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姚崇

姚崇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曾任武则天李旦李隆基三朝宰相,唐朝著名政治家。

姚崇出生官宦人家,是嶲(xi)州都督姚懿之子,二十岁以科举入仕,最初担任挽郎,后来又再次参加科举,被任命为州司仓,不久升任司刑丞。辽朝攻陷河北省数州时,姚崇上书,陈说对策,得到武则天赏识,破格升为夏官郎中。圣历三年(公元700年),武则天任命姚崇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又兼任相王府长史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姚崇与宰相张柬之密谋诛杀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李显,因功获封梁县侯。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任用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权同宰相,但无实权;姚崇和宰相宋璟联名上奏弹劾太平公主李令月,被贬为中原地区刺史。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任用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行使宰相职权。姚崇上书提出“十事要说”,整顿吏治;又劝谏唐玄宗抑制佛教,并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省等地发生蝗灾,姚崇力排众议,下令灭蝗;不久,姚崇辞去宰相之位,朝廷准许其开府,仪同三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死后追封扬州市大都督,追谥文献公。

姚崇开元辅政三年,被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遗令戒子孙文》诫勉子孙不要因家产处置而反目,姚崇遗言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切勿厚葬,避免重蹈覆辙。姚崇死后,李隆基命人为姚崇撰写碑文,夸赞姚崇辅佐了四朝皇帝,是国之栋梁,言行可做世人的典范。姚崇撰有大量表奏文章,其主旨警告勉励时人注意平日言语,避免祸从口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姚崇出生官宦人家,祖籍湖州市郡武康县(今德清县),为江南世家大族吴兴姚氏之后,年轻时生性洒脱不愿受拘束,有气节。二十岁之前,住在广成泽(汝州市温泉镇涧山口水库旧称),以打猎为乐,二十岁后才开始发奋读书。科举及第,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

官路亨通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姚崇再次参加科考,被授濮州司仓参军郑州市佐官。天授年间(公元690年),姚崇入朝任司刑丞。姚崇审案,执法公正,让很多人的冤屈得到伸张,因此得到上司的重视。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8年),契丹举兵攻陷河北省数州,唐兵大败。情况危急,姚崇上书提出应急对策,武则天看到他的上书,觉得他的分析思维缜密,论理精到,破格升为夏官郎中。

武则天执政初期,为了尽快稳定朝局,奖励告密的人,任用酷吏,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姚崇向武则天上书进谏,表示被告谋反的官员最后都死了;不认罪的官员也会被罗织罪名,不如一死了。姚崇以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做担保,恳求武则天将那些状告谋反的状子全都收起来,对被告谋反的大臣不予追究。姚崇承诺,如果日后发现有大臣参与谋反的证据,自己愿意承受知而不告的罪名。武则天看到姚崇此举很是高兴,以前官员办事都是顺从于她,反而让世人认为她武则天是个滥用刑罚的人。姚崇的这个举措很合武则天的心意,武则天特赏姚崇白银千两。

初次辅政

圣历三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提升姚崇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权同宰相。不久,又兼相王府长史。姚崇以母亲年老要求解职侍奉,武则天只能答应,下诏让姚崇以相王长史的身份为母侍疾。过了一个多月,复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姚崇向武则天提出建议,辞任夏官,改任为礼部尚书尚书。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倚仗自己得宠,专横跋扈,姚崇为官刚正不阿,得罪了张易之兄弟,张易之暗中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姚崇因此被调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改作灵道安抚大使。此时他的凤阁鸾台章事只是徒有官名,并无实权。

辅佐睿宗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与张柬之密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随后又对武则天施压,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复位后,任姚崇、张柬之为宰相,加封姚崇为梁县侯,食邑二百户。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候起居,其它大臣都相互道贺,只有姚崇流泪哭泣。中宗不悦,将姚崇调离京城,出任亳州刺史。姚崇罢相后,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昌市等地当刺史,远离京城,没有参与朝廷内部的斗争。中宗昏庸,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野心越来越大,两人合谋毒死了中宗。韦后一心想走武则天的道路。然后,李隆基策动禁军又一次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李旦在儿子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恢复帝位。

睿宗李旦即位后,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此时虽任宰相,但朝中实际权力在太平公主的手上。姚崇和宋璟联名上奏,建议把太平公主安置在洛阳市,掌握兵权的诸王派往各州当刺史,以确保东宫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睿宗将姚宋二人的建议如实相告,太平公主大怒,李隆基害怕极了,为争取主动,李隆基就抢先指控姚崇挑拨皇上与兄妹之间的关系,姚崇被贬为中原地区刺史。姚崇在地方官任上,为官清廉公正,颇受百姓爱戴。

开元辅政

开元元年(公元712年),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剿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次年,唐玄宗密召姚崇,询问国事。姚崇侃侃而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提出想让姚崇当宰相,姚崇提出十条意见,即“十事要说”,劝谏唐玄宗整顿吏治。唐玄宗采纳,又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行使宰相职权。此次为相,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既掌相权又掌军权,他的才华得到施展。

灭蝗救灾

唐开元四年,山东发生特大的蝗灾,地里的庄稼眼看就被吃光了,老百姓还在向天祭祀祷告,乞求上天赐福,免除这场灾难。眼睁睁地看着蝗虫吞噬自己辛勤耕种的庄稼,却不敢捕,怕得罪了天神。当时姚崇担任宰相,见到这种情况,就向朝廷提出了灭蝗救灾的建议,皇帝接受了姚崇的建议,派出御史出任捕蝗使,分别到各道监督捕杀蝗虫的事情。在姚崇的坚持下,这场特大蝗灾最终被消灭,百姓免除了流离失所的痛苦。

晚年荣宠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患了疟疾卧床不起。李隆基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

后来姚崇两个儿子受贿赂,唐玄宗定了他们死罪,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不久,唐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姚崇辞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并根据他的举荐,由宋璟代替了宰相职务。虽然姚崇被罢相,但是李隆基仍然敬重他,遇见重大政事还是要咨询姚崇。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市大都督、谥号文献。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为官举措

政治举措

上书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1)武则天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省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只有二百余字,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李旦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李隆基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整顿吏治

第一,武后末年,皇亲国戚多居要职,诸王又有指挥禁军的大权,为了争权夺利,短短的八九年间,接连发生了五次政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把诸王改任外州刺史。诸王只享有爵位,不握兵权,失去了争权夺利的资本。

第二,姚崇提出不给皇亲国戚要职,王皇后的父亲仅任将作大监、太仆卿等职。为了抑制有功之臣的权势,将居功自傲折功臣贬到地方做州刺史。这些措施,消除了政局动乱的隐患,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救时之相由此而来。

第三,李显以来,卖官司鬻爵,官吏增多,全国除正员外,置员外官二千人。富商大贾花钱就可以做官。国家官多俸多,入不敷出。开元初年,大量裁减冗员,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并申明这三种官,如果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帝诏令,吏部和兵部不得录用。还撤销了一些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机构。减少冗员,减轻国库负担。同时严格选制度,罢免了以前的斜封官司。对于任用官员都是任人唯贤,量材录用。

发动政变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姚崇从驻地灵武市(今宁夏灵武市)回京,与宰相张柬之密谋策划诛杀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随后,又对武则天施加压力,迫使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当代学者张剑光认为,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正权重新回到李姓手中,开始了中宗时代。当代学者王兰兰认为,神龙政变明着是杀死张易之兄弟,实际是为了对付武则天。神龙政变实际隐含着李唐皇室与他们的母亲兼大周皇帝武则天的较量。政变后,李显第二次登基,李氏兄妹间的斗争也开始了。

经济举措

抑拂增收

唐代佛教道教盛行,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户,大兴佛教,并从中牟利,花巨资建造佛寺,道观。寺院还享有特权,不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各地寺院度人为僧,佛道人数增多。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姚崇上书李隆基,请求裁减和尚,说明信佛不可取。唐玄宗采纳了建议,下令裁僧尼三万人还俗从事生产。唐玄宗还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禁止铸造佛像,传写经书,禁止建造佛寺。即使修缮旧寺,也要报请批准。当代学者王永平认为这些措施无疑对抑制寺院发展,恢复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灭蝗免灾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省等地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人们认为这是天灾,坐以待毙,求天显灵。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姚崇上书李隆基,主张扑杀蚱蜢,并提出具体的扑蝗措施。当时朝议纷纷,认为蝗虫不可驱。姚崇力排众议,消除唐玄宗的疑虑,下令灭蝗,派遣御史分赴各地督促扑蝗。扑灭蝗虫不计其数,这样让山东免遭一场大灾难。当代学者田一颖认为,唐玄宗初年,发生蝗灾对农业造成巨大的破坏,姚崇没有听信天灾不可为的说辞,坚持灭蝗,用多种方法捕杀蝗虫,使大灾之后未出现大荒,为开元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作品

姚崇“以文华著名”、“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张说称姚崇“献藻弥焕”。著有《姚崇集》十卷,参与领衔删定《开元前格》十卷。《全唐诗》中收录了姚崇的诗4首:《春日洛阳城侍宴》《秋夜望月》《夜渡江》《句》;文章3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阳城侍宴应制》《奉和圣制龙池篇》。《全唐文》中收录了姚崇的奏表6篇:《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请东都别立义宗庙奏》《请宣示豫州鼎铭符瑞奏》《对太庙屋坏奏》《谏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诫文5篇:《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其它文章13篇:《对问冤狱疏》《请遣捕蝗疏》《东幸疏》《扑满赋》;《答张九龄书》《报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记》《遗令诫子孙文》《兖州都督于知微碑》《先师冉伯牛赞》《口箴》《十事要说》《答卢怀慎捕蝗说》。

人物评价

唐朝官员齐澣在和姚崇的聊天中夸赞姚崇是个救时之相。

唐朝宰相张说在给姚崇的碑铭中这样的评价姚崇:辅佐过四朝皇帝,是国家栋梁,其言行举止可为世代之典范。

唐朝肃宗朝史官柳芳评价说李隆基振兴了唐统,是因为有贤能的臣子辅佐他,姚崇是刚正不阿的大臣,保住朝局稳定,无外来者侵犯,百姓安居乐业,

李诵时期的宰相李巽对姚崇的评价,说姚崇、宋璟和刘幽求,作为宰相辅政,从来不顾个人的安危利益,一心只想成就国家兴旺。

李纯时期宰相崔群评价:唐玄宗即位初期得到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辅政才把国家治理得好,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后就把国家治乱了,所以用人得与失关系很大。

唐朝文学家元稹评价:李隆基是得到姚元崇、宋璟的辅佐,才得以大展身手,两位大臣功勋卓著;此外又有张说、苏颋、嘉贞、张九龄等襄助,让唐玄宗的统治无懈可击。

唐朝时期宰相崔植评价:唐玄宗得到姚崇、宋璟辅政,两人都是人中俊杰,处事公道,勤勤恳恳辅佐唐玄宗成为一代明君。

唐朝官员文学家杜牧夸赞姚崇,从他考取了进士辅佐唐玄宗起共三十年期间,天下几乎没有冤狱。

唐朝宰相李蔚评价姚崇是开元时期的贤臣。

五代十国时期史家刘昫在《旧唐书》中评价:姚崇和宋璟两人经历了武则天韦皇后两位皇后,政治混乱,他们涉足其中,能保全名声也算是无愧于心了。 姚崇和宋璟两个人的政治作风完全不一样,他们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用非常手段,敢于冒死进谏,他们不这样做,就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北宋史家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姚崇以十事要说辅政,善于应变把事情做好,宋璟善于执法公正公平,两人方法不一样,但两个人都治理朝政,辅佐唐朝走向兴旺。姚崇劝李隆基不贪边功,宋璟劝唐玄宗不用边臣。安史之乱足可以肯定他们两人的先见之明。

北宋陈王赵元僖评价: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有姚崇、魏知古,这些人都任命宰相,他们善用人才,才让他们成为明君。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评价:姚崇和宋璟相继任宰相,姚崇处事灵活,宋璟执法公正,二人辅政,没有苛捐杂税,百姓富庶。唐代的贤相,前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姚崇和宋璟,其他人再也没有比得过他们。

北宋官员苏辙评价:李隆基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为相,后期任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为相。虽然姚崇等人和房玄龄、杜如晦不能比,但都是一代名臣,所以才会有开元盛世。唐玄宗继位之初朝政混乱,有姚崇、宋璟辅佐才成就了他的大业。

南宋宰相洪迈评价:萧何曹参丙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朝和唐朝的名相。但是前六位大臣一直担任宰相,而姚崇、宋璟在唐玄宗时期却只有三年为相。姚崇避嫌退位后推荐宋璟为宰相,只有圣贤才知道圣贤,这一点后人没办法比。

明朝学者归有光评价:姚崇说姚崇三为宰相,兵部尚书,粮草兵马都谨记在心。颛顼事事亲为,但姚崇是宰相,还是相信姚崇,一切由姚崇做主。外戚干政后,朝廷很乱,姚崇将多余的官职罢免,制定严格的制度筛选人才,所以天下人都说姚崇把上下打理得很顺。姚崇虽然处事灵活,将天下之事上下玩通,但是天生会权谋,设计将张说赶去相州,罢免魏知古为尚书,还有寺庙都被他的花言巧语说没了。

毛泽东评价: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轶事典故

清㾾勤俭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李旦李隆基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姚崇自己节俭,为官清㾾。在他的《五诫篇》中写到: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带头移风易俗。他身为宰相,却没有专门的府第,全家人住在离朝廷较远的地方。他上朝处理完公事后,往往因路远而不能回家,就住在就近的一个寺里。一次他得了疟疾,叫家人来寺里照料。他带病工作,姚崇的清㾾勤俭让同为宰相的源乾曜敬佩,于是他奏请唐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中书省官邸)里住,唐玄宗当即批准。但姚崇认为四方馆豪华又藏有机要文,住进去不合适而谢绝了,始终住在旧址。

力保百官

武则天执政初期,重用酷吏,朝中人人自危。姚崇进言: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以便他们自己求取功劳造成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大臣自己也不能保全自己,哪里还敢动摇他们的结论。被问之人如果翻供,又惧怕遭到毒刑,与其那样不如早死。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是他们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武则天很高兴,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她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姚崇说的话,很合武则天的心意,于是赏赐姚崇白银千两。

泣辞旧主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说道,今天不是你哭的时候,恐怕您要大祸临头了。姚崇回答,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要杀要剐,我现在只是尽当臣的本分,今日辞别,也是为臣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沙汏僧尼

李显时期,佛教盛行,大修寺庙。许多人为了逃避徭役之苦,都纷纷出家,削发为僧。姚崇执政后,针对那些为了逃避徭役的假冒者,要求其还俗。之后还实行严格的度牒制度,只有持有祠部颁发的凭证,方为正度,否则即为伪滥。姚崇说佛不在外,求之于心。当时还俗的僧尼三万余人,大大的减轻了国库的压力。

救时宰相

姚崇和齐澣上朝聊天想知道自己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齐澣没有说话。姚崇觉得自己能和管仲和晏婴比,齐澣说管仲和晏婴所行政策虽然不能传给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一致。而姚崇所制定的法度却随时在改,从这一点来看,姚崇比不上他们。姚崇又想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宰相,齐澣说他是个救时之相。意思就是说姚崇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听了很高兴,拍着大腿说,能得到救时之相的评价不容易。

贬斥功臣

李隆基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有很大的关系。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姚崇假意称自己有足疾而说明张说和岐王多有来往,怕对唐玄宗不利。唐玄宗因为这件事就将张说贬到相州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市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意姚崇的儿子请托于他,便将此事告诉李隆基。唐玄宗便关心姚崇儿子在哪里,姚崇知道唐玄宗的心意,便说出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而他的儿子一定是借这个理由,请托于魏知古。通过这件事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准备罢免他的官职。姚崇说本来是自己的儿子违法了,唐玄宗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唐玄宗偏私于姚崇,唐玄宗虽然不追究了,但最后还是把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刘幽求钟绍京也都因为姚崇的弹劾而遭到贬黜。

太庙自坏

唐玄宗将要巡幸洛阳市时,太庙突然崩坏。宋璟进谏道:“陛下三年服丧未满,不可离京巡幸。发生灾变,是上天用以警诫的,陛下应停止东行。”李隆基又询问已经罢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庙原是前秦时期修建的宫殿,后被杨坚改为太庙,又被唐朝所袭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坏也会崩塌,何况木料。这次太庙崩坏只是凑巧与陛下东行碰到一起,不是因为你要东行才崩塌的。陛下因渭河平原歉收,粮运劳民,才东幸洛阳,这是为了百姓。东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驾准备,陛下停止东行,岂不失信于天下。依臣之见,陛下继续东行,至于太庙,让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悦。

算计张说

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家族成员

五世祖:姚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

高祖父:姚宣业,南北朝北周(一说南梁,一说南陈)征东将军。

曾祖父:姚安仁,隋朝青汾二州刺史。

祖父:姚祥,隋朝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

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谥号文献。

母亲:刘姓,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妻子:刘氏。

兄弟:姚元景。

长子姚彝唐朝官员,官至光禄少卿。

次子姚异:唐朝官员,官至坊州刺史。

三子姚弈天宝官员,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后受侄子姚闳牵连,贬为永阳知府

五代十国孙女:姚氏,嫁汾阳郡王、姜子牙郭子仪第三子郭晞的曾孙、左金吾卫将军郭弘业。

墓葬与纪念

墓地

姚崇墓在河南省伊川县城东北18.5公里,彭婆乡许营村1.5公里处。墓地原来规模较大,墓冢占地0.5亩,高6米多,1958年平整土地时被毁。后来又重新立冢树碑,高3.5米,宽1米,被列为文物。姚懿神道碑,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陕州姚公祠。

姚崇故里

姚崇在硖石县的故里,即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这里有故居遗址、姚懿墓(原址)、姚懿神道碑、旌贤寺遗址、姚公祠等 。姚崇在长安故居兴宁坊位于唐长安外郭城的东北部,介于太极宫大明宫之间。姚崇在唐东都洛阳城的故居有二,其一为父姚懿的宅第,在洛阳慈惠坊。另一处姚崇故居称姚崇山池院,在洛阳市慈惠坊东邻的询善坊。慈惠坊和询善坊均位于洛河南岸。

藩篱传家风

姚崇亲书的藩篱碑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里,该碑碣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是唐朝开元三年,左下题款是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两个大字。这是时年六十五岁的姚崇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回陕州硖石故里时挥笔留下的,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

研究书目

《旧唐书·卷九十六·魏元忠·韦安石·萧至忠》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姚宋》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

影视形象

1993年出品的电视剧《唐明皇》中由郑榕出演姚崇。

2008年出品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3》中由陈卫国出演姚崇。

参考资料

姚崇.www.zgbk.com.2024-05-05

毛泽东眼中的“大政治家”姚崇.凤凰网.2024-05-06

..2024-05-07

姚崇.古诗文网.2024-06-18

旧唐书·卷九十六·魏元忠·韦安石·萧至忠.ctext.org.2024-05-06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姚宋.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ctext.org.2024-05-06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ctext.org.2024-05-06

唐明皇 (1992) 豆瓣电影...2022-07-07

神探狄仁杰3 豆瓣电影...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