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Paul von Hindenburg),德国总参谋长、政治家、军事家、魏玛共和国(即德意志国)第二任总统。
兴登堡出生于一个容克贵族兼职业军人家庭。他幼年就读军事学校,接受军事教育,毕业后进入军营。刚入伍不久,他就以少尉的身份参加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并晋升为副团长。接着,他又去位于柏林的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先后在参谋本部、第二军团总司令部工作,并与德国施佩林(von Sperling)将军女儿结婚。后来,兴登堡担任第四军团长,并于1911年退伍归隐。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兴登堡又被德皇威廉二世重新召回,他在东线通过坦能堡战役、马苏尔湖之战等战争击退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为德国西线缓解压力。1916年,他升任为德军总参谋长,开始统摄德军全部事宜。次年,他指挥德军及同盟军与协约国战斗,但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使德国陷入了战争泥潭之中。1918年春天,兴登堡指挥德军在西线进攻英法联军,一直进攻到了法国的亚眠地区,但德军受到英法联军的强大阻击,未能继续推进。到了夏秋之际,协约国反攻越来越猛,德国国内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最终德军战败。兴登堡率兵回国后便卸任退休,在汉诺威王国官邸写自己的回忆录。1925年,德意志国第一任总统去世,兴登堡被选举为第二任总统。他一直让自己的亲信组阁,但未能稳定德国动荡的局势,因此频繁倒台。由于德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不断发展,且一些垄断巨头要求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最终兴登堡同意希特勒成为总理,并依照希特勒的意愿,颁发了《授权法》,这为纳粹掌权奠定了基础。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葬于坦能堡。
兴登堡纵容希特勒的一些影响在他去世后开始显现,即希特勒在兴登堡去世后立即兼任总统职务,成为德国的最高元首。而军队也立即向希特勒效忠,最终纳粹德国形成,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47年10月2日,兴登堡在德属波兰的波森(Posen )。他出身于德国世袭的容克贵族兼职业军人家庭,父亲曾是步兵第十八团当少尉,母亲是住在波森的军医总监施维克特(Schwickart)的女儿,兴登堡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兴登堡自小就接受军人家庭教育。由于父亲经常接受调动,所以兴登堡幼年时候在苹涅(Pinne,波森省会西部的一座城市)、格洛高(Glogau,西里西亚省北部奥得河南岸一座城市)和科特部斯(Kottbus,位于勃兰登堡州南部的一座城市)都居住过。
在萍涅的时候,兴登堡的父亲当了4年的额外少尉带领一个连的后备军。这段时期,兴登堡的父亲相对比较清闲,于是他亲自教兴登堡的地理和法文,其启发式教育让兴登堡对地理产生了兴趣。与此同时,母亲也教兴登堡学习一些宗教知识,而学校里的老师克贝尔特(Kobelt)教兴登堡阅读、数学等科目。
住在格洛高的时候,兴登堡曾就读过两年国民学校和两年福音中学。11岁时,他就读于瓦尔斯达军事学校,接受军事教育。每到节假日,兴登堡就会前往父亲所在的联队参加实地演习。1859年的夏天,王侄腓特烈威廉(Prinz Friedrich Wilhelm,后来的皇威廉二世)来到瓦尔斯达军事学校市场,这是兴登堡第一次见到皇室成员。1863年的复活节,兴登堡升入到第二班,随后被调到柏林继续学习。两年后,兴登堡成为了伊丽莎白(Elisabeth)王后的侍童。
初入军旅
参加普奥战争
1866年,兴登堡从瓦尔斯达军事学校毕业,4月7日,兴登堡以少尉的身份在驻扎于但泽(Danzig,在德国北端,现为自由市)的禁卫兵第三团入伍。同年,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为了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而发动了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星期战争或德意志战争),兴登堡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他被分配到了禁卫军第二营的第五连,他所在团队在战争开始并没有直奔最前线,而是在步尔刻斯村西北的树林里准备伏击奥地利军队。一支奥地利骑兵连刚到的时候,就被兴登堡他们的炮火击退。于是兴登堡他们将这支骑兵连遗留下来的物资比如金柜、面包等缴获运回去。
1866年7月2日夜里,兴登堡带领着他的排前往约瑟城(Josefstadt)炮台侦查。次日,兴登堡所在的连队又被派到了克尼格雷茨(Koriegratz,在Adler河流人易北河之处)战场。兴登堡及其队伍在克鲁木与内徳李斯特(Nedelist)之间的地方与奥地利的部队相遇。这股奥地利部队被兴登堡所在部队的针发枪击退。接着,兴登堡率领一个散兵排继续追击逃跑的奥地利部队,结果在半路上,他们与一个奥地利炮兵连相遇。兴登堡随即遭到了对方炮火攻击,一个子弹击穿了兴登堡的头盔,擦着他的头皮飞出去,兴登堡也随即陷入昏迷。他醒来之后,奥地利炮兵连已经被击退,还遗留下来5尊炮。7月22日,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开始休战。兴登堡也随军队回到柏林。在柏林9月20日的阅兵仪式上,兴登堡获得了一枚四等红勋章。战争结束后,兴登堡跟随第三禁卫团离开柏林,前往汉诺威担任平时卫戍。
参加普法战争
1868年秋天,普鲁士国王第一次来到汉诺威巡视,兴登堡在乔治园宫殿前仪仗连里迎接国王的到来。两年后,即1870年7月19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向普鲁士宣战。兴登堡担任第一营的副官前去出征。8月17日早上,兴登堡所在营被派往达维昂维尔(Vionville)战场作战,但当他们到达时,战斗已经结束。中午时分,兴登堡又跟随队伍来到灯库尔(Doncourt)。正当他们准备要开灶做饭的时候,东边传来了剧烈的炮击声。兴登堡跟随队伍向东跑去,为了避免遭遇正面攻击,兴登堡所在的部队转到一个草谷里与5公里外的敌人正面并行。下午5点30左右,兴登堡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进攻奥地利军队。经过一番激战后,奥地利军队被打跑,但兴登堡所在的营也是伤亡惨重。8月19日,兴登堡带领着士兵掩埋牺牲者。次日,他们向西开拔。这次战争之后,兴登堡所在营的营长是唯一一个没受伤的校官,所以他升任团长。由于兴登堡是他的副职,兴登堡也跟着升职为副团长。
9月2日普鲁士王国取得了色当战役(Battle of Sedan)胜利,上午,兴登堡从前来慰问他们的普鲁士太子口中得知拿破仑三世及其法国军队已经被俘虏了,下午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前来检阅他们。次日,兴登堡所在的团接到命令前往色当(Sedan)。结果兴登堡到了色当之后,发现那里战争已经结束了。于是,兴登堡与其所率领的团短暂休息一天之后,继续朝巴黎进发。到了巴黎附近后,兴登堡所在的军队对巴黎进行围困,偶尔迎击一下从巴黎城里出来小规模作战的巴黎军队。1871年1月16日,兴登堡与团里一个中士代表他们所在的团去往凡尔赛参加徳皇威廉一世登基仪式。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宴请各位将军,而兴登堡等人则在法兰西旅馆参加御宴。6月初,兴登堡乘坐火车跟随军队离开了巴黎,回到了德国柏林。在这次普法战争中,兴登堡获得了铁十字勋章。
深造升职
回到柏林后,兴登堡继续在军中工作,后来,他又报名去考德国柏林陆军大学。1873年,兴登堡被陆军大学录取。毕业后,兴登堡先被派去汉诺威王国团部工作,然后再1877年春天被暂调参谋本部工作。次年4月份,兴登堡正式在参谋本部工作,并晋升为上尉。但没多久,他又被调去位于斯徳丁(Stettin)的第二军团总司令部工作。在斯徳丁这段期间,兴登堡与德国施佩林(von Sperling)将军女儿结婚。1881年,兴登堡被调往了哥尼斯堡第一师工作,三年后,他又被调往步兵第五十八团当连长。4年后,兴登堡被调回参谋本部,这次他也升为了少校。
任职陆军
1889年,兴登堡被新任的陆军总长、也是他曾经的上司维尔底将军调去陆军,协助陆军总长整理军务。4年后,兴登堡被任命为奥尔登堡(Oldenburg)步兵第九十一团团长。后来,兴登堡又被任命为克不林士(Coblenz)第八军团的参谋长。接着没几年,他又被任命为卡尔斯鲁厄(Karlsruhe 巴登首府)第二十八师师长。1903年,兴登堡又被调去担任第四军团司令。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兴登堡对于威廉二世获得胜利的结果提出异议,自己也随之受到冷落。1908年12月,兴登堡受到皇帝的命令,前去协助比洛将军在慕尼黑参与亲王服务50周年的大纪念。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兴登堡已经心生退意,因为已经许久没有战争了,他需要为年轻军官提供成长机会,另外,他也怀念闲暇的生活。
退伍归隐
1911年,兴登堡退伍,到曾经卫戍过的汉诺威休息。在退休的生活中,兴登堡一直观察国际局势。在这期间,兴登堡认为世界局势对于德国来说并不十分友好,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太稳固。在兴登堡看来,德国的外部势力正在想方设法攻击德国。所以,兴登堡时刻准备着重回军队,为德国效力。
在退休期间,兴登堡继续练习射击,并且还找时间实地观测马祖尔湖附近的沼泽地带。有一次,他在沼泽地上使用二十匹马拉炮车,结果无法前进。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议会讨论要填平马祖尔湖沼泽地的问题,被兴登堡反驳,他认为沼泽地能协助德军防御外国军队入侵。最终兴登堡的意见被采纳了。
一战期间
再入行伍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苏菲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自己也准备进攻法国。与法国结成盟友的俄罗斯决定出兵攻打德国,好阻止德国进攻法国,德国也随即向俄国宣战。赋闲在家的兴登堡此时也密切关注德军进攻法国的事项,8月22日,兴登堡接到一通电话,是德皇威廉二世要他担任方面军总指挥,并去德国东部去准备作战,并且派遣美国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鲁登道夫(Ludendorif)将军来迎接兴登堡,并告知兴登堡德军在东方阵地上的一些情况。兴登堡下令军队放弃东普鲁士,退守外悉泽尔河东边附近。
坦能堡会战
8月23日,兴登堡来到马林堡总指挥部。这场战争让兴登堡严阵以待,因为俄国在8、9两个月一共向东普鲁士王国运送了80多万士兵和1700尊火炮。而德军只有21万士兵以及600尊火炮。兴登堡做出了一个作战计划:即在8月26日,第一军团作为后备,从右边西北方攻击敌人。第十七军团和第一预备军军团连同一个后备军旅,从左边北方和西北方会集作战,第八军团在第二十军团附近坦能堡周围设置包围圈,围歼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24日,兴登堡带着指挥部少数人坐着汽车前往第二十军团司令部商讨作战计划。在第二十军团司令部中,兴登堡的计划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但兴登堡对于自己的主要对手俄军伦嫩坎普夫军部队、萨姆索诺夫部队的具体动向并不清楚,也没有太多的情报可以帮助兴登堡判断。26日,在其它军团的配合下,兴登堡率领第八军团与亚力山大·萨姆索洛夫指挥的俄军第二集团军在坦能堡附近开展决战,最终兴登堡获胜,萨姆索诺夫自杀身亡,俄军伤亡十二万人,德军伤亡一万到一万五千人。
马苏尔湖之战
坦能堡战役尚未彻底结束,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要求兴登堡率领的美国第八集团军主要任务是肃清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伦嫩坎普夫军部队。兴登堡认为这道命令正当时,因为他判断现在的伦嫩坎普夫军部队只剩下一些残余,不具备较高的作战能力。兴登堡推断伦嫩坎普夫军部队拥有20多个步兵师。伦嫩坎普夫曾在东亚作战时立下功劳,声名也是最大,如今这样静待不动,让兴登堡心生疑虑。为了更加稳妥,兴登堡所在的德军在维伦堡与加里宁格勒宽阔的正面上建造战线,到了1914年9月5日,已经完成大大半。紧接着,兴登堡所率领的军队向安革尔堡——戴门河线即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正面前进。6、7号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俄军的正前方,即马苏尔湖附近。兴登堡右翼的第一及第十七军团击败了俄军的第二十二军团。8号,兴登堡指挥军队对俄军伦嫩坎普夫军部队发起全面进攻,但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反抗。9日,兴登堡派出的侦察队潜往俄军战壕,发现俄军已经撤退。兴登堡率领德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9月15日,此时兴登堡所率领的军队已经深入俄境100多千米。这场马苏尔湖之战以俄军全线从德国境内败退结束。
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
马苏尔湖之战刚结束没多久,由于奥匈帝国军队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对抗落入下风,于是兴登堡就接到了去支援奥匈帝国军队的命令,并准备从华沙进攻俄罗斯后方,以求缓解奥匈帝国的压力。1914年9月28日,由兴登堡指挥的德国新编第九集团军向外悉泽尔河进发。兴登堡率领的德、奥联军在外悉泽尔河中游华沙-伊万哥罗德地区准备与俄军对战。10月9日,兴登堡所率领的德军夺取了华沙以南的外悉泽尔河一线,并准备进攻华沙,但到了12日,德军依旧未能攻下华沙。次日,俄军将领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指挥俄军第二、第五集团军对德军右翼进攻。多次进攻不下,兴登堡率领军队从华沙附近撤退。从21至26日,奥匈帝国军队对伊万哥罗德发起攻击,但被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退。于是兴登堡下令德奥联军全线撤退。在退却的同时,德军损坏了沿途的交通网络,以防止俄军追上来。11月1日,兴登堡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东部德国全军总司令。兴登堡将司令部设置在了波森。
东线作战
兴登堡认为德国西线战事难以取胜,因而需要将德军主力转入东线。德皇威廉二世同意了兴登堡的意见,但只能利用现有的兵力攻打俄罗斯,不能要求额外增兵。1915年1月28日,兴登堡在波森总司令部将自己的作战思想跟各路军团长官做了汇报。他提出要派第四路军从左翼沿着提尔西特、威尔可威斯基线去包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北翼。然后,用加里宁格勒后备军师与第八军团的左翼,在正面作战以求绊住俄军。最后,第八军团的右翼向阿里斯、约翰内斯堡和南面进攻。2月5日,兴登堡在因斯特堡指挥作战,并从这里发出了正式进攻的命令。这次战斗只持续了几天便以德军胜利结束。德军俘获了10万多名俄军俘虏,还有更多的俄军士兵战死。
升职总参谋长
1916年,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又将进攻方向从东线转移到了西线,重点进攻凡尔登。并且,在兴登堡的抗议下,法尔根汉依旧从东部战线抽调了部分兵力去支援西线的战斗。德军大元帅召见兴登堡,并将兴登堡的指挥战线进一步扩大,这让兴登堡不得不将司令部设置在偏南部的不列斯特——立陶夫斯克(Brest-Litowsk),并将东线军队部署在里加——加里西亚一线。德军西线作战失败,凡尔登没有被攻下。法尔根汉被撤职,德皇威廉二世让兴登堡继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为兴登堡的助手即总监督。
获得同盟军最高指挥权
同盟军觉得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统率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军队的大本营。同盟国将大本营委托给德国来建设,另外大本营委托德军总参谋长拥有同盟军的指挥权,与其它同盟国参谋总长规划战争中的各项事宜。至此,兴登堡拥有了整个同盟军军队的指挥权。
1916年秋天,兴登堡成派人劝告土耳其最高统帅部,要他们将部队从高加索和亚美尼亚高原撤回来,因为那些地方到了冬季寒冷异常还缺乏粮食,但最终还是晚了一步,这两处的土耳其军队全部冻饿而死。1917年,同盟军要对意大利和马其顿作战,兴登堡拒绝了这个计划,因为兴登堡认为这会导致同盟军东线和西线军队都会崩溃。另外,此时同盟国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危机,协约国不仅从陆地上对同盟国施加军事压力,同样也在海洋里威胁着同盟国的安全。于是,兴登堡开始重视潜艇战争。
指挥1917年战争
1917年4月9号英国在阿拉斯附近的攻击掀开了协约国春季攻击的序幕。这次英国用了大量炮兵以及迫击炮攻击同盟国。另外从四月第一个星期开始,在耍松附近,法国也动用了几百尊迫击炮攻击德国。这让兴登堡精神紧绷,不过兴登堡率领同盟国军队最终防御住了协约国的这一轮攻势。后来,兴登堡认为在东线可以决定胜负,因而他决定从西线抽取6个师的兵力,奔赴东线,在那里开始主动攻击。兴登堡命令在布洛迪西南集结军队,于7月19日对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动进攻。这次战斗较为顺利,俄军迅速被击败。在8月初,兴登堡率领的德军已经差不多把被俄军占领的加里西亚、布哥维纳收了回去。兴登堡本想趁着俄军退却,顺道把罗马尼亚也给攻下,但因沿线交通设施都被推走的俄军炸毁,只得作罢。
到了1917年秋天,兴登堡决定要派遣德军进攻意大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奥匈帝国无法应对意大利的攻击。并且,如果能够一举击溃意大利,那么整个反法西斯同盟在西南战线上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能够减轻各个同盟国的负担。于是10月24日,兴登堡命令德军在托尔买因(Tolmein)进攻意大利的军队,意大利军队退到了匹亚夫河。此时,意大利军队在这里与前来支援的英法海底隧道军队汇合到一起,抵挡住了兴登堡军队的攻击。兴登堡所派遣的军队无法获得胜利,便只能撤退。兴登堡进攻意大利的计划破产了。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决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在1917年12月15日,德法两国签署了休战条约。兴登堡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西线。
决战1918年
1918年,兴登堡得知美国军队要到达欧洲战场,于是他想在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于是,兴登堡向德皇威廉二世建议将德国大本营迁到了斯帕,距离德国西线更近的地方。同时,德皇下令在3月21日举行米夏埃尔攻击,以求击垮德国西线的英法联军。同年3月18日,兴登堡带领军队离开斯帕,前往阿文司令所。德军部队一直在进行战前准备,比如布置迫击炮、野炮,干扰敌军飞机侦察等。3月21日,兴登堡命令德军进攻,德军向英法联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当天雾气缭绕,兴登堡对德军的进度无法准确掌握。直到冲在最前方的步兵陆续传来消息时,兴登堡才知道他指挥的德军已经侵入了敌军的最前沿防御线。到了第二天晚上,德军左派攻占了敌人第二道防御线,中军也夺去了敌人第三道抵抗线,然而由于右派违反了兴登堡的事先规划。到了第三天,左翼和中军继续夺取更多的战地,而右翼却受到了英军的坚强抵抗,尺寸未进。
到了3月24日,也就是战争发起的第四天,法国的贸易重镇巴坡谟落入了德军手里。与此同时,英国人阵地的大部分军队已经崩溃,向亚眠退去。兴登堡指挥德军,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夺取亚眠,以此趁机击垮法国。但法军和英军的抵抗也日益增强,以至于德军前进的速度愈加缓慢,到了4月5日,德军依旧未能夺取亚眠。这场战斗也不得不结束了。与此同时,兴登堡也调兵遣将从弗兰德尔、马恩河去攻打英法联军。虽然对英法联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依然没有突破英法联军的防御。
到了7月,协约国总司令费迪南·福煦下令协约国军队进行反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冲破了德军设在亚眠附近的防御线,德军第六、七师全军覆灭。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在德国最高军人和政府官员会上说这次战争已经不能用军事取胜了。但兴登堡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只要在法国领土上继续保持德国联邦国防军,用防御战来挫败协约国军队的锐气,好为德国营造一个有尊严的、可容忍的和平环境。但兴登堡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因为德国内部已经越来越动荡,革命起义此起彼伏。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也通过《十四点和平原则》来暗示德国必须进行改革,才有可能得到一份比较温和的和平条约。最终德国战败,11月11日,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兴登堡指挥军队撤回国内。到了国内之后,兴登堡简单说了一下声明便辞职回到汉诺威王国的官邸。
退休生活
1919年,72岁的兴登堡卸下了所有的职务,在汉诺威官邸开始了平民生活。他在这段时间里,专门写了一本传记即《我的自传》。该书于次年出版。
总统生涯
当选总统
1919年1月德国投票选举国民立宪会议。后来,会议在魏玛召开,选举社会民主党党员弗里茨·艾伯特(Friedrich Ebert)为德国总统,并且组建了政府,即德意志国。1925年2月,德意志国第一任总统艾伯特逝世,德国举行总统大选,各政党都没有取得半数以上的票数。当时的德国需要一个铁腕人物。德国统治集团推举77岁的保罗·冯·兴登堡参加竞选。保罗·冯·兴登堡通过无线电发表《告德国国民》。4月26日公布了选举的结果,保罗·冯·兴登堡当选为大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上任后,内阁更迭频率明显增加。
1926年5月,路德(Hans Luther)第二届内阁下台后,保罗·冯·兴登堡曾委托格斯勒(Otto Geler)组阁,但没有成功。之后保罗·冯·兴登堡委任马克斯(Max Weber)组阁。马克斯内阁因德苏军事合作以及国防军与右派组织之间关系匪浅,遭到左派党派的抵制,于12月17日被推翻。保罗·冯·兴登堡本来希望人民党组阁,但没有成功,只能再次要求马克斯组阁。马克斯组建中间党派政府的方案因为人民党与社民党之间的矛盾而搁浅,保罗·冯·兴登堡则在其国务秘书迈斯纳(Otto Meissner)和施莱歇尔(Kurt von Schleicher)的影响下,倾向于建立资产阶级右翼政府。在几番谈判后,马克斯内阁由中央党、巴伐利亚州人民党、人民党和民族人民党组成。1928年3月31日,保罗·冯·兴登堡宣布解散1924年12月选举产生的第三届国会。新选举在5月20日举行,最终产生了一任民主内阁,6月28日,社会民主党的米勒(Hermann Müller)组阁成功。
纵容纳粹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德国是美国之外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保险等危机,米勒内阁的基本想法是节流,推行紧缩政策,但未能解决问题。而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并未对米勒内阁施予援手,米勒因此下台。1929年年底保罗·冯·兴登堡在经济萧条、纳粹党及共产党反对《杨格计划》的情况下签署了海牙法令。这次事件让纳粹党因反对《杨格计划》进入德国政治舞台的中央。自1930年3月末起,在总统兴登堡的支持下,实行了三届“总统内阁”,“总统内阁”无需对国会负责,三任总理分别为布吕宁(Heinrich Bruning)、巴本(Franzvon Papen)和施莱歇尔,他们期待以解散国会、重新选举的方式来改变尴尬执政的困境,结果反而使反民主力量在短期内激增,特别是让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连任总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主义势力抬头。自1931年开始,希特勒坚持组阁的要求几次被保罗·冯·兴登堡总统拒绝。1932年4月,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七年任期结束。同年德国举行大总统选举,保罗·冯·兴登堡再次被提名为候选人。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保罗·冯·兴登堡的立场,认为他可以把德国从法西斯手中拯救出来。法西斯党提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为候选人,共产党的候选人是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结果保罗·冯·兴登堡再次当选总统。保罗·冯·兴登堡连任后,任命弗兰茨·冯·巴本(Franz von Papen)为内阁总理。巴本组成内阁,实施了许多反动措施。这时德国国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不断发展。为对付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1932年11月一部分垄断巨头向保罗·冯·兴登堡请愿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3年1月30日,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巴本为副总理。为了限制希特勒,兴登堡总统决定不单独接见希特勒,后者只有在副总理(巴本)陪同和在场的情况下,方可向总统汇报工作并听取指示。但希特勒上台后,保罗·冯·兴登堡在其提议下签署、颁布了一系列法令。2月1日保罗·冯·兴登堡签署命令,宣布解散国会。2月18日,保罗·冯·兴登堡在阿道夫·希特勒提议下,颁布了紧急命令,废除了德意志国宪法中关于保护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27日,希特勒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逝世
1933年3月21日,新国会开幕,希特勒借此机会向总统保罗·冯·兴登堡表现赞颂奉承,赢得了保罗·冯·兴登堡对他的信任。3月24日,保罗·冯·兴登堡在希特勒及其控制的内阁的要求,签署了《授权法》,时希特勒拥有了独裁权利。1934年6月30日保罗·冯·兴登堡从纽代克给正在整肃当中的希特勒发去电报,感谢他阻止叛国的发展,把德国从极端危险中拯救出来。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在纽代克逝世,1935年他的遗体被迁往坦能堡。
施政举措
军事方面
在德军应该侧重于西线还是东线,兴登堡与时任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有着根本的分歧。法尔根汉认为应当将主要军事力量投放到西线,而与俄罗斯谋求和平。而兴登堡则认为,德军应当在东线投入主要兵力,主要对付俄国。兴登堡认为德军参谋总长法尔根汉想要在西线决胜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从1915年起,兴登堡就以辞职为要挟,要求德皇威廉二世按照他的意愿接触总参谋长法尔根汉的职务。在1916年,兴登堡成功取代法尔根汉为德军参谋总长,开始统摄整个德军事物。
1916年,德军在与英法联军争夺凡尔登要塞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于是,兴登堡决定在德国西线修建一座长达200公里的军事防御工事,修筑时间长达两年,该防御工事被称为“兴登堡防线”极大拖延了了英法联军的攻击进度,延缓了德国失败之日的到来。
政治方面
一战时期
在一战期间,即1915年,军方成立战争出版委员会直接控制新闻审查,兴登堡立即并发动新闻业来攻击时任首相贝特曼,因为贝特曼试图以外交而非军事手段解决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
兴登堡成为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之后,他不仅在军队中拥有着至高的权利,也开始干涉德国国内的政治事务。比如兴登堡提出的《国民服役法》(又叫《兴登堡计划》),该法于1916年12月5日于国会通过,即让17-60岁的男性国民都要为军队提供义务劳动,并实行一周7天工作日。到了1917年春,德国的弹药、迫击炮等产量翻了一番。
德意志国时期
兴登堡当选总统后,他一直站在垄断资本家、容克地主和军方一边,所以他一当选总统就要求政府归还德皇威廉二世以及一些被废的诸侯的财产,并还要政府赔偿这些贵族因革命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另外,兴登堡担任总统前期,他一直试图阻止纳粹党掌权,一再阻止阿道夫·希特勒组阁,而是让自己的亲信布吕宁、巴本等担任总理并组阁,此举是兴登堡想为德皇威廉二世复位做准备。但由于他们一直无法控制时局,兴登堡的想法一直无法付诸于实现。
兴登堡依旧对共和体制心存不满且拥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在自己的亲信无法掌控时局之后,他在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这一问题上,不断妥协、退让。并且只要纳粹党不触及他的底线,那么对于纳粹党冲锋队种种暴行、以及纳粹党打压德国共产党等民主党派都选择视而不见。但如果触及了他的底线,他则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当纳粹党的冲锋队与国防军产生冲突时,兴登堡则会要求阿道夫·希特勒限制冲锋队的,并且兴登堡还表示他对时局并不满意,考虑将宣布戒严令的权利移交给陆军。这些让希特勒深感忌惮,于是果断选择清洗冲锋队以换取兴登堡的支持。
人物影响
兴登堡同意通过希特勒的《授权法》意味着,魏玛宪法的消失,该法律也成为纳粹政党的全部法律的基石,也成为其独裁的利刃。兴登堡的权利逐渐被限制,纳粹党建立法西斯主义政权的步伐得以加快,只用了3个月时间,除了纳粹党之外的所有政党都解散了。当希特勒清洗完冲锋队后,兴登堡对希特勒大为赞扬,这也让听命于兴登堡的陆军队希特勒也另眼相看。兴登堡这些作为的影响在他去世后开始显现,即希特勒在兴登堡去世后立即兼任总统职务,成为德国的最高元首。而军队也立即向阿道夫·希特勒效忠,最终纳粹德国形成,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个人作品
《我的自传》是兴登堡于1919年写成的自传,并于1920年首次出版。该书主要记录了兴登堡从小时候到1918年主要的经历,以及他对战争上的一些看法。
人物评价
德国政府司长冯·哈格诺博士( Von Hagenow)在《德总统兴登堡的日常生活》中评价:“保罗·冯·兴登堡的人格,便是德国和睦一致思想的一个象征。”
主编姜德昌在《世界近代史人物传》下册中评价:“保罗·冯·兴登堡生活在德国过渡到帝国主义,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从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保罗·冯·兴登堡正是在这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职业军人,他本身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他妄图把战争支持到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结束。战后他又成为反动势力的头目,镇压革命运动,支持希特勒搞法西斯主义化,他的臭名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的作者、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在该书中评价:“兴登堡带着德国军队的将军们将共和国出卖给了纳粹党人。”
《Hindenburg. Power, myth,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s》作者Anna von der Goltz认为:“兴登堡所指挥的坦能堡战役与德国西线的僵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兴登堡获得了‘救世主’的美誉。”
家族成员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Civilian and Military Power (Germany).1914-1918-online.2023-09-04
Hindenburg, Paul von.1914-1918-online..2023-09-04
柏林:城市交响曲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1927).豆瓣电影.2023-08-16
二次大战全彩实录 World War II in Colour (2009).豆瓣电影.2023-08-16
凡尔登战役启示录 Apocalypse Verdun (2015).豆瓣电影.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