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
张说(yuè)(667年-731年2月9日),字济公,洛阳市(今洛阳市)人,唐朝宰相、诗人。
张说出生于乾封二年(667年),永昌元年(689年),张说参加制科举,策略第一。后以太子校书郎起家,任职东宫三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叛乱,老将王孝杰起复为清边道行军总管,统兵十八万平叛,张说随军任节度管记。圣历二年(699年),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历时三年,书成之后张说以修书之功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务。长安三年(703年),张氏兄弟诬陷宰相魏元忠,胁迫时任凤阁舍人的张说作伪证,张说当庭翻供以证魏元忠清白。魏元忠免除一死,张说则被武则天认为反覆小人,后被流放到了岭南的钦州市。
李显继位后大赦天下,张说被召回朝,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二部侍郎、中书侍郎,加任弘文馆学士。景云二年(711年),张说升任宰相,加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监修国史。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两年后,张说拜中书令,册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出任相州刺史,后被贬为岳州刺史,任职岳州期间多有创作诗集。开元四年(716年),在宰相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转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任上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因功拜兵部尚书。开元十年(722年),担任朔方节度使,讨平康愿子叛乱,并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次年,张说出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大学士,倡议李隆基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开元十五年(727年),被选中勒令致仕。四年后,张说再任集贤殿学士,因修撰《陵仪注》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十八年十二月戊申(731年2月9日),张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获赠太师,谥号文贞。
现代学者周睿编评价张说:“张说文武兼资,明于政体,前后三次为相,革新不合时宜的政治、军事制度,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雅好诗文,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并获得‘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之盛誉”
人物生平
早年入仕
张说出生于乾封二年(667年),父亲为八品洪洞县县丞,张说二十岁时赶赴京都求职,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策贤良方正科,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校覆。张说参加了此次策论,并取得了第一。天授元年,武则天登基为女皇,为了彰显对取士的重视,遂下令在洛城殿加考一场殿试,并且亲自充当考官。张说再夺第一,但武则天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为由,只给予张说乙等。
制举及第后,张说被授任太子校书郎,于东宫任职三年。任职期间曾两度入蜀,留有《蜀路二首》《过蜀道山》等诗作。万岁通天元年(697年)契丹部孙万荣、李尽忠叛乱,朝廷屡次派兵平叛皆不利。同年,朝廷重新起用被贬为庶民的老将王孝杰,充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统兵十八万平叛,张说任节度管记,随军征讨契丹。3月,王孝杰孤军深入东石谷,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军败之后,张说从边关急驰回京面圣,报告了王孝杰忠勇敢死、报国全节的情况,还其以清白之身,后王孝杰被追赠其为夏官尚书、耿国公。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命张昌宗主持编修大型诗歌选集类书《三教珠英》,并召集朝中饱学之士参与修撰,李峤、徐坚、宋之问、崔湜、张说等都在其中。大足元年(701年),一千三百卷的《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张说因修书之功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务。
宦海沉浮
长安二年(702年),张说于魏元忠军中任朔方郡判官。次年,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屡次遭到宰相魏元忠的弹劾,两人怀恨在心,后借机构陷魏元忠谋反。为了坐实魏元忠的罪名,张氏兄弟逼迫曾在魏元忠军中任职的张说作伪证。张说时任凤阁舍人,在其威逼下无奈答应,后再在对质当天翻供,当庭指责张昌宗的逼迫行为。魏元忠保下一命,但从宰相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则被武则天认为是“反覆小人”,从而被流放岭南的钦州市(今广西钦州)。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李显复位。李显继位之后不仅大赦,还召回了许多得罪武后及其党羽而被贬黜的朝臣。居住钦州三年的张说被召回京后任兵部员外郎负责掌管武官贡举之事。神龙二年(706),张说升迁为工部侍郎。两年后,张说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中宗欲夺情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张说却坚守礼制多番上表推辞,服丧期满后,张说复任工部侍郎,后转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李旦继位,提拔张说为中书侍郎,兼武威郡长史。八月,谯王李重福在洛阳市谋反,涉案人员多达数百,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唐睿宗遂派遣张说前往处理此事,张说仅用一个晚上便厘清了主从犯。此次事件后,张说开始担任太子李隆基的侍读。
景云二年(711年),张说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 、监修国史,并登上宰相之位。后改任兵部侍郎,仍领同平章事。同年二月,睿宗李旦告诉群臣,术士预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命令群臣准备防范,群臣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张说便提到,此时奸人谗言,妄图动摇东宫地位,所以只要派遣太子监国,那便会安然无事,天下太平。睿宗大喜,便听从张说建议,命令太子李隆基监国。李旦禅位,太子李隆基继位。当时在朝中拥有强大势力的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争斗日益激烈,张说因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还未在相位上有所作为便被贬为尚书右丞,留守东都,次年,李隆基成功诛除太平公主一党,不久后便,起复张说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李隆基继位之后把年号改为开元,李隆基本想重用被太平公主排挤出京的姚崇为宰相,张说因与姚崇不和,便派遣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但李隆基没有理睬赵彦昭的弹劾。随后再派遣使殿中监姜皎上表李隆基,推荐姚崇去担任河东总管,从而使姚崇无缘宰相一职。李隆基怒斥姜皎,说这必然是张说的意思,姜皎叩首谢罪。随后李隆基便召来姚崇,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张说和姚崇素来不和,随着姚崇入相,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最终张说因私交岐王而被姚崇告发,被贬为相州刺史,兼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再被贬为岳州刺史。张说在岳州任职期间创作大量诗歌作品,现存五十余首,不光体裁齐备,且题材广泛,有山水、游览、抒情、咏史、赠答、送别以及宴饮等。
开元四年(716年),被贬多年的张说献诗《五君咏》给时任宰相的苏颋,得苏举荐,迁荆州长史,开元六年(718年),张说改任右羽林军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出兵平叛
开元七年(719年),张说任检校太原市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次年,朔方郡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同罗、拔曳固等九姓部族的恐慌情绪。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身带领二十几个亲卫,持节前往各部安抚民心。副使李宪得知后派人传信,劝他不要以身犯险。张说却丝毫不惧,即使夜晚也居住在部落提供的帐篷中,不久后危机化解。开元九年(721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李隆基命王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族,攻破银城、连谷,同时占据粮仓。张说率领一万兵马出合河关(今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经此一役,张说再次回归京师,不久后,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开元十年(722年)闰五月,张说再度以宰臣兼朔方军节度大使的身份奉命巡边,皇帝率领百官专门为张说召开了一次欢送会,并且赐诗一首。在《送张说巡边》一诗中,李隆基夸赞张说为“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张说则以“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来表述忠心。当时叛贼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谋乱,张说再一次平定其于木盘山。康待宾事件结束后,主谋以及依附结盟的党项部落首领皆被斩首,但是党项族下的数万流民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张说提出,“召集党项,复其居业”,“徙河曲六州残胡万余口于许、汝、唐、邓、仙、豫等州,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的战略方针,后张说再因功受赐,并实封三百户。
开元十年(722年),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另提出“别招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逃者必争来应募”的招募方法。张说为了博得玄宗信任,以全家性命为诺,后玄宗听从他的建议,不久,京师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以增强京师守卫。
二度为相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再度升任中书令。为了重复礼教,同年,玄宗设立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令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并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其事。两年后,玄宗将丽正书院改名为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张说在集贤殿书院主持工作时,不仅兼修国史,更编了一大批涉及政治、天文、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典籍,如:《唐六典》《初学记》《大唐开元礼》等。两年后,玄宗皇帝封禅泰山,张说陪同登顶,并撰写《大唐祀封禅颂》,篆刻于泰山之上。
晚年生活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隆基召见河南尹崔隐甫并欲重用他,但张说以其没有文采为由建议唐玄宗任其为金吾大将军,之后张说再举荐关系较好的崔日知为御史大夫,但唐玄宗都没有听从张说的建议,不久后,唐玄宗升隐甫为御史大夫,从此两人间隙渐起。同时,张说因厌恶宇文融的为人,经常会对其进行压制,并怒斥其为鼠辈。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崔隐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书唐玄宗,弹劾张说用术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唐玄宗命源乾曜与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张说罪状大多属实,随后下狱。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为张说鸣冤,李隆基于是让高力士去探视张说。他回来后向玄宗报告说“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同时还提了几句张说的功劳,玄宗仅罢免了他的中书令一职。张说被罢政事后,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或许他也体察到了皇帝的用意,主动要求免去丞相一职。唐玄宗不许,并且在遇到军国大事时,仍旧会派人去询问他的意见。崔隐甫等人怕玄宗还会起复张说,对他百般诋毁,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勒令张说致仕退休。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李隆基命张说兼任集贤殿学士。次年,张说再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之后因修撰《谒陵仪注》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病笃,玄宗皇帝每天派人前去探望,并亲手为他撰写药方。同年十二月,张说病逝,享年64岁。唐玄宗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太师,赐谥号“文贞”。
个人作品
张说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张说集校注》《谒陵仪注》《张燕公集》《洪崖先生传》等,而且张说作为诗人,其诗词著作不下百数,《全唐诗》收录张说诗293首,分为5卷(卷85-卷89)。
人物影响
张说从政41年,身历武则天、中宗、李旦、玄宗四朝,前后三秉大政,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三次总戎临边,三黜南北,四掌纶,五入西掖,七践南宫,史学家刘昫评价其:既为开元宗臣,又是一代文儒宗师,盛唐时代,无人能出其右。
政治与军事成就
张说早年随军征讨契丹,55岁先守兵部尚书,后兼朔方节度使巡边,三平胡乱,大破叛军,并安抚叛军,充分显示其军事才能。而后主导裁减20万边防军,同时还在府兵制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募兵制。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便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的骑卫队。
张说早年修国史,后改革宰相机构,把“中书门下”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他倡导礼乐,尊儒兴学,在开元学术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后还建议唐玄宗于泰山封禅,并草拟了封禅等礼仪程序,并撰写了《封禅坛颂》,但张说封禅之后多提报自己亲信之人,多引的朝堂之人不满。除此之外,张说以政坛与文坛的双重领袖身份,自初唐后期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修李世民之政“,而赢得“开元文物彬彬,说力居多”的盛誉,影响之大,无人能比。
文学成就
张说工诗能文,全唐诗存其诗文五卷,四库本《张燕公集》存其诗十卷,凡350余首。在初盛唐之交,张说无论还是作品数量还是诗歌成就均可称为一家。同时,张说为文俊丽精密,尤其擅长碑文、墓志,文诰撰述被称为“朝廷大手笔”。
张说一生经历丰富,历经四朝、三登左右宰相,三作中书令,三度贬州郡。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内容多广,涉及奉和、山水、边塞诗、送别诗、思乡等题材,当然也不乏传统的感怀诗,以及咏物、咏史和贬谪诗作。现代学者魏耕原认为,张说其诗歌格局高迈,气象阔远,声韵朗利,风格多样,不仅是“一代文伯”,更是“间代宗师”,在文学思想与审美趋向上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极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的发展。他与继承者张九龄合构开创了盛唐诗歌的基础,联袂拉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恢弘的盛唐诗序幕。
并且初盛唐交转时期的诗人中,张说的诗歌体裁可以说是最丰富多样的。他的诗歌除了常见的五言七言之外,还有少量三言、四言诗,自汉以来,这些特殊体裁的诗歌一般都用于祭祀、求雨等大型政治活动。不过在他的诗作中最多还是五言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张说所处的时期,七言以及七言绝句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张说却能轻松驾驭,他的七绝如《巡边在河北作》其二等都为张说的代表作。同时,张说将自我感怀融入到山水之中做出作品,常常在诗中借助深远空阔的自然意象表现刚健精神,将自然意象与主体情感精神有机熔炼,从而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兴象格局。现代学者葛晓音认为,这些艺术尝试都给后来的诗歌集大成者很大的艺术启发。
人物评价
李隆基李隆基曾评价张说:“当朝师表,一代词宗。”
唐朝名相张九龄评价张说:“他能够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们的形象和事物的本来面貌;像船一样,能够帮助人们渡过困难,顺利达到目的地;同时这个人或物品也拥有许多巧妙的用途,但所有的设计都精心考虑,没有多余的瑕或缺陷。”
唐代扬州市主簿刘肃曾评价张说:“张说为文思精,而且老而益壮,尤其擅长大手笔。”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评价张说:“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张说出力最多。”
北宋史学家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价张说:“张说文属思精壮,而且非常擅长碑志。”
元代诗人辛文房评价张说的诗词:“张说诗法特妙,晚年居住岳阳市之后,诗词风格逐渐变的凄婉。”
明代诗人许学夷评价张说:“张说五言律诗词,才藻虽不及沈、宋等人,但是声气犹有可取之处。”
现代学者林大志评价张说:“张说是唐代政坛、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代学者周睿评价张说:“张说文武兼资,明于政体,前后三次为相,革新不合时宜的政治、军事制度,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雅好诗文,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并获得“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之盛誉”。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岳父泰山
在唐玄宗封禅泰山之际,张说作为封禅使出任重要职务。封禅之后,三公以下官员都会有晋升的机会。然而,张说却利用自己的职权,将原本只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郑一举提拔至五品,并授予了绯色朝服。在大宴群臣的时候,玄宗询问郑镒为何升迁如此之快,郑镒不知所措,戏子黄幡绰这时插话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后来,人们便把岳父称为泰山。
吊唁姚崇
张说为相之时和姚崇互为宰相,但姚崇年纪较大,惧怕自己死后张说会针对自己的后人,于是姚崇在病重时叫来儿子们,并叮嘱他们自己死后把毕生所藏给罗列出来,如果张说吊唁之时未曾看过一眼则大祸临头,如果张说有所留意,便把财宝全部送给张说,但是要求他需要给自己写碑文,再提出碑文拿到后,立即抄写一份进呈皇帝,但事先要准备磨好的碑石,等皇上看完后立即开工刻字,再将墓碑进呈皇上过目。如果张说提出需要润色,你们就可以提出已呈现给皇帝观看了。姚崇的儿子们含泪答应了下来,不久后,姚崇病逝,张说来吊唁并对财宝产生了兴趣,然后姚崇的子女们就提出了送给张说,但要求张说需要撰写碑文才能给予他,张说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在石碑中极力列举了姚崇功绩,此石碑也一度被人认为是‘极笔’,归家后,张说突感不对,便立即前往姚崇府内以再次润色为名要回石碑,但此时石碑已给皇帝过目,无法再要回了,有了此石碑张说再难诋毁姚崇后人,张说深感后悔,感叹道:“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我不如他。”
品评文章
张说与徐坚互为好友,并一起在集贤院内担任了十多年的学士,但随着集贤院逐渐衰弱,最终只有他们二人还在集贤院内,某日,张说和徐坚一起品评曾经集贤院众人的文章,徐坚问张说,集贤院之人当年都是各有所长,关于文章方面谁先谁后呢。张说认为,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无可挑剔。而富嘉谟的文章,严峻峭拔,雄奇豪放,别具一格,但他的文章若是放在朝堂之内,则必会生乱。而阎朝隐的文章,就像美人丽色靓妆,穿绮绣之衣,燕歌赵舞,令观者可以忘记忧愁。并且文风类似《风》《雅》非常诙谐有趣。
徐坚又问,如今后起之秀,谁的文章更好。张说认为,韩休的文章,读起来犹如饮美酒,而且词语典雅,但却缺少了滋味。而许景先的文章,虽然看起来肌肤丰满,华丽可爱,但缺少风骨。张九龄的文章,犹如女子淡妆素裹,应时实用,但却有衣衫不整之感。而王翰的文章,就像华美的玉器,灿烂珍贵,但颇多瑕疵。假如这些文章能够扬长避短,也都将成为一时之秀。
玉燕投怀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说母亲元氏曾经梦到有一只玉燕从东南方飞来,然后投入怀中,并因此怀孕,后张说成为宰相,“玉燕投怀”也被认为是降生贵子征兆。
张说墓志
唐朝名相张九龄写下《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应有期之运,降不世之英,坦高轨以明道,谨大节而立诚。悬镜待人,虚舟济物,妙用无数,精心惟一。明未联而先睹,听有馀而每黜,犹豹变而成文,尝凤鸣而中律。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陈皋陶之谟谋,尽仲山之夙夜,道因虑於文武,业惟永於王霸,绸缪恩渥,荏苒代谢。国重元辅,门承下嫁,实大我之宗盟,与人君之姻娅。天盖福善,地益华宗,赫赫为尹,岩岩比崇,不享黄发,如何元穹。既道长而运短,岂祥降而惠终。人亡令则,国失良相,学堕司南,文殒宗匠。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祭张燕公文.识典古籍.2023-10-31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识典古籍.2023-11-11
张说.识典古籍.2023-10-31
苏张列传第五十 唐书一百二十五.识典古籍.2023-10-31
唐诗纪事唐诗纪事卷第十四张说.识典古籍.2023-11-17
剑仙李白.豆瓣电影.2023-10-31
唐明皇.豆瓣电影.2023-10-31
无字碑歌:武则天传.豆瓣电影.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