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叶适

叶适

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官员、哲学家、文学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其因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故又被称为“水心先生”。

叶适出身于一个贫穷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家中随父读书,后到婺州一带游学,结交了陈亮、郭良臣、良显兄弟等人。淳熙五年(1178年)中榜眼,历仕赵昚、宋光宗、赵扩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市兵部侍郎等职,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叶适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并勇于揭露当时兵弱财困的积弊。开禧二年(1206),皇戚韩胄贸然北伐,及兵败,叶适调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击退来犯金兵,升宝文阁待制。开禧三年(1207)被弹劾“附侂胄用兵”罪,夺职后返归故乡,从事讲学,著述而终身。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定”(一作忠定 ),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

叶适的著作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叶适集》。其主张义利结合,对于财利极为重视,认为理财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性的问题,批判“讳言财利”,公然标榜“功利之学”。叶适作为集永嘉玄觉事功思想之大成者,在永嘉学派学术传承和发扬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建立在“道在于器数”等理论基础上之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众多明清之际思想家。但叶适的功利之学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如南宋理学家朱熹言:“陆姓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

人物生平

少年贫贱,多方求学

叶适出身于一个贫穷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叶光祖,字显之,是一位教书先生。叶家原籍丽水市(今浙江省丽水地区)龙泉市,原来家境尚好。叶光祖之祖公济,曾游太学,无成,家道衰落。

因为叶适家庭非常贫穷,读书有困难,所以许多亲戚劝他母亲使他改行,谋求衣食之需。但杜氏始终不允,而且在病中令叶适出外游学。但叶适家道贫穷,既无力延聘老师来家教读,也无力外出从某位学者学习,只好在家中随父读书。年纪稍大便向同里镇学者请教,因此当时温州市许多学者与他都有师友关系,其中与他交游最密切的是陈傅良绍兴三十年(1160年)至隆兴元年(1163年)间,莆田市刘夙、刘朔兄弟在温州担任州学教授与户曹,叶适也曾向他们问学请教。叶适少年时,曾一度迁住永嘉的楠溪,并在那里读书。叶适此后还曾向温州学者郑伯熊、王楠等人问学,但不是正式的学生。叶适是个自学成才的学者,与陈傅良“从游四十年”,受陈氏的影响很深,但又不像蔡幼学曹叔远等人是陈氏的正式弟子,所以,黄宗羲全祖望等在《宋元学案》中未将叶适列为陈傅良的门人。

游学婺州,上书西府

叶适在十八九岁(乾道三、四年,1167年~1168年)后,有好几年离开家乡,到婺州一带游学。他在婺州,曾住在学生张垓家中,并得到张家的帮助。同时,他游历了永康市、乌伤、武义县、东阳以及衢州市等地,结交了陈亮、郭良臣、良显兄弟等人士。其中他和当时学者陈亮一生友好,学术思想上互相影响很深。

叶适又于乾道九年(1173年)到过杭州市,并于淳熙元年四、五月间向签书枢密院事叶衡上书(即《上西府书》)。这封书信是叶适第一次对时局发表政见,可是书上去后,毫无反响。叶适于淳熙二年(1175年)秋天,到武义县明招山访问吕祖谦,这时,吕姓正因父亲亡故丁忧在家,在明招山读书讲学。吕祖谦的思想对叶适起过一定的影响。

高中榜眼,走上仕途

同年秋天,叶适因偶然机会认识翰林学士周必大,为周氏所赏识,遂以门客名义保荐叶适参加两浙东路转运司(转运使)的“举人”考试。叶适得到周必大的保荐,漕试合格,成为举人。在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冬,叶适二十八岁时,娶慧贤皇贵妃为妻。高氏比叶适小十岁,出身于“门贵身贫”之家。

淳熙五年春天,叶适高中进士第二名。叶适考中进士后,授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叶适后于淳熙九年,任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其母亲杜氏于同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亡故,他未及赴任,即在家守丧。他在家服丧期间,写成《贤良进卷》(又名《制科进卷》,简称《进卷》)一书,共八卷。淳熙八年服满,叶适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同年秋天,宰相史浩致仕,推荐了叶适、薛叔似陆九渊袁燮杨简等较有声望的下级官员十五人,朝廷命叶适赴京审察。淳熙九年(1182年),叶适调任两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居平江葑门。这时,他已有一些名气,一时吴中俊彦及其他地方的士人,多来向他问学受业。叶适在苏州市住了三年,淳熙十二年(1185年)秋天,叶适奉召赴杭州市。到临安后,淳熙十三年,叶适为宰相王淮推荐,改宣教郎,任太学正。淳熙十四年,叶适升太学博士。淳熙十五年(1188年),叶适转奉议郎、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这年秋天,朱熹林栗发生政治学术的论争,挺身为朱熹辩护。淳熙十六年五月,叶适任秘书郎,要求调任外地工作,被任为湖北安抚司参议。叶适任所在荆州市,官署无事,读佛书消遣。绍熙元年(1190年)十月,叶适转朝奉郎升任蕲州镇知州

“伪学”党禁,罢官回乡

赵惇绍熙三年(1192年),叶适被召到杭州市,任尚书左选郎官,这是吏部属官,掌管文职京朝官的考核和升降。在此任内,叶适参与了南宋历史上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即“绍熙内禅”。叶适是“绍熙内禅”的关键人物之一,是首倡并始终参与者。叶适在“绍熙内禅”中参与策划,其从蕲州回临安后,加入劝光宗按时朝重华宫的行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六月九日,孝宗赵死于重华宫,而光宗赵惇因病未能到重华宫主持丧礼,就使南宋王朝面临一场政治危机。面对危急的形势,叶适向宰相留正建议:“帝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嘉王即赵惇第二子赵扩。留正采纳了叶适的意见,其后却在紧要关头采取了出城俟命的做法,使得人心更加动摇,从而加深了政治危机。叶适后又向蔡必胜提出建议。绍熙五年七月甲子日,赵汝愚率百官到孝宗梓宫前,太皇太后吴氏垂帘,蔡必胜和韩侂胄扶抱嘉王升座即皇帝位,是为宁宗,一场政治危机至此解除。

从绍熙四年下半年至开禧三年的十多年间、朝政一直为韩侂胄所霸持,并上演了“庆元党禁”。《续资治通鉴》:“庆元元年六月、韩侂胄用事、士大夫素为清议,所者,教以凡与异者皆道学之人,疏姓名授之,俾以次斥革或又言道学何罪,当名曰:‘伪学’、善类自皆不安。由是有‘伪学’之目。”至庆元三年、伪学被升级为逆党。伪学逆党得罪著籍者,共五十九人。其中叶适被牵连其中。从绍熙内禅到“庆元堂禁”,叶适始终是站在赵汝愚朱熹集团这边的。正因叶适在政治上与韩侂胄是对立的,所以被韩侂胄所迫害,被列入“伪学”党籍,罢官长达五年之久。

庆元县四年,叶适开始定居于永嘉县近郊的水心村,并购置房屋田地。同年五月间,“伪学”党禁本来有些松动,叶适由朝请郎转为朝奉大夫拟差知衢州市薛叔似拟差知赣州市。恰巧都大川秦茶马丁逢朝见,极论北宋元祐建中靖国年间新旧党争调停的害处,执政大臣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叶适、薛叔似等人都停止差遣。叶适改为主管武夷宫,朝廷又重申“伪学”之禁。

开禧北伐,守卫建康

嘉泰元年(1201年),叶适被起用为湖南省转运判官。同年夏天,其大病初痊,就赴长沙市任职。同年十二月转朝散大夫。嘉泰二年,叶适除秘阁修撰,十二月除集英殿修撰出任泉州市知州。嘉泰三年四月,叶适到任,同年九月召赴杭州市。同年十一月,叶适升任兵部侍郎,是月十一日,叶适的父亲亡故,回家守孝。嘉泰四年,叶适在家葬父。开禧二年(1206年),叶适服满,奉召赴临安。同年五月间,改任叶适为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因为他文名素著,朝廷打算由他撰写北伐诏书,借以震动中外。而叶适因四路北伐大军皆败,对北伐有不同意见,遂托词拒绝兼职,主动乞节制江北。

开禧二年六月,叶适被任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七月,兼沿江制置使。叶适带病到任视事,负责守卫南京及长江下游一带地区。开禧三年二月,叶适因功升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遂在长江北岸措置屯田事宜。当时金兵南下,两淮残破。叶适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决定,在江北建立堡坞,安置流民。其先在建康的对岸定山、瓜步、石跋三地建立堡坞。同年七月,定山、瓜步、石跋三处堡坞,四十七处山水寨全部建成。南宋政府认为叶适措置有方,赏赐金带。这时,叶适病情渐重,请求辞职。七月中旬,叶适奉召赴杭州市行在,由他的同乡好友宝谟阁待制徐谊于七月十七日接任遗缺。韩侂胄被杀后,叶适被御史官弹劾“附侂胄用兵”,最终被夺职奉祠。

息影家园,讲学著述

嘉定元年(1208年),叶适回到故乡,从此息影家园,专心著述、讲学,不再重返政治舞台了,住在永嘉县城生姜门。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王植和黄岩人柯大春等。问学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灵、薛师石曹豳,以及台州市余姚市福建省等地来受业的学者。南宋学者刘宰记述叶适讲学情况,称“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盖其师友相从,亦徘徊而不忍去”。叶适自谓“余病且老,不出户,故友影绝。”嘉定四年(1211年),叶适转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自后奉祠十三年,仍家居著述讲学。嘉定八年壬申(1215年)起,叶适先后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西京嵩山崇福宫、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南京鸿庆宫等职,从中奉大夫转中大夫、大中大夫、通议大夫、正议大夫等职。嘉定十六年正月二十日,叶适卒,年七十有四,获赠光禄大夫,谥文定(一作忠定)。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

叶适主张“道归于物”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陈亮一样,叶适善于抓住道和物的关系问题同理学家展开争辩,同样反对“尽遗万事而特言道”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在哲学的争论中,叶适肯定了道不能离物,有物则有道,正确地回答了物和道的关系。叶适认为,道寓于物之中,是不能离开物的;“物”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存在,“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世界上既没有“无极”、“太极”之类的精神本体,也没有“清虚”、“一大”之类的物质实体,而只有无穷无尽的有形之物。这样,叶适这种“以物为本”的物质观就同“以理心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划清了界限。不仅如此,叶适还进一步对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离器而言道,空谈性命义理之学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按一阴一阳之谓道,兼阴虽差,犹可也;若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意思是说,以“道”兼有阴的一方,于理虽差,犹有可是者。至于以道为形而上者,谓其不在形而下之中,即“言形上则无下”,“道”就更加隐而不见了。这是对程朱理学把“形上”与“形下”、道与器分开,离器言道的批评,也是对薛季宣的道不离器说的发挥。

动静观

叶适主张“生即动,何有于静”的动静观。叶适在评论《礼记·乐记〉中“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句话时明确提出:“但不生耳,生即动,何有于静?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践欲,相去几何?”这是说,“动”是人以至万物的本性,只要它生下来,存在于世界上,它就是动的,而且万物也正是在运动中生成的。叶适认为运动是天地间万物万事的普遍规律。人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客观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来推动事物的变化。其认为像“飘风骤雨”这样的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及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万物内部阴阳二气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叶适已初步从事物的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

认识论

叶适主张“格而通之”“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叶适肯定人类的认识是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的认识受客观世界的决定,一刻也不能脱离客观世界。叶适运用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解释了“格物”的含义,指出格物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而取得对事物的认识。关于获得知识的途径,叶适提出了耳目与心官并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也就是说,叶适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人的耳目与心官并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叶适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人的耳目与心官并用,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综合过程。其中感性认识是依靠于“耳目之官”获得的,是“自外入以成其内”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依靠于“心为官”获得的,是一种“自内出以成其外”的认识,二者交互作用才能形成全面的知识。

教育观

在教育方面,叶适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豪杰特起之士”,注重实学实用的人才。叶适提出要明古今百家之学。他认为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只熟读一些儒经是不够的,必须融合贯通各种流派思想。叶适提倡学贵致用,其对程朱学派的“空谈道德性命”是极为不满的。叶适于著作《习学记言》中痛斥佛学为亡国之学。其指责道学家排斥讲利是不通人情。叶适反对“模拟之习”,一味只仿效别人,那是没有出息的。其倡导做学问要有创见,强调刻苦治学。叶适认为:“学非一日之积也”(《水心集·长溪修学记》),知识是靠不断积累,钻研琢磨才能逐渐获得的。

本体功夫思想

叶适的本体功夫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和”和“致中和”的学说中。其中,“中和”是本体,“致中和”是功夫。叶适的“中和”本体思想,是与“中庸”、“诚”等相联系的。叶适认为,“中庸”是一种状态,即:对立的两个极端既不在中点而又依存于中点;两极的对立在这里得到了调和,取得了均衡,达到了统一;正如水流至于平而止一样,两极对立至于中庸而止。叶适把“中庸”解释为“诚”,又把“诚”解释为“中和”。叶适把“中和”说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有理而和谐的状态。叶适拿“中和之道”与“天地万物之理”相对应,把“中和之道”看作是“天地万物之理”的反映,这就使“中和”不仅具有道德的最高境界的涵义,而且也具有宇宙的最高实体(即本体)及其规律的涵义。但叶适的“本体”的含义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叶适认为,因为“中和”是宇宙的最高实体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无穷”、“无极”,所以虽是“千万人同有”而并非圣贤所独有,但实际上古时候就“不多”,而后来又“不继”。叶适认为要重在“本根”,亦即在本体上狠下功夫,大力加以修养。

义利并立

叶适主张“不抑天下之道”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叶适和陈亮一样,也是不离功利而谈义理的。也就是说,坚持功利与道德的统一,是叶适的基本观点。叶适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起着支配作用的传统观点,已不足以解决和说明现实生活中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因此,叶适大胆地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批判儒家“讳言财利”的经济教条,公然标榜“功利之学”。他针对当时理学大师朱熹只讲“义理”,不谈“功利”的思想,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叶适认为,善于管理国家的人,应该“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因此,不论举办什么事业,都应把“功利”和“义理”统一起来,不能只讲“义理”而不顾“功利”,因为没有“功利”的“义理”,对于国家是毫无用处的。叶适认为南宋的财用缺匮,就是由这种谬论造成的,叶适尖锐地指出,古代的圣君贤臣没有一个是不善于理财的,不善于理财就够不上圣君贤臣。

叶适主张义利结合,对于财利极为重视。叶适认为理财不单纯是政府财政税收的问题,而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性的问题。叶适所说的理财,既包括了生产和消费,也包括了商品流通和供应,从导源节流到开阖敛散也都包括在内,从而关联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发和管理。着眼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叶适把理财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称“古之人未有不善于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叶适极力反对聚敛,他把聚敛同理财作了严格的区分,“理财与聚敛异”。他批评南宋那些所谓“言理财者,聚敛而已”。对历代赋敛进行了比较之后,叶适肯定了三代时的赋税制度,称:“夫山泽之产,三代虽下不以与民,而亦未尝禁民以自利,均田轻税而民无为生之害”。叶适为所有的富家大姓作辩护。叶适虽然正确地指出来,“富人之所以善役使贫弱者,操其衣食之柄也。”可是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而是认为得到了养民之权。在叶适看来,井田制的时代,养民之权在县官亦即天子手里,井田制崩溃后的时代里。

相关人物

陈傅良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人。南宋初,永嘉地区陈傅良等人就着力提倡“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的有益事功之学,开启永嘉事功学派。叶适少年时即受其影响,重视实际事功,反对空谈性命义理,集永嘉玄觉学派之大成,成为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陈傅良学问渊博,著作众多,现仍传世的书有《止斋文集》五十二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历代兵制》八卷,此外,尚有《论祖》四卷、《奥论》六卷、《永嘉先生八面锋》十三卷,大都是科举程文之作。其《八面锋》为赵昚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陈亮

陈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先生,永康市县(今永康市人),永康学派代表。陈亮与叶适一生交好,情谊甚深。二人平生反对空谈性命而重事功,将事功之学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把事功精神渗透于学术思想,主张功利实用。

陈亮出生于日渐落魄的地主家庭,为人豪迈、喜好谈兵。陈亮于十八九岁发表了《酌古论》,一举成名。绍熙四年(1193年),时年51岁的陈亮考取状元,被授予官职“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次年未到任便去世。陈亮去世后,叶适奏请朝廷,为陈亮的一个儿子破例被补了一个官位。端平初年(1234年),陈亮被赐谥号“文毅”。

家族成员

人物影响

对永嘉学派

南宋理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叶适所代表的永嘉学派主经世致用,谈事功、言功利,以经制言事功,通过诠释儒家经典来阐发功利之说,与当时朱熹之理学、陆九渊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在宋代思想史、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永嘉学派对理学思潮的最终集成,对南宋学术思潮的全方面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叶适作为集永嘉事功思想之大成者,永嘉学派的杰出代表,在永嘉学派学术传承和发扬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将永嘉学派学术理论传承发挥至一个新的高度。周梦江、陈凡男评价叶适为最早提出“五经皆史”之说的历史学家,具有解放当时学者思想的作用,且王守仁章学诚“经书即史书”一说也是受到叶适的影响。

对明清“实学”

明清“实学”承宋明理学而起,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股重要思潮。宋代儒学家的“实学”倾向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组成清代浙东地区学派的先驱。浙东学派在中国历史学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是历代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叶适作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建立在“道在于器数”、“内外交相成”等理论基础上之经世致用的思想给予了明清之际思想家以启示。明清“实学”及经世致用学风之兴起,是叶适思想价值所在之一,明清“实学”可以说是继承并发扬了叶适的永嘉之学。

人物评价

南宋思想家、史学家吕祖谦:“承谕正则自以为进,“后生可畏”,非虚言也。想已相见,必深得其要领,恨不得与闻一、二。”“正则且得有饭处,去岁相聚,觉得其慨然有意,若到雁山,必须过存之也。”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姓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

南宋永康学派代表陈亮:“叶正则俊明颖悟,其视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但力量有所不及耳。” 

南宋学者刘宰评价:“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

明代初年政治家、学者王直:“南渡以来,作者犹众,叶水心先生其一也。先生之学,浩乎沛然,盖无所不窥,而才气之卓越,又足以发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水心意识超旷,不假梯级。”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故孝宗立,奋志有为,而四顾以求人,远邪,隆恩礼,慎选而笃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下此,则叶适、辛弃疾之以才自命,有虚愿而无定情,愈不足言矣。”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

现当代哲学史家蒙培元:“叶适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敢于破先天之学,而立后天之学,给予经验世界以重要地位,赋予人的感性存在以正面价值。”

后世纪念

叶适墓

叶适墓,位于海坛山南麓慈山。墓早年被盗,出土有青瓷墓志1方(现藏温州博物馆)。该墓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毁。今墓为1981年在原址东30米外重修。其面积为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两层平台。墓丘呈圆形,直径2.80米,四周用方形块石砌筑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书阴刻“宋叶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1963年,该墓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适纪念馆

叶适纪念馆于2001年6月兴建,2003年7月落成暨开馆,选址在最繁华的莘商业街和古老的莘塍轮船码头东侧,跨温瑞塘河支流洛川河畔而建。纪念馆共三间六层,总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叶适纪念馆于2004年3月被瑞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1月,被温州市委、市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10月,被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为温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16年,荣获3A级社会组织称号;2016年12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

叶文定公祠

叶文定公祠,也称莘塍直洛叶氏宗祠,是后裔纪念先贤叶适的场所。根据史料记载,叶文定公祠原在旧温州城郊松台山麓(《嘉靖温州府志》卷一);清康熙九年(1670),迁建于金锁匙巷;光绪八年(1882),重建;2000年4月,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叶文定公祠大门口原有“宋吏部侍郎文定叶公祠”的匾额,两边是“南渡文章,欧王鼎立;永嘉学术,郑薛代兴”的对联。后为了保护老匾额老门联,就用水泥封盖了。2016年温州市市文广新局对其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的危房排查,叶文定公祠被鉴定为D级危房。2018年后,金锁钥巷的叶文定公祠不再作为文物保护对象,“叶适纪念馆”增挂“叶文定公祠”牌子,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不变。

参考资料

叶适罢官,千古奇冤---谢公望.周必大研究会.2024-04-17

温州学研究的特色内容是什么?.温州文史馆.2024-04-23

名城温州丨文物古迹遗存.温州市图书馆.2024-04-05

讲述文物故事 | 一股来自民间的博物馆力量.瑞安博物馆.2024-04-05

直洛叶家的“祠堂酒”.瑞安日报.2024-04-23

市政协委员考察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温州市人民政府.2024-04-23

“叶文定公祠”为何翻修成街头民宅? 文保姓“私”谁来养护.浙江新闻频道.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