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群众焚毁,后指地为界,强征劳力、银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教堂包括大门、前院、圣堂、后院、果园、菜园、葡萄园、水田等。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为中西式结合的砖木结构;大门砖砌,似牌楼样式;共三层,下作通道,上建攒尖顶亭阁,上置十字架。
建设背景
佛教是内化的生活艺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民们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它作为生活的
重要部分,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谓是个奇迹。
18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进入迪庆,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的存在着。信徒甚少,并且日益被信仰藏传佛教的百姓所仇视。百姓们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
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派重兵镇压僧俗民众,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会因此而获得了赔款,在茨中土地上兴建茨中教堂。
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坐堂,下辖2个分堂,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学。
建筑特色
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中式飞檐瓦顶,但它 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引证了它西式的身份。在历史风雨中飘摇多年之后,政府的出钱修缮、保护,使它重现当年的风采。走进茨中教堂的时候,教堂里空无一人,时间仿佛凝固在斑驳潮湿的墙壁上。
地理位置
茨中村位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市区域,红色的澜沧江从村旁奔流而过,一座悬索桥跨过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村庄坐落在对岸绿树掩映的山坡上,行驶在德钦县前往维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别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为它拥有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主要景观
从空中俯瞰,这座哥特式建筑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教堂的大门入口处和教堂内部有着不少内容也已经中国化了的对联,大多是“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这样的词语。正中的耶稣像左右分别挂的是: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文革”中,教堂因为被用作小学课堂,才免于被捣毁的厄运。墙上的圣经故事壁画已经脱落尽,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见,天花板上的植物图案色彩如新。红色的地毯上有板条钉成的座椅,周末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前来行礼拜。茨中除了雅威教徒之外,还有佛教、东巴教的信徒,并且各有宗教活动场所。
后院有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棵是桉树,一棵是月桂,都是传教士当年为聊解思乡之愁,用欧洲带来的树种种下的,至今已近百年,高大的桉树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这可能也是云南省树龄最长的桉树。
大树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深秋季节,葡萄藤上已经果实累累。茨中的葡萄比常见的葡萄要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这种名叫玫瑰蜜的法国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是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
茨中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葡萄,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村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装后运到市场上销售。
茨中人是好客的,晚餐喝得最多的是当地产的葡萄酒。晚上,村民们在教堂前点燃篝火,热情地拉着客人们,甩开长袖,扭动腰肢,跳起了弦子舞。他们身后的教堂在黄昏的光芒中暗淡下去,透着迷离的影调。
一直闹到子夜,庭院里的青草都被踏平了,村民们仍然意犹未尽。我们一行人玩得兴起,当晚就借宿在村民家里。在黑暗中,一脚高一脚低地摸进亮着灯的农舍。
第二天清早,推窗一看,一墙之隔的教堂近在眼前。
管理措施
2006年05月25日,茨中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
“茨”藏语意为“村庄”,“中”藏语意为“六”。茨中被人们称之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茨中教堂建筑群坐落在树木繁茂的半山腰处,背系青山,前有座座农舍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特色。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窑、花园、菜园和葡萄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堵,建筑四周以及房间空地,辟花坛,植果木、红绿灯鱼相映,风雅别致。教堂座西向东,为砖石结构法式(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 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层钟楼(瞭望楼),通高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建筑,用4棵内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登上钟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还可观览四周群山。教堂门为双门,高人2.72米,宽0.74米,正殿(礼拜堂)进深22米,面阔12.7米,殿内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两侧设有净身、更衣侧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盖。过去,茨中与江东交通全靠溜索,现已建起人马钢索悬索桥一座,从升平镇乘车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车,过桥即可到达。那里村民通晓汉语。
教堂景观
茨中教堂建在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农舍梯田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风格。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窑、花园、菜园、果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墙,院内辟花坛,植果木,风雅别致。
教堂座西向东,为法式(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条钟数(晾望楼),高达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用4棵内桩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内外柱问砌有石栏杆。登上钟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还可遥览江岸风光。教堂进深22米,面宽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两侧各设7个小窗。祭台宽3.8米,进深5.75米,两侧设有净身、更衣室,屋顶用玻璃瓦覆盖。
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但又明显融汇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但是教堂内部却到处是中国化的对联: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而在沈寿绣品《耶稣像》左右分别是:
宣仁宣义聿照拯济大权衡,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教堂的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墓穴均为圆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北侧墓穴的墓碑上刻着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神父的名字,他死于1920年。另外一座已经没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于伯良来茨中不久,就因脑膜炎去世。茨中的传教士在1949年以后都返回了欧洲。今属于天主教大理教区,主管神父是陶志斌神父。
茨中教堂葡萄酒
院中的两棵百年棕榈亭亭玉立,果园里出产的葡萄甘甜可口。传教士从法国带来了酿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酿制技术,并把酿制技术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当时不远万里来东方传教的教士们,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得懂建筑——自己绘制教堂的图纸;他们得懂音乐、会弹琴——要教教徒唱圣诗;还得懂绘画——教堂内壁上的壁画得自己画。而茨中教堂的传教士还多一样本领:那就是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时至今日,教堂里还保存着当时酿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还可品尝到醇正的甘地葡萄酒。如今的茨中坝子真可谓是大型的葡萄基地、葡萄园,农户个个是种植葡萄的能手和酿制甘地葡萄酒的能手。茨中出产的计地葡萄酒是德钦县大小酒店宾馆的抢手货,茨中百年甘地葡萄酒名不虚传。茨中村民热烈欢迎中外游人到茨中旅游观光,有当地的居民在贩卖他们自酿的葡萄酒。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葡萄在茨中漫山遍野种植起来了,这种叫做“玫瑰蜜”的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在云南省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法国传教士教会了当地的老百姓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承袭至今。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他们酿造的葡萄酒,是宴会上抢手货。据说,云南干红就沿用了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的配方。
茨中教堂是香格里拉市的象征和浓缩,百年茨中教堂是中法友谊的象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每礼拜时节,你若走进教堂,便可聆听“山民们一遍遍唱着给主的赞美诗”,寻找到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塑造的人物——法国传教士夏尔·佩罗极其相似的经历和故事。
参考资料
大理_天主教新闻网-.信德网.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