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亮

陈亮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南宋婺州永康人(今中国浙江永康县),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著名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

陈亮出生于日渐落魄的地主家庭,他为人豪迈、喜好谈兵,从小在曾祖父爱国主义的熏陶下以及南宋抗金的大背景下,陈亮各方面的主张都表现出“救世”“救时”的理念。陈亮于弱冠之年发表《酌古论》一举成名,后因反对议和,五次上书皇帝,震惊朝野。绍熙四年(1193年),时年51岁的陈亮考取状元,被授予官职“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次年未到任便去世。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追封陈亮谥号“文毅”。

陈亮主张“功利主义”“义利并举”,强烈反对理学主义,为永康市学派与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于国家统一大业、强国富民以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均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人物生平

家道中落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陈亮出生于浙江永康一个日渐没落的地主家庭。由于陈亮从小受到曾祖父陈知元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诲,又亲眼见到祖父陈益因科举考试失利、家道中落而痛苦,因而对身处的现实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22岁的陈亮结婚成家,同年母亲因过度操劳逝世,随后父亲被关进监狱,祖父母也因忧心相继离开人间,刚成婚不久的妻子被接回娘家义乌生活。为保释父亲,陈亮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田产,连母亲、祖父的灵柩也因贫穷放置家中多年无法安葬。贫困潦倒的陈亮开始收徒讲学,家境在五六年后开始好转。

学术之辩

陈亮一生坚持主张抗金,科举屡次失利与多次入狱的经历,让其因不满社会与学术现状而进行激烈批判。

南宋建国(1127年)以来,赵构将北宋灭亡的责任归咎于王安石的变法与新学,理学在胡安国的大力推崇下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学派。由于政治腐败,君臣们忘记了亡国的痛苦。陈亮曾先后五次上书赵昚皇帝,痛斥苟安的观点及行为,挑明当下时政的避端,并细述强国之策。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在给孝宗皇帝的两次上书中批判理学,指斥理学家“安一隅之地则不足以承天命,忘君父之仇则不足以立人道”。在给友人写的信中,陈亮则是以更激烈的言辞指出理学的不足,著名的“朱陈”之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陈亮才能出众且善于交友,从丞相叶衡,到婺州知州韩彦古、台州知州唐仲友等都与其有些交情。乾道五年至南宋淳熙五年间(1169年-1178年),陈亮周围集结了一批同样支持功利之学与豪杰精神的青年学子,他在家中讲学著述,创设了类似于书院的“保社”,喻、喻南强、吴深等学者都是陈亮早年的学生。

被诬入狱

陈亮在一生中曾两次入狱。他在三次上书孝宗皇帝返回家乡后,曾因酗酒时说了一些胡乱之语而被人上报至刑部的何澹。何澹曾因多次被陈亮辱骂而对其怀恨在心,便立即着手审查此事并将陈亮逮捕入狱。陈亮浑身上下被鞭笞的体无完肤,还被冠以“图谋不轨”的罪名。皇帝派人秘密查探此事的虚实后说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于是陈亮被免于罪刑。

陈亮归家后不久,家里的仆人杀人了。因陈亮的父亲曾被所杀之人侮辱过,有人怀疑陈亮为此事的幕后指使者。官府对仆人严刑拷打也没使其说出结果,陈亮也被关进了监狱,当地官员认为陈亮罪情严重,将其移交至大理寺审判。后因丞相觉得皇帝有救护陈亮的心思,以及辛弃疾等人对陈亮的爱才之心,陈亮再次免于死刑。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陈亮因“药人之诬”入狱,县令王恬认为陈亮确实做了此事,对其刑讯逼供无果后将其转移至大理寺。少卿郑汝谐看了陈亮的辩词之后称赞其为天下之奇才,认为无罪之士不能被杀,并极力劝说赵惇皇帝,后因皇帝出手,陈亮得以死里逃生。

经商致富

陈亮一边做学问,一边做生意,逐渐由早年的困窘变得富裕。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42岁的陈亮在老家建造了一处规模盛大的山庄别墅,包括各类房屋三十余间,水田二百亩、种植园四十余亩,大小池塘五六十亩等。根据当时一亩田约为十贯钱的市价计算,两百亩田值两千贯钱,那时的陈亮已相当于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地主。此外,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还在江苏镇江置办了一处房产和芦地。对此,陈亮得意地写信给朋友:“我现在饭饱衣暖,没有生计之忧,如果能这样潇洒10年,还有什么遗憾的呢?”在此之后,陈亮常往返于浙江省多地,许多词作就是写的这些年的风流生活。

中举病逝

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在科举考试中奏名第三,御笔亲其为第一,考取进士;次年,陈亮病逝。陈亮去世后,吏部侍郎叶适奏请朝廷,陈亮的一个儿子破例被补了一个官位。端平初年(1234年),陈亮被赐谥号“文毅”,同时,又提拔了陈亮的一个儿子做官。

主要著述

史论文

陈亮常把对历史的重新阐述作为表述自己立场的起点的,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史论文,主要收录于《酌古论》《三国纪年》,以及《谢安比王导》《王确论如何》等史传序中。陈亮的史论文以“识见美”取胜。

《酌古论》是陈亮写于弱冠之年的成名作。陈亮深受诸葛亮“面向未来”思想的影响,《酌古论》全书共评价了19位历史人上的帝王将相,一人一篇,唯独诸葛亮一人在此书中占据上、下两篇的笔墨,借以强调文士应有“处事之才”。上篇指出诸葛亮不是普通的士人,“英雄之士,能为智者之所不能为,则其未及为者,盖不可以常理论矣。”下篇则是评价诸葛亮是“伊周之徒”,否定了人们普遍认为其为“管乐之俦”的观点。另外,陈亮在《三国纪年》《英豪传序》也对诸葛亮有几处描述。

曲词

陈亮将其爱国主义的热情倾注于曲词中,但其所著作的《龙川词》四卷中有大半已经散落不见。陈亮之子陈沆为其编录《龙川文集》,内含卷十七录、词十三首。后人又对此进行搜集,补辑,现由中华书局于1974年更名编校的《陈亮集》已收录陈亮曲词74阙。

思想主张

思想概述

陈亮的主要思想为“事功主义”,所创的永康学派与金华学派、永嘉学派并称为浙东学派,主张求实、务实的精神。陈亮将豪杰精神与功利之学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在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陈亮对理学的“空谈”发起猛烈批评,提出 “事功”思想,意为“功到成时,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主张建功立业。陈亮主张学术与事功统一,学术的目的应是经世致用,有实事实功,而非空话道理。结合南宋抵抗金朝侵略的背景,陈亮反对儒生仅仅坐在书斋中沉浸于学问,不问实事。

哲学思想

事功主义是陈亮的代表性主张,其不仅指没有节制的一己私利,也指一切感性欲望及获利之心的“生民”之利, 从其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中也可以看出南宋事功学派中“求实、务实”的思想。

义利双行

“义利双行”是陈亮事功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陈亮认为,无论在国家强盛亦或是危难之时,都要关注百姓的利益。在“为全社会谋福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至公”的前提下,人们追求利益渴望富裕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合理、道德的,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观点。同时,他还主张“以义制利”、“心主于仁”,认为可通过以自己的欲望扩充人民相同的欲望,将坏事转化为善事,而道德以自然人性为基础并能从内在制约人的自然性。陈亮坚决否定理学“不谋其力、不计其功”等思想,认为绝不能把“利”与“义”分割,他主张以“实事实功”为目的,认为道德与功利不能分离。陈亮的“义利双行”这一观点以在公益与私益、公平与效率、人道与物用共存合理为建立基础,否定损人利己等不道德的义利观。

王霸并用

“王霸并用”是“义利双行”的理论基础。当时的南宋正处于危亡的时刻,陈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空讲仁义毫无用处。于是其便以“王霸并用”为基础提出“‘义’本身就体现在利上”的观点,认为“义”和“利”是共同存在的,缺一不可。陈亮指出,儒家的仁义是在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之时用来稳定社会的,而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也不能时时讲仁义。

人性论与天道观

人性论与天道观是陈亮“事功主义”思想的前提。陈亮的人性论观点中批判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并强调人性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陈亮认为社会性以自然性为前提,个人的欲望需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来实现,忠恕之道便符合人的社会性,遵守忠恕之道是道德的言行。而陈亮的天道观则是为“事功主义”思想提供理论与逻辑依据,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天下固无道外之事”为其天道观的重要命题,陈亮认为,道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陈亮还提出“道处在绝对运动之中”的观点,认为其轨迹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运动之中找寻,只有当体现为“天”、“地”、“人”三才的辩证关系时,“道”才是完整的。

农商相籍

陈亮大力反对“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等观点,并以“事功主义”为核心,提出“农商相籍”思想,并强调“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虽然南宋代时期各方面经济发展迅速,经商之风盛行,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背景使得重农思想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末业”。陈亮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商业的繁荣与否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百姓与国家的财富状况。对此,陈亮提出建议,应正确看待商人社会作用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商业发展,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商人合法利益。

政治思想

简政放权

陈亮提出“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的观点,主张改革弊端首先要从皇帝做起,要破除法度的一元主义,所有政事均出于御批,会导致审辅大臣变得唯唯诺诺。陈良认为,皇帝要“辨正邪,专委任”,要“把宰相当作自己的腹心,把台谏当作自己的耳目,让将帅成为自己的爪牙,让尚书成为自己的喉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施行简政放权。

官吏制度

陈亮提出,要从升迁方面对官吏制度进行改革,择优精选监司、郡守。当代政府官员数量庞大,效率低下。不仅缺乏应变能力,还出现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罪等恶行。陈亮本人也曾几次受诬陷入狱,险些丧命。他提出,“若未历州县,不得居清要; 未任监司,不得居郎曹。外有治效,擢之内职;内有实绩,擢之外任”,应从日常的事件中对对官吏进行评定,进而提拔选官吏,从而肃清官吏,达到“厉精政事”的目的。

军事思想

陈亮年少时曾参考古人用兵的成败事迹,写下了《酌古论》一书。陈亮在此书中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迁都建业,设置武昌行宫并构筑防御体系;二是要通过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制、自募州兵等方式,解决兵源及军费的难题;三是对于齐、秦以及京落的收复战略、战术提出了设想。

教育思想

重视人才

陈亮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提出“天下之学养天下之士”的观点。陈亮主张教授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培养能承担救国、保国、治国重任的英雄人才。他指出,只有全面改革当下的教育、用人及科举制度,才能使进士“成其才而充其气”,使朝廷能够“任贤使能”,进而重振国势,完成复国大业。而教育在这其中尤为关键。

抨击科举弊端

陈亮提出,取士不能局限于科举。陈亮本人曾多次经历科举失利,并看到了科举的弊端。他列举了近年来考取进士与滥施官品的进士人数。发现滥施官品的进士人数远超于科考中举的进士名额,造成“何有一人能自奋,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纪”的现象。

与此同时,自隋朝兴盛科举以来,学子读书的目的便是通过科举成名与敲开仕途的门,科举考试的内容却都是些无用的“八股文”。对此,陈亮认为这样的科举考试下的中举者多缺乏真才实学,无法做到所学与实际所用相对应。对此,陈亮认为,应设立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使学生能够掌握各方面技能与才艺。针对这些问题,陈亮主张学问应以渊源为上,能做实事、立实功,有益于治理国家。要开拓纳才、纳贤的道路,采纳荐举、征辟等方式任用有能力的官员,减少进士的录取名额。

学派体系

南宋时期,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市学派与与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市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并称为浙东学派,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其中,以陈亮代表的永康学派是三个学派中反理学最激烈的学派,其并非片面强调事功,而是承认儒学,属于儒学派别。三个学派虽然在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细节上有差别,但三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传承与影响

思想的传承

陈亮师承于南宋时期温州地区学界的领袖人物郑伯熊,陈亮曾在文章中提到:“某之师友永嘉郑公,朝暮来总风宪,固当加惠于公矣。”他在崇敬郑伯熊的同时也将其视为朋友,其主张的“事功思想”便是师传于郑伯雄。此外,仕伴读何子刚、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历任朝廷诸多要职的章服也是陈亮的师友。陈亮在郑伯雄及诸多师友的影响下,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陈亮的授徒十余年,门徒遍布金华市永康市、义乌等地,其妻子的弟弟何大、何少嘉也拜在陈亮门下求学。其中,义乌名门喻氏族中的喻偘为陈亮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极力维护师父程亮的“事功学说”,还在陈亮被害入狱之时为救师父联合兄弟喻南强为其奔走。

陈亮与浙江精神

陈亮及其永康学派思想的产生与浙江省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浙学”传统与“浙江精神”也与陈亮及永康学派关联密切。陈亮的代表性思想之一“重商精神”也是浙江先民的一大特色,这使得浙江的思想观念及文化精神中带有重伤中立的传统。浙江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同时也吸纳了外来思想及文化,并将其融入浙江本土思想文化中,展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浙江精神。而陈亮及永康市学派代表的“务实、求实”“农商皆本”“利益双行”等思想也与浙江精神的传统一脉相承。

经济发展

陈亮的相关学说是永商文化的根基,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承永康精神的优秀历史旗帜。永康、义乌、东阳市浙东地区区域都深受陈亮学说的影响,如今,永商群体也在其影响下慢慢发展壮大:崛起了以义乌为首的小商品市场与以永康为首的制造业两块经济高地,开创了先市场后制造的“义乌模式”和先制造后市场的“永康模式”,创建了世界商贸城与中国五金之都这两座特色城市。

人物评价

积极评价

历史上不少学者对陈亮表示肯定。与其同处南宋时代的辛弃疾对陈亮的远大志向表示赞赏:“同父之志,平盖万夫。”“金华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也借《世说新语》中的“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感叹陈亮的文中的志向之广。还有学者被陈亮的独特个性精神所吸引。

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读完陈亮的作品后,特意寻访其走过的路径,并将自己对陈亮的仰慕之情全部倾泻于作品《方岩纪静》之中:“噫吁嚱!方岩赫灵,人文荟萃,丹霞独绝冠四方;龙窟同甫,人龙文虎,事功学说泽古今!”。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对陈亮的“事功之学”所产生的影响表示肯定,他提出,其“事功之学”中“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哲学理念与务实精神,指摘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丰富了我国思想文化宝库,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消极评价

朱熹曾在文中多次批判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表达自己的忧虑。他在《答石天民》一文中评价道:“义理与利害只是一事,不可分别此大可骇。熹窃以为今日之病,唯此为大。”(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在《答吕子约书》中又提到:“顷来议论一变,如山移河决,使学者震荡回绕,不问愚智,人人皆有趋时徇势、驰骛功名之心,令人忧惧。”(见《朱文公文集·答吕子约书》)

后世纪念

陈亮陵墓

陈亮墓位于永康县太平北库大坝以南马铺山高坡,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后因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太平水库搬迁至此处。墓首立有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设的石碑,上刻有“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冬月重立”等字样。墓前两侧有高约1.5米的八字形翼石墙,左边刻着“书上中兴”,右边刻着“光昭日月”。墓区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背靠龙山主峰,左侧为呈一字排列的小山崖(分别称为“旗、鼓、伞”),东侧为方形裸岩(“状元印”),右侧有山岗环列(“护卫”)。

五峰书院

五峰书院位于永康方岩寿山坑固厚峰下,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80年前后),陈亮、朱熹等文人都曾经在此讲学。五峰书院肇始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陈亮在此设立了帐篷(寿山石室)来授课讲学、传经布道,而五峰书院这一名字起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书院略呈长方形,深阔各十多米,屋高两层,内设有18根直柱,梁桁无装饰且下有丁头拱承托,为仿宋风格的建筑。

周年纪念

2023年1月10日,陈亮先生诞辰880周年,浙江省永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陈亮研究会、市博物馆、市文化馆、龙山镇等部门联合在陈亮故里龙山镇桥下南村举办春节巡展活动——“万古心胸翰墨情——陈亮诗词书画展”。展览邀请陈列共计75幅市内书法家、书画家作品,展现先贤品格风骨、弘扬传颂陈亮宋云文化,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

轶事典故

朱陈之辩

陈亮所代表的“事功主义”与朱熹所代表的“理学”同属于儒学的范畴,其二人的辩论主要围绕“王霸”与“义利”、“道”以及“成人之道”为主要论点展开。

“道”之辩

对于“道”的看法是朱熹与陈亮展开辩论的首要问题。朱熹认为孔子口中的“道”是超脱于自然的,独立存在的先验性东西,不是人所能预测的从古至今不会消灭的事物。而陈亮则认为,“道”不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事物,而是任何人都能通过天地万物中的内在本质及规律来认识的。

“王道”“霸道”之辩

基于对“道”的不同看法,朱熹于陈亮对“王道”与“霸道”又展开了进一步的争论。而对“王霸”与“义利”的看法也是朱陈二人争论的焦点。理学派的朱熹继承发展了了孟子崇王贱霸的思想,认为“道”就是历代圣人施行于天下而形成的以“义理之心”为基础的“王道”,并提出“三代以上”是“王道盛世”,而“三代以下”则是“人欲横流”的“霸道衰世”的观点。陈亮则认为,“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随着不同的历史环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认为“王道”与“霸道”是可以互相结合的。在他看来,尊王贱霸是一种主观之见,朱熹关于推崇三代贬低汉唐的观点则是忽视了发展客观实际的片面观点。

“义利”之辩

而对于“义利”的看法,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义”,人的欲望就是“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朱熹看来,义利之别其实“只是为己为人之分”,认为“义”是为别人而“利”是为自己。而事功主义的陈亮认为王道与霸道、仁义与功利、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并无本质区别。陈亮文中的“利”比朱熹所论的“个人私利”要宽泛的多,它包括了“一己之私”与“生民之利”,它来源于人的本性并延伸至人的一切感性欲望和获利之心,认为“义”必须通过实际的“利”来体现,二者不可割裂。他曾在《又乙巳春书之二》中用“君子打猎的时候不甘心空手而归”举例来说明“不甘心空手而归”这件事表明“君子”存在谋求功利的心,而这个例子就不属于朱熹所说“一己之私”的范畴。

“成人之道”之辩

“王霸”与“利益”看法的不同归根于“如何做人”这一问题,对此,陈亮与朱熹二人就“成人之道”这一问题展开一系列争论。朱熹认为,做人应当是“以儒者之学求之”,应该尽心尽性,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崇高道德。而陈亮认为,人生追求崇高的道德没有错,但当人面临困难之时,看重义气而看轻利益的论调不但不能做到大义的道德,也难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陈辛之交

陈亮是辛弃疾交往最密切、思想最合拍的友人之一。他们于淳熙五年(1178年)初识,那年的辛弃疾刚被调任为大理少卿,陈亮也因三次上书赵昚皇帝而在杭州市短暂居住在临安。二人本于当年相约上饶市小聚,因故推迟至五年后才有了鹅湖之会,会上留下了《贺新郎》等五首唱和词。与陈亮一样,辛弃疾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他对陈亮的才华与思想极为赞赏。陈亮跳脱、激进的思想对辛弃疾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其也常作为英雄意象出现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淳熙十四年(1182年),主张求和的赵构逝世后,陈亮还曾与朱熹辛弃疾二人共同商议复国大计。陈亮逝世后,辛弃疾叹息道,“而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传世名言

哲学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

一世人物之生,其功非不大,而不假于外求,天下固无道外之事也。——《勉强行道大有功》

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如之何其可废也?

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天下之大势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疑则勿用,用则不疑。——《论开诚之道》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问答上》

文学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念奴娇·登多景楼》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水龙吟·春恨》

参考资料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中华文史网.2023-05-27

陈亮的教育思想.浙江日报.2023-05-27

陈亮:永商文化的鼻祖.浙江日报.2023-05-27

只为寻他而来——郁达夫永康之行探微.永康日报.2023-05-27

思想碰撞交流 五峰书声重启.永康日报.2023-05-27

浙江省永康市:陈亮诗词书画展巡展走进龙山镇.新浪财经.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