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李维诺夫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俄文名Макси м Макси мовичЛитви нов(英语:Maxim Litvinov),男,苏联革命家、卓越的外交家。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外交部长,昵称为老爷子、伯爵、为美苏和解,推动集体安全,遏制希特勒坐大费尽了心血。约瑟夫·斯大林决心和德国合作后他被撤换。苏德战争爆发后出任驻美大使,使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
犹太革命家
出生于波兰比亚利斯托克的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原名为Meir Henoch Mojszewicz Wallach-Finkelstein,简称为马克斯·瓦拉赫Max Wallach。17岁时离开学校加入了沙俄军队。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劳动党。此党派当时为一个非法组织,其成员经常使用笔名或假名从事活动。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马克西姆·李维诺夫,也使用过诸如“帕帕沙”和“马克西莫维奇”这两个名字。在党内他最早负责的是Chernigiv地区的宣传工作。1900年,他进入基辅党委,干过最危险的事--从国外给布尔什维克运送武器。人们认为,是列宁委托他把卡莫在高加索组织抢银行得来的钱拿去进行兑换。但是很快的,在1901年基辅党委的所有成员都被逮捕。在卢加诺夫监狱里,他被监禁了。但是18个月以后,他与11位室友成功逃出并流亡到瑞士。在瑞士,他成为进步报纸Iskra的一位编辑。1903年,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并回到了俄罗斯。1905年革命以后,身处圣彼得堡的他成为社会民主劳动党第一份合法报纸Novaya Zhizn(新生活)的编辑。 1906年,俄国当局开始逮捕布尔什维克,他离开了俄罗斯,在伦敦定居下来,在伦敦生活的10年里,他在共产国际里表现得相当活跃。在伦敦他结识了艾维·拉夫,一个有名的犹太家庭的女儿,并与其喜结良缘。拉夫的家族是于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从匈牙利移居到英国的,她的父亲沃尔特·拉夫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也是H·G·韦尔斯的挚友。事实上,拉夫和韦尔斯频繁交流各自的思想,拉夫支持犹太教观点,而韦尔斯支持现世主义。另外,李特维诺夫也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北部暂住过一段时间。
苏联外交家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指定李特维诺夫为苏联政府在英国的代表。但是女王陛下政府不承认他,1918年他被英国政府给逮捕了,原因是英国政府想用他作为人质来从苏联换回罗伯特·罗伯特·洛克哈特,洛克哈特也是一个外交官,但此时他正囚禁于苏联。回到苏联以后,李特维诺夫成为苏联政府的游说大使。在他的努力斡旋下,英国政府终于同意终止对苏联的经济封锁。起初他任驻爱沙尼亚全权代表,后来任副外交人民委员。在李特维诺夫的努力下,若干欧洲国家均与苏联签署了贸易协定。人民委员奇切林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多次长时间地在国外治病,因此李维诺夫实际上成了人民委员。1930年,约瑟夫·斯大林任命李特维诺夫为苏联外交部长。并在这个职位上干了9年。与自己的前任契切林和列夫·托洛茨基不同,李维诺夫是个现实主义者,非常讲求实际。他善于持强硬态度,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当面讲实话。他是个西欧主义者。奇切林和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认为俄罗斯的主要伙伴是德国,而李维诺夫认为是英国、法国和美国。为了国家安全,他尽其最大努力来与英法两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1933年他成功的说服了美国正式承认苏联政府为合法政府。这是他获得成功的时刻。为表示感谢,约瑟夫·斯大林把自己在菲尔萨诺夫卡的别墅送给了他。富兰克林·罗斯福指派喜剧演员Harpo Marx作为亲善大使来到苏联,于是李特维诺夫与Harpo Marx成为了朋友,两人甚至共同登台演出。
李特维诺夫积极的推动了苏联加入国际联盟的进程,其后,他在1934年到1938年之间一直是苏联在国际联盟的代表。他还试图联合欧洲国家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德国,但他的努力毫无结果,因为欧洲人像不信任希特勒一样,也不信任斯大林。1936年,在自己60寿辰之际,李维诺夫得到了一枚列宁勋章。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约瑟夫·斯大林签发了人民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贺词。《真理报》在题为《布尔什维克党忠诚的儿子》的文章中写道:“李维诺夫同志是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体现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和苏联为保障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而进行的斗争。他的名字将载人史册。”李维诺夫致了答谢辞:“如果说我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这些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带来各种成就的人的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归功于领袖约瑟夫·斯大林。这种领导是今后继续取得成就的保障。”
1938年9月英法德签署《慕尼黑协定》,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切都表明西方对纳粹的绥靖政策,同时说明西方政府并不愿意与苏联共同防御。在斯大林决定与阿道夫·希特勒结成战略联盟之后,李维诺夫时代结束了。于是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调整,李特维诺夫于1939年5月初被撤职,8月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接替了其工作,这样做是因为李特维诺夫拥有犹太血统,不利于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李维诺夫在莫斯科的外交部当了八年的领导,在此期间,尽管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关于清洗的消息以及其他震撼西方的俄罗斯国内事态的变动等问题从中作祟,他还是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国家在国际讲坛上的威望。的确,他在外交上的成就可与夏尔·塔列朗在1814年的那些成就相辉映。根据事后发生的一些情况来看,李维诺夫的离开外交部显然是政策发生激烈变化的一个预兆。正如温斯顿·丘吉尔后来所写的:“这位被德国视为眼中钉的大名鼎鼎的犹太人,顿时象一件破工具似的被扔到了一边,不容许讲一句申辩的话,就被赶下了世界舞台而从此湮没无闻。……李维诺夫的去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李维诺夫的人被无情地撤掉了。据称“把不中用的人、可疑的人和敌对分子清除出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其实,有经验的外交官本来剩下的就不多。李维诺夫的几位副手被枪决了,各处处长几乎全被免职。外交人民委员部及其驻外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共有2500人遭镇压,其中包括50位大使。各全权代表处和领事馆完全没有了高级外交官。某些苏联代表处甚至停止了工作。例如,驻沙特阿拉伯代表处在全权代表被捕后关闭了,过了半个世纪才又重开这个代表处。苏联外交官纷纷回避会见外国人,尽可能不去参加招待会。整整一代外交官消失了,提拔上来的年轻人取代了他们。一些年轻人后来成了出色的外交家,但大多数人依然是那种目光短浅和胆小怕事的官员,而这些人却多年来给外交部定调子。
被解职的前人民委员做了些什么呢?被解职后随之而来的通常是逮捕。李维诺夫等着人来抓自己,但是不露声色。他是个意志坚强和善于自持的人。他不为自己担心,可是为家庭担心。有人从被捕者那里逼取揭发李维诺夫的口供,然而约瑟夫·斯大林不允许动他。为什么呢?大概是斯大林与李维诺夫关系中的某种个人因素起了作用。
1941年7月,苏德战争开始了,约瑟夫·斯大林再次任命李特维诺夫为外交事务代表。同时他也作为1941年到1943年的驻美大使,并于1942年与美国签定了《租借条约》。作为一个杰出的高效率的外交家,他将苏联带出了十月革命后所形成的政治隔离的困境。他敢对斯大林的对德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政策进行坦率的批评,但他却对苏联在1932-33年乌克兰大饥荒时的政策表示支持,而正是因为斯大林的政策造成了乌克兰大饥荒。在李特维诺夫逝世后,他的妻子返回了英国。据他的妻子所说,李特维诺夫的临终遗言是:“英国女人回家去吧。”
苏联三朝元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晚年对回忆,“李维诺夫是个聪明而且精明的外交家,约瑟夫·斯大林对他不错,当然,只是在某些时间之前。可是,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根本就容不下李维诺夫,当斯大林夸奖后者的时候,莫洛托夫妒忌他,并且想方设法于三十年代末除掉了李维诺夫,虽然李维诺夫还能够给国家和党做许多工作。莫洛托夫也不喜欢契切林。正是他说服斯大林除掉契切林的。并且斯大林本人对契切林也不满意。遗憾的是,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他本来可以作譬如外交部副部长或者部长顾问。可是他却呆在科利亚兹莫的别墅里,弹钢琴,早逝于忧郁病和无所事事。不过终究是善终。李维诺夫的命运要更加悲惨……”
最后这句话使我警觉。“更加悲惨的命运”是什么意思?因为,根据官方的说法,他病死在自己的别墅里。这时,米高扬接着说:“实际上,在打算与希特勒签约时,就已经决定要换掉李维诺夫。他一个犹太人,并且是在国际联盟,以及在整个国际舞台上体现我国与阿道夫·希特勒德国斗争的这么一个人,在这个时刻,担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位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但是他可以继续作副人民委员。他的经验还是可以利用的。但是,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却想方设法使他被彻底解职。莫洛托夫对国际事务一窍不通,因而不愿在身边有一个比他更有经验,更熟悉的人。结果,1941年秋天之前,李维诺夫被解职。只有当我们的情况非常糟糕,当约瑟夫·斯大林拚命捞每根稻草的时候,他决定利用李维诺夫的经验,派他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作大使。李维诺夫在那里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可以说,是他在危难时刻救了我们,争取到将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筹借到了十亿美元。现在可以轻松地说,租借法案没有什么意义。但1941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输光了,因而,如果不是租借法案,如果没有武器、食品、军队的冬装以及其他装备,事态的发展还真不知会怎样呢。所以,这里有李维诺夫的功劳,他利用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其他美国人士对他的好感,安排了军品供应,正如他当年争取了美国承认苏联和建立外交关系一样。可是,一旦事情安排妥当,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就开始了对李维诺夫的倾扎,结果他被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了回来。我想,不应该这样做。李维诺夫还能有用,因此,不应该用一个平庸的、缺乏主动性的人替换他。回到莫斯科之后,李维诺夫虽然形式上得到了外交副人民委员的位子,实际上已经靠了边,后来干脆被解职退休。并且他死得很惨。他死的那场车祸,并非意外,那是约瑟夫·斯大林背地里安排的……”
我想补充的是,关于李维诺夫从苏联驻美大使任上被解职有另外一种说法。其实质在于,在莫洛托夫1942年春的伦敦和华盛顿之行期间,西方大国,正如前文所述,承诺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后来又拒绝履行诺言。这在英美社会各界引起了愤怒的浪潮。在美国举行了各种示威、游行等等,其中邀请了李维诺夫前往演讲。自然地,他批评了美国政府的行为。在跟斯大林的某次谈话中,美国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表示,富兰克林·罗斯福对苏联大使的类似讲话不满意。哈里曼补充说,大使不应该批评所在国的政府。
这看起来,是宣布了李维诺夫为不受欢迎的人。对于本来就不喜欢李维诺夫的约瑟夫·斯大林来说,找到了召他回莫斯科的借口。可能,如米高扬所说,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倾扎也起了作用。同时,美国人将大使赶出去,也刺激了斯大林。显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认为,为了接替李维诺夫,将会从莫斯科派一个职位更高的人。但这里,斯大林决定要给美国一个难看,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步骤:将大使馆的参赞安德烈·葛罗米柯提升为大使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