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工程(简称“两弹一星”),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独立自主组织实施的几个重大国防工程合称。“两弹”最初指原子弹导弹,后“原子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一星”指人造卫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内外环境和形势非常严峻,为此,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55年,中国开始发展核能事业。1956年,中央军委会议将研制导弹提上议程。1958年,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研制人造卫星。1960年,原子能研究所开始氢弹的理论研究。同年,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结合导弹与核弹的“东风-2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掌握了导弹核武器;1967年6月17日,小行星3789首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创造的奇迹。“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

历史沿革

工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相继掌握核武器导弹技术,军备竞赛愈发激烈。1945年7月,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同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市长崎市接连投掷两枚原子弹,广岛约8万人当场遇难,长崎约4万人当场丧生,还有数万人随后因核辐射中毒和受伤而死亡。据估计,广岛35万人口中有约14万人在爆炸中丧生,长崎有约7.4万人丧生。原子弹空前的杀伤力和巨大的破坏力,震惊了世界,对现代战争及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凭借掌握的原子弹多次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1950年底,美国在朝鲜战场上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声称要用原子弹对付中国。美国军队将原子弹运到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并进行了核模拟袭击。1953年春,美国秘密在日本部署原子弹。1954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向中国大陆投掷原子弹。1955年1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面对世界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1951年,法国核科学家“小居里先生”请他的中国学生杨承宗回国后给时任主席毛泽东捎口信:“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

决策历程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195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了中国发展核能事业问题,虽然当时的中国缺钱、缺人、缺技术,尖端科技研究工作开展困难,但中共中央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究原子弹的重要战略决策。不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代号为“02”的中国发展核武器计划。同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出了要“钻现代化的国防”“钻原子能”的号召。1956年1月20日,中央军委会议上讨论了《关于研究与制造火箭武器的报告》,会议决定向中共中央提出研制导弹的报告。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火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1957年10月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人联名建议发展小行星3789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要研制原子弹等战略武器

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失去研制核武器的技术支持,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1960年2月,中央军委确定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导弹研制进入快车道。1961年,中国陷入经济困难,中央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原子弹面临继续“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对此,时任元帅的聂荣臻表示“两弹”不应下马,应该攻关。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核能技术。1962年,毛泽东作出了“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批示,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总动员令。1965年5月,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卫星研制步入正轨。

研制经过

核弹

原子弹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始发展原子能事业,成立了国务院第三办公室,负责核技术、核工业的相关事务。1956年2月制定了《1956年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同年4月,“核能的和平利用”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12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5月,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开工兴建,于1958年建成并正式移交生产,中国进入原子时代。11月,三机部成立(1958年2月改为二机部),主管核工业建设和发展。1958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建设“核工业第一批厂矿”的七一一矿,新中国天然铀生产的大幕自此拉开。5月,五厂三矿选点方案获批,奠定了核工业体系雏形。同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这一年,还成立了负责领导组建特种部队的国防部第五部,以及负责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国防部第五部合并到国防科委。

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终止合作协议,撤走所有专家,停止供给资料设备。苏联专家撤走后,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艰苦计算原子弹方程式,反复计算了九次,计算结果却与苏联的数据大相径庭。经过反复审核论证,周光召发现:苏联的材料有错误,中国人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这就是原子弹研制时被广为称道的“九次计算”。1961年大批科研人员听从召唤,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同年11月17日,“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领导原子能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等工作。1962年,原子弹研制的“两年规划”获批;同年年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

1963年7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在莫斯科草签部分停止核试验的条约,企图绑住中国人民的手脚,中国政府严正表示:绝不低头下跪。1964年9月2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关于原子弹爆炸早响和晚响的两个方案。毛泽东果断指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0年底,钱三强在原子能研究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始氢弹的理论研究。1963年,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后,彭桓武意识到,要迅速组织力量向氢弹原理的探索转移,两支理论设计队伍会合在核武器研究所,迅速投入氢弹研制。1964年年底,彭桓武多次召集科研人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3个方案,并安排理论部的3位副主任分别带队探索。

1965年9月,于敏率领团队到中国科学院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完成加强型核航弹的优化设计任务,艰苦奋战3个月后,终于发现了氢弹实现自持聚变反应的关键物理因素和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这就是创造世历史的“上海百日攻坚战”。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当量为330万吨级,与理论设计完全一样。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中国仅用了26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

导弹

中近程导弹

1956年2月,钱学森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同年5月,中央军委会做出了发展导弹的决定。7月,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正式获批。10月8日,钱学森被任命为中国导弹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的院长。1958年4月,五院下达仿制苏联导弹的任务,并要求在1959年10月1日前完成,代号为“1059”,后又正式定名为“东风-1弹道导弹”。同年9月,五院曾提出自行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射程2000千米,称“老东风一号”。10月,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技术为主,目前主要是导弹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核弹头问题。”1960年初,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导弹研制进入快车道。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射程8千米;同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1弹道导弹”试验成功。

1960年3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达了“东风-2弹道导弹”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飞行试验失败,导弹起飞69秒钟后失控坠毁。不久后,周恩来在一次军工干部会议上说:“科学研究、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骤和秩序。”同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64年6至7月,修改设计后的“东风-2弹道导弹导弹多次试飞均成功。

1964年秋,周恩来提出要提高“东风二号”的射程,使其更具实战价值。改进后的“东风二号”称“东风二号甲”,制导体制改为全惯性制导体制等,导弹射程增大了20%。1965年11月起,改型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连续多次试飞均获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甲”运载核弹头发射试验成功。至此,中国不仅掌握了导弹核武器,而且走完了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的全过程,闯出了自行研制地地战略导弹的路子,基本具备了开展中程、中远程液体地地战略导弹研制工作的条件。

导弹核武器

1963年12月,中央专委:研究核武器,要以导弹头为主。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中央专委立即开展核弹头的研究,加快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力争早日实现“两弹”的结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计划。同年9月1日,中央专委会议决定成立由钱学森领导的“两弹结合”方案论证小组。1966年3月,中央专委批准进行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3月11日,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听取关于进行两弹结合的试验论证报告,并决定先搞“冷试”(即弹头不装核材料)后搞“热试”。同年7月1日,中国组建了地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并将其命名为第二炮兵,是实施战略核反击任务的新兵种。

1966年10月,导弹发射前,试验空域飞机停飞,兰新铁路停运,1万多名居民临时疏散到安全地区,以防万一。10月27日9时,“东风-2弹道导弹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此后,中国的战略核导弹,从中近程发展到远程,从液体燃料发展到固体燃料,从陆上发展到水下,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隐蔽机动发射,相继研制成功多种型号、不同射程的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并陆续装备部队。随后,中国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核武器进入了定型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阶段。

卫星

1958年7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负责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人造卫星项目被列为1958年第一重要的科研任务,代称为“581”,意思是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项目,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同年10月,赵九章带队前往苏联考察访问,并在总结报告中提出推迟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把力量转移到探空火箭上来的建议。1959年开始,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月21日,邓小平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581任务部署调整,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

1964年,中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东风-2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说明中国已基本上具备了发射卫星的能力,和钱学森商量后,赵九章给周恩来写信,建议将研制人造卫星列入国家规划。1965年1季度,周恩来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651后来被定为卫星任务代号)。同年5月,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计划于1970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句话: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7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专委呈报卫星规划方案,就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十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步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供选择的3个方案、卫星轨道选择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重要建议和措施等5个问题作了论述。8月,中央专委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卫星研制被批准正式立项,原“581计划”更名为“651计划”。10月20日,中科院召开“中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史称“651会议”。赵九章在会上报告了中国卫星的总体方案。会议定下1970年发射的目标,以及“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要求。大会肯定了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播放《东方红》乐曲。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宣布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公开名称“科学仪器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方案设计等工作。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书。

1970年4月1日,载有“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秘密开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4月24日,“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送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功勋人物

1999年的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在研制“两弹一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

影响和评价

影响

原子弹的成功,代表中国成功打破了世界大国的核垄断,建立了自己的中核集团体系。氢弹的成功,代表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东风-2弹道导弹”成功将核弹与导弹结合,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弹一星”的成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凝练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华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价

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辉煌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既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见证。——《中国纪检监察报》穆铎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更要大力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大河网》陈觉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为了强国之梦,“两弹一星”英雄群体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筑起新中国的安全屏障,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两弹一星”事业是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力同心创造的奇迹。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新华社》刘刚、陈二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光明日报》张卫明

参考资料

什么是“两弹一星”?.学习强国.2023-11-30

1970两弹一星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2023-12-07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3-11-30

今晚,致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腾讯网.2023-12-07

发展“两弹一星” 突破尖端技术.学习强国.2023-12-02

毛泽东对中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历史贡献.中国新闻网.2023-11-30

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研制发展历程.国史网.2023-12-02

史料的见证 ——纪念中国航天日之《中国科学院与“东方红一号”》.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12

“两弹一星”精神:惊天动地的壮歌.中国军网.2023-12-02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两弹一星”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12-03

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光明网.2023-12-08

两弹一星.科普中国网.2023-12-02

什么是核武器.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2023-11-30

75年前,日本有多少人因原子弹丧生?.百家号.2023-12-20

【深度科普】殷殷赤子心 写就飞天梦.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11-30

“ 两弹一星” :自力更生铸就国之盾牌.中国科普网.2023-11-30

“两弹一星”事业:艰苦条件下的非凡奇迹.学习强国.2023-12-08

毛泽东与两弹一星.人民网.2023-12-02

中国核工业大事记(截至2022年3月).国家原子能机构.2023-12-09

老照片里的“两弹一星”故事|“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学习强国.2023-12-02

65年前的今天 他们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百家号.2023-12-13

周恩来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思考【3】.人民网.2023-12-02

【学党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学习强国.2023-12-02

聚焦|东风快递 全球速达.百家号.2023-12-07

百年瞬间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央视网.2023-12-13

让人热泪盈眶!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岁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23-12-02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航天时代.科学网.2023-12-02

中国军视网--独家揭秘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始末.中国军事网.2023-12-02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结构星.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12-13

陈芳允.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陈能宽.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程开甲.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黄纬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彭桓武.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钱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钱三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钱学森.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任新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姚桐斌.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于敏.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赵九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周光召.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12-0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两弹一星”精神.百家号.2023-12-07

深刻把握“两弹一星”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大河网.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