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定陵

定陵

元诩元诩的陵墓定陵,历史记载和考证,但至今并无考古发现。北魏孝明帝元诩的陵墓定陵,肃宗孝明帝元诩,元恪之第二子。延昌四年正月即位,武泰元年二月崩,年19。三月葬于定陵,在位13年。已知葬于定陵域的北魏墓志3方,洛阳陈长安先生的《洛阳北魏定陵、终宁陵考》(《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分析墓志认为,孟津中国盗墓第一村南的大冢是定陵。而陵冢有待考古学证实确定。

背景

宿白教授说:“景、长、定三陵左右毗连,北魏皇室这样安排帝陵,大约还是承袭了盛乐、平城时期金陵的制度,即各代帝陵实际都在一处,洛阳市北魏墓志常见的‘清西陵’,可能就是他们的共名。因此,熙平元年元彦墓志和孝昌元年元显魏墓志干脆也叫这个范围作‘金陵’,正光六年元茂墓志叫这里作‘都西金山’,就都可以理解了。”

历史简介

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历6帝41年。前4位皇帝埋葬于城北,有高大的墓冢为标志,即孝文帝明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魏书》记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乃自表西以为山园之所”。十九年,“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省,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洛阳市人”。同时“诏曰:‘迁洛之人,自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为其系列汉化措施之一。宿白教授的论文《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7期)对陵墓的布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他说,在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瀍河回族区两侧的北邙山域,是北魏统治集团的一个大墓区。这个大墓区,既包括了帝陵,又包括了元氏县皇室、‘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其他内入的‘余部诸姓’以及此外的一些重要降臣的墓葬”。

幕主生平

元诩,名元诩(公元510—528年),元恪次子,宣武帝病死后继位,在位14年,为宣武灵皇后毒杀,终年19岁,葬于定陵。元诩,宣武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宣武帝于公元515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乙亥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熙平

元诩即位时,年仅5岁,由生母胡太后临朝听政,胡太后荒淫残暴,挥金如土,国库都被她耗尽,她又信佛教,大力倡导修建佛寺,由于对百姓压榨更重,激起了六镇大起义。

元诩成年后亲政,胡太后怕自己荒淫的丑事被他知道,便刺杀了元诩的亲信

数人,其余的亲信也都被贬出首都,从此母子不和,公允520年,元诩借口宣武灵皇后拓跋宏次子,清河王元淫乱,便召集了胡太后的妹夫元义,宦官刘腾,发动政变,杀死元怿,将胡太后囚禁在北宫,可是,公元526年,胡太后再次临朝,处死元义,戮尸刘腾,并肆无忌惮的纠集党羽,大杀异己,危及元诩,公元528年正月,元诩差人秘密送诏书给大将尔朱荣,命他带兵入都除去胡太后的心腹郑俨徐纥,铲平胡太后的势力,尔朱荣原是山西忻府区的一个部落酋长,靠8千骑兵镇压了葛荣起义军而发家,他见北魏朝政昏暗,正企图取而代之,因此在接到诏书后,就立刻率军进逼洛阳。胡太后见尔朱荣专为打击自己而来,就采纳郑俨,徐纥建议,用毒酒毒杀了元诩

元诩死后的庙号为肃宗,谥号为孝明帝。

北魏皇陵

自从拓跋宏建都洛阳市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晋帝陵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元恪北魏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元子攸静陵。《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长陵。明长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志在洛阳市北郊官庄东一座小冢内出土,墓志称:“拊高祖长陵之右。”恰好在小冢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这亦与《魏书"己载的“后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后“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证大冢是拓跋宏长陵。元恪死于延昌四年(515年),葬北魏景陵。《资治通鉴》说,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讨伐王世充时,“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见景陵应在邙山之巅。又,元氏县宗室、王公嫔妃陪葬清景陵者甚多。宣武嫔司马显姿墓志出土于伯乐凹村东偏南,志称“陪葬景陵”;宣武嫔李姓墓志出土于南石山村南,志称“葬于洛阳景陵垣”,这些都是就整个陵区而言。另外,冯妻元氏墓志出土于东陡沟村西,志称“葬于景陵之南岗”,正是在冢头正南。元玮墓志出土于盘龙冢村东南,志称“归(埋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元朗区墓志出土于后李村,志称“葬景陵东岗”,该二村均在冢头以东。穆墓志出土于水泉村,志称“迁窆于景陵之右”,正处在冢头村西北三里许。元则墓志出土于安驾沟村,志称“窆于清景陵东北地区”。可见今洛阳市北郊冢头东之大冢当为宣武帝景陵。该墓北距拓跋宏长陵约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四周稍有残损,现存高度24米,平顶。墓冢用黄土夯筑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盖在这一高大墓冢之下。元恪陵墓虽曾遭受盗掘,但墓葬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从总体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为墓冢所覆盖,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长度为40.6米。墓道南段为土壁,北段为砖壁。前甬道南接砖壁墓道,拱券顶,券高3.78米,地面铺石。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连结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或者说是嵌于墓室南壁中部,由门楣、匾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位于后甬道之北,青条砖筑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铺有石板。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整个墓室结构严密,十分坚固。从墓室内残存状况看出,墓室分作东西两半东半摆放随葬晶,西半为石棺床占据。棺床南北长,由十五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该墓因盗掘严重,随葬器物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计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铁器10件。

参考资料

铜雀历史  http://www.tqxz.com/zgdw_readme.asp?id=432\u0026class_id=38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