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思齐

吴思齐

吴思齐(1238—1301),字子善,号全归子,婺州永康人,南宋遗民、诗人,宋末曾任嘉兴市县丞,宋亡后隐居于浦阳,与谢翱方凤吴渭共同组织了诗社月泉吟社,其编印的《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

人物生平

吴思齐,字子善,原籍丽水市丽水,后徙至永康市,由荫入仕,监临安新城税。调嘉兴县丞,摄县事。后入镇江幕府,因逆贾似道,迁饶州节制司准备差遣,后辞官寓桐庐县,自号全归子。元大德五年卒,年六十四。流传下的诗文不多,有《拟古》《题鹿苑寺壁间记鲁简肃公罗汉见梦事》。吴思齐性直,“知有是非,不知有毁誉、祸福。学者尊其行,争师之。方凤评思齐之为人如徐积陈师道,君子不以为过”。

为官正直

宋末元初有一位才子吴思齐(1238-1301年),字子善,号全归子,是永康前吴村人。前吴在今后塘弄村南面约一里处,早已湮没。吴思齐的曾祖父吴深是陈亮的学生和大女婿,也是永康市学派的骨干成员。少年时代的吴思齐博览群书,胸有大志,常常以陈亮的精神激励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堂堂正正干一番事业。

长大以后,吴思齐因父亲曾为官被朝廷授以官衔,开始时在京城杭州市任负责税收的小官,后来调到嘉兴市县丞。据史书记载,吴思齐一到嘉兴就亲自坐在监狱门口,逐一审问案件,使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平反。几年后调到镇江幕府,因多次上书揭露权相贾似道和贵戚谢堂,得罪了权贵,愤而辞官,隐居桐庐县。吴思齐虽然为官10年,但家里清贫如故。此时南宋朝廷摇摇欲坠,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吴思齐则怀着无比悲哀和无奈的心情,过起了隐士的日子。

归隐不仕

不久,素以弓马擅长的漠北蒙古族狂飙突起,在成吉思汗统率下,铁骑纵横于欧亚大陆,从大西洋西岸一直到黑海之滨,无不慑服于庞大帝国的统治。127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攻入南宋首都杭州市,1279年文天祥被捕,南宋王朝覆灭了。

在桐庐隐居的吴思齐真正体验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悲哀。元朝统治者对江南儒士施以残暴统治,在元初制度中不光废止科举制度,而且设立等级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儒士沦为社会的底层。民族歧视的屈辱和社会地位的沦丧、功业幻梦的破灭、人格形象的扭曲,在吴思齐心中所引起的极度悲痛,使他不得不挣扎起来,寻求患难知己,相濡以沫,向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奋起抗争。此后20多年,吴思齐在吴越大地放游名山大川,遍访宋朝遗老,诗酒相伴,吟咏唱和,宣泄亡国之痛,慷慨激烈,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江南名流。真所谓“湖海论交无久近,相逢同是汉遗民”,一个反元群体在悄悄形成。

后来,元蒙朝廷出于笼络士子、收买人心,派遣使者往江南搜访遗逸,有不少隐逸之士不得不出山做了元朝的官员。吴思齐家中生活越来越困难,有人劝他出来当官,吴思齐答道:“我好比女子出嫁,虽冻饿不能更二夫!”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屈原餐菊、苏武牧羊、严子陵垂钓、陶渊明对菊,历代爱国亮节的楷模给了吴思齐巨大的精神力量。

吴思齐流寓浦阳后,结识了方凤(1241-1322年)和谢翱(1249-1295年),三人结成了异姓兄弟、生死至交。方凤是浦江县人,入元后不愿做官,归隐仙华山。谢翱是福建人,文天祥老部下,兵败后隐匿民间,辗转来到浙江省。他们在浦江以教书为生,并组织诗社“汐社”,广交诗友,结成志同道合的反元阵营。他们常常相携浪迹山水,在苏州夫差台终日痛哭,在绍兴禹陵朝北哭号,在仙华山数日喝酒至大醉,相扶着望天恸哭,直哭到失声而返。明初开国文臣宋濂游仙华山,看到石壁上吴思齐题名可辨,感慨地说:“思齐等三人无月不游,游则不分日夜,哭则失声后返,如此有气节之士,相遇于残山剩水间,怎么能不悲痛!”伴随着这阵阵火山爆发般的哭声,积压在吴思齐等人胸中的汹涌怒潮得到了排山倒海的宣泄。

西台恸哭

1290年冬的一个阴冷的雨天,是文天祥遇难八周年的日子。谢翱、吴思齐来到桐庐县,与当地好友冯桂芳、翁衡一同前往严子陵钓台,一直等到下午雨止,登上西台凭吊。他们在荒亭的一角设了文天祥的牌位,摆上了祭具,先跪拜,然后吟作《楚歌》,用竹如意敲着地面,以铁如意击打石块,一曲歌罢,竹、铁俱碎,诸友号啕痛哭。亡国之痛令人凄怆。

从山上下来后,雨雪交加,北风怒吼,他们又来到船中,饮酒赋诗以寄所思,情之所至痛极生悲,真想以沉湘踏海之志震惊天下!“哭西台”这一举动激起了层层波浪,影响遍及江南,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后人评价西台一哭把谢翱和吴思齐的“善哭”推到了极点,最能代表他们的个性魅力。谢翱所作的《登西台恸哭记》成为哀悼故国和亡友的泣血吞声之千古名作。

西台这一哭也使谢翱名垂青史。谢翱在元人攻下杭州市后,变卖全部财产率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参军,仅过两年兵败被元兵追缉,一生流离失所,晚年寓居杭州,娶从前一老朋友的女儿为妻,不久因肺病发作,客死他乡,终年47岁。吴思齐、方凤遵照他生前的嘱托,将其移葬严子陵钓台的南面,刻碑“粤谢翱墓”,在墓边建许剑亭。明嘉靖重修墓道,竖石坊,上面刻“宋隐士谢翱先生墓”,两边有联:“泪滴参军骨,江流报国心”。清乾隆复建石坊,上额“垂钓百尺”,石柱楹联为:“生为信国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邻”。亭前大石碑刻“宋谢翱恸哭处”,背面刻谢翱《登西台恸哭记》。谢翱、吴思齐西台恸哭之举让人悲从心来,常使后人来此凭吊,此是后话。

诗史留名

吴思齐、谢翱和方凤三位患难之交在浦江县还做了一件影响巨大的大事。

南宋覆亡后,陷入灾难和不幸的士子们无以寄托,从而找到诗歌这一最便于抒发愤懑抑郁之怀的理想载体,整日亲近对偶声韵,终于汇集成了反元的巨大遗民诗人群体。当时浦江有位吴渭,宋末曾任义乌市县令,入元后隐居故乡。1286年,他延请吴思齐等三人创办了“月泉吟社”。

月泉是从前浦江十景之一,遗址在今浦江月泉西路西北侧,成名于隋唐,宋代已有一定规模,至元初已成规模空前的著名胜地。据浦江县志载,陈亮曾前往月泉传授学业,从之游甚众。月泉之奇还在于,上半月月亮渐渐变圆,泉水慢慢上涨,泉随月动;下半月月亮由圆变缺,泉水也一点点消退,月伴泉鸣。月泉历来是文人墨客、四方吟士会聚吟唱的场所。

月泉吟社成立后,针对元朝统治阶级改变政策收买知名之士、对江南儒士民族气节构成严重威胁的实际,经过精心策划,于1286年十月十五向各地发檄征诗,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四韵律诗,定于次年正月十五收卷。诗题发出,如一石惊起千层浪,江南各省数千文人吟士纷纷投来诗稿,共得诗稿2735卷。经吴思齐、谢翱方凤三人评定,于三月初三揭榜,选中280名,依次给予奖赏,并汇编成集付印,书名即《月泉吟社》。

这是我国历史上盛况空前的诗歌大赛,参加者多是世代食宋之禄的故宋遗民,他们放浪山水、啸傲田园、寄身佛寺、栖隐道观,隐逸抗节则是共同特征。诗作表达了对元朝政权的坚决离弃、弃官归隐和对故国河山的深深怀念,时时流露出寄寓田园、伤感、凄凉的消极反抗思想,标志着南宋遗民诗人已作为整个群体走向田园林薮,到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觅自己那颗失落心灵的家园和归宿,结成了精神上的反元大同盟。表面是对隐逸遁世的尽情讴歌和最高礼赞,实际上这是一种韬光晦迹,哪里能掩抑得住心中的无比痛楚和愤激情绪呢?

这是一次影响巨大的诗歌大合唱,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有许多独创性。首先主题突出,通过诗歌结成反元同盟,凡入新朝为官者诗作一律淘汰。其次品评诗卷有程式,制定《诗评》一则,对于审题、立意、作法、诗藻、意境均有具体的品评标准,品评时还采取两宋科举的誊录之法,隐去作者姓名。三是优胜者有奖赏,我国诗人雅集往往在罚不在奖,如兰亭聚会,王羲之等人一觞一咏,输者罚酒,而此次大赛从第一名起,皆依次给予奖赏。月泉吟诗开中华诗词大赛之先河,月泉吟社被誉为“中国第一诗社”,《月泉吟社》成为我国最早的诗社总集,而吴思齐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文白对照四库全书》和《辞海》都有关于月泉吟社的专题介绍。

吴思齐是一个很有个性特点的诗人,一生轨迹两条线,早年为官,中年后隐逸,游历多交游广。从庙堂到江湖的巨大反差,使他的内心伤痛与尴尬永远难以调和。但对他来说,仕进是一种进取,遁世也是一种进取,而后者更能体现他的行世风格,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苍天可鉴。他一生清苦,更苦的是坎坷人生的心路历程,带着一颗受伤的心灵,苦饮一杯生活的浊酒。他以隐士的外表、志士的豪狂、斗士的姿态,行吟一曲慷慨狂歌,将生命的苦涩酸甜都付于田园山林,溶于他的酒和诗中。

吴思齐一生诗作甚多,至今绝大多数已散失。他是陈亮为首的永康市学派的传人,大力宣传“经世致用”的学说,学生中不少很有建树,在浦江县一带很有影响,所著书有《左氏传阙疑》、《陈亮叶适二家文选》等,曾选辑宋代诗文,因卷轶浩繁而未及完成。晚年考证历代圣贤生卒之事,编成《俟命录》一书,书编成后异常平静地写诗与诸友告别,安然去世,享年64岁。

参考资料

《南宋遗民诗人吴思齐》作者:吕子尚.新浪博客.20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