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
丙吉(?-前55年),一作吉,字少卿,西汉鲁国人,麒麟阁十一功臣十一功臣之一。
丙吉早年因熟悉法律条令,被任命为鲁国的狱史。刘彻时,任廷尉右监一职。汉武帝末期,他负责追查,期间保护皇曾孙汉宣帝(汉宣帝)。后向大将军霍光建议迎立刘询,被封为关内侯。地节三年(前67年)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并晋升为御史大夫。刘询即位后,其与朝臣都不知其保护之功。白鹿禅师三年(前63年)刘询得知实情,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前59年)接替魏相担任丞相。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去世,谥号“定”。丙吉拜相时,为政宽大,为后世留下了“丙吉问牛”的典故。
甘露三年(前51年)刘询令人在麒麟阁画了十一名功臣图像,丙吉位列第六。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丙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
人物生平
营救宣帝
丙吉,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人。早年因熟悉法律条令,被任命为鲁国的狱史。因积功而升至廷尉右监,后因牵连罪案被免职,回到州里担任从事。
二年(公元前91年),弄臣术士江充、苏文等人假借公孙贺之子之声,告发太子行巫蛊之术诅咒刘彻(被称为巫蛊之祸),刘据无法自辩,被迫造反。刘彻派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被迫自杀,妻儿也多被杀害。汉武帝末年,丙吉作为前廷尉监被汉武帝召回朝廷,追查巫蛊之祸。当时,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刚出生数月,也因巫蛊之祸而下狱。丙吉可怜刘询年幼无辜,于是让狱中女囚胡组、郭征卿哺育刘询。丙吉多次下令提供乳母和医药,并用私人财物供给他的衣食。
丙吉追查巫蛊案件,但证据不足,多年不能结案。前元二年(前87年),有人称长安狱中有天子的气息。汉武帝派遣内者令郭穰前往都官诏狱,要求将关押的人不论罪行轻重,全部处死。郭穰夜晚到达郡邸狱,丙吉为保护刘询紧闭大门,拒绝郭穰入内,双方僵持到天亮,刘询得以保全。郭穰将原委禀告,同时弹劾丙吉。汉认为这是上天旨意,下令停止滥杀,对全国进行大赦。
汉宣帝因汉武帝大赦天下被释放,丙吉认为他不应留在官狱,将他与胡组一起送到治所。京兆尹不敢接受,又将其送回。由于没有诏令,刘询无法享受朝廷供给,丙吉将自己的俸禄供给他。之后丙吉又将刘询送到祖母家里抚养。
受封博阳
后丙吉担任车骑将军市令,升任大将军长史,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丙吉又调任光禄大夫、给事中。
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驾崩。因没有继承人,大将军霍光派丙吉迎刘贺刘贺即位。数日后,霍光以刘贺淫乱为由,联合车骑将军废黜刘贺。后商议立国君问题,但未达成共识。丙吉劝告霍光拥立时年十八岁的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曾孙的汉宣帝,认为刘询熟悉民间疾苦,而且精通经术、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他要以卜参考,先让刘询进宫侍奉太后,再做决定。霍光同意,派遣丙吉和宗正刘德将刘询接至皇宫。同年七月,刘询登基称帝,史称汉宣帝。刘询刚登基之初,封丙吉为关内侯。
刘询即位后,丙吉从未提及以前给予的帮助。地节三年(前67年),刘询立为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子太傅。几个月后丙吉调任御史大夫,与同心辅政,参与军国要务。霍氏被诛杀后,汉宣帝亲政。后刘询得知在当年的巫蛊之祸一案中,自己是被丙吉救下,便封丙吉为博阳侯。
接任丞相
神爵三年(前59年)三月魏相去世。四月丙吉接替魏相担任丞相。丙吉位居丞相后,发现掾史有犯错或不称职之事,并没有给予处罚,而是让他自己离开职位。但门客认为丙吉做丞相却让奸吏得逞。丙吉却认为三公官府不应该惩处的官吏,自此以后人们效仿丙吉的做法,公府不惩处属吏。
匈奴攻入云中、代郡时,丙吉得知后,及时作出安排。当刘询召丞相等商议边防时,丙吉便奏告已作出的安排,得到刘询的赞扬。而御史大夫却因对匈奴犯边事还一无所知,受到了宇文赟的斥责。此事让汉宣帝更加看重丙吉的才能。
病重去世
五凤二年(前56年)春,丙吉病重。刘询到丙吉的府上慰问,并询问他谁可以继承宰相。丙吉认为西河精通法度,了解国家旧日的典章制度;廷尉执行法令细致公正;太仆为人敦厚纯朴,推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后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等均先后任御史大夫、丞相之职,且均居位称职,刘询因此称赞丙吉知人。
同年,丙吉去世,谥号“定”。
离世追封
甘露三年(前51年),刘询因匈奴挛鞮稽侯狦首次入朝归降,回忆以往辅佐有功的大臣,于是令人在麒麟阁画了十一名功臣图像,丙吉位列第六。丙吉之子丙显在他死后袭封博阳侯,丙显死后,其子丙昌继承关内侯爵位。
个人作品
《全汉文》收录有丙吉的奏书两篇:《奏记霍光议立皇曾孙》《与魏相书》。
人物评价
西汉经学家褚少孙在补《全本史记》中认为丙吉他通过对法律的深入研究,最终成为了御史大夫。他在处理事务时非常明智,具备卓越的智慧。因此,后世称他为“有大智的人”。
东汉史学家班固认为丙吉在汉宣帝执掌政权期间,致力于修国家的伟大事业,并且非常注重教育和学术讨论,同时在民政方面有贡献的人。
唐朝宰相权德舆在《故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纪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贞宪赵公神道碑铭并序》认为丙吉在汉朝的孝宣皇帝统治时期,他以严谨的精神和理道为准则,因此他在政务上表现出色。他通晓国家大计,处理百官的事务时是明智的,使得汉朝在他的领导下兴盛起来,并且享有盛誉。
唐朝政治家李德裕认为丙吉具备了麟和玉的品质。他以仁慈为本,不冒犯他人;他的品德,不陷入诽谤之中。他以宽容对待他人,不追求名声而做好事,能使得他在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也使得天下人都没有怨言。
北宋文学家认为丙吉只关注表面的瑣碎事务,而忽略了政治的失败和国家的危机。他只懂得处理一些微小的问题,却不知道庶务已经崩溃。
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丙吉被列入了汉朝和唐朝的杰出名相之列,其才能和功绩无需过多赞美。
宋末明初将领罗璧认为丙吉在担任宰相期间,不过问琐碎的事务,而是专注于稳定国家、调整阴阳、亲近诸侯、关心百姓的大事。他像汲黯一样,担任九卿之职,积极补救错误。
明代大臣解缙认为丙吉是汉朝出色的宰相之一, 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表现突出。
明朝吏部左侍郎叶盛认为丙吉是一个州郡之才,不适合担任宰相一职。
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认为丙吉是是忠厚之臣,他的忠诚和正直是君主培养德行、人民繁荣、国家稳定的关键。
明代思想家冯梦龙认为丙吉只关心牛喘而不关心道旁死人,有些迂腐和不明事理。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这是缺乏实际和深思熟虑的表现。
明代文人林时对认为丙吉就像房屋选择栋梁一样重要,丙吉担任丞相,国家很少能够避免危险和动荡。尽管有时可能会出现危机,但通过转祸为福、解危为安,总会有一些方法来弥补和补救。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如果能够发挥丙吉的才能,结合宋璟和张九龄的廉节、韩琦的忠诚,以及姚崇和杜黄裳的才华,清理政治根源,恢复纲纪秩序,并将他们融入到高明而广远的发展道路中,那么汉朝将能够重新兴盛起来。
清代《历代群英歌》中赞赏丙吉是“靖边赵充国,制治魏丙精。”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宽容车夫
丙吉的驭吏常常饮酒过量,多次失去控制。有一次,他随同丙吉出行,在丞相的车上因醉酒而呕吐。西曹的主要官员建议将他开除,但丙吉却表示:“拒绝一个士人只因为他喝醉了酒,那他去哪里容身呢?西曹,你只需要忍让他,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的车褥而已。”
这个驭吏来自边境郡,熟悉边塞的传递命令和警备事务。有一次,他外出时碰巧看到驿站的骑手拿着红白囊,这是边境郡发来的紧急命令。驭吏随着骑手一起返回公车,取出命令,得知敌人将进攻云中和代郡。他立即返回府中向丙吉报告,并建议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有一些年老病痛的二千石长官无法担任兵马职务。丙吉 立即召集东曹的官员调查边境的长官情况,并详细了解情况。
不久,朝廷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人进攻的郡县官吏情况。丙吉详细回答,而御史大夫却无法对情况有详细了解,因此受到了谴责。丙吉对思考职责、关注边境的驭吏表示赞赏,他感叹道:“士人一旦离开,就不容易容身,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如果我不听取驭吏的建议,我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
因功受封
汉宣帝亲政后,一位名为则的宫婢让她的丈夫上书,陈述自己曾经对刘询的护养之功。此事被送到掖庭令处,然后派丙吉去调查丙吉认识则,对她说:“你曾经犯过养皇曾孙不谨慎的过错,挨过板子,你哪里有功?独有渭城的胡组、淮阳区的郭征卿有恩罢了。”丙吉上奏胡组、郭征卿供养刘询的情况。刘询下诏寻找这两人,发现他们已去世,在无意中知道了自己当年是被丙吉救下的,但丙吉始终没有提起。刘询认为丙吉很厚道,下诏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丙吉问牛
丙吉非常关心民生,经常进行外出考察以了解百姓的困苦。有一次外出时,他目睹了一群人在打斗,没有立即干预;然而,当他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时,他却停下来并派人去了解情况。他的下属认为他只关心牲畜而不关心人,但丙吉解释道:“作为丞相,我应该关注国家和百姓的重大问题。行人之间的斗殴可以由京兆尹等地方官员处理,我只需适时考察他们的政绩,根据功过给予奖赏或处罚即可。而询问牛的情况则不同,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天气并不炎热,但牛却喘着气。我担心这种反常的气候会对春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掾史听后心悦诚服。
后世纪念
墓葬
丙吉墓位于长安区大兆街道新庄村北,当地人称之为曹村冢。根据《咸宁县志》的记载,丙吉墓位于新庄村北二里的大兆社,墓基的周长约为十四丈,通常被称为塌冢。现在,墓地的封土仅剩下东北部分,高约3米,是由夯土构成的基丘,土质纯净且没有杂物,夯层厚约10厘米。基丘的南面大约13米处有一块碑文,高2.3米,宽0.8米,厚0.2米,上面刻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七个大字,是汉朝丞相丙吉墓的碑文。
庙祠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丙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艺影视
元代薛昂夫在其散曲作品《中吕·朝天曲》“丙吉”一支中借丙吉问牛的典故,讽刺了朝廷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只考虑个人享乐的罪恶。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
翟传海:大功不言载史册.百家号.2024-04-25
〔中吕·朝天子〕“丙吉”.www.zgbk.com.2024-04-09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4-06
汉书.豆瓣读书.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