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泽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人物生平
他在十足岁以后才上小学。因为家庭经济拈据,学习很不正常,有时休学,有时跳级,时断时续。考上深县中学后,以无力缴学杂费而中辍;考上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后,又因患病而中途休学。总计中小学共读了八年,却一直没有取得正式的学历。后来就随居家侍母的本县学者武锡学习经史和古典诗文,前后又有二三年之久。
武先生是桐城派学者吴汝纶的弟子,国学上很有修养,罗先生在这一时期,开始练习写作一些有关先秦诸子的文章。武先生在母亲死后,出外工作,罗先生为生计计,就任本县高级小学国语教师,却又因无学历而受到歧视。
1925年,武先生赴保定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罗先生遂考入该系学习,同时在中学里兼课,以资弥补生活上的困难。当时时局混乱,学校时办时停,他自己也因经济的原因,时读时辍。
1927年考取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后又投考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该所每月有些津贴,可以解除生活上的困难。这样他就在两所学校里同时攻读,直到1929年于此二处同时毕业。
在这期间,他接触了不少名师。在清华时,读的是“诸子科”,指导导师为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去世后,改由陈寅恪先生指导。在燕京时,读的是“中国哲学”,指导导师为冯友兰先生和黄子通先生。他在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曾受梁、冯二人的影响,尤以梁启超的影响为大。那时他已在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研究,因而也向正任教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郭绍虞先生请益。
研究院毕业后,罗先生由学长刘盼遂先生介绍,赴河南大学任教。这时他已有著述和一定的名声,所以到任之后就得到了“教授”的职称。此后,也就再没有离开过高等教育界,先后曾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保定河北大学、中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处任教,建国后在南京大学执教,同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诸子概论、国学概要、中国学术史等课程。
成就及荣誉
罗根泽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辛勤垦辟,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尤以诸子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更为突出。为此,他的学生周勋初,认为他是这三个领域的波特兰开拓者队之一。
早在1932-1937年,曾应顾颉刚之约,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这是当时诸子学论文的总汇,留下四十多万字的考辨文章,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他倾注毕生精力的一部巨著,已完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十国四个部分。郭绍虞在第三分册的序言中称:"他材料搜罗之勤,真是出人意外,诗词中的片言只语,笔记中的零碎札,无不仔细搜罗,甚至佛道二氏之书也加浏览,"由于他掌握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结论才能持之有效,言之成理。在编写体例上,他创立一种"综合体",按古代文学理论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分为几大阶段。再把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学批评现象作适当分类;或以文学论点为中心,或以文体演变为中心,或以文学流派为中心,分别叙述。此书问世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在中国文学史方面也发表过许多精辟的文章,专著有《乐府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个人作品
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乐府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论集》、《隋唐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3册)、《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孟子传论》、《管子探源》、《诸子考索》等。编著有《诸子丛考》(《古史辨》第四、六册)、《先秦散文选》、《高中国文读本》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