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琼州府

琼州府

琼州府,海南省历史行政区划。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琼州府,地居海洲中,东西广九百里,南北袤一千一百四十里,绵亘三千余里。自雷渡海,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东至万州乌鱼场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崖州小洞天海岸一千一百三十里,西至儋州洋浦海岸四百八十里,北至环海铺十里;东南到陵水县多峰港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到感恩县南港海岸八百一十里,东北到文昌市抱虎浦海岸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临高县博白浦海岸二百八十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

海南岛是个大陆岛,平面呈椭圆形,地貌总轮廓似穹隆状,即以海拔最高的中部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顺次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平原,组成围绕中央山地的层圈状地貌。

建制沿革

秦汉之交海南省南越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今海南境设有珠崖郡、儋耳二郡。

自汉至隋以前,海南的行政建置极不稳定。自隋以后,行政建置逐渐稳定且遍及海南全岛。

至唐贞观元年(627年),设崖州都督府。唐朝廷将“涨海”(即今南海诸岛)列入政治版图,划归崖州都督府(后为琼州都督府)管辖。

宋代,海南的最高行政机构是琼管安抚司(都监),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即今南海诸岛)。

元代为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司,乾宁安抚司)。元代将“万里石塘”(即今南海)作为内海。

至明代,明朝廷在海南省设琼州府。

明清二代,在海南的行政建置基本稳定,并管辖“万里石塘”、“东沙群岛”、“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晚清时,增设崖州直隶州,但为时仅7年。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代海南行政区划为府辖州、直属县,州辖县,直属和县以下区划为乡、都图(厢)。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领崖州、儋州市万州区3个州、13个县,隶属广东省等处行中行省。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仍称琼州府,领3州10县:即儋州、崖州区、万州和琼山区澄迈县定安县文昌市、会同、乐会、昌化、临高县、陵水、感恩10县(见《康熙会典》卷十九)。光绪三十一年四月(1905年5月),升崖州为直隶州,析感恩、昌化、陵水3县,改万州为万县,一并归属之(见《德宗实录》卷五四四),由广东省和琼州府双重领导。

区划详情

清代末期,琼州府领1州7县:即儋州市和琼山、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乐会、临高7县。

地理环境

地质情况

海南岛是个典型的海洋群岛省,拥有岛礁600余座,分为四大群:海南岛及其周围岛群,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陆地面积3.54万多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海南省陆地主体,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约3.44万平方千米,为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由于海南在地质上处于板块构造学说所揭示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印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自地质史上的中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中岳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冰川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雷琼之间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并分别留下各自的构造形态。海南省的大地构造单元,以东西向的九所—陵水构造带为界,此界以北至王五—文教断裂带之间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此界以南的三亚地区和南海海域广大地区属于南海地台;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至琼州海峡属于雷琼断陷。

气候情况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台风活动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5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6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全岛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东多西少,中部和东部相对湿润,西南部沿海相对干燥。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水文状况

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地势形成了许多大小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

海南岛独流入海的大小河流154条。其中,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39条,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84.4%;集雨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115条,只占总面积的15.6%。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流域面积分别为7033、5150、3693平方千米。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7%。流域面积在500~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陵水河宁远河珠碧江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和文教河。

土壤条件

海南省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壤、新积土、滨海沙土、石灰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自然灾害

海南的主要天气灾害有热带气旋、旱灾、暴雨,其次是寒冷、龙卷风、冰雹等。

自然资源

(注:由于清代琼州府时期文献较少,故“自然资源”部分用现代数据。)

水资源

海南淡水资源总量为3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河川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是1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43.9%,同时还认为具有集中开采价值的地下水量约为1 1.2亿立方米。或地下水量是79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7%,其中53.5亿立方米为河川基流量(即重复量)。

土地资源

2016年海南岛耕地面积为7297.61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2.1%,比2015年增加0.1个百分点;森林面积为480.36平方公里,比2015年增加0.75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53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0.02亿立方米。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面积1176.82平方公里;省级森林公园17处,面积508.78平方公里;市县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16.93平方公里。

动物资源全省现有野生维管植物4622多种,占全国种类的15%,其中海南省特有种491种系,48种被列为国家I、II级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66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3种,123种被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保护动物有海南坡鹿-1海南长臂猿云豹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等18种。

矿产资源

海南省已发现的各类矿产资源88种(探明储量的57种,矿产地239处),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的51.78%。其中有13种居全国前十位,8种居全国前四位,天然气和钛矿2种居全国第三位,锆矿、化肥用大理石和宝石3种居全国第二位,玻璃用砂矿居全国之冠。全部矿藏可分为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和海水化学元素4大类。

气候资源

海南省具有强光、高温、多雨、富风等优越的气候资源,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人口民族

人口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海南岛共有68522户,291030人。此后,明朝各时期的户口数,几乎没有超过洪武初年的数目,而且呈现减少的趋势。正德七年,户54798,口250143;嘉靖十一年,户55575,口269580;嘉靖三十一年,户56067,口261630;万历四十五年,户56892,口250524。

清代,移居海南岛者达217万人。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海南省人口为125万人。

民族

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各州县汉黎人口分布,东部沿海黎族比例最低,西北部由于历史条件悠久,黎族还占一定的比重,中部和西部已成为黎族人口聚居的地方。

明代,封建地主经济逐步在黎族广大地区确立。随着封建地主经济制度的确立,黎族固有的自然社会基础受到了冲击,因而造成黎族人民的强烈反抗,黎族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个时期在海南岛的社会人文景观上又增加了苗族。据方志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为了加强海南省岛的防务,从岛外征调兵丁来琼戍守,其中有一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苗族人、瑶族人,他们落籍海南,成了海南另一个世居民族——海南苗族。另据海南苗族的歌谣和故事传说,认为他们有的祖先是为谋求生存,明清时期从广西漂洋过海,来到了海南岛的。

清代,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政治

组织架构

琼州府设知府1人,掌一府之政令,总领所属州县赋役、诉讼等事。设同知1人,分掌巡捕、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琼州府衙门内部组织,有经历、司狱司、儒学等单位。设经历司1人,设司狱司1人,分掌府属各事;儒学有教授1人,训导1人,掌教本府生员学习事务。

军事

清朝后期,琼州府各兵营的分防汛守配备情况:左营(相当于以前中营的辖区),负责定安、文昌、太平、赤草各汛塘铺二十;右营(相当以前左营的辖区),负责澄迈县、会同、水尾各汛塘铺十五;儋州陆路营(相当于以前与水师营合而为一的陆路营的辖区)负责临高县、白沙、南定、昌化、那大、将军各汛塘铺二十四,炮台一;儋州水师营负责海头、英湖各汛,炮台二;万州营负责宝停、乐会、陵水各汛,墩台十一;崖州协营以前所辖九汛增加到二十汛,墩台不明,炮台七;海口水师营(以前右营的辖区),炮台九,墩台八。

经济

综述

咸丰八年至宣统三年(1858年~1911年)的54年间,海南省沦为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倾销罂粟、商品的市场和特产原料供应基地。本岛的农、工、商业发展缓慢,财政收入有限,大批失业者向南洋迁移。

第一产业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岛官民田地为l89.4万亩,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383.5万亩,人平均耕地15.3亩。崇祯年间琼州府赋粮达8万石,占广东省全省85.9万石的9.3%,在广东十府中仅次于广州市肇庆市,居第三位。

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发布《刺开垦琼州荒地》令,召民开垦土地之后,移民大增,人口从康熙时的40多万,到爱新觉罗·颙琰时增加至150万。新垦耕地几十万亩。但从康熙到嘉庆期间,耕地仅有299.8万亩左右,仅为明朝万历四十三年的八成,粮食紧缺。

第二产业

晚清时期,海南省已拥有造船、采伐、制糖、皮革、酿酒、雕刻、陶器、小五金手工业和采矿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电白区李隆春在三亚港开设天日盐田,同时,华侨胡子春投资兴建三亚港大规模盐田,此后,全岛盐业公司发展到120多家。

同治四年(1865年),琼州府准予香山县监生林腾汉开采石碌铜矿,并带2名英国人和其他人员乘火轮船从海口市赴海头招募坑夫(矿工)。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称,石碌铜矿经香山职员张廷钧调查,属为优良的铜矿,每百斤中可炼出铜10~20斤,张廷钧要求准予开采,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3年内免除其山税及由海口贩运的关税厘金,待至采矿业兴盛后酌量抽收税厘等。当时开采石碌铜矿采用土法冶炼。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华侨区慕颐等人集资100万元在儋州市垦殖橡胶的同时开采锡矿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进入明、清王朝以后数百年,海南省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水利的兴修,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水稻普遍一年两熟。同时渔盐业、冶炼业、手工业、商贸业等亦大有长进。与日本新加坡泰国等都有贸易交往,扩大和促进了科学应用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也较前代更为显著。

文化事业

据史料统计,明代渡琼任职的名贤、官宦多人,其中:进士有32位。他们重视文教,推动了海南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邢宥、丘潜、王佐、唐胄、钟芳、海瑞王弘诲等一批海南籍名贤,他们的诗文在全国都有影响。

到清末,海口市开始出现一些小型书局。这些书局使用人工刻版印行一些小本文言文古籍。最早在海口经营图书文具的商号有“蔡开荣”和“占元楼”(店址均在今海口博爱北路一带)。“蔡开荣”主营四书五经和私塾用书,兼营文房四宝;“占元楼”则主要销售古典小说

教育事业

清代琼州府有府学1所,州县学13所,共有生员1005人。其中府学生员128人,儋州县学87人,崖州区、万州县学各84人,琼山区学70人,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市定安县、会同、乐会县学各64人,陵水、昌化、感恩县学各56人。儒学的经费开支,琼州府儒学和各州县儒学的经费均在地方财政开支,即在所谓“存留”项目中支出。如琼山县存留白银一万零一十四两,其中科举生员盘缠花红酒银205两;会试水手银116两;起送会试举人水手银等80两;府学夫役费93两;县学夫役费81两等项,均有明确的规定。其他各州县也有具体规定,不过银两多少有所不同。

医疗卫生

清末,海南省只有社会医疗机构、中西药店等,没有卫生医疗管理机构。

体育事业

黎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清同治、光绪年间,外国教会开始在海南办学校,开设体育课,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如排球、乒乓球、篮球、田径运动等等。海南的旧式学校也纷纷改制,这些学校普遍设置体操课,教授徒手体操、跳绳和兵式体操等。

邮电事业

清代海南岛沿袭明代建制设立驿铺,每铺相距约l0~20华里,配铺兵1~3名,专司传递政府文书。除官办驿铺外,民间设有民信局,为黎民百姓传递家书。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海南省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法国安南(今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在海口市设立“客邮”,同各自的国家和地区通信。清光绪八年至二年(1882~1896年),地方官府在海口设森昌成办事处,作为地方邮政办事机构,负责传递琼州同香港和通商口岸来往信函。光绪廿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琼州大清邮政局正式开办(后改为总局),由琼州海关税务司兼理。宣统二年(1910年),琼州大清邮政总局改为副总局,次年脱离海关,独自设立,归邮传部管辖,并改名为邮政分局,隶广州邮政局。

基础设施

明清时期,海南省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海口市已从明代有8条街道的所城发展成有25条街道的经济文化中心,海口的造船业已成为广东造船中心之一。岛内各县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经贸集市达34个,农业、手工业、渔盐业进一步发展,制糖业逐渐遍及全岛,锡矿铜矿的采掘开始出现,文化事业也空前繁荣,官办、民办学校最多时达200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海南成为西方列强掠夺的目标,海口被迫开放为商埠,今海口长堤路一带建起了海关、医院、学校、教堂等建筑。

交通运输

公路

海南岛陆上交通的发展,最初只有路迹,后来形成人行小道、土路、山道。明清时期海南省的驿站、铺舍、驿道已形成体系。清代对山区开发有“十字路”修建,接着还有官道、“官马大道”出现。海南的公路建设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通车的府城至海口市的官道。

铁路

海南铁路建设,清代有议,民国时期曾计划并进行初步开测,但未能实施。

航运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全岛有一定航运、停泊价值被称为港口的有80所。明末清初,海口的外沙湾成为泊船内港,谷街建有简陋的谷场码头。至清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年)有港口95所。300余年间,延续使用的港口有61所,废弃19所,陆续增设、新辟港口34所,主要集中在琼山区崖州区万宁市三地区。

公共交通

海南省的货物运输,清代以前以人力或畜力为主,运输工具只有人力车、畜力车。

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

海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南洋文化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琼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小城镇的发展。一些官僚地主从原来的购置田产转向投资工商业。中小城镇当中,手工作坊和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得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各种宗教活动也对海南省民俗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黎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佛教于唐朝开始传入海南岛道教于宋代从内地传入海南,伊斯兰教在宋元时期传入海南岛,各种宗教在海南的传播和流布,对海南民俗的变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加快,海南民俗文化在和外国文化思潮的撞击和融合中,逐步吸收以南洋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使海南民俗文化具有了传统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

文物古迹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量较少,目前在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市县有少量发现。较为典型的是地处海南岛西部的东方新街贝丘遗址

海口市为纪念唐宋时期李德裕胡铨赵鼎李光李纲而建的“五公祠”;今儋州市中和镇为纪念宋代大文豪苏轼贬在此而建的“东坡书院”;今三亚市崖州镇水南村内宋代宰相赵鼎、枢密院编修胡曾居住的“盛德堂”遗址等,

著名人物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琼台、琼山区、深庵,世称琼台先生,明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金花村人。

海瑞(1515~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回族,明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人。

参考资料

概述.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二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一章 机构与官员.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一节 地质构造.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一节 气候特征与成因.海南史志网.2018-12-03

气候情况.海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2018-12-01

第一节 地表水.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二节 土壤类型.海南史志网我.2018-12-03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能 (1).海南史志网.2018-12-03

自然资源.海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2018-12-01

第五节 气候资源.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一章 海南人口源流与变迁.海南史志网.2018-12-01

民族志-概 述.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一节 防御外患.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二节 经济财税.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一章 古代农业.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科学技术志-概 述.海南史志网.2018-12-03

概 述.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海南的刊刻业.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四节 教育事业.海南史志网.2018-12-01

概 况.海南史志网.2018-12-03

第一编 道路交通.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一节 解放前公路建设.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编 首.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二节 港口发展概况.海南史志网.2018-12-01

第一节 解放前货运.海南史志网.2018-12-03

民俗志-概 述.海南史志网.2018-12-03

文化志-文物编-概 况.海南史志网.2018-12-03

丘濬(1421~1495).海南史志网.2018-12-01

海瑞(1515~1587).海南史志网.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