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州
均州,隋朝设置的州,今为湖北省丹江口市,由十堰市代管。
均州地域在春秋时属麇国,秦置武当县,因境内有均水,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为均州,辖武当、均阳两县,隋末为武当郡。唐初改武当郡为均州,后领武当、郧乡、丰利3县,隶山南东道。之后虽有短暂的变动,直到清末,均州一直是郡、州一级的建制。民国初年改均州为均县。1948年3月21日,均县县城解放。此后先归郧阳专区,后归襄阳专区,1965年复归郧阳地区管辖。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
均州古城东临汉江,曾为古均州、均县治所所在地,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均州古城淹没水下。均州古城被淹没之后,在原址之外的15华里处的关门岩重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叫嚣川,1993年更名为“均县镇”。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丹江口大坝被加高,均县镇有2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被淹,均县镇又一次异地整体搬迁。于是,在距关门岩村10公里外的核桃园,又建起了一座新的均县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均州地域在尧舜禹时期属三苗领地,大禹曾在此治水。夏、商、西周时属麇国、绞国,由豫州管辖,与雍州相邻。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楚子伐麇,丹江口市划入楚国疆域,由邑均陵管理。战国时属韩国及楚国,因境内的均水而被称作均陵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均陵属于荆州南阳武当县。汉朝沿袭秦制。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荆州,分南阳建南乡郡,下设武当等八县。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十年十一月(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永嘉五年(311年)爆发永嘉之乱,江左平阳郡(今临汾市一带)的流民到达此地,朝廷增设平阳县,与武当县同属始平郡。
南北朝时期沿革变动频繁。宋武帝元年(420年),改始平郡为齐兴郡。梁太清元年(547年),置均阳县,将齐兴郡改为兴州,管辖武当县、平阳县、均阳县三县。元钦元年(552年),改兴州郡为丰州郡,将平阳县纳入武当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废除丰州郡,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改丰州为均州。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取消均州,改设淅阳郡。隋朝义宁二年(618年),杨侑将淅阳郡的部分土地划分到武当郡,原有的武当县、均阳县和新增的平陵县都属于武当郡的管辖。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武当郡为均州。武德七年(624年)取消平陵县。武德八年(625年)将均阳划入武当。同年,将丰州所管辖的乡、堵阳、安福县三县分割给武当。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均州,取消堵阳、安福二县,武当县、郧乡二县划分至淅州管辖。贞观八年(634年),废除淅州恢复均州,管辖武当、郧乡、丰利镇三县。天宝(742年),将均州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将武当郡改为均州。贞元五年(789年),将房二州纳入山南东道。天祐二年(905),派遣武定军管理丹江口市地区。
宋朝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设均州武当郡,隶属于京西南路,管理武当县和郧乡县。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南伐,设置司置县,将武当纳入均州。至元十五年(1279年),丹江口属于鄂宣尉司,后属于襄阳路,管理武当、郧阳区二县。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将武当县纳入均州,管辖郧县和上津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均州隶属襄阳府,分割郧县、上津,此后均州不再设置下属县。清承明制。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军政府裁府、州、厅,一律改县。同年12月(阴历十月),均州改为均县,直隶湖北省。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5月,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均县直属鄂北道。7月,取消鄂北道,设置襄阳荆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地方政权分为省县二级,均县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5-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率红军在全县的浪河镇、盐池河镇、官山等地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区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69个县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均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湖北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均县归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湖北省所属行政督察区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均县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1日,均县城解放,当时人口23.9万,其中县城人口1.5万。6月2日,成立均县民主县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均县民主县政府改称均县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署郧阳专区。1950年,两郧专区划归湖北省,改称郧阳专区。1983年8月1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以原均县为基础设置县级市。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改称十堰市,丹江口市由十堰市代管。
相关记载
《十道志》曰:均州,武当郡。《尚书·禹贡》河南省之域。春秋时楚地。秦置南阳郡。《汉书·艺文志》曰:武当,属南阳郡。《十道志》曰:郧乡,古麇国也。《左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又《地形志》曰:汉中郡之东界有锡县,即古之锡穴也。(太平御览卷第一百六十八)
均州,下,隋淅阳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阳之武当、淅阳二县置武当郡。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澧县之郧乡、堵阳、安福县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旧唐书·卷三十九)
均州。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县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市。领二县: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阳区。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元史)
均州古城
简介
均州古城东临汉江,曾为古均州、均县治所所在地,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史记正义》记载:“均州城在随州市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古均州是古代从水路上武当山朝圣的门户,古人往往乘船先抵均州,再取旱道上武当山。均州古城的典型建筑,一是带来“铁打的均州”之美誉的均州古城墙。均州古城最早是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延岑修筑的土城;明洪武5年(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始以砖石修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皇帝朱棣“北建故宫,南建武当”时,敕令按照北京故宫的规模重建均州城,均州城墙南北长约1千米、东西宽约0.9千米,全部采用每块重15公斤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共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设瓮城,整座城墙异常坚固。二是占据“半座均州城”、号称“武当第一宫”的净乐宫。三是城内的南大街和城外的南关街两条主干大街。南大街长约500米,宽10米;南关街长约1500米。两条大街全是一米见方的青石板路面。
现在的均州古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前码头0.5公里处丹江口水库的水下。水下考古显示,保持了明代以来官署、街坊格局的水下均州古城仍轮廓明显,布局清楚,护城河、城墙、建筑基址、部分街道、汉江河道等清晰可辨,与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学的均州地图基本吻合,只是城内泥沙淤积严重,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高度。东城墙坍塌处较多,东城门全部坍塌,东城楼已不存。南城墙部分塌陷,南城门上方城墙保存完好,20世纪50-60年代的红色标语“一切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仍清晰可见。南城楼被拆除,但南城楼的淤泥覆盖最薄,是保存最好的城楼遗址。西城墙内外泥沙淤积较厚,西城楼门楼建筑已塌。北城墙的北城门门洞,仅内、外城门口保存完好,北城楼门楼建筑已毁坏。位于北城门外、沧浪洲旁的瓮城,城内已几乎被泥沙全部覆盖。
静乐宫、周府庵
“玄岳门”是进武当山的第一重大门,按照以玄岳门为界的说法,从古均州到玄岳门的60华里,为“人间”,过了玄岳门则为“仙界”。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从汉江之畔的均州古城到玄岳门沿途的大量宫观、庵庙等建筑被淹没。静乐宫、周府庵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两座建筑物。
净乐宫位于均州古城内,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九宫”之首。传说均州是道教徒信奉的真武大帝的降生地,于是为纪念真武大帝的父亲,永乐十六年敕建殿宇廊庑等197间,赐额“净乐宫”,永乐十七年敕建紫云亭。静乐宫与北京故宫同时建造,建筑设计也与故宫相同,只是规模要小,因此有“小故宫”之称。静乐宫专门管领营建武当山的建材供应和接待,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宫。静乐宫后扩建至大小房屋560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徐霞客在游记里描述为“踞城之半”,因此也有“一座静乐宫,半座均州城”的说法。修建丹江口水库时,两座规格相同、明代现存最大的“龟驮碑”石刻,和一个宽33米、高12米,六柱五间五楼的“棂星门”石牌坊搬移到现在的丹江口市。现在,水下的净乐宫遗址已被2-3米厚的淤泥掩埋,并形成较为平坦的淤泥面,但还能看到御碑亭台基形成的隆起,不过起伏并不明显。
周府庵是周藩王朱橚修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武当山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当山三十六庵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庵,房屋千余间,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50米,占地约7.25万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第八分校校址,为军队培养过抗日骨干。现在,水下的周府庵建筑已不存,地面被泥沙覆盖,不过仍能分辨建筑总体布局。
沧浪亭及周边摩崖题刻
沧浪亭是古均州重要的人文景观,位于均州古城对面汉江东岸陡峭的东山岩壁中部,距古城东门约1.75公里,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沧浪所在地,也与孔子闻孺子歌、屈原渔父对答的传说有关。据考证,沧浪亭应首建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前后,比苏州沧浪亭的始建年代要早。后经多次损毁、重建,有沧浪亭、真武殿、文昌阁等主要建筑群。1967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沧浪亭地面建筑被拆毁,仅留下亭台基址,后被完全淹没。现在,水下沧浪亭台基的大体轮廓比较清晰,但也被较厚淤泥所覆盖。在基岩底部,潜水发现了三方石刻。一方是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的石刻,岩面侵蚀严重,多字缺失,无法完整辨认,但该题刻《均州志》中有记载。一方是明嘉靖乙酉年间(1525年)的石刻,为时任均州知州叶尚文游沧浪亭的感怀之作,内容仍清晰可辨:“沧浪亭去州治,此逾三年方舆,功钱掌教学,酌因赋一绝纪之,此亭千古立,此日一杯临,追诵孺子曲,妙契夫子心。嘉靖乙酉暮春之吉,贵溪市叶尚文”。还有一方是“孺子歌处”四个大字。此“孺子歌处”史志均有记载,无年月,无作者落款。字大两米左右,是千年前先人们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沧浪“闻孺子歌”而题刻,此题刻为均州沧浪亭国宝级文物。
历史典故
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歌《论语》《孟子》均有提及,屈原《楚辞·渔父》也有引用。这“沧浪之水”说的就是均州以下的汉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有洲曰沧浪洲……沧浪者,水色也。”《襄阳志》记载:“汉江重浊,与黄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曰沧浪之水。”因此,均州建有著名的沧浪亭。
宗室封地
均州还与李世民的两个儿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所生之次子李泰被封为顺阳王后,就国而徙居均州的郧乡县;武则天弄权,李显李显第一次被废后,被软禁于均州。
铡美案
在均州,《铡美案》是一出禁演的剧目,因为陈世美的原型据说就是均州人。《铡美案》演的是宋代的故事,影射的却是一个清代的人物。陈世美的原型,真实名字叫陈年谷,字丰之,号熟美。陈年谷是顺治进士,康熙十年后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据说陈年谷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他何以在戏剧《铡美案》中被塑造成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形象,不得而知。有说法是因为他过于清廉,不为亲朋故友行方便,所以被人编成戏文丑化抹黑。因此,《铡美案》在均州是绝对不上演的,而且古均州还把沧浪亭下的一个学堂命名为陈熟美书院,以纪念陈年谷。
现状
丹江口市
丹江口市面积3121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5月,全市下辖4个街道、12个镇,另设有1个管理处、3个管理区、1个特区;截至2023年,丹江口市常住人口为40.57万人,丹江口市地区生产总值36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746元。襄渝铁路、汉十公路、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共有旅游景区(点)22处,国家A级景区13处,如武当山、太极峡景区、丹江口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原地区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均县镇
均州古城被淹没之后,在原址之外的15华里处的关门岩重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叫嚣川,1993年更名为“均县镇”。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丹江口市大坝被加高,均县镇有2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被淹,均县镇又一次异地整体搬迁。于是,在距关门岩村10公里外的核桃园,又建起了一座新的均县镇。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丹江口市政府.2024-01-11
丹江口市人民政府.丹江口市人民政府.2024-09-16
丹江口市:做好“五道加法”题 推动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见实效.湖北日报.2024-01-10
十堰市市志(1866-2008).十堰市人民政府.2024-01-12
丹江口库区水下考古再现均州古城原貌!.秦楚网.2024-03-22
丹江口概况.丹江口市人民政府.2020-03-12
2022年《十堰年鉴》.十堰市人民政府.2024-01-12
胸怀坦荡——贺龙.北方网.2024-0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3年).中国政府网.2024-01-16
历史沿革.丹江口市人民政府.2020-03-12
区划人口.丹江口市人民政府.2020-03-12
丹江口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www.djk.gov.cn.2024-07-30
十堰公路:从“畅通公路”到“景观公路”的蝶变.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24-01-17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央视网.2024-01-14
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成果发布.中国文化报数字报.2024-01-12
湖北日报:丹江口创森图文:建设优质核心水源区.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