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消炎痛

消炎痛

消炎痛通用名为吲美辛(Indomethacin,Indometacin,Inteben,Indocin等),是一种吲哚-3-丁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也可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出汗,使散热增加。

该药可用于治疗关节炎,痛风,滑液囊炎肌腱炎肩周炎等非关节软组织炎症,高热的对症解热,偏头痛经痛等镇痛治疗以及眼科相关非感染性炎症。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胃痛、胃烧灼感、恶心反酸、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再生不良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吲哚美辛剂型较为多样,主要有乙硫异烟胺、缓释片、胶囊、缓释胶囊、栓剂、乳膏剂、凝胶剂、搽剂、贴剂、滴眼液等。吲哚美辛相关药物为双跨药,已纳入医保。

吲哚美辛由德国默克公司于1963年合成,1965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允许销入美国市场。1999年吲哚美辛外用制剂进入中国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第一批)。2021年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示范清单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医学用途

适应证

(1)关节炎,可缓解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及赖特(Reiter)综合征等的症状,使疼痛和肿胀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改善,但不能控制疾病过程的进展。

(2)痛风,可用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及炎症,但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不适用于慢性痛风的长期治疗。

(3)滑液囊炎肌腱炎肩周炎等非关节软组织炎症,在应用一般药物无效时可试用。

(4)高热的对症解热,可迅速大幅度短暂退热。

(5)偏头痛经痛、手术后痛及创伤后痛等的镇痛对症治疗。

(6)该药滴眼液用于眼科手术及非手术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用法与用量

成人

(1)口服:①抗风湿,初量一次25~50mg,一日2~3次口服,一日最大量不应超过150mg。关节炎患者如有持续性夜间疼痛或晨起时关节发僵,可在睡前给予吲哚美辛栓剂50~100mg塞进肛门内。②镇痛,首剂一次25~50mg,继之25mg,一日3次,直到疼痛缓解,可停药。③退热,一次6.25~12.5mg,一日不超过3次。

(2)直肠给药:一次50~100mg,一日一次。不论口服和(或)直肠给药,一日剂量不宜超过200mg。

(3)外用:①乳膏,一次1.5~2g(制剂),涂于患处,轻轻按摩,一日2~3次。②搽剂,以适量涂于患处,轻轻揉搓,一日3~4次。③滴眼液,眼科手术前,一次1滴,术前3、2、1和0.5小时各滴1次。术后,一次1滴,一日1~4次。其他非感染性炎症:一次1滴,一日4~6次。

儿童

口服:一日按体重1.5~2.5mg/kg,分3~4次。待有效后减至最低量。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吲哚美辛是一种吲哚-3-丁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至于退热作用,由于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出汗,使散热增加。这种中枢性退热作用也可能与在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4小时可达给药量的90%,食物或服用含铝及镁的制酸药可使吸收稍延缓,直肠给药较口服更易吸收,吸收入血后,约有99%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1~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用量25mg时血药浓度为1.4ug/ml,50mg时为2.8ug/ml;t1/2平均为4.5小时,早产儿明显延长。该药在肝脏代谢为去甲基化物和去氯苯甲酰化物,又可水解为吲哚美辛重新吸收再循环。60%从肾脏排泄,其中10%~20%以原型排出;33%从胆汁排泄,其中1.5%为原型药;在乳汁中也有排出(每天可达0.5~2.0mg)。该药不能被透析清除。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布洛芬萘普生、及双氯芬酸多。

(1)胃肠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烧灼感、恶心、反酸等症状者有12.5%~44%;出现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胃穿孔为2%~5%。

(2)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约10%~25%,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或抽搐等。

(3)肾:出现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多见。

(4)皮肤:最严重的为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

(5)血液系统:受抑制而出现再生不良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合用可增加肾脏毒副作用。与其他NSAIDs同用时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增高。

(2)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同用时并不能加强疗效,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则明显增多。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加强,可增加出血倾向。

(3)饮酒或与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可增加胃肠道溃疡或出血的危险。

(4)与毛地黄类药物同用时,该药可使洋地黄的血药浓度升高(因抑制从肾脏的清除)而增加毒性,因而需调整洋地黄剂量。

(5)与肝素、口服抗凝药及溶栓药合用时,因该药与之竞争结合蛋白,使抗凝作用加强。同时该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有增加出血的潜在危险。

(6)该药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加强降糖效应,须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7)与塞米同用时,可减弱后者排钠及抗高血压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肾脏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该药还有阻止呋塞米、布美他尼吲达帕胺等对血浆肾素活性(PRA)增强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评议其PRA的意义时应注意此点。

(8)与氨苯蝶合用时可致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下降、氮质血症)。

(9)该药与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同用时,可致后二者血药浓度增高,因而毒性增加。

(10)丙磺舒可减少该药自肾及胆汁的清除,增高血药浓度,使毒性增加,合用时须减量。

(11)与秋水仙碱磺吡酮合用时可增加胃肠溃疡及出血的危险。

(12)与锂盐同用时,可减少锂自尿排泄,使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加大。

(13)该药可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增高,并延长高血药浓度时间。正在用该药的患者如需以中或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应于24~48小时前停用该药,以免增加其毒性。

(14)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同用时,可使后者清除率降低,毒性增加。同时该药的毒性也增加,故应避免合用。

禁忌

(1)对该药、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药过敏者禁用。

(2)该药可自乳汁排出,对婴儿可引起毒副作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3)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或有上述病史者禁用。

(4)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患者,该药可使病情加重,禁用。

(5)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6)血管性水肿或哮喘者禁用。

注意事项

(1)用于高热时,需防止退热时的大汗而虚脱,脱水,宜及时补充液体。

(2)老年患者易发生毒性反应,应慎用。

(3)对诊断的干扰:该药因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停药后此作用可持续1天。用药期间血尿素氮血肌酐含量也常增高。

(4)下列情况应慎用:①该药能导致水钠留,故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患者应慎用;并及时调整剂量。②该药由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对肝、肾均有一定毒性。故肝、肾功能不全禁用;③因该药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倾向,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此外,该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再生不良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患者也应慎用。

(5)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①血象及肝、肾功能;②长期用药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该药能导致角膜沉着及视网膜改变(包括黄斑病变)。遇有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做眼科检查。

(6)交叉过敏反应:该药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性,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过敏者也可能对该药过敏。

(7)该药不能控制疾病过程的进展,故必须同时应用能使疾病过程改善的药物。由于该药的毒副作用较大,治疗关节炎一般已不作首选用药,仅在其他非甾体药无效才考虑应用。

(8)儿童:①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精神症状、造血抑制、过敏、肝功能损害。②肝肾功能不全、癫痫、哮喘患者禁用;抗风湿治疗儿童慎用。③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

给药说明

(1)应选用最小有效量,因用量过大(尤其是每日超过150mg时)容易引起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紧张性头痛、嗜睡、精神行为障碍等,采用催吐或洗胃,对症及支持治疗。而治疗效果并不相应增加。

(2)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尤其是老年患者),防止严重毒副作用发生,一旦发生应即停药。

(3)为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该药宜于饭后服用或与食物或制酸药同服。

(4)国外报道该药有促发血管事件的风险性,故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历史

1963年,吲哚美辛由德国默克公司研发推出。随后,在1965年,该药物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允许其在美国市场销售。临床用以治疗非感染性骨、关节等疾病。自20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经久不衰。

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John Robert Vane)对吲哚美辛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提出该药物作为非甾体抗炎药是通过抑制COX的作用来发挥效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吲哚美辛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了最初的适应症外,还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眼科、小儿科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然而,吲哚美辛的传统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副作用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新剂型设计工作,旨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这些新剂型的研究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等药物传递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以改善吲哚美辛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并通过靶向性作用增加药物在病灶区域的浓度,从而增强疗效、降低系统毒性。

使用情况

吲哚美辛于1962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1984吲哚美辛以25mg和50mg胶囊剂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新药,药品申请编号018858。1999年吲哚美辛外用制剂进入中国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第一批)。2009年中国批准吲哚美辛栓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8年中国批准吲哚美辛栓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2018年版)》,2021年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示范清单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化学信息

分子式:C19H16ClNO4

化学名:2-甲基1-(4-氯苯甲酰基)-5-甲氧基1H-吲哚3-冰醋

IUPAC 人名:2-[1-(4-chlorobenzoyl)-5-methoxy-2-methylindol-3-yl]acetic acid

分子量:357.8g/摩尔

性状:类白色至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在丙酮中溶解,在甲醇乙醇三氯甲烷乙醚中略溶,在甲苯中极微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通则0612)158~162℃

吸收系数: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3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吸收系数为185-200。

专利

1965年吲哚美辛作为Indocin的主要成分在美国注册,后联邦公报确定产品没有因安全性或有效性原因而停产或撤回。

2015年美国批准低剂量20mg与40mg剂量的吲哚美辛胶囊(Tivorbex)应用,专利号为:US8734847、US8992982、US9089471,于2030-04-23到期。

参考资料

吲哚美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4-04-28

Indomethacin | C19H16ClNO4 | CID 3715 - PubChem.PubChem.2024-03-29

吲哚美辛栓基本信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4-14

INDOCIN-美国FDA药品数据库-药物在线.美国FDA药品数据库.2024-03-30

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西药、中成药)目录的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3-29

Indometaci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4-03-29

吲哚美辛的性质与作用机理.Chemical Book.2024-04-14

INDOMETHACIN-美国FDA药品数据库-药物在线.美国FDA药品数据库.2024-03-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9号).中国政府网.2024-03-29

国家基本药品目录(2018年版).中国政府网.2024-03-29

TIVORBEX-美国FDA药品数据库-药物在线.美国FDA药品数据库.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