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旭水河

旭水河

旭水河是长江水系沱江支流釜溪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荣县东兴大尖山,流经荣县、贡井区自流井区,在大安区双河口与威远河相汇入釜溪河,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733.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洛阳水、臭水河、花香沟、双源河、李子桥河、照石河、中溪河等。旭水河是荣县、自贡市市区的主要河流,历史上早已有筑堰、提水灌溉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双溪水库、胜利水库、重滩水库、艾叶滩水库、东风水库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了蓄水保灌的能力。荣县是著名的川盐产区,南宋时期,旭水河航道已通行船舶以外运川盐,清代保持常年分段通航,形成了较大的码头,有艾叶镇、滩坝、中桥、五皇洞、雷公滩5个。1940年代,随公路交通畅通而没落。

简介

旭水河属沱江水系。明清时期,它是处自贡市贡井区盐、卤、煤、木材、竹麻及其它盐源物资的主要运道。据《民国荣县志》载:“汪家滩(现荣县望佳镇境内)集市矣,初止编木而付,乾隆中盐滋炽、始行舟,道咸间、运石炭至八百余舟”。从清末到1942年,每年水运量达4.5万吨至5.5万吨之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输船只多达200余只。当年,为了让舟行畅通,当地人曾修闸筑堰,节节拦蓄河水,提高水位。

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虽然先进的交通工具取代了旭水河的运输功能,但旭水河仍然承担着旅游、蓄水、灌溉、供水的重任。

历史

宇文邕时期(561——578年)大公井凿成后至唐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由于陆路交通和水运事业不发达,使贡井盐业生产于作坊式的原始状态,滞后发展数百年。

唐宋以后的1127——1179年间,旭水河沿域相继开凿出十余眼井后,贡井盐源物资逐步开始利用河道进行水运。居旭水河下游的盐井群和灶房,利用河道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开拓水运,使盐业生产略有发展。

这条航运线,西至荣县江家滩(今望佳)、东连双河口(今凤凰坝)与清水溪(威远河)、釜溪河(釜溪河)相接,经水(沱江),在泸州市长江出川。这条航道在川盐运销史上称内江市

承载水运的贡井荣溪河(旭水河)航道,源于荣县东兴乡。是东川水与梧桐水两江交汇在荣县南门后,称旭水河。止于双河口。全长118公里。旭水河贡井境内段长23.8公里。

明清时期,旭水河是贡井盐、卤、煤、木材、竹麻及其它盐源物资的主要运道。这条航道分三段:汪家滩以上为上河,无行船之利。荣县江家滩到贡井艾叶滩称中河(75公里),以运煤进井为主。艾叶滩至盐井河关外称下河,以外运食盐出井为主。

据史料载:这段水道险滩多达十余处,每年多次中断停航。因其“旭水河属山溪河,水滩一泻无余,水落节节浅滩,各段河道,滩多湍急,河底古礁甚多,每交冬令,水势枯涸,舟难于坳,船盘于滩,难于行舟通辑”,有碍航运发展。古代劳动人民、对河道采取扎埝蓄水,分段通航。

清乾隆元年(1736年)疏浚旭水河后,汪家滩至艾叶滩开始部分通航。嘉庆年间(1797——1861年)起始筑砂埝蓄水。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修筑重滩石板埝提高水位,恢复通航。“缓其陆运慢稀之疾”。

1851年太平军,相继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准盐不能上运两湖地带。因此,急待川盐运销湘楚的历史大环境下,富荣两场的盐商增产势头大增。但是,终因航道不畅,“十里九滩、轻生冒利、商贾寒心、有碍其宏”,才由官办埝公局主持,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现筑石埝4道(贡井滩坝埝、中桥埝、五皇洞埝、雷公滩埝)蓄水。提高水位后,加快了航运周转速度。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川盐需求量日臻增大,由川康盐务管理局出面组织实施、对仍不能保持全线通航的旭水河、进行综合再整治:对汪家滩至艾叶滩中段(中河)的尖角埝、董家埝、四角埝、张家洞埝、黑木岩埝、大龙滩埝、桥头铺埝、重滩埝和艾叶滩石河埝的九座埝,进行了清砂、炸礁、挖漕、筑坝等综合培修和涨泄枯蓄管理。旭水河全线才得以全天候通航,水运承载能力大大增加。

随旭水河道的疏浚、整治、培修,煤盐及大宗物资的集散、码头、人渡口也应育而生。

码头

在旭水河流域内较大的码头有:汪家滩码头、艾叶滩码头、贡井滩坝码头、中桥码头、五皇洞码头、雷公滩码头和凤凰坝双河口码头。渡口有:东源井上下渡口、宝善井渡口、浩海井渡口、石佛寺渡口、滥码头渡口、桶房渡口等十余处。这些码头和渡口、为盐源县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嗣旭水河水运事业的发展相继建成的中桥、济元桥、平桥、艾叶大桥、李家桥和重滩大桥等构成了与河道航运为主的水运立体框架日趋成熟。

据民国荣县志载:“汪家滩集市矣,初止编木而付,乾隆中盐滋炽、始行舟,道咸间、运石炭至八百余舟”。民国年间:每年利用洪水行船6至5次,时有木船100余只。抗日战争时期,登记有船主28人,木船49只,每只载重15吨,为25家贡井煤炭商运煤炭至艾叶滩坝,年运量达2—3.5万吨。在贡井下河段的盐船、卤船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多达200余只。长土及各地井群,火灶所产之盐、多集中在野艾蒿、贡井两滩启运,顺流而下,经中桥、五皇洞、雷公滩、火井沱到自流井关外,转拨船出关。旭水河承载了贡井盐产量的70%,从清未到1942年,每年水运量达4.5——5.5万吨之多。

在这个时期,旭水河商船浩荡,长腰滩墙桅如林,艾叶码头众人声不绝,雷公滩头千船竞发,驿路驮队马帮铃声旦夕不绝于耳,旭水河两岸众商云集,济元桥闹热非凡,贡井盐业、商贸进入鼎盛时期。

如果说是“两次机遇”给贡井带来了盐业生产的发展,那么,旭水河就为发展生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修建景观拦河堰

荣县财政投入100万元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并修建四道景观拦河堰,以改变长期以来水位低、环境差的问题。四道拦河堰分别建在距东门桥下游190米处、距西门桥上游150米处、距锁江大桥下游350米处、距旭水河大桥下游176米处,旭水河新增蓄水量8万立方米,改变了河道以往水位低、河床暴露等问题。

在修建景观拦河堰的同时,先后拖网清理河道漂浮物4公里,整治河岸面积达8.9万平方米,清除河岸建筑、生活垃圾及河道淤积2210余吨。如今,城区水环境大为改观,两岸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树倒影,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人文画卷。

景观

釜溪河作为自贡井盐母亲河,主要流经自流井地区;而上游的旭水河是釜溪河的干流,主要流经贡井地区。旭水河从城区穿呈流过,被一处断崖截住,造就了全国唯一的城中瀑景观,因瀑布上有一座石板桥而得名——平桥瀑布,有“走遍天下路,难寻城中瀑”之美誉。瀑布有十多米高,河水终年不断的冲击,在瀑布下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潭子,老百姓习惯叫它“鸭儿荡”。

清代光绪十八年(1876),为盐运需要,在贡井滩坝处修建了一座石梁平桥。平桥长60米,宽2米,高仅1米.有10个孔,每孔均设石板闸。桥跨旭水河上,南联筱溪,形成贡井重要的盐运转滩码头。平桥下面紧连一石滩,水位垂直3米有余,断岩峭璧,形成一瀑布。若在枯水期,流水孱潺流下,形成水帘。飞沫随风以荡似明珠抛洒。若是洪水期间,上游洪水汹涌,水漫平桥.滩上巨浪排山,犹如千军万马翻滚倾泻,声若雷霆,河水呼啸而下,溅起漫天浪花。滩下如鼎沸,水花腾空而起,蔽日遮天,其气势仿佛翻江倒海。平桥飞瀑之奇。奇就奇在它不是荒郊野崎瀑布,而是闹市区里的自然景观。

贡井原来曾因产盐的大公井得名而设公井县,平桥滩坝这地方,很早就很繁荣。据史志记载,爱新觉罗·旻宁时期两岸商贾云集,有“八里秦淮”之美誉。那时的人们就知道这一市井景观弥足珍贵,赋诗著文加以铭记。有诗曰。“六鳖倒卷银河阔,万马横奔雪峰高”。还有一打油诗风趣的写道:“黄河壶口瀑布泻,旭水鼎锅涌”相沿为习,每年水旺季节,不少人赶来观瀑听瀑,尤在洪水期,观瀑者甚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