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四序堂
四序堂石刻,位于潮阳区城南街道南中路37号的四序堂内,四序堂始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现保存有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石刻38处,其中明代石贴2件,明、清碑刻4处,明、清、民国题刻26处,明石圣旨亭1处,宋石盆1个,明石盆2个,明石马槽1个,清练武石1块。四序堂石刻享誉南粤,其书法艺术、绘画技巧和石刻工艺结合,是广东省现存石刻种类集中、石刻内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甚高的石刻艺术。
四序堂石刻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仍保存相当完好,石刻字体风格多样,篆、隶、行、楷、草等诸家字体形神兼备,苍劲有力,书法艺术好,石刻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刻工精细、层次分明,其技艺为近代所罕见,具有甚高的石刻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其中以清代最具特色。题赠石刻部分,多出自历代书画名家之手,如明弘治癸丑(1493年)碑刻《萧氏家庙记》为当时潮阳区知县慈溪市姜森手书,字体清秀隽永,仍不断吸引书法爱好者前来临摹。清代进士范家驹(1903年)为四序堂题写的门顶题坎《南芳》、《北蕙》既篆隶结合,又自成一体,艺术价值甚高,加上其又是清代著名教育家,社会影响较大,先后有多所学校前来临摹,以此鼓励学子勤奋向学;还有明代萧与成、清代著名书法家林伯虔、吴佐熙、翁同龢、邓石如、谢远涵,清代著名园林建筑大师萧眉仙的石雕画以及民国初期李品仙、周邦道等题词石刻,吸引着无数书法、绘画及石刻爱好者前来参观鉴赏。
建设背景
潮阳区“四序堂”是南粤屹今在古建筑文物方面,建筑保留最完整、修复传承最合理、工艺发扬最细致,集宋代平面布局、明清结构风格于一体的珍贵古祠,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建筑特色
1990年代,潮阳各级政府机关、侨办、文化部门的重视和省文物办古建筑专家专程对“四序堂”进行全面的勘验,确认四序堂是潮邑现存且稀有的宋代古建筑物,是潮阳保存唯一的古乡校,有很高的地方人文风俗建筑底蕴和历史研究价值。较完整的体现先辈艺人留下高水准的古建筑结构艺术型体,它综合表现出古代,木、石、夯、泥、塑、油、漆、画等各流派匠师高超的古建筑文化艺术集成,于1996年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机关、文物办、古建筑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萧氏族人集腋成裘,自发献资对四序堂进行全面的严谨内结构测量,绘制图样,反复较对,并邀请省文管专家和古建筑专业人员作技术指导,修建工期历三年多重修告竣。
建筑结构
四序堂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雄伟壮观的古祠整体建筑按原分金,平面呈“兴”字布局,原造型、原尺寸、中轴对称的三壁联、三进厅堂,阶抱印,以三落阴联穿堂左右龙虎井对配,官厅前天井一个,三山叠鳌式,叠级而上的台阶,上接堂前浮坛月台,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回转,多合院宫殿式结构型体,屋顶按旧貌,饰以体现皇权的独特龙头屋脊,配以神态各异贝灰泥塑的屋脊,祠内堂厢间的宋承唐制的抬梁式叠斗托拱金木载,古朴大气,支承合理,不重装饰,突出穿插平衡,墙内采用穿梁式负木载结构屋架,以四两托千斤之力学恰到好处的解化了大暴雨,强台风,抗地震的作用,层次分明,前后陛上,置设的牵手联拱叠斗更是匠心独运,堂上隔扇门页,精工细作的金漆木雕,浑厚雄奇的古碑字,堂内红绿灯鱼相间的色彩,和谐搭配,无不显示出这座800年历史的珍贵古祠的庄严大气。“四序堂”的建筑内结构,与潮汕地区常见的聂氏宗祠,庙宇结构不同,因溯源,“四序堂”初建为纪念性的生祠格式,其后堂联穿心亭接中堂官厅布局,堂前通对面原置设木制大牌楼一座,中屏是开合活动式的宽度与四序堂宽度同,油饰棕红色,中屏饰麒麟朝阳踏八宝,左右屏饰鹤、鹿图。
建造方法
古祠的后堂、穿堂和珅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则,用九星天卦,地卦飞白尺法进行丈杆式设计建造的,经过现场丈量比较,该建筑传承古代浙俗、闽南地区建筑风格而采用在潮邑筑造的古祠而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实物,用古唐尺法则,是宋承唐制而在民间匠师广为通用例子,梁架上的木瓜型收角科斗,以及拱枋托等也与宋代工科颁布的营造法则造型接近,是遗留至今的宋代古建筑实物缩影,是闽、粤仍至潮汕地区一衣带水的人文风俗写照,系宋代古建筑现存的实例之一,实为可贵,前两廊及前三山上的三叠型,两硬山,两歇山式传统瓦盖屋面,则是明代中期由匠师根据工部颁布并延用至今的生老建筑营造法落杆设计的,门斗尺寸,用民间延用的鲁班门光尺法。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南宋庆元元年(即1195年),漳州人萧洵出任潮阳区县令,连四任共12年。在任期间,他清廉勤政,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行善举,深得民心。潮阳的民众感念他的恩德,自发集资为他兴建生祠,褒扬他的业绩,于宋嘉泰四年(即1204年),建成“四序堂”。萧很受感动,落籍潮阳,回报乡民,并亲自在“四序堂”开办学堂,不分姓氏,兴学育才,成为潮阳乃至粤东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乡校。
解放后,“四序堂”收归公有并更名为“棉城镇第五小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序堂”堂址年久失修,沉寂黯然。2001年,萧洵分散在海内外的后代子孙,在萧辉文等人的倡导下,捐资340万元,重新兴建建筑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的“萧氏四序教学楼”,目前,已拥有36个教室供1200多名学生就读。2002年4月,在潮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潮阳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萧氏后人集腋成裘,自发捐资对“四序堂”原堂址进行全面修缮,并邀请省文管专家和专业人士作技术指导,坚持“修旧如故,古为今用”的修复宗旨,历时4年多进行修复建设,全力保存“四序堂”独特的古宋建筑布局和明清艺术风格。
潮阳区委常委、副区长翁甲洪表示,具有802年历史的“四序堂”,是潮阳珍贵的古文化建筑,也是潮阳的文物保护单位。她的顺利修缮和成功修复,对保护潮阳古文化建筑旧址,传承和发扬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精髓,弘扬地方文化,联谊乡情乡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四序堂”萧氏后裔秉承先祖优良传统,集腋成裘,自发捐资,修复古祠的做法,也是新时期党、政、民齐心协力,建设和谐潮阳区的有力体现。他希望“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要精心保护好这一南粤古建筑文化瑰宝,进一步挖掘其深远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让她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发展渊源
洵公逝世后,与孺人陈氏妈合葬于潮阳内輋岩前‘姐墓陵乡前’。俗称“臼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定为墓祭日。近代,每年十二月初一、二、三日,除粤东各县市裔孙前往墓祭外,更令人引以为荣者,众多非萧氏宗族乡人也于公墓前行礼祭拜。祭日之外,公墓前长年香火不断尊公若神灵,盖公恩泽于民殊深,民至今不忘公之德耳。
史籍传说据史料及明代撰写的\u003c萧氏族谱\u003e记载,赵禥咸淳间,三世祖规公,四世祖御疾公相继为官赴任。家中留下三世祖妈蔡氏、祖妈林氏和小孙儿。规公于度宗咸淳十年(1274)逝世;御疾公也于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于海丰抗元殉节、墓葬鹅埠,至1279年2月宋亡时,家中只有年迈(66岁)的三世祖妈蔡氏和两个小孙子景福、唐福(即尧甫公、时年六岁)以致洵公墓多年失祭失修而没入草莽中二百多年。到了明嘉靖年间,十四世孙郡生贻初公(字次諟),连同族人并带家养良犬往山中披荆斩棘竭力搜寻祖墓。艰辛搜寻疲惫时,忽见良犬摇头摆尾,欲吠又止,形态异常,众人觉奇异而尾随之。犬竟奔入草莽中,久而不出。众人只好焚草而寻,待火灭时竟见良犬跪于一墓前被烧死。细视,良犬跪的竟是公墓。后将殉难之犬称为“义犬”,于墓祭日顺祭犬。用豕首祭拜贻初公,以旌其功。
史籍传说
据萧氏历代族老口碑及考证陈先生墓,洵公莅潮就任县令时,携带家眷、外甥徐静波(现达青莲徐氏即其裔)和师爷万先生,西席陈先生治斋相继到潮。
相传,洵公所葬墓穴“麒麟吐火”风水宝地系随洵公赴任潮邑之西席陈先生所择之吉穴。洵公享年七十,临终时,将十四岁孙儿萧规托付陈先生,请先生教读成人,陈先生满口应诺。洵公嘱孙儿在陈先生逝后葬於祖墓近侧,祭拜时先拜陈先生后祭祖。故此,数百年来,我洵公裔孙遵祖嘱在墓祭日先拜陈先生公墓后祭祖墓。
近百年来,常有海外萧、叶、钟裔孙组团回乡祖,到墓前缅怀洵公之业绩。以洵公的道德风范启迪后代。公墓于1986年,被原潮阳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子嗣枝叶洵公生子一,名昭元。系为二世祖。据史载,洵公在任公务繁忙,无暇回家省亲。遣随任读书之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市侍祖。因交通不便,颇历艰辛,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困坷于山僻旅店。幸得店主人叶公父女寻医问药,细心护理,得以康复。昭元公感念沈诸梁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遂两愿璧合,成家生活于山沟穷乡民舍间,数年间生三子。
子嗣枝叶
昭元因思尽孝双亲,又不能辜负叶公父女情义而忧郁成疾。不久,遗下认亲信物而病卒于叶家。叶公遂将昭元公葬于店后山园间。(土名韩历埔,即上软埔去处一里路)。后来因陈氏祖妈病重,洵公遣家人往漳州市召唤昭元返潮侍母,惊悉爱子并未赴漳侍祖。洵公遂与家人赴漳沿途寻访儿子下落。途经汾水关,因雨投宿叶公客店。偶见店中三儿嬉戏,貌似昭元,一小儿手以扇玩弄,扇杷系有家传之宝玉坠鸳鸯一对。视之,扇面有自己亲笔题诗,确认其为昭元旧物。遂持扇询问主人叶公,才知真相。叶公告知:“此店原系钟公产业,钟公无男,故吾入赘于钟氏”。洵公胸襟坦荡,深明事理,虽遭丧子之痛,但却发现爱子所葬墓地乃天赐吉穴。因相地形而名“乌鸦落洋”,即在原穴地为儿墓竖立墓碑。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姓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经数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
近潮之长孙为潮阳区萧氏三世祖。现萧族裔孙遍布粤东、汕尾市、惠东县、深圳、兴梅、雷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省市及世界各地。留诏安县二孙也繁衍为茂族。叶族、钟族裔孙除于先年迁到潮州市各地定居繁衍者外;叶族裔孙有的迁回叶公祖籍平和县大溪乡定居,进而播迁梅州市等地。有的留居诏安之华表、下园、树美、梅园、新营、上茂营、下茂营等乡村。叶氏聂氏宗祠堂号曰:“夏府村戚氏分祠”。钟族裔孙聚居于诏安的美营、汀洋、港头、深湖、后浦等乡村。钟氏祖祠堂号亦曰:“追远堂”。
祠宇联叶、钟二氏祠堂昔年堂内前挂萧氏灯笼,并共用同一堂联:
祠宇联
木本同一气,萧山区培植枝叶,繁茂乎西桥。
水源分三派,川英波涛,环绕于东溪。
此联,不但道出潮州市、诏安县之萧、叶、钟三氏同出一源,且隐含三氏同为知县洵公(萧山之‘萧’隐洵公)、孺人陈氏妈(颍川隐陈氏)之苗裔。指出叶族、钟族(技叶之‘叶’、钟英之‘钟’)之聚居地‘西桥’与‘东溪’。
自宋历元、明、清以至于今,潮州、诏安两地之萧、叶、钟三氏裔孙,尽知二世祖葬于诏安宝桥(汾水关深桥镇)风水宝地‘乌鸦落洋’,二世祖妈叶氏葬于宝桥华表村旁(深桥镇、华表村),风水名地‘黄蜂母地’。每年于古清明日夏历三月初三日举行墓祭。是日,闽粤两地三族裔孙前来祭拜甚众。祭拜时禁燃放鞭炮,以免有伤灵气,因放鞭炮,惊走乌鸦、黄蜂,于墓灵气有损。
叶氏祖妈墓碑碑文曰:“叶氏始初祖母墓”‘祖’字右畔‘且’刻为‘且’,隐含祖妈为萧、叶、钟三氏之祖源。自宋历元、明、清至今数百年,三族皆成望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
海外南洋各地萧、叶、钟裔孙也常回国竭祖,观光团到“乌鸦落洋”及“黄峰母地”祭拜。
萧、叶、钟三氏系始祖洵公一脉同源之裔孙,藉公之德泽及昭元公、叶氏祖妈所葬吉穴之庇荫,历代裔孙,英才名流遍布环宇。昔年闽、粤两地源出洵公之萧、叶、钟三族不通婚嫁,盖因萧、叶、钟一家亲同血也。
三世祖讳规,在始祖洵公精心培育下,学有所成。生平种德,重义好施,慷慨耿直。有气节。公对乡邻有困难者,必予资助,故人多感激之。赵昀时(1225—1264),权奸专政,朝政败坏。景定四年(1263),贾似道推行‘公田法’,弄得天下骚然,民不聊生。景定五年(1264)七月甲戌,因慧星出现,‘天象示警’,于是‘诏求直言’。此时,公正在杭州市(南宋京城,即杭州)太学肄业(读书),乃与太学生叶李(姓叶,名李,字太白,杭州人)同上书弹劾当朝奸相贾似道,专权误国,弃贤崇奸。受到贾似道党羽的打击迫害,遭诬连坐配长汀古城(《通鉴?纲目续编》《宋史》卷474第13783页)。适逢赵昀召江万里等赴阙(到朝廷)。万里直言规谏(规劝),使理宗改正其过,还公以清白,冤案得以昭雪而名扬后世。赵禥咸淳三年(1267),公登丁卯科解元。四年(1268)联捷戊辰科进士(正奏第五甲)。授迪功郎,官容文学。祀忠义考弟祠,府邑志有传。
三世祖与夫人杨氏妈、蔡氏妈合葬于潮阳梅花鼎感山,俗称‘猫性子’。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五日定为墓祭日,是日同时祭拜附近之四世妣林氏妈墓。
三世祖生子二:长名冠,号东皋心越,无嗣;次名御疾。
四世祖讳御疾,行二。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举人才,授从政郎,官海阳县主簿,历修职郎巡海宪。忠贞爱国,倾家财招义军随大臣陆秀夫(时任礼部侍郎)、抗元将领张世杰等群臣效忠勤王护‘行朝’一路奔走。景炎元年(1276)丙子岁十二月陆秀夫,张世杰和御疾公等护赵昰(赵昰),广王赵,杨太后等‘行朝’一众,由惠来西渡,经陆丰市移驻惠州甲子门(今甲子镇港),由甲子门沿东溪西去,入海经虎门一带海面到珠江口大鹏湾。端宗兵败,为元兵追杀南逃,曾于鮜门南山偶住一宿(明人川雍兰于岩洞石壁上题刻‘壮帝居’三字,凭吊古迹,该址现存)。公不幸于海丰鮜门鹅埠被元兵射杀,为国捐躯。葬鹅埠狮山,俗称‘望海狮’。端宗、杨太后带众为公抱石垒墓。叠石垒成,墓向无碑。陆秀夫以剑刻石,竖于墓侧以慰忠魂。碑文曰:
志匡复宋室,勤王报国恩。鞠躬扶弧主,尽表忠臣。
魂游惠府地,身葬鹅埠山。青简垂不朽,墓迹永邑志有传。公勤王报国,忠贞殉节事迹,彪炳青史。黎庶至今仍盛赞之。祀忠义孝弟祠。广东省文物委杨森先生、中原地区著名考古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根据国史记载考证,对御疾公之功绩予以充分肯定。
四世祖墓(于海丰鹅埠狮山,现址海丰县小谟镇香坑村狮山,俗称‘向海狮’)。墓茔竖立旗杆石夹多副。
墓祭日定由海、陆丰市及当地洵公开枝裔孙负责祭拜。
四世祖生子二:长景福,无嗣;次唐福。
五世祖讳唐福,行二。字尧甫,号东海。时宋(皇位;国统)已移,元朝位。公愤于国仇家恨,义不事蒙元。
尧甫公‘幼失恃,能自树立,修身勤俭,不尚华侈。春秋修其祖庙,祭祀以时,必诚必敬。乔木森然,见者嗟异。辟斋舍以藏先世遗书、制。教子孙力诗书;课童仆理田园。悠游自得,足迹不入官府。亲族乡党,交际以礼;宾至则具酒肴以相乐。群居终日,无一语及政事,乡人咸敬其贤而称之曰:东海先生。邑之大夫愿得为后学矜式,请以耆儒聘,月支廪禄,辄固辞不受。(元?朝列大夫梅州市知州兼劝农事郑时中《尧甫府君墓志》)。公以‘无声’抗元,得时人之敬重而称扬于世,是知公之民族气节伟矣哉!!!
五世祖生子女十人:男五;女五。长男德俊,次德润,三德新,四德修,五德盛。
五世祖与柳氏妈原合葬于城南小南塘乡千秋岗,俗名“二龙争珠”。后因历史原因,吊葬于东山蛇仔陵,经地师勘察,认为该地址灵度狭小,不利全族。遂另行觅址于潮阳西岩附近之凤髻山,俗称‘丹凤朝阳’。于乙丑岁(1985)十二月初二日安葬公妈灵骸。
墓祭日定于农历十二月初七日,与德俊公墓(俗称‘风吹罗带’)同日祭拜。
五世祖为抗元征兵(史载元时徵兵制度,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以此类推);留长子德俊公居棉城,(德俊公生六子,裔孙分创乡村甚广)。次子德润公分创潮阳铜盂宅美村(子孙分创于潮阳谷饶大坑等村);三子德新公分创于汕头鮀浦溪东(原揭阳鮀江都溪东乡,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属澄海鮀江都。蓬州所城;潮安庵埠三角池及粤西雷州之遂溪县、徐闻县等县地);四子德修公分创于潮阳峡山东溪村(裔孙分衍于惠来县隆江等乡村);五子德盛公分创于揭东区登岗镇(原揭阳桃山都萧畔村,裔孙分衍普甯洪阳乌犁村等地)。自此,由尧甫公始,潮阳肇基祖洵公裔孙分衍千千万。根据二OOO年“四序堂”召开各市、县萧氏裔孙会议登记统计,萧氏洵公裔孙聚居或散居的乡村逾百个。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