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谢尔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Kurt von Schleicher;1882年4月4日-1934年6月30日) 是一位德国将军,也是魏玛共和国的总理之一。
基本信息
施莱谢尔在勃兰登堡州市出生,父亲是普鲁士王国官员,母亲是船主的女儿。他在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0年
加入德军成为陆军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上司是威廉·格勒纳。
1920年代,施莱谢尔在国防军扶摇直上,成为了军队与文官政府之间的重要中介人。他通常喜欢在幕后策划调查,让与军队友好的报章编造文章,并不时利用告密者了解政府部门的行动。故此,他的才能令他能够领导部长事务办公室 (Ministeramt) 。虽然他抱着普鲁士式的权威态度看待秩序、纪律和所谓魏玛共和国的腐败,但他相信军队应该令社会各方面团结,实践它的社会义务。而且,他也反对为易北河以东、同为容克的人提供援助 (Osthilfe)。故此,他在经济政策方面比较温和。
海因里希·布吕宁于1930至32年执政期间,施莱谢尔在前者的总统内阁背后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当时国防部长威廉·格勒纳将军的副手。后来,施莱谢尔与国家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交好,并与布吕宁和格勒纳有冲突。施莱谢尔的计谋是布吕宁内阁在1932年5月崩溃的主要原因。
弗朗茨·冯·帕彭接任总理,委任施莱谢尔为国防部长。然而,施莱谢尔并非跟帕彭一样保守。在该年一次电台访问中,他模糊地表示反对军事独裁或是由军队支持的傀儡政权。最后,施莱谢尔与帕彭发生冲突。1932年11月议会大选后,政府未能保持有效的议会大多数,于是帕彭被迫辞职。施莱谢尔接任为德国总理。
为了重获议会大多数,施莱谢尔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 (Querfront),团结德国数方难以应付的势力于一个非议会、专政但又有参与性的政府。于是,他就拉拢社民党工会联盟、天主教工会联盟和格里哥·斯特拉瑟领导的纳粹党左派。然而,斯特拉瑟当时在与阿道夫·希特勒的权力斗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这个计划最初略有成果,但最后施莱谢尔遭到两方的抵制。在那边厢,先前被迫下台的帕彭知道,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开始怀疑施莱谢尔想秘密实践议会政治 (cryptoparliamentarianism),也鄙视他愿意与社民党合作。于是,弗朗茨·冯·帕彭多番劝谕年老的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新总理,并由右派政党德国国家人民党在议会做执政党。按照计划,该党会与帕彭控制纳粹党的扩张。施莱谢尔并不知道,帕彭其实分别与阿道夫·希特勒和兴登堡在秘密谈判。之后,兴登堡拒绝为施莱谢尔使用紧急法令和解散议会。总统免去施莱谢尔职务,任命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接任总理。
在1934年6月30日长刀之夜中,施莱谢尔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被纳粹党认定为敌人而被谋杀。他十六岁的继女首先发现他们的尸体。
其他信息
1932年12月-1933年1月施莱谢尔的内阁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总理
康斯坦丁·弗莱赫尔·冯·诺伊拉特 (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 外交部长
弗朗茨·巴拉赫特 (Franz Bracht) - 内政部长
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 (Lutz Graf Schwerin von Krosigk) - 财政部长
赫尔曼·瓦尔姆波尔德 (Hermann Warmbold) - 经济部长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卡尔·徐鲁普 (Friedrich Heinrich Karl Syrup) - 劳工部长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国防部长 (Reichswehrministerium)
弗朗茨·古尔特纳 (FRANZ Gürtner;人民党) - 司法部长
保罗·弗莱赫尔·冯·埃茨-吕本纳赫 (Paul Freiherr von Eltz-Rübenach) - 邮政部长和交通部长
马努斯·弗莱赫尔·冯·勃劳恩 (Magnus Freiherr von Braun;人民党) - 农业部长
古恩特·格勒克 (Günther Gereke) - 国家就业及东部援助专员 (Reichskommissar für Arbeitsbeschaffung
und Ostsiedlungskommissar)
约翰内斯·珀匹茨 (Johannes Popitz) - 不管部大臣 (Minister ohne Portefeu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