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诺·莫伊塞维契
1890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1963年在伦敦逝世。莫伊塞维契七岁在敖德萨音乐院跟随克利莫夫学习钢琴,九岁获得鲁宾斯坦奖,十四岁移居伦敦,而后到维也纳师从莱彻帝茨基,1908年在英格兰瑞丁展开职业演奏生涯,1910年首次在伦敦登台山1919年第一次在纽约演出。莫伊塞维契在1963年4月逝世。
个人简介
青少年时期
班朱马·莫伊塞维契(后来更名为班诺·莫伊塞维契)1890年2月2曰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音乐事业却是
以英国为根据地。莫伊塞维契在家中开始接触钢琴,七岁师事克利莫夫,九岁以罗伯特·舒曼的作品得到音乐院安东·鲁宾斯坦奖。莫伊塞维契的哥哥在二十世纪初期移居英国,班诺与家人接着在1905年全部移民。关于移民的原因,莫伊塞维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中提到以下两种说法:一是音乐院的形况愈来愈遭,二是英国人对于反犹太运动的态度比较温和。
求学经历
莫伊塞维契在伦敦申请市政厅学校遭拒,因此家人让地到维也纳跟随当时最有名的钢琴教育家莱彻帝茨基学习,多位著名钢琴家,如:弗利德曼、加布里洛维奇、汉布尔格、伊格纳奇·帕德雷夫斯基与许纳贝尔都出自莱彻帝茨基门下。试听的时候,莱彻帝茨基对于莫伊塞维契只重技巧、忽略音乐性的弗雷德里克·肖邦《革命》练习曲大为不满,他拒绝收莫伊塞维契为学生,幸好莱彻帝茨基后来又改变主意。莱彻帝茨基有幸能亲眼看到莫伊塞维契早年的成功,而莫伊塞维契不但以师承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最重要的学生“这一系(莱彻帝茨基的老师是贝多的学生彻尔尼)为荣,他的表现也没有让莱彻帝茨基失望。
演出
莫伊塞维契首次正式演出是在1908年,1910年进军伦敦女王厅,他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并且受到肯定。提起在二次大战期间努力寻找演出机会的音乐家,很多人会想到并感谢经常在国立美术馆举行音乐会的蜜拉.海丝,然而莫伊塞维契(他在二O年代初期追求过海丝)也不含糊,他在军营与工厂举办过数百场演奏会,也在这个时候结识温斯顿·丘吉尔。莫伊塞维契经常到唐宁街十号做客,演奏被丘吉尔称为“飞驰的骏马“的弗雷德里克·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由于缺乏练习时间,很多场演出都遇到状况极糟的钢琴,莫伊塞维契在战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直到四O年代末期才又投入忙碌的演奏与录音工作,不过很多人认为他这时候录音的质量已经不如从前优秀。莫伊塞维契在1963年4月逝世。
艺术生涯
在漫长的音乐生涯里,莫伊塞维契赴美国巡回多达二十次以上,地也曾经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南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演奏。1937年成为英国公民后,莫伊塞维契的事业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峰,光是英国就举办超过八百场以上的音乐会,1947年再度回到睽违十四年的纽约演出”莫伊塞维契最后一次巡演是在1963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几个星期。他的曲目非常广泛,浪漫派作品(如弗雷德里克·肖邦、罗伯特·舒曼)之外还能演奏现代音乐,音乐结合了高超的技巧以及诗意。
人物性格
听莫伊塞维契的音乐,听到的是一位优雅、有品味而且迷人的钢琴家。尽管有英国人认为莫伊塞维契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与彼得·柴可夫斯基大过软性,事实上,他是位有自己见解的钢琴家,修养广泛而且聪明、有求知欲,看待音乐的态度从来不带学究气息。
评价
作品评价
阅读莫伊塞维契在195O年所写的小品文“以动人的型式演奏“是一个很有趣的经验。一天晚上,莫伊塞维
契一个人在家弹奏弗雷德里克·肖邦B小调奏鸣曲缓板乐章,他注意到“单独在家弹琴的效果最好“,而且他发现这种感觉会驱使自己不断地去弹琴。不过,肖邦接下来却用八个强八度音和弦让我们从缓板乐章的梦幻气氛中醒来,直接近入第四乐章激动的主题。为此,莫伊塞维契甚至有意不顾反对,在公开场合演奏这首奏鸣曲的时候取消这八个八度和弦。莫伊塞维契很坦白的说:“原则上,我反对随意更动乐谱。但如果在练习与思考之后,我觉得改变后的效果也恰当,我会认为改变一定是对的。“莫伊塞维契不是一个善变的人,他的唱片不曾出现让你惊奇到想在中途倒转回去的乐段,但却可以听到主观但是精巧绝妙的艺术。莫伊塞维契弹琴的时候总是被着一张扑克脸,这种没有表情的脸也确实能得到与牌桌上同样的效果。莫伊塞维契牢牢记住圣桑的一句话:“有时候艺术会慢慢渗入黑暗与痛苦灵魂的深渊,但是这种情况不常有。“因此莫伊塞维契寻求内在的喜悦更甚至表面上的忘我,难怪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对莫伊塞维契会有特别的好感。莫伊塞维契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和作曲家本人完全不同。他的诠释偏向甜美抒情而且圆润敏捷,最好的例子就是拉赫曼尼诺夫改编自费利克斯·巴托尔迪《仲夏夜之梦》的《诙谐曲》。拉赫曼尼诺夫1935年的录音相当精彩,莫伊塞维契1939年的录音却洋溢着精灵般的魔力。有拉赫曼尼诺夫的录音在先,HMV一直拒绝为莫伊塞维契录制这首他经常在宴会中弹奏的曲子。一回录完弗雷德里克·肖邦叙事曲后还有一点时间,莫伊塞维契再次提出录(诙谐曲)的请求,这回他们终于同意让莫伊塞维契试一次。这次的录音就收在这套唱片中,唱片史上的一次奇迹!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1928年录制的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
《蝙蝠》改编曲(没有收录在这里)。莫伊塞维契两度录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一次是1937年与高尔及伦敦爱乐乐团,第二次则在1995年与林格诺尔和爱乐管弦乐团合作,这里收录的是第二次的版本。英国乐团在三○年代演奏协奏曲的风评极差,因此在1937年版的录音里,乐团的音色硬到简直要让人血液凝固。幸好莫伊塞维契镇静的表现与贵族气质让这张唱片成为他最好的录音之一。1995年版本虽然不很整齐,但至少乐团与独奏间协调多了。莫伊塞维契1995年的录音为我们展现出莫伊塞维契式的风格与特色。同样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乐兴之时》作品16-4也是以同样的手法诠释,曲风比起他在1950年的录音更加活泼;前奏曲作品32-5则偏向缓慢暗沉,与他在1943年的录音同样迷人。一般落俗套的做法都将弗雷德里克·肖邦归类为“女性“作曲家。莫伊塞维契五○年代的录音正好让人回味这个修正主义前的肖邦。《船歌》或许是肖邦最优美的作品,莫伊塞维契高贵而优雅的诠释方式移到G大调夜曲作品62-2歌唱性的温柔是很难听到的曲风。从这些乐曲可以很清楚的听到莫伊塞维契如何让音色如歌唱般的美丽澎湃:高音声部比低音声部早一点点弹出。温斯顿·丘吉尔最喜欢的降A大调叙事曲相当精美;对我的耳朵来说,四首叙事曲中最杰出的F小调叙事曲软了些,不过莫伊塞维契却微妙的捕捉到结构上的凝聚力。莫伊塞维契的诠释十分甜美,明亮的低音声部让人产生莫名的喜悦。现在人常把弗雷德里克·肖邦的诙谐曲视为全然热情的作品,莫伊塞维契却把“诙谐曲“这个标题带到单纯的标题而已。在这套专辑收录的两首诙谐曲中,莫伊塞维契出乎意料的以轻柔的手法来弹奏。
个人评价
尼古拉·梅特纳是莫伊塞维契心仪的作曲家之一。常有人偏颇的形容梅特纳只是个二流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事实上,他是个很有自己特色的作曲家。G小调奏鸣曲是一首庄严宏伟的作品,创作时间约在1910年,莫伊塞维契是这首奏鸣曲的热心推广人之一。有趣的是,莫伊塞维契的演出与梅特纳本人很相近,这和他与拉赫曼尼诺夫的结果完全不同。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第三号钢琴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空洞的作品,但是莫伊塞维契偶尔会冒险尝试弹奏新的当代(虽然这首奏鸣曲非常保守)作品。莫伊塞维契在1928年录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也是一个冒险,当时录制普罗高菲夫作品的情形还不多见。这里收录的是莫伊塞维契在1950年重新录制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