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
杜陵位于中国西安市曲江新区(原雁塔区)和长安区交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陵占地120多亩,是西汉后期的汉宣帝刘询的陵墓。
杜陵建于宣帝即帝位后,陵墓形如覆斗,平面呈方形,高29米,底部每边长430米,顶部每边长175米。杜陵南侧有10余方清代的祭祀碑石,碑石上只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题立“汉宣帝杜陵”的字迹能够看清,其余字迹因为风雨的剥蚀,不能看清。1982到1985年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杜陵进行了考古勘察。
1988年,杜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
陵寝规模
杜陵陵园平面呈方形,每边垣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冢以东110米处,由门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
封土居陵园正中,夯筑,呈覆斗状,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条斜坡墓道,正对陵园垣墙的四门。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边长400多米的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
封土陵园东南187米处建有祭祀活动的寝园,四面有围墙,寝园之内有寝殿和便殿两大建筑群。
寝殿是一座大型宫殿,面阔13间,进深5间,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砖铺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线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遗址南、北各有三门,亦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东、西各有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
便殿位于寝殿东侧,由殿堂、众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储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地漏和长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
•王皇后陵
位于宣帝陵冢东南575米处。汉宣帝邛成太后,卒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合葬杜陵,史称“东园”。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四面各开一门。各门形制与宣帝陵园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45~150米、顶边长45米、现高24米。陵园西南亦有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形制与宣帝陵园寝、便殿大同小异。
•许皇后陵
史称“小陵”,俗称“少陵”。位于杜陵南七八公里处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因规模小于杜陵,故后人称之为少陵,少陵原之名应当与此有关。少陵墓封土规模略小于王皇后陵,亦呈覆斗形,存封土呈三层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昆仑山。通高22米,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许皇后,宣帝第一个皇后,卒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
•陵庙遗址
位于宣帝陵冢东北400米处。仍存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63米、南北长66米。台基东、西侧各有一条南北大道,宽6~7米,分别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寝。遗址内出土大量汉代砖瓦,有素面、几何纹、回纹和乳钉纹铺地砖,朱雀、青龙等纹饰的空心砖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等。
•陪葬坑
位于杜陵以北。可以确定位置的共四座,其形制各异。其中一、四号坑已被发掘。一号坑在杜陵北637米处。斜坡状坑道位于坑东部。墓坑为不规则、近似方形的竖穴,最宽处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1.2米,坑底距地表深5.54米(从坑口至坑底深约8米),由主室和车室组成。主室居中,可分中厢和东、西、南、北四个边厢。四号坑在一号坑西130米处。斜坡状坑道在坑室东部。坑室平面呈长方形,上口宽4.2米、南壁长8.5米、北壁长8.7米,坑口至坑底深4.4米,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
•陪葬墓
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数量众多,有封土者60多座,但实际数量还要远远多于这些。陵东南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应是皇族或高级官吏的陪葬区,陵北侧和东北侧的陪葬墓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其身份、地位相对较低。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竟等。估计杜陵陪葬墓的数量远大于《汉杜陵陵园遗址》一书所记载的107座。
《太平寰宇记》记丙吉墓在三兆村;《咸宁县志》记其在大兆社新庄北二里。今新庄村北二里确有一封土墓,墓前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所立“汉丞相丙吉墓”碑一通。但该墓出土唐朝墓志,应是记载有误。
考古发现
杜陵出土的文物有花岗岩础石、几何纹或素面方砖、绳纹筒瓦、图案的空心砖、龙、涂朱铺地方砖、凤纹空心砖残块、板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云纹板瓦、绳纹筒、瓦当、灰陶绳纹罐,杜陵东园铜壶、杜陵东园铜钟、铜泡、铜镦、鎏金铜环、五铢钱等、小五铢钱、大仓半方铜印,金饼,裸体男俑(原身上有帛衣),漆盒及木车和车马器,铁环、钉、刀、和、铁戟、矛、剑、斧、鼎、、凿、剪、带钩、镞、弩机、量器、铜镦、环、印章、带钩、小五铢钱和铁戟等。
至2007年,杜陵陪葬坑可以确定其位置、大小和形制者有4座,均在陵墓以北,其中一、四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一号坑平面像汉字的“甲”字,坑内有主室、四个边厢和一个车厢,该坑早期被盗,坑内残余的主要是陶俑,均为男性裸体俑,其身份可能是守卫陪葬器的侍卫,边厢内陪葬有大量的漆器。四号坑内出土的陪葬品与一号坑基本相同,有“太仓”铜印章,其性质与京师太仓有关。
其中一号坑中厢出土了高约56厘米的无双臂裸体男立俑、铁戟、铁矛、铁剑、铜带钩、小五铢、铜镞、铜量器、小陶洗和陶器等。四个边厢内有漆盒遗迹,并出土了漆器上的鎏金小铜环;东边厢南部还出土四枚同样的金饼,每枚重83克。车室在主室东南,内有二明器木车,均为单辕漆彩绘车,车厢上有伞盖,出土了铁剑、斧、铜镞、弩机、承弓器等兵器和铁车车义、方策、伞柄饰、盖弓帽、铜泡、铁等车马器。四号坑坑内出土陶俑、铜带钩、铜环、铜镦、小五铢、铁戟残块及有“大仓”印文的残铜印章一枚。
2011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确定了杜陵大陵园南墙、西墙和北墙遗址位置,各段墙址夯土结构紧密;帝陵封土的四周发现有外葬坑38座,平面大小、形制各有差异,有长方形土竖穴结构、梯形斜坡道结构、“甲”字形结构、“凸”字形结构;在帝陵封土南部,南距大陵园南墙约177米处发现新的建筑基址一处,长度为165米;王皇后陵西墓道与西门址之间发现外葬坑3座,平面均呈“甲”字形,坑道相向分布于墓道南北两侧,北侧2座东西并列,外葬坑长21米-33.4米,深度在8米以上。
遗址保护
1956年,杜陵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01年,《杜陵文物保护规划》正式立项。2009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规划》。2013年5月6日,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杜陵文物保护规划》。
《杜陵文物保护规划》的公布实施将遵照文物保护相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依据《杜陵保护利用规划》分工协作进行文物保护与展示、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以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进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人文历史
文学记述
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原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所居名人
汉朝时期,居住在杜陵邑的人口约在30万以上,汉书中有传者,家居杜陵的名人就有:御史大夫张汤传、大司马张安世、历位九卿的张延寿、右将军苏建、典属国苏武、丞相朱博、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丞相韦贤、韦玄成,后将军赵允国,知府韩延寿,御史大夫萧望之,执金吾肖育,大司农肖咸,太守肖由,右将军冯奉世,大鸿胪冯野王,太守冯逡,右将军史丹,丞相王商等。
所葬帝王
汉宣帝,生于刘彻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刘进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
元平元年(前74),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黄龙元年(前49)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不久,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是西汉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参考资料
汉宣帝《杜陵文物保护规划》获批准实施.中国广播网.2013-10-25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2024-02-01
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