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鲷

马鲷

马,顾名思义,就是马拉维湖里的鲷。马鲷的地域性非常强,为争夺地域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为减少争斗,在水族箱造景过程中尽量用大的水族箱。提到鲷,就不能不说三湖。三湖慈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生活习性

马鲷的地域性非常强,另外水族箱中设置屏障物,如珊瑚石、岩石等,为其事先划好各自的地域,再有就是以高密度饲养的个数来打乱鱼的地域习性,使其来不及为领地而争斗,这样可以减少鱼为了争夺地域而受伤。

马拉维湖是硬性水质。底砂应使用含有碳酸钙珊瑚砂大理石砂。构图上可以模仿海水鱼礁石堆砌的方法多造一些洞穴,让弱势的鱼有躲避的场所。由于饲养马鲷的水质硬度非常高,大多数水草不能在高硬度的水中存活,因此饲养马鲷只能放弃种植水草,但是榕科类的水草,如阿佛榕却喜欢碱性的水质,因此可以种植一些水榕,也可以放置一些塑料的仿制植物。马鲷最大的特点是色彩丰富,并有耀眼的金属色泽。饲养马鲷需要较强的光照,这与其原生地的环境有关,马拉维湖水质清澈,水的透明度极高,自然阳光可以直射到水的较深处,在布景上可以使用强灯光。另外,根据鱼不同的种类,如红色的鱼较多,可以使用红色的光照;蓝色的鱼饲养的较多,可以使用蓝色的光照。

食性

马拉维湖的自然环境中资源非常有限,迫使马鲷演化出多种摄食特性。一部分马鲷以摄取湖域中的甲壳亚门为主,其牙齿并不锐利,主要用于咬碎甲壳类生物与腹足纲生物的硬壳:另一部分马鲷以吞食小鱼、小虾为食,它们演化出锐利细小的牙齿,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敏锐的活动能力。

生长繁殖

马鲷最大的特点是其拥有在原始环境中特殊的口孵型繁殖方式。在环境复杂的马拉维湖里,有着很多的变数和危险,首先必须面对许许多多的掠食者,大如浅水岩场环境中的水獭亚科,小至饥饿的蟹类,还有夜行性马拉维湖鲈鳗、深水湖的搜刮,此外还要面对其他慈鲷的竞争。因此,亲鱼不仅要寻找合适的繁殖地点,还要确保卵粒或是发育中的胚胎不会受到外来伤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传宗接代,只能采取特殊的繁殖方式,因此进化出口孵护幼的特殊习性,让体表暗淡的雌鱼以口含卵,远离纷扰的丽鱼科群体,避免雄鱼的求偶干扰。而且,在口孵阶段暂停摄食行为,确保子代能顺利孵化。

马鲷的交配过程也很特别。成熟雄鱼的体型较大,具有华丽的金属色彩。雌鱼的体色则多为灰色或褐黄色,体侧还有一些散乱或横状的黑色色斑。沙栖的雄鱼先占领属于自己的地盘,此时会表现得异常凶猛,接着以口挖出直径30~50cm的凹陷洼地,并以艳丽的体色吸引雌鱼。配对成功的亲鱼会绕着洼地的中心游动,重复几次后雌鱼会产下鹅黄色、椭圆形或水滴状的卵粒,接着雄鱼绕行至上方时释放精液授精,而雌鱼再次绕回原位置时以口将受精卵的卵粒含入。这种行为会重复5~12次,直到雌鱼将所有的成熟卵粒排出为止。通常,雌鱼一次产30~90枚卵。除此之外,由于马鲷身处复杂的混浊的湖域环境,加上繁殖过程中可能不断出现其他掠食者的干扰,马鲷还有另外一种增加受精机会的特殊方式。很多雄鱼的臀鳍上拥有一颗颗黄色的伪卵斑纹,住雌鱼排卵动作结束之后,雄鱼将带有伪卵斑的臀鳍在沙地上不断罢动,让雌鱼误认为是尚未含入的卵粒,再次进行含卵动作,此时雄鱼会再次释放精液,让雌鱼口中已含入但未受精卵的卵粒充分受精。岩居的马鲷通常会找一个洞穴或者岩石的裂隙处作为繁殖地。不过,沙栖和岩居鱼类的繁殖方式并非严格区分,沙栖的马鲷也可能把卵产在洞穴里,反之亦然。在马拉维湖里常常能看到大群的孵育雌鱼,因为这个时期它们喜欢聚集到一起。含卵的雌鱼下颚会因为受精卵发育而逐渐膨大,在小鱼接近完全发育前可以见到眼点。当鱼苗孵化后,雌鱼才会吐出,从交配到小鱼孵出约10~15d。

大多数慈鲷都很容易在水族箱中进行人工繁殖,而且不同种类的慈鲷混养很容易导致杂交。一般雌鱼含卵l~2d后,会吐出未受精卵的卵。在3~4d以后,幼鱼就孵化出来了,但雌鱼会继续含着幼鱼,大约要持续一个月,雌鱼才会吐出小鱼。如果雌鱼单独居住,在口孵后期雌鱼会将幼鱼吐出,让其各自觅食,然后雌鱼会把小鱼再含进口内,当小鱼在外面感觉到危险时,也会跑回雌鱼口内。

选购

选购马拉维湖慈鲷时先要注意外形,要鱼鳍完整、体形匀称、色彩鲜艳。在选购成鱼时,如果背部有些弯曲,甚至身体上有一些黑斑,这样的鱼一定是非常衰老了,不能选购。其次注意其健康状况,在水中游动自如、行动活跃,体表没有外伤、红点等情况。此外,雄鱼身体颜色要发得正,身体上的黑色横带越淡越好,最好是没有。

马拉维湖慈鲷选购上比较简单,由于其体质强健,一般很少有疾病的问题。只是有很多都会显得体质瘦弱,这多半与贩卖过程中喂食过少有关,只要以后注意精心喂养,一般不会影响健康。

混养

马拉维湖慈鲷也可以与其他慈鲷混养,如美洲慈鲷,只要体型差异不要过大,性情较匹配即可。马拉维湖慈鲷与其他种类的鱼混养很少,因为在体型、性情等方面实在不太般配,养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影响观赏和饲养。

鱼缸布置

在鱼缸的布置上一般会采用模拟原始生态的造景方式,即以摆设岩石为主,营造出马拉维湖断层岩产生的湖底景象。岩石以石灰质的页岩为好,不仅美观,与自然景观更接近,而且还可以增加水的硬度。底砂宜采用珊瑚砂,同样有增加水硬度的作用。在造景中可以使用少量的沉木,如同湖底沉的一些枯木,使造景更自然。还可以在沉木上种植一些小水榕、铁皇冠之类的草,不仅避免了草被慈鲷鱼挖掘,还可以给呆板的岩石造景增加些生气。

栖息环境

马拉维湖的环境:马拉维湖地处热带非洲,是世界上第九大湖,面积约30000平方千米,水深约704米,四周被3个国家环绕,它的大部分划归马拉维,东北部隶属塔桑利亚,东岸的大片湖区则属于莫桑比克。湖中有两个大型岛屿,分别为尼克马岛和奇滋姆鲁岛,均在莫桑比克境内,管辖权却属于马拉维。马拉维湖的PH范围7.8-8.6,总硬度为4.0-6.0dH。马拉维湖水域不同地段的水质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水流湍急的区域,因为水面与空气接触面积大,PH高;在平静的湖湾区域,二氧化碳溶解度高,PH低。马拉维湖上层水温为24-29°C,下层水温保持在21°C左右。水中的碳酸根硬度为6.0-8.0。马拉维湖水质清澈,水中藻类非常少。由于湖水受风力影响,加上岩石分解的关系,湖水的清澈度比坦干伊卡湖差了很多。马拉维湖湖岸线由3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陡峭的岩石,一部分是沙岸,一部分是芦苇丛生的沼泽。由于受光照的影响,水草在马拉维湖很难生长。马拉维湖另一个不太寻常的地方是这里没有潮汐现象。大多数鱼都生活在300米水位之上的水层,因为在这一水位之下,水基本都是静止的,水中的含氧量非常低。

亚目分化

根据所栖息环境的不同,马鲷被分为两大类:岩栖类和单色鲷类。单色鲷类又可分为几大类。

岩栖类慈鲷

岩栖类慈鲷是最早进入观赏鱼市场的马鲷,自从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到欧洲市场后,现已成为国际观赏鱼市场上最常见和著名的品种。这些慈鲷在当地土语被称为“Mbuna”,音译为卜那,意为岩礁附近生活的鱼类,主要栖息于靠近湖岸的岩礁区域,大多以刮取岩礁上的青苔藻类为食,其脸形较平,牙齿构造也比较特殊。岩栖类大多为雌雄同形,但有时雌雄有完全不同的体色。因其体型较小,活动范围也较小,为保证食物来源,大多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常见的岩栖类丽鱼科有:紫罗兰(Lodotropheus sprengerae)、非洲王子(Labidochromis caeruleus)、粉蓝非洲王子(Labidochromis chisumulae)、蓝勾鼻(Labeotropheus trewavasae),非洲凤凰(Melanochromis auratus)、花小丑(Labeotropheus fuelleborni)、闪电战神(Melanochromis cyaneorhabdos)、黄金七间(Metriaclima crabro)、血中红(Metriaclima estherae)、斑马雀(Pseudotropheus lombardoi)、特蓝斑马(Pseudotropheus demasoni)等。

彩头鲷和单色鲷

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岩礁类慈鲷以外的马鲷都归类到单色鲷属(Haplochromis),简称为哈普斯(Haps),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些慈鲷并不属于单色鲷属,马湖的单色鲷族群实际上大多属于彩头鲷属(Aulonocara)。单色鲷属的慈鲷大多发现于维多利亚湖,并没有马拉维湖的慈鲷。不过,直到今天在观赏鱼贸易中,还是有很多业者将这些马鲷称为“哈普斯”  。

彩头鲷都是食肉动物,白天猎食。但食性十分复杂,有的专吃浮游生物,有的捕捉岩石缝隙里的小鱼虾,有的通过含底砂来滤食沙中的甲壳亚门和无脊椎动物。所有彩头鲷都具有敏感的触觉系统,可以感知水中或细沙下甲壳动物细微的动静,然后迅速发起进攻。一些彩头鲷能向下挖沙,使沙子和小型甲壳类动物一起下陷,然后再进行猎取,也可以在沙层表面直接发动攻击。人工养殖个体一般都会比野生的个头大,但喂食过多的慈鲷产卵能力会有所下降。通常野生雌性彩头鲷小于7cm,雄鱼最大可达11cm  。

彩头鲷为雌雄异型,即成熟的雄鱼常常具有十分艳丽的黄色、金属蓝色、绿色等婚姻色,可以吸引雌鱼。幼鱼和雌鱼大多呈朴素的银白色或褐色,具有保护色的作用。这些鱼栖息的自然环境大多具有丰富的底沙或大量的岩石和洞穴。因此,有些彩头鲷属的种类喜欢栖息于底沙丰富的水环境,而另一些种类喜欢栖息于多岩石和洞穴的区域。

马湖的单色鲷族群又被分为三大类:乌塔卡鲷、猎食性单色鲷和其他单色鲷。

①乌塔卡鲷

“乌塔卡”为马拉维湖当地的土语,意思是一种鹈鹰。所有的乌塔卡鲷都属于马鲷,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水域,附近也会有岩石区。喜群居,以浮游动物为食,其吻部向前突起,可以更有效地捕食浮游生物。口孵型繁殖,不同种类繁殖习惯有所不同。一些乌塔卡鲷是季节性产卵,也有一些全年都可以繁殖。一些品种会在沙底建巢,另一些种类会在开阔水域产卵,还有一些喜欢在岩石壁附近产卵。一般一次产卵都能达到30~80颗。季节性繁殖的雄性乌塔卡鲷只在繁殖期表现出攻击性,也只有在这个时期出现美丽的婚姻色。性格相对温和,能和罗卜那族群(Mbuna)的慈鲷混养。不同种类的乌塔卡鲷混养能导致杂交。

②猎食性单色鲷

典型的猎食性单色鲷个体都比别的马拉维湖单色鲷要大,并以其他马鲷为食。这种猎食性的“哈普斯”野性十足,可以到各种水域游弋寻找猎物。比较喜欢活食,但是活食有可能会让这种鲷类更具侵略性。猎食性单色鲷类很多,代表鱼种如棕条雨丽鱼(Nimbochromis fuscotaeniatus)等。所有这些猎食性单色鲷都是口孵型慈鲷,一次产卵可达50~250颗,产卵数常常取决于雌鱼的大小。多条雌性猎食鲷能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和平共处,但不适合将两条雄性猎食鲷养在同一个水族箱内。通常能和卜那族群(Mbuna)的慈鲷混养,前提是水族箱有足够大的空间和一些隐蔽的洞穴,使不同种的鱼相互处在对方的视线之外。

③其他马拉维湖哈普斯

包括所有不属于乌鲷和猎食性鲷的马湖单色鲷属慈鲷鱼,如雪花豹、靓三点、厚唇钉公、三线薄丽鲷、帝王鲷、三尖叉齿原黑棘鲷多斑点鲷、喷火金刚等。还包括食草鲷,像半罗非鱼鲷类,还有以捕食昆虫为食的,以紫水晶(Placidochromis electra)为代表,这些鱼都是口孵型繁殖。

孔雀鲷

孔雀鲷实际上也属于单色鲷族群,即属于彩头鲷类。孔雀鲷属(Aulonocara)的属名由希腊文“Aulos”(风琴)和拉丁文“Cara”(头部)所构成,指该类鱼的头部,尤其是下颚部位具有十多个像风琴按钮状的探测孔,这些探测孔起源于身体侧面传感器官“侧线”。通常,这类鱼可以静静地悬浮于距离底砂上方0.5~1cm处,用探测器感应水中细小的水流变化,并探测潜藏在沙里的无脊椎动物。代表种类有帝王艳红(Aulonocara jacobfreibergi)、皇帝(A. baenschi)、戴安娜(A.hansbaenschi var.Albino)、火鸟(Aulonocara sp.Rubescens)、雪莲花(A.hansbaenschi var.Albino Short body)等。

孔雀鲷已经有很多人工改良的品种,如数年前在泰国由皇帝等种类的黄化或白化病等品种变异的后代所培育的孔雀鲷,加上激素的应用,使得这些鱼具有十分艳丽炫目的缤纷体色、飘逸的鳍条和完美的体形。

物种简介

物种价值

马拉维湖慈鲷主要是观赏雄鱼艳丽的体色和雄壮、矫健的形体,其体色略带金属光泽,而且色彩丰富,一点也不亚于海水观赏鱼,特别是在发情期,雄鱼更具观赏价值。观赏雄鱼成长过程中的发色也是一大乐趣,发色的好坏也可以考验一下自己的饲养水平。马拉维湖慈鲷的体形一般都是流畅的流线型,没有任何奇异的怪样,配以比例合适的鱼鳍,灵活的游动姿态,不禁让人想起草原上的猎豹。培养出出色的马拉维溯慈鲷也可以成为亲朋小聚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

其次就是观赏其繁殖的行为。观赏雄鱼跳的求婚舞别有情趣。雌鱼含卵以后,雌鱼对后代的钟爱和保护更是令人感动不已 。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