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
《全唐诗》又名《钦定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并于次年十月编校完成的古籍。
《全唐诗》以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及清代季振宜《唐诗》为底本,以石碑等记载增补,又进行校订而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收诗家2246人,诗48900余首,包含帝王后妃作品、宗教祭祀歌诗、乐府、各家诗作、联句、残句、谶记、谚、谜、词等,依时代分人排次,并附有作者小传。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共有120册。后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四函),合成32卷。1960年中华书局出排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版改为平装本25册。199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出版的点校本改正了一些排印错字,并在全书后列入陈尚君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并采用简体横排,以适应时代,便于读者使用。
此书堪称唐诗集大成者,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能全面反映唐诗面貌的巨著,对于研究唐代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都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书背景
清代,满州贵族刚入主中原,尚需时间接受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且各地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仍在继续,朝中满汉关系有待妥善处理,统治者无法在文治上投入更多力量。到了康熙年间,统治趋于稳定。康熙帝对传统的经史诗文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造诣。在他中年以后,天下大定,于是逐渐采取若干文治措施,以彰显满清王朝符合正统。康熙帝曾经六次到江南,所到之处,寻访古迹,赏赐文人,营造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康熙帝本身的喜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文治,笼络民心。修编《全唐诗》同样也是康熙帝加强意识形态统治,拉拢汉族上层人士,巩固政权的举动。
自唐朝起,江南一带逐渐发展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明亡之时,弘光帝朱由在南京称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满清在统一全国时,江南地区汉族人士的反抗尤为激烈。康熙帝六次巡视江南,目的之一就在消除江南士人的敌视情绪。到了康熙四十四年,他第五次南巡时,满汉隔阂虽然在表面上已经泯灭,士人反抗情绪也大体消除,但康熙帝仍希望能进一步机会拉拢江南士族,巩固清朝统治,于是命曹寅在江南召集十位翰林,于扬州市设局,借《全唐诗》修编机会营建江南文化之风,吸引江南士人目光,消解明朝遗民的对抗心理。
编者背景
曹寅
曹寅字子清,一字亭,号荔轩,又号雪樵,出生在北京。他与康熙帝关系密切,母亲是康熙帝乳母。曹寅被康熙帝任命主持编纂《全唐诗》时主管江宁织造署,同时在暗中还肩负着替康熙帝在文化阵线上联络江南文士的重任。曹寅本人能诗善曲,在江南交友广泛,结识了不少明代遗民,如钱澄之、杜溶、杜齐、顾赤方等,还结交了诗人曲家朱彝尊、施闰章、洪等。他曾多次奏报康熙帝老师熊赐履家产及生活情况,也多次奏报江南科场案情,对文教方面动态非常关注。
十翰林
彭定求,字勤止、访濂,又字南,江苏长洲人。彭家在江南声望显赫,彭定求父亲彭珑从小教他梁溪高氏的学问,后来他又师从汤斌。康熙十五年考取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等职,前后在翰林才四年,就隐居故里。曾作《望高吟》七章。
杨中讷,字木,号晚研,浙江海宁人。其父杨雍建在顺治、康熙两朝深得皇帝宠信。杨中讷是康熙三十年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官至右中允。曾经典视河南,督察江南学政。晚年退归乡里,对诗书文辞颇有研究,著有《丛桂集》《春帆别集》。
潘从律,字夏声,号云,溧阳市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进士。其父注重子孙教育,潘从律奉诏校刊《全唐诗》时,潘家已是一门四进士了。潘从律除了充任《全唐诗》 校对官外,还担任过《渊鉴类函》校录官,也参加了《康熙字典》编纂。
汪士,字文升,号退谷,江苏长洲人。长兄汪份,弟弟汪侦,都曾入翰林担任编修。汪士铉在诗歌文言文方面有一定造诣, 擅长书法。他著述颇丰,有《长安宫殿考》《全秦艺文志》《三秦纪闻》《玉堂掌故》等。
徐树本,字道积,号忍斋,江苏昆山人。在参与编校工作的十人中,他的家世最为显赫。他的伯父徐乾学、父亲徐元文、叔叔徐秉义号称“昆山三徐”,且都官居高位。
车鼎晋 ,字丽上,号平岳,邵阳市人。康熙年间进士,授官编修。车家原本为湖南邵阳大族,后迁往江宁,其父车万育担任谏官二十多年,因直言不讳深得康熙帝赏识。著有《四书辨体审音考异》《天竹山房诗集》等书。
查嗣琛, 字德尹,号查浦,海宁市人。查氏为海宁望族,明清之际人才辈出。查嗣琛是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弟弟,也是著名诗人朱彝尊表弟。他年少时跟随黄宗羲学诗,不过数年就精通诗律。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官侍讲。著有《查浦诗钞》《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
俞梅,字太羹, 一字师严,泰州市人。其父俞激曾候选中书。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进士。在参与编修《全唐诗》同时也参与编纂《渊鉴类函》。 著有《孔子家语订正》《俞太羹制艺》《甲申集》一卷、《梦余集》一卷等。
沈三曾,字尹斌,浙江归安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人谦逊恬静,隐居荒村,人称怀庭先生。他对子孙的教育也很重视,要求后辈严守家法。
汪绎, 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康熙三十九年殿试第一,授官修撰。编校《全唐诗》时在扬州去世。著有《秋影楼集》。
成书过程
编撰过程
唐朝作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康熙帝认为唐诗成就极高,卷浩繁,而当世并无收录完备、编纂合理的唐诗总集,所以在康熙四十二年时有了刊刻《全唐诗》的想法。两年后,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市时,正式下令命曹寅主持编纂《全唐诗》,并将内府所藏一部季振宜《唐诗》发下,以作刊校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市设局编纂,组织赋闲退居扬州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参与编校。
编校进度极快,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就已将李世民及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四家诗歌刷印装潢,进呈康熙帝。次年七月初一,曹寅上奏表示,《全唐诗》的刊刻还有五百多页没有完成,但在当月内应该可以刻完,并于八月校对完毕后就可全本进呈康熙帝。同年九月十五日,曹寅奏疏中称,《全唐诗》已经刻对完毕九十套,即可进呈御览。其余《全唐诗》也已经刻好,马上就能刷印进呈。最终,《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编修完成,整个编纂过程不到两年。
编撰基础
《全唐诗》的底本是明末胡震亨编篆的《唐音统签》,以及清代季振宜编纂的《唐诗》,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胡震亨、季振宜都是明清之际有名的藏书家、精鉴名家。他们分别采集宋元以来所刊刻、传抄的唐人别集,并搜求遗佚,补辑散落,又详作校勘,辑集有关诗人生平及诗集流传等材料编成此二书。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海盐县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共1033卷,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震亨编篆此书时,搜集资料极其广泛,收录了华人佚篇残句,并注明出处,还在诗后附上唐诗评论资料。《唐音统签》详尽考证了诗人小传,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未能付印,到了清代才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季振宜(1630-1674),字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清初著名藏书家。《唐诗》全书共717卷,收诗42931首,诗人1895位。该书材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一是季振宜所收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季振宜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150余种。二是钱谦益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朝诗作,但未完成。季振宜开始编纂《唐诗》不久,即得到了钱谦益的这部残稿,并以此作为基础继续修校。三是明末吴瑁《唐诗纪》,该书为《唐诗》初盛唐部分提供了重要帮助。季振宜充分利用上述资料,从康熙三年开始整理唐诗,直到康熙十二年,历时十年进行反复校订,增补遗漏诗篇,终于完成《唐诗》。但成书次年,季振宜就去世了,书稿没来得及刊印,不久就进呈内府。
编纂工作
在充分利用胡震亨《唐音统签》及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全唐诗》的编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补诗篇。《全唐诗》根据季胡二人编书时没有用到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进行了七卷补遗,各家诗人诗作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全唐诗》修正了《唐音统签》《唐诗》中的一些谬误,如错将六朝人当作唐朝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将六朝时的诗作错当唐诗(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等。
三、据可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唐音统签》《唐诗》校记皆注明出处,但是《全唐诗》编纂时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将诗人小传删繁就简,并将《唐音统签》《唐诗》所附作者生平删去。
五、删去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尾的“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
主要内容
《全唐诗》在《唐音统签》《唐诗》基础上以碑、碣、史、杂书所载内容拾遗补缺而成,共收录唐、五代350年间诗歌48900余首,作家2246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是规模最大的唐诗总集。
全书收录了唐朝上至帝王,下至僧道的各类诗歌、词句,类型丰富。其中以帝王后妃作品居首,其次为宗室诸王,公主宫嫔之作,郊庙乐章(宗教祭祀歌诗)、乐府次之,然后按时代先后列出唐代各家诗人作品,附以作者小传,之后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谣、古辞、词等。卷首有康熙御制序文,后附曹寅进书表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势最为强盛的王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此社会基础上,出现了昌盛的唐朝文学,其中又以唐诗成就最高,各个发展阶段显露出不同的特色。
影响
《全唐诗》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堪称唐诗集大成者,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能全面反映唐诗面貌的巨著,对研究唐代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都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阅读、研究唐诗最全的读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诗爱好者,也为唐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存在问题
《全唐诗》内容浩瀚,仅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修校完成,编纂上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憾,大体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误收。据考证,《全唐诗》误收了唐以前或宋代等非唐代诗人所作诗782首,句53,词34篇,所涉作者115人(见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文史》第二十四辑)。又据湘潭师院陶敏教授所考,书中卷467的整整一卷牟融的诗,完全是明朝诗人伪作。
二、漏收。《全唐诗》漏收的诗篇也不少,王重民《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等学者著作都专门进行补佚。
三、作家作品重出。重出的作品,有时互注,有时无注。
四、小传谬误。诗人小传过于简略,且疏失之处甚多。
五、编次不当。全书的编排体例不合理,或者以人为纲,或者以诗体为纲,还有以内容为纲的,这就造成了一定混乱,如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在本人的诗卷中,而在乐府卷中。
修订版本
清朝版本
《全唐诗》最早的刻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共有120册。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出版了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四函),这个版本将《全唐诗》合成了32卷。
《全唐诗》虽然堪称唐诗集大成者,但仍存在误收、漏收等问题。《全唐诗未备书目》就是在《全唐诗》编成后,由清朝学者朱彝尊写出的,其中列出了《全唐诗》可以补充的一百四十种左右的集子。但因此书为官修,所以清代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的学者并不多。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于我国乾隆时期,一共补诗72首,句279条。
新中国成立后
1960年,中华书局根据清光绪年扬州市诗局本《全唐诗》进行了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变过去按函册分的方式,概以卷分,以便查检,出版后受到好评,不断重印。197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版改为平装本25册。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全唐诗外编》,该书合编了王重民《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这几部著作都是学者考证收录,对《全唐诗》进行补遗的成果。随着唐诗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逐渐暴露出《全唐诗外编》收录佚诗仍未完备的问题,并且考订也还有并不确切的地方。因此中华书局就请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进行全面的校订和续补,最后新收录诗作4600多首,增添作者800多人。1992年,《中华书局》以《全唐诗补编》为书名出版了王、孙、童、陈等几位辑佚、校订之作,这可以说是清代中期以来唐诗辑集的最大成果。
1999年,中华书局以六十年代初出版的点校本为基础,改正了某些排印错字,在全书之后,把陈尚君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列入,这版《全唐诗》可谓现存最全的一部版本。此外该版改变了过去繁体竖排的方式,采用简体横排,适应了时代发展,便于读者使用。
参考资料
邵岩.全唐诗.故宫博物院.2023-05-05
故宫博物院.御定全唐诗.故宫博物院.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