。王子处于对外面世界和汤姆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汤姆互换了衣装,而他们本是同一天出生,相貌、身材、声音和表情几乎都一样,换装后连他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来。就这样,贫儿汤姆在王宫里当上了王子,而爱德华王子则到贫民窟里去受难。
汤姆当上王子后,一开始更多是恐惧,唯恐自己被发觉要处以死刑,但是没有人发觉,包括老国王都认为王子只是神志不清,患了疯病,需要好好护理。随后,汤姆渐渐摆脱了恐惧,慢慢地适应了宫廷生活,甚至喜欢上那种前呼后拥、穷奢极欲的气派;在老国王死后,汤姆甚至能尽其所能地施行仁政,体恤下情。而爱德华王子则没有什么幸运,到了贫民窟,他还坚持自己的王子身份,于是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患了疯病,并受到汤姆父亲的狠狠管教。后来,爱德华王子不得不穿着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四处流浪,他加入流民队伍,差点被隐修士谋杀,还被迫做了小偷,幸好遇上了落魄的迈尔斯·亨顿爵士,得蒙照顾,才最终回到伦敦。在新国王的加冕典礼上,爱德华王子及时证明了自己才是真王子,是应当加冕的国王,而汤姆则是心甘情愿地帮助他恢复王子身份。
人物介绍
贫儿汤姆善良、机智,虽然他已登上王位,但他却没有想要独占王位,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他义无反顾地帮助爱德华王子回忆起玉玺的正确位子,证明了王子的真实身份,帮助他重新获得了王位,这凸显了汤姆心灵的纯洁,更升华了他善良的本性。在汤姆当国王的时间里,他废除了许多血腥的法律,使百姓能够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他一上任时就救下了即将被处死的诺福克公爵,虽然还只是个孩子,但这显示了汤姆的仁爱之心,汤姆也用自己的聪明机智救下了受冤的妇女和她的孩子,让众人都惊叹他的聪明。
爱德华王子(爱德华六世)
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翁爱德华王子心地普良、勇敢、执著,当汤姆的母亲正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王子免于遭受约翰·康蒂的毒打时,王子勇敢地站起来说“太太,你不用替我挨打,就让这两个畜生冲着我来吧!”。王子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敢于担当和勇敢的个性,也表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他的心地善良显尽无遗。虽然他重获王位的路途艰险,虽然他处处受到人们的冷遇与嘲讽,但爱德华王子却从没放弃寻回王位的目标,他的执著最后让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感染着读者的心灵,鼓励读者们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迈尔斯·亨顿爵士
因受弟弟陷害,被父亲赶出家门。后来他救下了流浪在民间的爱德华王子,并因支持新国王的王位要求而被授予伯爵头衔和家族权利,可以在国王面前坐着。
汤姆的母亲
衣衫破旧的贫苦底层妇人。因为母爱,她是唯一分辨出真假王子的人。
爱德华王子的父亲,老国王,爱施行虐政,小说中的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模样。
休·亨顿
迈尔斯·亨顿爵士的弟弟,设计阴谋让父亲生气赶走了哥哥迈尔斯,还做了许多其他坏事。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贫儿汤姆和王子爱德华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环境中生活着,马克·吐温通过他们错位后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者和劳苦人民在生活与人性上的尖锐对立。作者通过爱德华的经历揭示贫苦人民的生活环境,通过汤姆的经历,暴露宫廷里贵族们的腐败生活及残酷的人性。真正的王子爱德华戏剧性地来到贫儿汤姆的家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王子发现他自己已经到了约翰·康第家里,约翰关上门,把那一群人关在外面。王子在一支插在瓶子里的蜡烛的微弱的光线下看出了这个令人作呕的狗窝的大致轮廓:“房子又小又破,只有一张也算是床的床铺,归汤姆的父亲和母亲使用。汤姆、祖母及姐姐们却不受拘束—全部的地板都归他们享用,他们爱在哪睡就在哪睡”。以上的词语“不受拘束”、“享用”说得诙谐,可人人看了又都会心情沉重,它说明了当时劳苦人民的生活环境是多么恶劣。而宫廷的腐败生活,与之相比,产生了鲜明的反差。
马克·吐温从英国历史中找到了寄托美国现实的外壳。他选择十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来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美国作对照,用意是很深刻的。同是历史的转变时期,对人民同样是灾难。人们的感觉“和一个欢欢喜喜跳出去看彩虹,结果遭雷打的感觉很相似”。“羊吃人”给英国农民造成悲剧,垄断资本家吃人给美国工农带来不幸,只有时间和国度的区别。
在那个“真该遭雷打”的英国也好,美国也好,皇帝或总统,爵爷或议员,无不是对人民造成灾难。亨利八世的朝廷,使人想到海士的国会;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使人想到南北战争后所欠下的那笔二十亿美元的国债券;公侯伯爵争封采扈,使人想到那窃取国库的特维德事件;在资产阶级大资本财团的控制下,总统也不过是个庄严的傀儡;亨利八世是个恶魔,海士总统在血腥的年代登基;爱德华忘了自己的诺言,继承的是他父辈的事业,海士们在竞选时的演说又几时认真实行过?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人民的还有什么?伦敦的垃圾大院,使人想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贫民窟;英国的游民队伍,使人想到美国那三百万失业大军和他们的家属;亨利八世的绞索和火刑柱,使人想到美国当局动用军队镇压罢工和开展大规模恐怖运动的情况;历史就是这样地相似。
正是为了跟海士、特维德那样的总统和议员们对比,马克·吐温才有意塑造了汤姆、爱德华和迈尔斯那样的人物。马克·吐温在《王子与乞丐》中所展现的两个世界正是他关于“两个美国”思想的反映。他曾说过:“我对我们的文明是怎么个看法呢?我认为这是微不足道而又毫无价值的,充满了残酷,忙乱,无耻,卑劣和伪善。就是这两个字的声音我都感到憎恶,其中包含着谎言。”汤姆在宫廷里生活两周就开始变坏了,正是资产阶级文明对人民腐蚀作用的典型例证。
马克·吐温对人民深切地同情,但却始终没有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他从人道主义出发,用人类天性的善与恶来分析人们的思想言行。在《王子与乞丐》中,爱德华六世生来就是个善良而公正的人,他在亨利八世身边长大,终日呆在皇宫,却仍然有一颗仁慈而正直的心。休爵士“贪得无厌,诡计多端,心地狠毒,专爱算计别人—是个阴险卑鄙的小人”。马克·吐温认为“他生来就是那样”。休没有得到最终惩罚,只是“因为他的妻子和哥哥都不肯证实他的罪状”,以此完善了迈尔斯的人性。
艺术特色
语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游戏性、欺骗性的语言,以达到使人发笑的效果,但这种幽默表现出来的却是黑色幽默的作用,让人对主人公所处的社会感到万分无奈。
对比
小说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对比的手法。王子的身份与贫儿的身份对比鲜明,虽在同一天出生,两人有着相同的外貌,但王子的出到来使所有的英国人欣喜若狂,贫儿的到来却无人理睬。另一处对比便是亨利八世的血腥统治与汤姆和爱德华六世施行的仁政,在亨利八世在位时,人民往往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被判处绞刑,而汤姆和爱德华爱护人民,珍视他们的生命。迈尔斯的宽容善良与其弟休的阴险恶毒也构成了对比,休欺骗众人,强娶伊迪丝,猫占家产,罪大恶极,但迈尔斯却原谅了他,免除了休的绞刑。约翰·坎第与汤姆的母亲也构成了对比,前者心肠恶毒,时时毒打汤姆,后者则是为仁慈的母亲,愿意用生命来保护孩子。在小说中处处充满了善与恶的对比,尊贵与卑微的对比,使小说的结构完核,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人物形象
马克·吐温笔下的爱德华与汤姆都是可爱的,虽然爱德华的性格任性、固执,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封建统治者的一些不好的一面还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对儿童心理的变化描写得恰到好处。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贫儿汤姆经过自身心灵的碰撞,他性格中的善良、诚实战胜了邪恶,他帮助爱德华回到宫中。错位后的落难经历,使回宫后的爱得华当上了一位仁慈的国王,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成为了马克·吐温心目中理想的国王,也道出了他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的美好向往。小说中作者描写的这两个儿童人物形象各自具有美好的心灵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影响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小说创作生涯的经典之作。小说以16世纪的英国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两个身份悬殊的孩子互换人生的一段有趣的经历,故事情节设计巧妙,人物个性十分鲜明,对比的手法贯穿整部作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中纯熟地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彰显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批判讽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而且启发无数后人的创作灵感和众多人士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