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景陵

清景陵

清景陵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是康熙帝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墓,即康熙帝的陵墓。清景陵作为清朝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省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清景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开工修建,康熙二十年(1681年)建成完工,占地面积174057平方米。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清圣祖康熙帝正式葬入景陵地宫。此外,景陵还葬有4位皇后和1位皇贵妃,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景陵以象山为朝山,建筑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其中宝顶下有地宫。

1961年3月4日,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在中国清代时期,皇帝去世之后的陵墓一般由嗣皇帝命名,即由康熙帝的接任者雍正帝来给康熙皇帝的陵墓命名。在康熙帝去世前,陵墓中先后下葬的为康熙帝的三位皇后,因此陵墓并未正式命名,而是先后被称为“孝诚仁皇后陵”“仁孝皇后、孝昭仁皇后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七日,大臣们将拟定的6个陵名呈送给皇帝钦定。雍正帝刺破中指,用鲜血钦定了“景陵”二字,并亲自书写立碑。景陵这种皇帝用指血圈定的命名方式,在清朝是唯一的。自此,康熙皇帝的陵墓就被称为清景陵,满语译音为“安巴灵武蒙安”。

历史沿革

兴建

清朝康熙帝皇帝即位时年龄尚小,由四名大臣辅政。由于当时国家财政状况不佳,又刚刚经历了三藩叛乱,朝廷出兵平叛后经济更为艰难,所以康熙帝并没有遵循封建社会的传统做法——在践之后立即建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谥曰“仁孝皇后”。按照祖宗规制,嫡皇后应当与皇帝合葬,且皇后的梓宫不能长期停灵不葬。在此情形下,康熙帝不得不把建造陵墓的事情提上日程。经过大臣们的建议和讨论,康熙帝钦定了陵址,为遵化市马兰峪镇清孝陵东南二里之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陵墓正式开工修建,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建成。

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为景陵补建了石像生。

入葬

清景陵中葬有帝、后、妃共六人。

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二月十九日,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禄氏梓宫由巩华城奉移陵寝。二十六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移至陵所,奉安于享殿。三月初五日,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奉安定陵地下宫殿,遣官告祭天地、聂氏宗祠、社稷、清孝陵。初七日,遣爱新觉罗·杰书、庄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分诣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前,读文致祭。奉移梓宫于地宫前殿。初八日寅时,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安葬地宫,仁孝皇后居左,孝昭皇后居右。康熙帝亲自奠酒,王以下满汉大臣行礼。仁孝皇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改谥“孝诚仁皇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十一日,奉移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梓宫往山陵。康熙帝亲临送行,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二品命妇以上齐集举哀跪送,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皇四子雍正帝随驾。十六日,以孝懿皇后梓宫奉安定陵地下宫殿,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十七日,孝懿皇后梓宫到达山陵,奉安享殿。十九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于地宫前沈阳昭陵隆恩殿,遣皇长子允读文致祭。二十日巳时,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安葬地宫。康熙帝亲临殿酒,王以下文武大臣行礼。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康熙帝的遗体先是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安奉,后在景山公园的寿皇殿停灵。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二十四日,雍正帝行祖奠礼。二十七日,雍正帝及皇太后、皇后、妃嫔等人护送康熙帝棺奉移至景陵。四月初二日,康熙帝的梓宫到达景陵,停放隆恩殿。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即康熙帝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逝世。九月初一日,康熙帝棺椁和孝恭仁皇后棺椁先后葬入景陵地宫。雍正帝在沈阳昭陵隆恩殿行恭题神主(即神牌)大祭礼。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十一日,雍正帝到景陵行上土礼。

在景陵里与康熙帝同葬的除了四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即皇十三子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追封祥生母敏妃为慧贤皇贵妃,迁葬景陵。

火灾

清景陵自建成以来,共发生过三次火灾。

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初九日、正月十四日,景陵的东西朝房先后起火。因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由于事后没有捉拿到纵火犯,两位清东陵的守护大臣及看护景陵的值班八旗官兵都受到了严厉处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景陵的隆恩殿着火。因隆恩殿是祭祀的主要场所,看守之责重大,内务府主事博尔庄武等人奋力抢救,帝、后、妃的六块神牌得以保全。隆恩殿在此次大火中被彻底烧毁,成为一片废墟,周围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焚烧。光绪帝严惩了守陵官员,并下令重修景陵隆恩殿。宣统元年(1909年),景陵隆恩殿重新建成。

1952年,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被雷电击中,引发火灾。这次大火将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彻底烧毁,碑亭的楼顶塌,所有梁架木件被烧毁,碑身被烧裂。

盗掘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朝爱新觉罗·溥仪下诏退位,清王朝灭亡。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作为清皇室祖陵属于私人财产,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保护。由于时局动荡,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盗掘行动发生在清东陵。

第一次盗掘事件发生在1928年7月,主犯为孙殿英。孙殿英在盗掘乾隆清裕陵慈禧定东陵时,也派人前往盗掘康熙景陵。可是,在盗掘的过程中,他们没能够挖开景陵地宫,而且地下冒出大水,非法者的盗陵行为被迫终止,景陵逃过一劫。事后在景陵陵寝门处发现了孙殿英部军长柴云升、旅长韩大保名片各一张。

第二次盗掘事件发生在在1945年12月22日,主犯为土匪王绍义(一说田绍义)和张尽忠。这一次,盗陵团伙成功盗掘景陵。在盗陵过程中,盗犯打开康熙棺椁时被棺内喷出的大火烧伤,但棺内喷火原因不明。康熙帝及四位皇后、一位慧贤皇贵妃的尸骨因土匪盗取棺内陪葬品而被抛弃在地宫积水内。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在这次盗掘中被盗走,包括九龙玉杯。事后,政府调拨军队抓捕盗陵分子,在1946年2月1日枪毙6个盗陵主犯,以示惩处和打击盗陵风气的决心。

景区布局

清景陵背靠昌瑞山左翼,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以象山为朝山。建筑排列顺序从南向北依次是: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券桥、望柱、石像生、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拱券桥、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楼和明楼、哑巴院、宝城和宝顶,宝顶之下为地宫。

景陵在建成后,陵寝的隆恩门内暨宝山、砂山等处,按照地势进行植树,以资荫护。每行树株因地制宜,其中景陵神路两旁,每行植树九株,整个陵墓共植树二万九千五百株。

主要景点

隆恩殿

隆恩殿是供奉康熙帝及其4位皇后、1位慧贤皇贵妃的神牌、供品和举行祭祀的主要场所。

隆恩殿也叫享殿,俗称大殿,建在景陵的中轴线上,与隆恩门相对。隆恩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顶。大殿南面的上檐和下檐之间挂着一块斗匾,斗匾之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了殿名,满文在中,蒙文和汉文分别居左右。文字为雍正帝御笔,落款“雍正尊亲之宝”。

石像生

景陵初建时并没有石像生,石像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补建的。和顺治帝孝陵的18对石像生比较,景陵石像生在种类、数量和体量上都有所缩减。

石像生建在牌楼门前弯曲神道的两侧,共有5对,由北向南,文臣、武士、马、象、狮各一对。景陵石像生的雕刻手法不同于孝陵,更加注重雕像写实,装饰也有很大区别。石狮小巧,佩有绶带銮铃;石象头带笼头,身披雕饰着云龙的搭背,背上托着如意宝瓶,寓意着“太平有象”。这五对石像生象征着:文武大臣忠心齐聚,保卫江山社稷。

大碑楼

大碑楼指的是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清东陵两周王陵是仿照明朝的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建造的。在明十三陵中,只有作为首陵的明长陵才建有功德碑亭,其他12座非首陵则没有建。康熙的陵墓初建时,鉴于明十三陵的做法,没有修建功德碑亭。雍正帝即位后,打破了非首陵不建圣德神功碑亭的规划,为康熙帝补建带华表的圣德神功碑亭。自此之后,清泰陵清裕陵清昌陵相继效仿。

圣德神功碑亭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二十四日,完工于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二十一日。碑亭的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顶,四面檐墙各有一座拱券门。碑亭正中建有方形石台,台上雕刻着海水江崖的图案。这一石台被称为水盘,水盘正中有两个巨大的石兽,被称为“赑屃”。石兽身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有碑文,记述墓主人康熙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小碑楼

小碑楼指的是景陵的神道碑亭,位于牌楼门以北、马槽沟之南的神路上。

神道碑亭的形制与圣德神功碑亭相似,重檐歇山顶,四面檐墙各有拱券门,只是形体较小。亭内正中有一长方形石台,称为“水盘”,水盘之上有一个被称为“”的石兽。此石兽的样子像王八,故民间俗称“王八驮石碑”。碑身阳面从左至右分别用蒙、满、汉三种文字镌刻了康熙帝的庙号和谥号,全部文字为: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之陵。神道碑亭的文字是雍正帝亲笔书写的,碑文末尾刻有“雍正尊亲之宝”。

神厨库

景陵的神厨库距离石像生的位置较近,离陵区的主建筑较远,是做祭品、存放祭品、杀牛宰羊的地方。一般陵墓的神厨库都建在东朝房偏南处,但景陵东侧是连绵不断的自然砂山,受地势的影响,神厨库的修建只能因地制宜,建在山脚的一片平地上,坐东朝西,南北库房相对而建。

神厨库是祭祀时陵寝和礼部的差役宰杀牛羊、制作太牢(一牛两羊)的地方。

东朝房

东朝房又称“茶膳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

清代时期,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帝后忌辰,各陵寝都要举行大祭礼。祭祀前,内务府会派遣差役在陵寝隆恩门外东侧的东朝房制作膳食祭品,熬制奶茶。祭祀皇帝的膳品桌上共摆放18碗膳食,包括熟牛肉、熟羊肉、鲜鱼、烧野鸡等。

西朝房

西朝房又称“饽饽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祭礼除了要准备一张膳品桌,还要准备一张饽饽桌,内务府的差役们在西朝房打制饽饽(各种面食糕点)。饽饽桌共有65盘碗,包括鹅蛋鸭蛋鸡蛋江米糕奶皮、黄米糕等。

东配殿

东配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沈阳昭陵隆恩殿维修时,将神牌临时移放于此。

西配殿

西配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每逢大祭,有13名喇嘛在此念经,超度亡灵。

焚帛炉

焚帛炉又称“燎炉”,建在景陵隆恩门内东西两侧。炉子通体用琉璃件构成,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焚帛炉主要用于祭祀之后祝版、制帛、五色纸及金银锞子等的焚化。帝后陵内建有两个黄色的焚帛炉,而妃园陵寝内只有一个绿色的焚帛炉。

牌楼门

景陵的牌楼门位于石像生的北面,为五间六柱形式的木石结构,六根四棱石柱为建筑支架,以中间两根为最高,石柱上端为须弥座,须弥座上有蹲龙(俗称“望天”),东三柱上的蹲龙面朝西,西三柱上的蹲龙则面朝东。在清东陵中,景陵是第一个建造牌楼门的陵墓,景陵之前的清孝陵建的是龙凤门,景陵之后除了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建造的都是牌楼门。

景陵规制

康熙帝景陵的规制基本效法了顺治帝的孝陵,但在许多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

孝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沿用的是明朝的制度,立石碑一座,但用了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均刻在石碑阳面。在建造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时,因康熙帝在位时间久,功行隆盛,碑文较长,两种文字于一碑不能尽载,雍正帝遂决定竖立两碑,左碑刻满文,右碑刻汉文。自此,清朝陵墓的圣德神功碑亭采用双碑成为定制。

在景陵之前,清朝皇帝后陵寝的硃砂碑、神道碑和明楼、隆恩殿、隆恩门斗匾上的文字均由臣工书写。但景陵二碑三匾上的文字是由雍正帝亲笔御书的,并用“雍正尊亲之宝”。自此之后,清朝各帝陵以及后陵碑匾上的文字均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用宝文,成为定制。

在景陵之前,清朝皇帝后陵寝碑匾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以中间的满文字体最大,两边的蒙、汉两种文字字体较小,意在突出满族的统治地位。而景陵碑匾上的三种文字字体大小一致,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进步。

景陵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改变。景陵首开皇帝陵内葬慧贤皇贵妃的先例;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将尸体葬入棺椁的陵寝;景陵开创了皇帝陵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制度;景陵禁止并废除了皇太极和顺治帝时期的活人殉葬制度。

开发与保护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由造林局管理。

1952年7月14日,景陵圣德神功碑亭遭受雷击,引发大火,引起了党和国家对清东陵保护的重视。7月29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单位行政级别为股级,由唐山专员公署领导。公署人员在一些主要的陵寝建筑上安装了避雷针,并对各陵进行调查登记,收集流散的文物,堵砌各陵被盗的洞口。

1956年11月23日,清东陵保护文物委员会成立。同年,中国河北省政府公布清东陵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5月7日,清东陵划归唐山市遵化县,由遵化县文教局管理。

1961年3月4日,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拨专款维修陵墓建筑。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经济困难,百业待兴,维修费只够用于保护一些重要的陵墓建筑,其他附属建筑只能进行“落架保护”。

1966年8月,在“落架保护”政策下,景陵的神厨库被拆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景陵被军队接管,隆恩殿和东西配殿被用作军需库房,直至1978年9月26日,景陵被重新移交给清东陵文物保管所。

1995-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经过修缮,景陵的地面建筑基本恢复历史原貌。

1996年6月30日,维修后的景陵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8月17日,景陵圣德神功碑亭的两统石碑被修复粘接。

相关文化

历史人物

清圣祖康熙

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出生在顺治帝十一年(1654年),为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八岁,由四大臣辅政,直至康熙六年(1667年)才亲政。两年后,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智擒拜,夺回大权。

康熙在位期间,下令停止圈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平定了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乱,派兵收复台湾,实现了祖国统一;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部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出兵抗击俄罗斯帝国黑龙江省流域的侵略,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此外,康熙表彰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修《明史》,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的编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享年六十九岁。康熙的庙号、谥号全称是: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康熙帝入葬景陵地宫。

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的原配皇后,满洲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是康熙的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在康熙帝四年(1665年)被册立为皇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生下皇子爱新觉罗·胤礽后去世,谥曰“仁孝皇后”,后改谥为“孝诚仁皇后”。

嫡后的去世使得康熙把修建陵墓之事提上日程。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基本建成。三月初八日,孝诚仁皇后与孝昭仁皇后一同入葬景陵地宫。

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是辅政大臣一等公钮祜禄·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被册立为皇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曰“孝昭皇后”。

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成后,孝昭仁皇后与孝诚仁皇后一同入葬景陵地宫。

孝懿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佟佳氏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被册立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日晋为慧贤皇贵妃,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被册立为皇后,初十日去世,只当了一天皇氏后,谥曰“孝懿皇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十一日,孝懿仁皇后入葬景陵地宫。

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帝十七年(1660年),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下了皇四子雍正帝,即后来的雍正帝,并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册立为德妃。雍正即位后,为生母乌雅氏拟上徽号“仁寿皇太后”。未及举行册尊典礼,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病逝,谥曰“孝恭仁皇后”。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孝恭仁皇后与圣祖康熙帝同时入葬景陵地宫。

敬敏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参领海宽之女。章佳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下皇十三子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五日去世,谥为敏妃,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二十五日追封为皇考皇贵妃,九月迁葬景陵地宫。

相关文物

九龙玉杯

九龙玉杯是一个酒杯,只要盛满酒,就可以从杯中看到9条翻转的蛟龙。据传在康熙,江湖大盗杨香武曾三次试图盗取九龙玉杯,未果。康熙帝去世后,将九龙玉杯带入自己的陵墓中。

1945年,土匪王绍义和张尽忠策动平谷区、兴隆、马兰峪一带民兵、干部、惯匪和落后群众,盗掘清陵,景陵中的九龙玉杯也被盗走。另外,土匪还盗走了陵墓中的各种玉器、金器和各色宝石等文物珍宝。

重要事件

1961年3月4日,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包括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5年,中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Kangxi Reign.The Palace Museum.2023-05-08

清东陵-景陵(康熙).百度地图.2023-05-08

景点之旅.清东陵.2023-05-08

景陵.故宫博物院.2023-05-08

清东陵简介.清东陵.2023-05-08

康熙皇帝景陵.中华文史网.2023-05-0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08

景陵隆恩殿.清东陵.2023-05-08

景陵石像生.清东陵.2023-05-08

景陵小碑楼.清东陵.2023-05-08

景陵神厨库.清东陵.2023-05-08

景陵东朝房.清东陵.2023-05-08

景陵西朝房.清东陵.2023-05-08

景陵东配殿.清东陵.2023-05-08

景陵西配殿.清东陵.2023-05-08

景陵焚帛炉.清东陵.2023-05-08

人物之旅.清东陵.2023-05-08

明清皇家陵寝.国家文物局.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