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目的是推翻武则天的天授政权,恢复李唐王朝。因为参与发动政变的五位大臣事后都被封为了郡王,所以又称五王政变。
武则天晚年纵情声色,荒废朝政,宠幸张氏兄弟,让他二人随意出入寝宫。并且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使李唐皇室和大臣们深感不安。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政变开始。这场政变的主要发起者是李显李显的太子府和五位朝廷重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他们联合了左右羽林军的将领,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为借口,率兵入宫,杀死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集仙殿,逼迫她退位。李显在东宫被迎出,监国一日后即位为帝,改国号为唐,结束了武周的统治。
这场政变因为有改朝换代的意义,所以五位功臣也因功被封为郡王,神龙政变是唐朝中兴的开端,也是武则天一生中最大的挫折。
背景
神龙政变的直接导火索是女皇武则天的爱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女皇晚年开始怠政和贪图享乐,逐渐放松了对权力的警惕。二张兄弟因与女皇关系亲近,掌握了越来越大的政治资源和权势地位,甚至插手朝政。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就因为议论二张兄弟,被两人找到武则天告状。武则天大怒,逼迫李重润等人自杀。
之后,二张兄弟又诬告宰相魏元忠,魏元忠被贬为县尉。这两人害怕武则天死后李显登基会找他们算账。武三思看到二张加害太子,自己也惶恐不安,不管是谁,只要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武三思都会去结交。
最终武则天从自身利益和人心所向的双重实际出发,重新立了当年李治亲定的皇帝李显为太子。当二张兄弟把矛头对准了皇太子时,朝廷的拥唐力量坐不住了。一方面他们唯恐李显见罪女皇动摇储位;另一方面,由于女皇身体逐渐不好,很少接触朝臣,而二张兄弟长期贴身服侍,把控了女皇的人身安全,因此大臣们也担心一旦女皇身体有变,二张兄弟会制造政治风波。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除掉张氏兄弟对于李显来说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
事件过程
政变开始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李显有所怀疑和惧怕,不敢出来。王同皎说:“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到幽禁废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无不义愤填,已经有二十三年了。现在天道人心。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协力,立志诛灭凶恶的小人,恢复李姓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到玄武门去鼓励大家的斗志。”李显回答说:“凶恶小人应该除,但是天子圣体欠安,你们这样做能不使天子受惊吗!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李谌说:“诸位将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什么非要让他们面临失败酷刑呢!请殿下亲自去制止他们好了。”李显这才出来。王同皎将李显抱到马上,并陪同太子来到玄武门。
诛杀二张
将士斩断门栓进入武则天迎仙宫,张柬之等人在迎仙宫的走廊里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进至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在她周围环绕侍卫。武则天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武则天看见李显也在人群之中,便对他说:“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这两个小子已经被诛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里去了。”桓彦范上前说:“当初天皇氏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皇帝,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李世民、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武则天看着李湛说:“我平时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变故!”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别的人都是经他人推荐之后提拔的,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呢?”
李唐复位
接下来张柬之他们逮捕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将他们全部处斩,并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将上述人犯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一道枭首示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即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她淡定的下了诏,赦免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等曾经敌对过的一干人。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二月初四(3月3日),李显正式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
事件结果与影响
神龙政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武周覆灭,唐王朝权利中心重新回归到高安公主一族,而武则天则是被迫禅位于中宗李显,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后徙居上阳宫。
公元 705 年的政变在唐前期的历史上具有转折点的意义,李显、李旦等兄妹合作,从武则天手中夺回了李唐政权。神龙政变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于政变目标、主谋和与之相关系的政变后复杂局势,先后执政的中宗、睿宗及李隆基均选择了隐晦的书写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儒家“孝”文化,为了掩盖从母亲手中夺权的事实,五王被推到前台,成为名义上的表演者,五王政变的提法给人有五王为主谋、中宗被动参与的感觉。 但其实李显兄妹组合才是幕后实际的操纵者。由于神龙政变主谋非一人而是一个组合,故政变后矛盾丛生。过去多认为武则天之后的高层女性干政是中宗、李旦时期政变频仍的原因,其实,还应该考虑到李显、李旦及太平公主兄妹争权的因素。神龙政变之后,武氏在朝堂的势力并没有被彻底剪除,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依然受到重用。五王,武三思,韦后,太子重俊,上官婉儿等人的结局看似偶然,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是神龙政变遗留问题的副作用。神龙政变不但对中宗朝的政局有重要影响,还对此后睿宗朝的政局也有隐含的影响,间接导致睿宗朝金仙公主兄妹、姑侄的争权,从而诱发了唐隆之变,韦后、安乐公主先后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又发生政治上的冲突,直到玄宗登基,中央政局才趋于稳定。
原因分析
出土墓志与传世文献皆表明唐臣的“匡复之计”似乎是早有酝酿的。唐臣匡复唐室的政治理想确为早有表露,至神龙元年付诸实践。正史中多称当时武则天病重,朝臣极为惶恐,他们意识到二张有对唐室复兴的不利举动。另一方面,也让朝臣恐惧的是他们的生命安全随时可能会受到二张的威胁,因此除诛二张便成为朝臣迫切的诉求。为防止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篡权,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等五位大臣策动了政变。以社会主义的视角诠释,苏安恒、杨元琰、王同皎等恳切的言行,姚崇的矛盾行为,刘浚、桓彦范家庭的立场,皆可视为践行其唐臣的政治责任与道德义务。将李唐旧臣对其人臣责任与政治理想的实践视为神龙政变的一大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朝臣的自保也是其预诛二张的一大关键因素,这些皆为朝臣的自利倾向。武则天病重、猜忌唐室,二张居内用事,武氏外戚,这些变数都使得朝臣难以自安。正是在此紧张氛围的笼罩下,李唐旧臣以诛二张为名,开启了唐室中兴之业。五王是政变的先锋,是名义上的政变策划者,背后主谋是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三兄妹,他们是政变的最大获益者,政变目标是二张兄弟的后台武则天。五王与二张斗争的表象之下,实际隐含着李唐皇室李姓三兄妹与他们的母亲兼大周皇帝武则天的较量。
评价
《旧唐书》记载神龙政变乃是一场除奸逆的勤王运动,之后武则天感念安康公主传位于李显,而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则是直接将神龙政变定义为一场唐王朝最高决策层的革命,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变。
历史学博士王兰兰在《神龙政变与中宗朝政局关系研究》一文中认为神龙政变不仅直接使唐王朝的最高权利发生了转移,还对之后中宗,李旦两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史研究学者李吉雄表示:神龙政变它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武周政权的更替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也回到男人统治的时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到李治时期。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自己又向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因此武则天没有成为众矢之的,避免一般亡国之君的悲剧。
“神龙政变”的结果虽跟其他政变一般无二,都是先主替代旧主。但与其他政变不同的是,政变的胜利方并没有对失败方的一族进行斩草除根一事,武氏一族悉数存活,没有受到一丝的牵连,武三思等人,不但没被杀,也没有失势,反而更加得宠。如此,张柬之、崔玄暐等胜利方没有对武三思等失败方进行斩草除根之事,最终也为他们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事件争议
同时,关于神龙政变的古今评价,也截然不同。唐史研究专家李雄吉认为神龙政变诛杀了二张,逼武则天提前退位,但实际上即便不发生政变,李显已经是太子了,二张篡位根本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可行性。因为武则天晚年已经表达过“还政李唐”的意愿,太子李显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接任皇位,还能给世人留下个“母慈子孝”的好名声,完全没必要协同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而神龙政变也实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是五王(五大臣)追求权力的行为。然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杨勇康却认为这场政变具有改朝换代的意涵,认为“神龙政变”是一场对大唐王朝有着“深远影响”,且意义巨大的宫廷政变,因此称之为革命。
主要人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人,荆州市都督武士次女,与唐高宗并称“二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曾被选为李世民才人,获赐号“武媚”。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立武周。705年,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李显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张昌宗、张易之
张昌宗(张宗之)(7世纪—705年),天宝定州义丰县(今河北省安国市)人,張希臧与臧氏之子,排行第六,与其兄张易之都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在神龙政变中被张柬之等大臣起兵杀死。
张易之(7世纪—705年),与其兄张昌宗(张宗之)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听命女皇,行公稟明查,遍及宗室。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驰禁军入宫,易之、宗之以逆臣罪被污名斩杀。
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 )生于长安。李显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李贤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市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但又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李显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铁勒。在《全唐诗》中收存其诗七首,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朝名相、诗人。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监察御史、中书舍人。论事得罪武则天,出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成为宰相。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李显复位,复辟唐朝,拜吏部尚书,受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郡王。除恶不尽,遭韦皇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追赠司徒、中书令,谥号文贞,配享唐中宗庙庭。
崔玄暐
崔玄暐(639年~706年),本名崔,字玄暐,博陵安平(今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宰相,后燕秘书监崔懿后裔,扶苏县令崔慎之子。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历任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拜相,授凤阁侍郎、平章事。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崔玄暐联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戴太子李显复辟,唐中宗登基后,因功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后被武三思和韦皇后排挤,被夺去实权,晋爵博陵郡王,不久外放为检校益州长史。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诬陷韦皇后为由将之流放古州,不久病逝于流放途中,时年六十九岁。李旦即位后,追复官爵,赐谥“文献”。开元六年(718年),配享唐中宗庙廷,后追赠太师。
敬晖
敬晖(?-706年),字仲晔,州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宰相,澄城县县令敬山松之子。敬晖早年曾历任卫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长史台御史右丞,后与桓彦范、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平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敬晖被流放琼州,后被周利贞虐杀。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肃。
桓彦范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朝宰相。他曾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袁恕己等发动神龙革命,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复辟。后得罪韦皇后、武三思,因而被杀。睿宗朝恢复扶阳郡王爵位,恢复侍中官职,谥号“忠烈”,后在李隆基朝被配享中宗庙庭,德宗朝追赠司徒。
袁恕己
袁恕己(? -706年),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唐朝宰相。他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 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 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皇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 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后被周利贞虐杀。 李旦继位后,赐谥“贞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