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地址位于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自动化所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中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自动化所成立之初,开拓了中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中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1990年代,自动化所以控制科学为基础,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研究;2016年起,自动化所率先布局博弈智能研究,逐步形成了数据智能、类脑智能和博弈智能的完整布局,并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自动化所长期坚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具有从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到技术转移转化的完整智能技术创新链。
自动化所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截至2023年底,自动化所共有在职职工1133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44人;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 自动化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72人。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月1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对19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进步作了明确的估计,指出“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用了四分之一篇幅讲科学工作,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报告明确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同时提出“制定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科学发展远景计划”的任务。
1月31日,在周总理的领导下,由当时中共中央主管科学工作的陈毅、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具体领导,召开了包括中央各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大会,动员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来自全国23个单位的787名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远景规划的初步内容,体现出全国“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快地发展这些新学科,使其在短时间内接近国际水平,把计算技术、自动化、电子学和半导体这四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列为“四大紧急措施”,经周总理同意,确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采取紧急措施,尽快筹建相应的四个学科研究机构。
8月18日,当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签发“(56)党组张发字第44号”文,上报陈毅同志并转中央的关于“中国科学院请批准筹建计算技术、电子学、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等三个研究所和筹备委员会名单”。文中建议由下列人员组成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筹委会。
8月25日,陈毅同志在中国科学院上报的“(56)党组张发字第44号”文上正式批示:“同意办,报总理及中央。”
曲折发展
1958年1月,武汝扬、张翰英访问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苏联专家拉扎连科,就自动化所的工作方向和任务交换意见,拉扎连科介绍了苏联自动学和远动学研究所工作情况和经验,对中国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3月12日-14日,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召开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会会议,由屠善澄代表钱学森教授出席。
7月19日,为适应开展人造卫星控制、原子能反应堆自动控制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自动控制等三大任务的需要,经所务会议讨论通过,由自动化所筹备委员会武汝扬给郭沫若院长、张劲夫副院长发函,提出在正式成立自动化研究所之前,将现有研究组改为研究室并提出相关的干部配备。
8月,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陆元九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的任务是组织实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和业务领导,并拟订成立下属三个设计院,其中第二设计院由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组成。
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1959年邓小平总书记关于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间技术研究任务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力量转到重点搞探空火箭上来,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
1月-6月,该所第二设计院举办数学、电子线路、调节原理培训班,对从各分院调来的大学未毕业提前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脱产培训。
5月15日-19日,由该所主持召开了“三峡升船机电力拖动和自动控制讨论会”,会议主要目的是选定三峡升船机主拖动方案和工作安排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长江规划办公室的10个单位共25人。
5月27日-6月3日,由该所主办的全国自动化专业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各分院自动化所和院有关代表,会议就自动化科学研究的任务、方向、研究课题、组织协作、组织机构以及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交流经验和意见,以便于将自动化科学研究工作在落实的基础上推向前进,武汝扬同志做了《关于开展自动化科学研究的一些意见》的报告,杨嘉墀、陆元九、童世璜、王传善等也在会议上做了专题发言。
1965年1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自动化工作会议,研究如何全面调整和布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分院、东北分院、中南分院、华北办事处、自动化所、东北工业自动化所、华东自动化仪表元件所、中南数学计算所和华北自动化元件材料所等。会议进行了四天,研究了调整方案和具体进行调整的工作措施。张劲夫副院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指示。
6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自动化研究工作调整工作会议,解决在拟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对各所方向、任务做了调整:
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方向:自动控制理论、远动学、模拟技术、小功率
随动系统,侧重于基本理论的研究。
2.华北自动化所,方向: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如陀螺惯性导航、运动物体控制、光电随动系统、高压气动液动装置,将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有关力量调到该所,在业务上受北京自动化所领导,成为北京自动化所的分所。
3.华东自动化所,方向:自动化元件和仪表。
4.东北工业自动化所,方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5.中南数学计算研究所,方向: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应用。
196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即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国防科委建制。
2月29日,国防科委通知,中国科学院六五一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正式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建制,自动化研究所更名为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
重获新生
1970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原自动化所从事民用自动控制的两个研究室(一个以研制控制计算机为主的研究室,一个以随动系统研究为主的研究室)和一部分控制和理论研究为主的科研人员,共141人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自动化研究所,以民用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1月31日,由于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已于1968年2月29日正式划归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建制,中国科学院决定重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2月17日,中科院发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组”,即日起正式启用印章。
1999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下达《关于自动化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的批文》,自动化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进入试点的研究所之一。
2002年,9月10日,自动化大厦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1年底,自动化所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工程”。
2020年12月,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研究员,现任主任为刘成林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谭铁牛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4人,45岁以下年青人约占8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外籍职工2人。实验室流动人员384人,包括博士后11人、博士研究生176人、硕士研究生86人、项目聘用人员、高级访问学者、客座研究人员等,形成了一个以年轻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和以高素质的研究生队伍为主力的研究梯队。
实验室目前承担着百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实验室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立足国内,面对现实,推进定向性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发展战略,追求个人事业与集体事业共同协调发展,力争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图形学,口语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模式识别应用与系统等。
实验室目前承担了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图象、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发掘),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实验室成员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不少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与国际重要会议上,如IEEE汇刊(PAMI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Automatica, EuroSpeech, ICSLP, ICASSP, ICCV, ICPR, ACCV等。
近年来,实验室已获准和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其它部委级三等奖3项,国际发明金奖与世界知识产权专项奖各1项。
实验室在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实验室借各种机会,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每年一批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地工作的优秀中国留学生,定期到实验室从事短期客座研究,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学者到实验室做学术报告达几十人次。实验室通过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成立了“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的工作,担任许多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以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实验室十分重视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成果转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仪器设备
该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采取“统一管理、相对集中、分布配置”模式,即“中心”仪器设备分布配置在所各实验室内,技术上依托一个研究部门,由“中心”统一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三个公共技术平台,分别为生物成像与实验平台、智能感知平台、处理器实验与验证平台。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主要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过程控制、智能控制与系统、先进机器人控制与系统、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智能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视觉、图像与视频处理、医学图像处理、语音语言信息处理、可视化技术及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系统、文字识别方法与系统、网络内容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生物特征识别、集成电路智能分析、智能信息系统
教学建设
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634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硕士生257人),在站博士后45人。近五年,本所毕业生人数从每年约100人增加到140人,初次统计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近五年来截止到年底的实际就业率近100%。
在第一届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公示中,由王鼎博士完成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控制自适应动态规划方法研究论文获得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整个标志由“IA”的形变而成,利用三角的构图形式,强调了稳定感,突出顶天立地之意(两个使命)与强劲上升的视觉感。中心的红色圆点阐释了我们的能量、活力与热情,加之粗细不同变化的蓝色圆环,体现了时空性和历史感(两弹一星)。
整个造型表达了管理的灵活性与全球同步快速发展的完整理念。
优良传统
自动化所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自动化所科研作风: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参考资料
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24-03-21
联系我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24-03-21
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21-01-07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22-08-03
获奖成果.自动化研究所.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