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

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

《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第2版)》不仅介绍了学习风格理论,而且将这一原则贯彻于行文之中:书中对于概念的解释,尽可能覆盖学习圈的“感觉、观察、思考和行动”各个维度。当学生阅读每一章节的时候,这些元素将“涵盖整个学习圈”。章前的思考题、“你的观点是什么”提示、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了解演讲准备和表达的所有步骤;相关的链接,大量的演讲大纲、摘要和演讲全文,术语表和课后练习,为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方略,提供了别出心裁的路径和方法。《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第2版)》还援用了传播术语,并对之做了简明扼要的界定。书后的术语表详尽可靠。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第2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狄安娜·D.赛尔劳 译者:朱强

狄安娜·D.赛尔劳,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传播学教授,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博士。她在公共演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获得多个奖项。历任美国中部传播学会基础课程组主席、美国传播学会经验学习委员会主席、美国中部传播学会副主席,曾连续三年编撰《传播学基础课程年鉴》。

朱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传播学系访问学者。已经出版专著有《乡村中的异乡人》和《广告公司经营与管理》.译(校)著有《消费文化》、《中国都市消费革命》等。

媒体推荐

源自于现实生活的精彩案例,俯拾皆是。

——Pamela Carlson,北达科他州立大学

我相信赛尔劳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路径,去处理公共演讲的诸多难题。在她的每一章里面,阐述中肯、富有创意、见解深刻,精彩触手可及!——而所有这一切,恰恰是其他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Kelby K,Hallone,克莱蒙逊大学

整部著作叙述流畅,信息充分,趣味良多。

——Janice Stuckey,杰弗逊州立社区学院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播学与公共演讲伦理

第二章 有效应对公共演讲焦虑

第三章 你的第一次演讲

第四章 倾听和批判性沟通

第五章 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第六章 理解听众

第七章 演讲的支撑:证据和研究

第八章 主要观点的组织

第九章 强化印象:引言和结语

第十章 演讲大纲的设计

第十一章 语言和风格的选择

第十二章 发表演讲

第十三章 演示辅助工具的制作与运用

第十四章 告知式演讲

第十五章 说服型演讲

第十六章 说服的策略

第十七章 特殊场合的演讲

第十八章 小组合作与演讲

译者后记

后记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的心灵时刻沉浸在感恩的愉悦之中。

首先,感谢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9月,我得到资助,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学者研究。我也要感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传播学系主任、教授斯蒂芬·麦克道威尔博士,是他的热情邀请,让我的美国之行得以成为现实。

塔拉哈西的夏天是漫长的。有一天,在FSU图书馆,看到了狄安娜·赛尔劳的(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信手翻了几页,居然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对我来说,公共演讲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也是一本从未接触过的、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后来,我才知道,在现在美国大学教育中,公共演讲是一门通识教育的课程,不分学科,都要选修——覆盖之广,和中国大学生必选的系列政治课好有一拼。

于是,把书带回去,仔细读了起来。读得越多、越深,越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它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延,虽然它的理论很前沿;又不是简单的案例的堆砌,尽管它的案例很生动,而且极具可拷贝性——真的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于是,我想,为什么不把它介绍给中国的大学生呢?

于是,我通过网络,把准备翻译该书的打算提交给清华大学出版社,也是机缘巧合,短短的15天之后,编辑老师就给我了肯定的回复,很快就签订了翻译合同。——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效率,对新一代出版人的敏锐和敬业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要感谢狄安娜·赛尔劳教授,她现在就职于肯塔基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在得知我要为中国读者翻译她的著作时,她十分高兴,欣然送给我一本有她签名的《有效的公共演讲》,并在扉页上写道:“感谢你对我著作的大力支持。”

序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为数甚少的几家高校的“专有”学科,迅速成为一个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乃至相当部分如财经大学、工商大学、农业大学以及师范、艺术类院校的“常规”学科。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样一种“显学”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新闻与传播的社会地位、角色、影响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到;另一方面是媒介行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职业前景和想象。尽管与美国大约有14万在校学生学习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的数量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但是就中国国情而言,这种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繁荣局面还是可能因为一种“泡沫”驱动而显得似乎有些过度。但是,超越传统的新闻学,将更加广义的媒介政治、媒介舆论、媒介文化、媒介艺术、媒介经济、媒介法规、媒介伦理纳人新闻与传播学科,将传播学理论以及各种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纳入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在大众传播之外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共关系等纳入传播学视野,都证明了新闻与传播学的转向和扩展,也正是这种转向和扩展使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科魅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