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托勒密王朝时期的石碑,高112.3厘米、宽75.7厘米、厚28.4厘米,材质为花岗闪长岩,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799年8月,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小镇罗塞塔附近修筑工事的士兵发现罗塞塔石碑,驻军首领皮埃尔·布沙尔意识到这块石碑的重要性,并派人送到开罗的埃及研究所。1801年,法军战败,英法签订的停战协议中规定,法国军队必须将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重要埃及文物交给英军。1802年,英国军队将罗塞塔石碑运往伦敦,存放在英国古文物学会;同年,英王乔治三世将罗塞塔石碑捐赠予大英博物馆。
罗塞塔石碑原刻有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诏书,现存可见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记录诏书的同一段落,即埃及草书(32行)、埃及象形文字(14行)以及希腊文(54行)。罗塞塔石碑是解密古埃及文字的关键,表明自从托勒密王朝时期以来,埃及时局以及书写系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背景
自从埃及开始信仰基督教后,曾经的神庙就逐渐地销声匿迹。有的神庙被关闭,有的被拆毁,并将砌墙的石块另作他用。15 世 纪, 在 埃 及 统 治 者 SultanQaitbay 的指令下,遭到破坏的罗塞塔石碑与其他石块一起,从原来的位置被搬到了拉希德,用来搭建那里的堡垒。
发现与流转
发现
1799年8月,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西支流入海口附近的拉希德村(Rashid )修筑防御工事,偶然掘出一块布满稀奇古怪文字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断片。这块石碑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下部为古希腊文。工兵军官布夏尔(P.Bouchard )对古希腊文略知一二,他断定这件埃及古物非比寻常,遂报告了上级。拿破仑·波拿巴对其十分重视,下令把石碑运到开罗,供他在那里创立的埃及研究院的学者们进行考证,并且立即下令从巴黎召来两名专家,里创立的埃及研究院的学者们进行考证,并且立即下令从巴黎召来两名专家,用石膏把石碑复制下来,将碑文拓片送给欧洲一些知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进行研究。
流转
1801年,法国被英国和土耳其的联盟打败,英国夺得了埃及的宗主权,根据协议,战败国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转交给英国人。法国人表面上遵守协议,暗地里却留了一手,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保住罗塞塔石碑,企图偷偷将石碑运走。但警惕性很高的英国人还是在一艘最后即将开往法国的船上,发现了这块无比珍贵的石碑,把它夺走。于是,法国随军科学艺术考察团学者苦心珍藏的这块石碑,最终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
1802年2月,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存放在英国文物协会,后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予大英博物馆,自此就一直被陈列于博物馆的埃及展厅中,是最重要的馆藏之一。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在一战期间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 由于馆方担心激烈的轰炸有可能会对馆藏造成损毁, 因此将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一批可移动文物秘密移藏至附近Holborn地下50英尺之深的地铁站内。两年后这批文物才重回博物馆。
名称由来
按照考古学的惯例,这块石碑应以发现它的地点拉希德命名,称作”拉希德石碑”。然而,发现石碑的法军士兵却将阿拉伯语”拉希德”一词误译成罗塞塔(Rosetta),这样一来,这块著名的石碑在西方就有了一个以讹传讹的名字-一”罗塞塔石碑"。久而久之,就连出土石碑地点的那座建于15世纪的拉希德城堡也被人改称为罗塞塔城堡"。
基本情况
这是一块花岗闪长岩石碑的残存部分。整块石碑原刻有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诏书,现存可见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埃及草书(32行)、埃及象形文字(14行)以及希腊文(54行)。高112.3厘米,宽75.7厘米,厚28.4厘米
石碑特点
这块石碑最独特的一点在于,它是唯一一块留存至今的大型石碑,上面记录着公元前 196 年 3 月 27 日的一份公告。而这同一份公告,在石碑上用埃及象形文字(也被称为圣书体或碑铭体)、世俗体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进行了镌刻。碑文的上端使用的是当时已经有 3000 年历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它用于宗教文本、纪念碑、正规文件等的书写;在中间部分使用的是读书识字的古埃及人都可以看懂的世俗体,这种文字一般用于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碑文的最后一部分,使用的是当时埃及政府通用的行政语言——希腊文。三种文字针对当时埃及的不同阶层,使宗教人士、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都可以读懂碑文的内容。
碑文破译
希腊文
1802年4月,英国学者斯蒂芬·韦斯顿(Stephan Westem )首先把石碑的古希腊文字译成了英文,弄清了碑文的内容。
象形文字
1802年5月,享有国际声望的法国东方学家德·萨西(S.de Sacy)获得了一份罗塞塔石碑拓片,找出了代表’托勒密”(Ptolemy)和‘亚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进行的。1802年,阿克布拉德发表了《给德·萨西先生的信》(LettreâM. deSacy),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在埃及通俗体铭文中找出了全部见诸于古希腊铭文中的专有名词,初步确定了可能是16个埃及通俗体文一些单词,如”神庙"、”希腊人”等,表示人称代词”他”和物主代词“他的”等符号。
1822 年 9 月 14 日,Champollion意识到自己也可以阅读当地早期的埃及法老姓名,而这种象形文字的符号肯定也可以写出古埃及语言。他凭借自己的科普特语知识,逐渐开始阅读象形文字的内容。Champollion 也在棋局中迷失了很久。但是,经过对大量其他石碑和罗塞塔石碑的研究,他终于在 1822 年灵光一现,意识到了这一点。Champollion对于象形文字的解读,破解了长达4000 年之久的古老书写文化之谜。
碑文内容
公元前196年埃及祭司为年幼的托勒密五世(PtolemyV Epiphanes,公元前205-前180年)刻写的颂词公告。托勒密五世即位后对埃及祭司广施恩典,包括修葺神庙、赠予谷物、取消神庙所欠税款等,并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公元前196年春天,埃及境内的祭司云集圣城孟菲斯,纪念托勒密五世作为全埃及的古埃及历代法老登基一周年,决定在全国各地的神庙为他立像,并分别把他出生和即位的日子定为节日。古希腊文铭文的最后一段话说,祭司们想将此消息晓谕天下,决定把他们的决议用三种文字刻写出来。
相关评价
这块同时刻有同一 段 内 容 三 种不同语言的花岗岩石碑,让近代考古学家得以破解出失传千年的埃及象形文字,成为了今天研究古埃及语言乃至历史文化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评价来源:《古语之钥:罗塞塔石碑的奥秘》)
罗塞塔石碑因其神秘、复杂性,近百年来后人的破译与解读从未终止。可以说,它为探索远古的人类文明,提供了一把钥匙。而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也如同一把钥匙,为后人理解前人持续提供着线索。(新京报评)
衍生意义
欧洲航天局(ESA)就将其发展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将太空探测器携带的着陆器命名为“菲莱”。罗塞塔石碑上刻有同一段内容的 3 种不同语言版本,这样一来考古学家得以在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科学家以这块著名石碑的名字命名探测器,显然是希望类似的故事再次发生,借助此次任务解答行星形成之前太阳系的许多谜团,包括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生命的起源等。而着陆器“菲莱”的名字来源于尼罗河中的一座小岛,在那里发现的一块方尖碑被用来帮助解读罗塞塔石碑。这块大理石石碑制作于公元前 196年,上面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诏书。
相关事件
美联社报道称,2022年11月29日,就在大英博物馆纪念古埃及文字被破译200周年之际,无数埃及人要求英国归还罗塞塔石碑。相关人士发起两场要求归还石碑的请愿活动,其中一场活动的组织者、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院长莫妮卡·汉纳说:“大英博物馆持有石碑是西方对埃及实施文化暴力的象征。”汉纳的请愿书收集到4200个签名。请愿书指出,罗塞塔石碑是被非法攫取的,被当成了“战利品”。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提供了另一份内容相似的请愿书,呼应了汉纳的观点。哈瓦斯收集到超过10万个签名。
参考资料
大英特展|圣书体:解密古埃及.大英博物馆.2024-01-05
罗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馆.2024-01-05
Rosetta Stone.Britannica.2024-01-05
象形文字的破译与埃及考古学的诞生.光明网.2024-01-05
全球四大艺术史巨著之一,1200页,重达9斤,中文版首次引进!.新京报.2024-07-15
美媒:埃及民间人士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参考消息.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