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屯村

刘屯村

刘屯村属冠县清水镇,位于县城东北17.5公里的黄河故道内。东与甘官屯乡邓官屯村为邻,西与西汪村、卢行村相连,南与前东汪村接壤,北与后东汪村毗连。全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及多种蔬菜。其沙质土地特别适宜栽种果树,所产梨、苹果甘甜酥脆,所产“冠县鸭梨”全国闻名。全村林木覆盖率达49%。

历史沿革

1936年,村民刘荣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最早的中共党员。

1948年10月,中共刘屯党支部建立,刘兰盈任党支部书记。

1952年春,成立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刘兰盈任组长,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62年,粮食平均亩产202公斤,皮棉亩产33公斤,粮棉产量获得聊城地区第一名。

1968年底,历经3年奋战,全村改造沙荒53.33公顷,搬高岗填平13.33公顷洼地,修成5条生产路,使全村的农田大框初步形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发展村办工业,以工促农,先后办起了面粉厂、榨油厂、木器加工厂、酱菜厂等。

1980年,投资11万元建成一所高标准幼儿园。

1986年,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33公顷的罐头厂,刘月德任厂长,招收工人50名。

1988年,投资33万元建起恒温一库。同年6月,又投资55万元建成恒温二库,储存量都在1000吨以上。

1992年,总投资100多万元,占地1.2公顷,拥有3层教学楼,共有12个教室,24间砖瓦平房的镇第二中学在刘屯村落成。

1993年,修建环村柏油路4500米,路面宽5米。

1994年春,投资10万元建成扬水站1处,解决了1200亩耕地的浇灌问题。

1995年,铺设村内水泥街道600米,路面宽4米。

1996年,在村北修建一条宽6米、长1500米的柏油路。

1998年7月,在村北青年渠建电机组扬水站一座,为全村灌农田创造了条件。

是年8月,在村东建起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游泳池。

1999年3月,全村改接果树新品种53.33公顷。

是年3月,全村围绕果园栽植毛响叶杨3000棵,对防风固沙起到较大作用。

2000年2月,由许继善主编的《刘屯六十年》一书公开发行,该书记载了刘屯从1937~1997年的发展历史。

是年11月,投资60万元在村东南建立“鲁西园艺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名贵花卉药材、优质苗木

交通

境内交通便利,冠县临清市省级干线公路从村西穿过,村内大小街道全为柏油路面,为全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民族

2000年,全村共有611户,总人口23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4‰。现有刘、张等9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获得荣誉

刘屯村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村镇建设明星村”荣誉称号;199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还被授予“山东省精神文明村”、“省先进党支部”和“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社会

教育

文教科技1949年前,该村文化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5%。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逐步发展。1980年,新建成幼儿园和小学。幼儿园为二层小楼,幼儿教师4名,并投资2万元为幼儿园购置了手风琴、课桌椅、单双杠、转椅、滑梯、跷跷板等。小学占地5亩,教学楼两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学校共开设12个班,其中小学8个班,配备教师16名;中学4个班,配备教师19名。1993年,村自筹资金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1996年,投资18万元,为教师建造宿舍19间,修缮了车棚、厕所,修建了机井、水塔。对于落榜中学生,该村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送其到一些专业学校或科研单位学习。截至1997年底,全村已有46名青年分别获得各类专业学校毕业证书。2000年,全村被录取大、中专学生13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4名。此外村内还建有影剧院、歌舞厅。

科技

自60年代初,该村即开始发展科技。1964年,聘请石家庄市农业科技专家指导棉花生产。1980~1994年,先后多次从泰安农学院、北京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请来教授专家等前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指导果树管理。家在胶东半岛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孟繁积数年如一日,扎根刘屯传授果树管理知识。在学习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刘屯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吸取外地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自60年代以来,先后派出1000多人次赴莱西市龙口市泰安市滨州市等上百个地方参观学习。为了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普及,1996年该村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

文化事业

村庄建设1949年前,村内街道坑洼不平,房屋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到3平方米。截至2000年,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家住上了独门独院的新式楼房。村内道路、房屋整齐划一,沿东西大街两侧全都建成标准二层楼房。村内道路纵横,林网交错,柏油路、水泥路总长近10公里。幼儿园、小学、中学、敬老院、医院、影剧院、游泳池、卡拉OK歌舞厅等文化健身、娱乐设施齐备。1992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村镇建设明星村”奖状。

社会保障

集体福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待遇逐步提高。村内从幼儿园到中学一应俱全,教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自1995年始,除重大节日给烈军属赠送慰问品外,并对烈属、老军人及其家属,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生活补贴;残疾军人除享受民政部门补贴外,村里每年另发500~800元不等的补贴。1996年,刘屯村在聊城地区第一个实行了农民退休制度。规定,凡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600元的退休农民生活补贴金。村内卫生院设备先进齐全,一般病症村民不需出村即能应诊。

经济

200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6∶3∶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年末存款余额人均3000元,人均住房50平方米。全村拥有电话248部,电视机600台,机动车510辆。

第一产业1949年前,该村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2年春,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3~1968年,全村改造沙荒地53.33公顷,填平大小11个洼坑和13.33公顷涝洼地,修成4条东西路和1条南北路,划作166.67公顷稳产高产的园田化大方田,修建成12条总长25公里的田间道路林网,133.33公顷沙窝改造成梨园、苹果园。至1978年,粮棉大方实现3.33公顷地一眼机井,确保了200公顷粮棉大方实现稳产高产。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居全县前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全村棉花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比上年增长30%。人均纯收入140元,比上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0%。1986年,粮、棉、油平均每亩效益为250元,人均收入675元。1992年,全村粮油作物亩产1000公斤,水果总产量750万公斤,收入800万元。全村养牛1000头,养猪1000头,养羊2000多只,养鸡10多万只。全村人均纯收入3100元,农户储蓄额600万元,人均2700元。1994年春,总投资10万元的两台135马力柴油机和两台0.6米口径水泵扬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1997年,又投资40万元,建起第二座扬水站。

200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比1999年增加50万元。粮食平均亩产425公斤,总产120万公斤。全村经济作物收入400万元,果园收入700万元,畜牧业收入200万元,渔业收入2万元。

第二产业该村兴办工业始于70年代初,主要有面粉厂、榨油厂、木器加工厂、酱菜厂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村办工业。1980年,投资26万元,建成占地0.53公顷、拥有25间厂房的面粉加工厂。1986年8月,投资100万元、占地1.33公顷的罐头厂建成并投产,计有车间16间,总面积400平方米,成品库房15间,面积380平方米,原材料库6间,面积150平方米,更衣室、消毒室4间,面积100平方米,机房3间,面积80平方米,锅炉房3间,面积80平方米。设备主要有预煮锅、高压杀菌锅、封口机、发电机组等,拥有技术人员及工人50多名。1988年,在县城租赁厂房30间,建成纸箱厂。筹资30万元购置了切纸机、胶水机、瓦楞机、印刷机、装订机等设备及一部“130”汽车。从外地聘请工人120名。投产后,纸箱不仅畅销当地,而且远销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10多个省、市。1988年3月,投资88万元在村内建起两座恒温库。这两座恒温库建成后,仅水果季节性差价,每年可获利100万元。截至2000年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75人,总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295人,总产值57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

第三产业1954年,办起村内第一个商店,主要经营日用小百货。之后,又陆续办起五金店、理发店、磨坊、香油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至1990年,全村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商业体系。经销农药、化肥、种子的商店8家,经营副食品的商店7家,加油站3家,五金店3家,饭店2家,药店4家。

进入90年代以后,该村充分利用盛产果品的优势,以果品业为龙头,带动全村商业更快发展。由于采购果品的客户增多,配套设施也迅速发展。商店规模扩大,服务业(饭店、理发店)档次普遍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7人,年创产值52万元,实现利税28万元。

林果业该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原来多为沙荒。1969年起,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搬沙丘,填洼地,对133.33公顷沙窝进行了改造,为全村林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栽植果树1.47万棵。在333.33公顷土地上植造了东西3道防风林,总长18公里。每道防风林栽4行响叶杨,共植毛白杨1万多棵,果树2万棵。到1978年,全村林木达20万棵,人均100棵。从80年代末开始,苹果、梨开始畅销全国各地,部分远销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986年秋,2000亩苹果、梨树县总产量7300多吨,平均亩产365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1990年,第一轮承包期结束,5年内承包户总收入平均达7万元,有的达到20多万元。

截至1997年,全村10万棵优质果树、10万棵木材林已成为刘屯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2000年,全村果园收入达700万元。

政治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6年,刘荣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6年8月,在贯彻“五四指示”中,刘兰仓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扩军运动中带头参加解放军。1948年10月,刘兰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底,正式成立中共刘屯党支部,党支部由5人组成,刘兰盈任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村党支部曾一度瘫痪。1970年12月,恢复建立党支部至今。自1995年,该村连续5年被中共聊城市委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先后3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8年10月,该村建立了第一个由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村政权,刘荣德任村长。1958年9月,刘屯村改称刘屯大队。1968年,成立刘屯村革命委员会,刘兰盈任主任,刘荣昌、石子臣等4人任副主任。1984年,撤公社划乡镇,村行政机构称村民委员会,王之刚任主任,设副主任3名。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任王之刚,副主任王朝刚、刘荣秀等6人。自1990年以来,该村民委员会先后7次被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两次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

代表人物

刘兰盈1931年8月生,1945年4月参加工作,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支部书记、清水乡委员会书记、清水公社委员会书记、冠县委员会副书记兼清水公社委员会书记、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冠县革委副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本村任党支部书记。自60年代起,他带领全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把333.33公顷沙荒改造成为果园和粮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他领导在村内建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起“农业生产服务大院”和“一社两站”的服务体系,全村实现了“五统一”。还大上村办企业,先后建起面粉厂、纸箱厂、养鸡厂等企业19个,发展第三产业70个,工业产值连续6年实现1000万元。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1538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公共积累2500万元。所在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村”称号。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5月,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系山东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化

特产美食

冠县鸭梨、冠县灵芝、冠县樱桃、冠县辣椒、锅烧鸡等特产。

旅游

刘屯村附近有耿锡华烈士墓、清渊故城、中华第一梨园、武训纪念馆、冠县清逸生态园等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清水镇刘屯村地名介绍.博雅地图.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