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麝鼩

大麝鼩

大麝(学名:Crocidura lasiura),又名乌苏里白齿鼩,是鼩鼱科麝鼩属的动物,体形较大,体长在71-107毫米之间。

形态特征

大麝鼩的头尖,吻长突出于口前,耳壳突出于毛被之外,尾巴短而粗,不到体长的一半,毛发稀疏。前后肢较强壮,五趾趾端有尖爪,后趾较长于前趾。毛色为黑褐色或棕褐色,毛干深灰,毛端黑褐。腹面灰褐与背色无明显界限。尾毛稀疏,其中杂有少许长毛。

分布范围

大麝鼩的地理分布北部由俄罗斯的乌苏里地区到中国东北三省,向南到朝鲜与中国的华东地区。在中国黑龙江省见于抚远市虎林市密山市镜泊湖,向西到德都、绥化市、泰康一带。

生活习性

大麝鼩栖居在森林草甸、荒草地、灌木林中,偶见于农家室内。夜间活动为主。有明显的换毛现象,9月以前为夏毛,9月以后换冬毛,换毛由前至后,由腹至背,耳周较迟,后背及尾部换毛最迟。以昆虫及其幼虫、蚯蚓、蚂蚁等为食,有时也吃小型鼠类及部分植物性食物。冬季大麝鼩和黑线姬鼠有集群及混居特性,冬季(12月)两兽的混居率高于秋季(10月),差异非常显著。

大麝鼩在环境温度为17.5-27.5℃的范围内,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40±0.05)℃;热中性区为20-30℃;基础代谢率为(4.37±0.14)mlO2/(g·h);最小热传导为(0.32±0.01)mlO2/(g·h·℃)。大麝鼩的摄入能为(4.40±0.43)kJ/(g·d),消化能为(4.03±0.40)kJ/(g·d),可代谢能为(3.95±0.39)kJ/(g·d)。消化率为(91.41±0.88)%,可代谢能效率为(89.58±0.87)%。大麝鼩体温和热传导相对较低,BMR(基础代谢率)较高,TNZ(热中性区)相对较宽,消化率较高。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繁殖方式

大麝鼩一年有两个繁殖峰(3-5月及8-9月),冬季则有3-4个月的繁殖休止期。雌性每年可产仔3窝,每窝6-8只。寿命为15-16个月。

保护现状

2016年,大麝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易危(VU)。

物种危害

大麝鼩是上海市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形小兽群落内的优势种,在农业上可能有一定危害。也是中国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