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岑参

岑参

岑参,(715-770),别名岑嘉州,李隆基开元三年(有争议)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叶县),后移居江陵县(即今湖北省江陵县),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他出自三代相门之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岑氏已然没落。

由于其父岑植早亡,岑参“早岁孤贫”,经历了一段隐居时光后走上了干禄之途。岑参的仕途并不顺利,授官后“十年皆小官”,在他第二次出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盛唐时的太平盛世走向了终结。安史乱后,岑参在官阶上有所升迁,但最高也只做到了郎官。被外调入蜀后,他与“因乱得官”的上司崔旰的相处并不算和谐,最后被朝廷罢官,寓居成都市,客死他乡。岑参代表作品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京》等等。

他的仕进之路坎坷而心酸,但在艺术上,他两入边塞的经历让他写出了极好的边塞诗,在艺术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诗歌对以往的征戍诗进行了突破,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达成了意奇、语奇、调奇的艺术效果,与高适并称高岑,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人物生平

漫游与求仕

岑参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岑家先人三代为相: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李世民时期官至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武则天时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中宗、睿宗时的宰相,但岑羲死后,这个家族也就此没落了。岑氏往日的辉煌给岑参带去了一种长久的怀旧情绪,他在《感旧赋》中就追述了堂伯父做宰相时岑氏的显贵与荣耀。先人的光荣与现实的没落形成的反差也影响了岑参的宦海生涯,为他在官途中的经历提供了世事无常的样本。

李隆基开元三年,岑参出生在河南仙州(岑参生年有开元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之说,此处从闻一多的开元三年说)。其时他的父亲岑植在仙州作刺史。岑参五岁开始读书,对神仙故事很感兴趣,他后来的诗中有不少典故出自神仙故事,如《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就化用了葛洪神仙传》里东汉仙人费长房的典故。稍长后,岑参开始“遍览史籍”。约在开元八年春,岑植升迁晋州刺史,全家搬到晋州,这时,岑参六岁。九岁时,岑参开始学写文章,为之后的求仕做准备。然而,命运弄人,岑植在晋州任上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岑植死后,岑参的母亲带领三个小儿子在晋州住下来,过着“早岁孤贫”的生活,一住就是八、九年。岑参十四岁时,全家又从晋州迁到了河南府王屋县,这是岑氏在长安洛阳市附近的别业之一。在王屋县时,岑参时常去青萝河边钓鱼,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在虢州长史任上时他就曾在《南池夜宿思青萝旧斋》诗中怀念这段时光。

开元十七年,岑参全家南渡黄河,迁到嵩山南边岑氏的旧草堂住下了。岑参在《感旧赋》中说:“十五隐于嵩阳。”指的就是这段经历。在太室(嵩阳)住了一段时间后,岑参又迁往少室,即唐武林县境内。他在这里住了许多年。在少室居住期间,岑参交游了许多隐者。这段隐居生活中,他写出了许多清丽的山水田园诗。

开元二十二年,岑参二十岁,他踏上了求仕之路。此时,李隆基驾临东都,他便到洛阳市献书阙下。献书献赋不同于正常科举,献书人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以求能获得官职,年轻的岑参当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并未得到赏识。开元二十四年年底,唐玄宗又回到西京长安,求取仕进的人自然也转去西京长安碰碰运气,岑参也是其中一员。岑参到了长安赴考科举,但是这次应试,岑参没有及第,二月放榜之后,岑参返回了阳。大约就在这一年前后,岑参结了婚。约在开元二十六年春,岑参又从颍阳县少室居止出发,动身去长安,作了较长期的停留。这一时期,岑参求仕之路阻塞不通,他写出了《感旧赋》,感慨地总结道:“出入两郡,蹉十秋。”

终于,天宝三载,岑参在三十岁时一举中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右内率府是负责太子东宫的仪仗和保卫事宜的机构,兵曹参军的具体职责是掌管武官簿书,工作总体来说比较繁忙、琐屑,与州县佐吏相近。乾元元年,岑参升职右补阙,从七品上。

两赴边塞

天宝八载,岑参结束了在西京的无聊生活,由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投笔从戎动身去安西节度使幕,在两个月的行军后,他到达了安西节度使驻地龟兹城,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活。天宝十载正月,高仙芝入京,改任河西节度使。他的一些师爷先到达河西节度使驻地武威郡,岑参就在其中。岑参到凉州不久,大食兵犯四镇的消息传到了,高仙芝又须重返安西,应付变局,岑参于是滞留凉州。天宝十载六月,高仙芝兵败的消息传到凉州,岑参等人动身返回长安。这一次出塞赴边,时间总共只有两年多。

岑参返回长安后,总体比较闲散,似乎没有正式的职事。学者推测,岑参这时的官衔大约仍是右威卫录事参军,但这并非朝官的正员,而是边地幕府中的“员外置”,不同于正员,因此有官无职。这一段时间里,他曾较长期地归隐南山,交游也变得更加广泛,除了杜甫高适等诗人外,还有皇亲国戚如驸马崔惠童,有郡县长官如颜真卿、宇文舍人,有安西时从军的故友祁乐等。

天宝十三载,岑参从长安出发,再次赶赴西域。学者推断,岑参应该是先受辟为安西节度判官,后转去北庭,实际上做的是伊西北庭节度判官。在岑参到北庭的三年时间里,破大勃律与征石国这样的大战已经过去了,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但是在岑参赴北庭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乱在中原爆发了。岑参的上司封常清离开西域,接受李隆基的任命保卫东京洛阳,因兵败被玄宗诛杀。封常清幕府中许多人东归长安,岑参为他们送行。天宝十五载中,岑参在北庭府、轮台轮流居住。这年年底,安西北庭大军被征召入京,岑参随之东归,他的边塞生涯自此结束。

入长安、出长安

至德二年,肃宗来到凤翔府,将领如郭子仪,文士如杜甫等都自各地赶赴凤翔。同时,岑参也随官兵一起从北庭到达风翔。经杜甫等人引荐,岑参被授右补阙,从七品,此官职品秩并不算高,却是皇帝近侍,可直接进谏和上封事,地位颇为清要。

至德二年八月,肃宗遣郭子仪等攻长安,九月二十九日捷书至凤翔。十月十九日,李亨离开凤翔,二十日还长安入居大明宫,岑参跟随入京。朝廷安定下来,表面上恢复了太平景象。乾元二年春天,朝廷中枢变动频繁,数易宰相,岑参的老朋友们也一个个被贬离京。在这变动中,岑参于三月由右补阙转起居舍人,一个月后,岑参被派到虢州去作郡佐,不能留在朝中了。

五月,岑参从唐长安城动身前往州作长史。虢州长史是从第五品上阶。岑参在京时是从第六品上阶,如果单论官职大小,岑参此次调官是升迁,但岑参自己却不高兴,自称为“宦”。这主要因为唐朝士子重朝官轻外官,岑参也不例外。在虢州时,岑参常常感到苦闷,这在他的山水诗中反应了出来。乾元二年秋末,战乱又起,虢州临近前线,也受到了战争的波及。在战争的阴云下,岑参写了不少相关的诗。岑参的战争诗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调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扬的,呈现出一种向前疾驰的姿态。

上元二年冬,岑参从虢州就近迁调,再次赴任军中。他以“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的头衔,去关西节度做判官。关西节度最重要的职责是防守潼关。但岑参在潼关的大半年里过得十分清闲,甚至到了无聊的地步,他写道:“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李豫广德元年正月,叛军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各路大军返回驻地,岑参也随之返回长安。进京后,岑参入为祠部员外郎。广德元年秋,岑参改任考功员外郎。广德二年夏,岑参又转为虞部郎中。永泰元年夏秋间,岑参又由工部转入兵部,作了库部郎中,其时兵部长官是杜鸿渐。这年十一月,岑参又被任命为乐山市刺史(今四川乐山)。当时蜀中正有战争,岑参走到汉中市,又折回长安。到大历元年二月,才又随杜鸿渐入蜀,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了。

赴蜀任职

永泰元年四月,原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其部下争夺节度使之位,内斗不止;十月,一派将领郭英乂被杀,蜀中大乱。后不久,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参动身入蜀,到了梁州(汉中),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大历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鸿渐平蜀中之乱,岑参随军一同出发。然而,杜鸿渐不堪重任,并未平乱,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贿赂,使得蜀乱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结局,唐王朝的军政实现了脆弱的统一。大历元年秋七月初,岑参一行经汉川入成都市

大历二年,岑参也就前去嘉州作他两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乐山市属西川节度使管辖,而此时,崔旰经杜鸿渐保荐被任命为新一任的西川节度使。崔旰是“因乱受职”,是扰乱纲纪的罪人。岑参在他的手下任职,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罢官辞世

大历三年七月,岑参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罢免了,这时他到任才一年。有学者推测岑参被罢官的原因有二:一是岑参为官清廉,而当时朝政腐败,清官不能夺得时任宰相元载的欢心;二是岑参与上司崔旰貌合神离,也不讨崔旰喜欢,崔旰入朝后还镇,岑参就被免官,也可以窥见一些端倪。岑参被罢官后,曾先入成都市一趟。他在太常徐卿处吃了饯行酒,就自外江泛舟而下,道经乐山市,过泥溪,至戎州(宜宾)。大历三年冬,岑参自戎州掉头北上,又回到了成都,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尽管被罢了官,岑参也留存一丝希望。但直到大历四年秋,朝廷也没有起用他。大历四年,岑参写出《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一诗,凄怨欲绝。

岑参的最后一首诗是《仆射裴公挽歌》。大历四年十二月,裴冕寿终正寝了,岑参为他作了挽歌。大约在这年年底,岑参在寂寞中于成都市去世,客死他乡。

主要作品

岑参一生诗歌创作丰富,保存到现今的有393首。主要优秀作品集中在边塞诗和山水诗上。

诗歌创作

岑参诗歌中的成就在于他的边塞诗,他吟诵着边塞的风土人情,为盛唐边塞诗着染上自己的一份色彩。此外,岑参的山水诗也占据了他创作中很大的篇幅,体现着他的艺术成就。

诗歌特点

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从数量上来看,岑参的边塞诗总共近八十首,占了岑参现存诗歌的五分之一;其次,岑参两次入边塞,在边塞生活的时间长、经历多,远远超过大部分的边塞诗人;再次,岑参的边塞诗有完全成熟的独特的风格,对前人有所继承,但又有自己的独创和发展。所有这些,使岑参在边塞诗派中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

岑参的边塞诗,从山寺都城走向风沙大漠,超越了过去对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偏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表现。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从艰险恶劣的边塞军旅生活中感受将士们的雄心壮志。将茫茫黄沙、大漠孤烟的壮美之景与自身心境、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天山雪景与塞外伊塞克湖,孤寂空旷与昂扬士气,描绘了别具异彩的边塞生活中,塑造了刚劲奇伟的风格,展现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中亚的风俗人情

山水诗

除了边塞诗,岑参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山水诗,对于山水诗的写作可以说是贯穿了岑参的一生。在山水诗的写作过程中,岑参往往喜欢选取新奇的景物入诗,例如他在《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写野外林木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又如他在《豋嘉州凌云寺作》中写山的险峭便是“天晴见峨嵋,如向波上浮”。除此之外,岑参的山水诗中往往还杂有他神奇的想象,比如《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中,他写亭子的高,就用了奇笔,“红亭出鸟外,马系云端。万岭窗前,千家肘底看。”再者,岑参的山水诗的文字总是奇巧的,如《高冠谷口招郑鄠》写道“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燃”字就很神妙,把雨中花写的十分绚烂。

在写作风格上,岑参的山水诗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早年隐居时,他居住在山水之间,和隐士们交往,山水滋养他的性情,涵养他的灵魂,他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自然地融入了诗中。三十岁出仕后,他曾居住在终南山的草庐,这一时期他的山水诗代表作有《田假归白阁西草堂》,于原有的清丽中点染上雄浑之气。而到了虢州、嘉州时期,他的山水诗又涤尽了雄浑气,重新向清丽复归。岑参的山水诗,或清或丽,或浓或淡,是随着不同的取景镜头和诗人思想情绪的起落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得意时表现秀丽的的色彩,失意时则表现清淡的调子。而“丽”仍然是岑诗的本色。岑参一生经历复杂,造就了风格繁富,不拘一格的山水诗。

思想内容

唐朝,是儒、释、道三教发展的关键时期,三教在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构成了岑参诗歌的重要思想基础。在这其中,岑参对功名的追求正像是一条线,贯穿着他的整个诗作。每当他在仕途上有所进益,他的儒家入仕思想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诗歌也呈现出一种活泼昂扬的面貌;而当仕途遇挫,前进无望时,佛道的出世思想就在他心中徘徊,他的诗歌也会因此呈现出来一种冷落萧条的面目。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具有重义轻利、保家卫国的观念。岑诗在《送人赴安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都表达出高尚的报国志向。儒家的入仕思想在岑参作品中也有体现。他写《感旧赋并序》时,道“今王道休明”,赞美盛世景象;写《行军二首》时,道“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力诉自己的忠义报国。而他王道仁政的理想、忠义报国的信念最终交汇于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中。《感旧赋并序》中,他写“朱门复启,相府重开”,希望自己位极人臣,能让家族重回光荣的往日。他赶赴边塞,更是不讳言自己的理想,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他写“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希望能在军中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也表达出以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无论是早年隐居,还是后来的十年求仕时期,岑参对道教都是亲近的,王屋山终南山也都在心灵上滋养着岑参作为诗人的敏感心灵。在这些诗作中,不乏有对隐逸生活的赞赏与亲近,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道“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何当肯相寻,上一孤舟”;《终南东溪口作》道“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有时甚至表露出了对仕进生活的厌倦,如《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道“”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敝庐终南下,久与真侣别。道书谁更开,药灶烟遂灭。顷来厌尘网,安得有仙骨?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佛教思想

岑参与佛教的缘法起于嵩山。岑参少年时曾经在嵩山隐居,而嵩山也正是禅宗的发祥地。《优钵罗花歌序》中,岑参坦言:“参尝读佛经”,而在岑参的诗歌中,也有着佛经的影子。例如《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写自己听说有僧人善解《楞伽经》而前去拜访的事情,也体现出岑参对佛经的兴趣。岑参有二十余首诗歌涉及佛教,或游居寺院,或过访僧人,或使典用事,充满浓厚的佛教意趣。就连出塞期间,岑参身在军戎中仍不忘寻寺访僧,他在凉州写下《登凉州尹台寺》,又在临洮写下《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晚年,岑参心依释门,这一时期有《寄青城龙溪奂道人》中的:“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登嘉州凌云寺作》中的“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和《登总持阁》中的“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佛教思想对岑参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物成就

岑参对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克服了传统边塞诗的陈规,不用乐府古题立题,他使七言歌行的形式与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相辅相成,他的创作保持诗人“好奇”个性的同时又转变为对悲壮的追求。他成熟地运用奇巧的幻想和夸张手法,借鉴了高适等人舒卷自如的体式,较好融合了乐府民歌手法,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艺术形式高超。岑参一生所作大量的边塞诗极大地丰富了唐朝边塞诗歌,在岑参以前,征戍诗的内容多写边塞的苦寒和军士的劳碌。而岑参的诗歌则突破了这一范畴,在边塞诗中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是同类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意奇、语奇、调奇,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

岑参山水诗的成就在于综合各家所长,在接受前代诗人的长处时,结合自己的特点,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山水诗。笔法奇特,景物新奇,想象奇妙,意境清丽,作品淡中有浓,清中有丽。其山水诗风格繁富,不拘一格,其成就为王、孟之亚,而诗风之多样,在盛唐山水诗中仅次于王维。

人物评价

唐朝文学家殷璠: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矣。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岑才甚丽。

明代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认为:岑参有王之,又以华靡掩之。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岑奇峭。

清代诗人沈德潜:岑参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馀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

后世纪念

中国唯一的岑参纪念馆坐落在荆州市沙市岑河镇东湖村,陈列着200余幅图片,300余件实物,500余件艺术作品。

人物轶事

天宝三载(744年),29岁的岑参考中进士,后供职于太子办公室下辖的卫队。四年后,岑参逐渐对安逸的生活感到乏味。一日,岑参见三十多人的队伍走过宫庭大门,簇拥着一员威风八面的大将。岑参问身边的武就:“此何人也?”武就是和岑参同年中的进士,长岑参6岁,官职是佐宫卫。武就道,“这是高仙芝,他是高句丽人,容貌俊朗,而且善骑射会打仗,20岁就当上将军了。”岑参不再言语,但暗自忖度,一定要有所成就,光耀岑家门楣。

人物争议

岑参的生卒年是研究者争议的热点。主要观点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三年(715),死于大历四年(769)至大历五年(770)年,也有说法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七年(719)。岑参的生平经历争议也很多,关于岑参游河朔的时间和边塞经历、入蜀经历以及岑参的家世及交游都一直在学界探讨中。

参考资料

岑参纪念馆.荆州新闻网.2023-03-18

「古人有瘾」他写过最好的雪景,经历过最苍凉的人生.新街派 生活报.2023-04-21

岑参纪念馆“荆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荆州日报.2023-03-18

边塞诗人岑参:两度援疆纪实.今日头条.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