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
李泰(620-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唐朝宗室大臣,为李渊之孙,李世民李世民第四子,长孙皇后长孙氏次子,李治李治同母胞兄。
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擅长撰写文章。武德三年(620年)初封为宜都王,次年高祖李渊以李泰继承卫怀王李玄霸之后,将其封为杨爽;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改封为越王,先后历任扬州市大都督、武威郡牧、左武侯大将军、敷州大都督等官职。贞观十年(636年),改封为魏王,命其遥领相州都督,恩宠冠绝诸王。太宗唐太宗虚心改过因魏王李泰喜好文学,于是特命其于王府设置文学馆,允许其开府招募学士;同时因李泰行动不便为由,特赐其乘坐小舆上朝的特权。后魏王李泰主持修撰地理学著作《括地志》,并于贞观十五年(641年)编撰完成奏报于李世民李世民,得到恩宠,所得待遇超过太子李承乾,受到谏议大夫褚遂良、侍中魏徵等大臣的进谏。因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太子李承乾身具足疾,渐生夺嫡之心。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阴谋夺权事件泄露时,魏王李泰涉嫌夺嫡,太宗为断绝藩王夺嫡之心,将之降爵为东莱郡王,不久贬居均州郧乡县,改封为顺阳王。
但太宗李世民心念李泰之心未绝,于贞观二十一年再次将李泰进封为濮王;李治李治继位后,允许王李泰开府,待遇增加;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今已失传。永徽三年(652年)病逝于乡县,终年三十五岁,高宗李治追赠其为太尉、武威郡牧,谥号为“恭”。李泰有两个儿子,为李欣与李徽,李欣承袭嗣濮王爵位,李欣去世后由其子李峤袭爵嗣濮王。
个人生平
屡获升迁
武德三年(620年)李泰出身于李唐皇室,字惠褒,小字青雀,聪敏绝伦、喜好文学,深受李世民的宠爱,为当时秦王李世民与王妃长孙氏的嫡次子。出生后不久便被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郡王,并获封四千户的食邑。次年三月,为表彰秦王李世民,以其嫡次子李泰继承卫怀王李玄霸的子嗣,破例将其晋升爵位为卫王,食邑增加至一万户,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李泰备受宠爱,于贞观二年(628年)被改封为越王,同时授予其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之职,并使持节都督扬、常、和、 润、滁、楚、舒、寿、庐、豪、歙、苏、 杭、宣、东睦、南湖十六州诸军事。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担任扬州大都督的基础上,又兼领左武侯与大都督的官职,但不需要前去上任;次年李泰再次获得太宗李世民的厚赐,增加州刺史,使持节大都督兼领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及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的职务。后于贞观八年(634年),再次获得武威郡牧与左武侯大将军的官职,成为同时期太宗李世民诸子获封最厚的藩王。
冠绝诸王
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李世民再次改封李泰为魏王,同时遥领相州都督,使持节都督相、卫、黎、魏、、邢、贝七州诸军事,未命其前往封地就藩。太宗李世民因其喜好文学,于是下令其于魏王府邸设置文学馆,允许其自行招募学士任职。又因其腰腹肥胖,行动不便,下令给予其乘坐小舆上朝听政的权利。太宗李世民还将洛阳城的并坊地赐给李泰,李泰将此地修成堤坝,截取南洛河筑成“魏王池”,东西占据一坊之地,拥有水域三百亩。修建此时魏王李泰所获得的荣宠冠绝诸王。贞观十二年(638年),魏王李泰的司马苏劝说其效仿古代贤王,召集宾客著书立说,于是魏王李泰上表奏请太宗唐太宗虚心改过同意,编撰地理学著作《括地志》。后魏王李泰招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展开修撰工作,直到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泰等人将《括地志》修撰完成,并上表奏报于太宗李世民;太宗下诏将《括地志》珍藏于秘阁,赏赐魏王李泰万段物品,参与修撰工作的萧德言等人也都获得赏赐。李泰主持修撰工作期间,太宗李世民曾亲自巡幸李泰位于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下令赦免了武威郡及长安死罪之下的罪犯,同时免除延康坊生活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赏赐魏王府官员很多财物。
因李世民李世民赏赐给魏王李泰的规格,已经超过太子李承乾,谏议大夫褚遂良为此上疏进谏,认为圣人礼制为尊嫡卑庶,帝王虽然宠爱庶子,不应该超越嫡子,他认为太子李承乾获得的待遇,已经少于魏王李泰,如果帝王远离亲近与尊贵之人,便会私恩害公,惑至乱国。李世民李世民采纳了褚遂良的谏言。后魏王李泰又被太宗李世民下令移居武德殿,侍中魏徵闻之上奏进谏,认为武德殿位于内殿,虽然便于往来,但其位居东宫的西面,昔日齐王李元吉居住在此地,赐给魏王李泰恐怕会招致流言蜚语。李世民李世民采纳魏徵的谏言,取消了命令魏王李泰移居武德殿的旨意。
谋嫡降爵
因魏王李泰受到太宗李世民的恩宠冠绝诸王,以及皇太子李承乾身具足疾,魏王李泰便产生了夺嫡之心,于是招募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成为其心腹,任命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统摄魏王府事,二人帮助魏王李泰连结朝臣。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纷纷依附魏王李泰,结成朋党。太子李承乾担忧魏王李泰夺权,便暗中派人谎称魏王府典签,进宫为魏王李泰求取贴加官之事。李世民李世民亲自查看,上书之言皆为陈述魏王李泰的罪状。太宗李世民认为其中有诈并下令逮捕,却未能有所收获。太子李承乾认为魏王李泰密奏太宗李世民,导致其宠幸的乐人称心被杀,后招募太子左卫副率封师进与张师政、纥干承基,刺杀魏王李泰,未能成功。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涉嫌谋反事件败露后,太宗李世民欲册立魏王李泰为太子。魏王李泰许诺,日后将杀子并传位于晋王李治。谏议大夫褚遂良认为魏王李泰成为天下之主后,不可能杀害爱子而传国于晋王。岑文本与刘洎上表支持魏王李泰,长孙无忌欲迎立晋王李治。李世民李世民亲自审问李承乾,李承乾认为是魏王李泰谋夺储君之位,他才会谋划自我保全的办法。如果册立李泰为太子,正好落入其谋划之内。太宗李世民认为李承乾的话很有道理,如果册立李泰为太子,就证明储君之位是可以轻易谋划取得的;为保全三个嫡子的性命,选择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最终太宗李世民下令魏王李泰降爵为东莱郡王,除去其身上担任的武威郡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官职。不久后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徙至均州的郧乡县就藩。
逝而厚葬
李泰远离京城后,李世民李世民依旧心念爱子,认为将其迁徙外地就藩,只是出于江山社稷的考虑的两全之策。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晋升李泰为濮王,食邑一万户。高宗李治继位后,赐予濮王李泰开府设置属官的权利,给予其特别优待。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十六日,濮王李泰病逝于郧乡县,终年三十三岁。高宗李治知道后,追赠其为太尉、武威郡牧、谥号为“恭”,并以“诏葬”之礼举行哀悼,下诏给予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赋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予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的待遇。次年正月,高宗李治以濮王李泰仍在葬期为由辍朝不理政;二月下葬于均州郧乡县的马壇山。
李泰有儿子两个,长子李欣封为嗣濮王,李治李治时,受到武则天陷害被贬为昭州长史,后死于任上;次子李徽被封为新安郡王。李泰之孙李峤,为李欣之子,本名为李余庆,袭爵为嗣濮王,李旦李旦复位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李隆基开元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后因其为祁国公王守一的妹夫,受到王守一牵连被贬为邵州别驾和邓州别驾,后面恢复其爵位。
个人成就
著书
《括地志》是一部唐代大型地理总志,魏王李泰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开始支持修撰,又称为《魏王泰坤元录》《括地象》《贞观地记》《魏王地记》。全书550卷,其中卷首序略五卷,总叙历代州与郡的划分制度。全书论述唐初政区的建置沿革,同时兼记山川形胜、河流沟渠、物产风俗及古迹人物;以贞观十三年(639年)的区划358州、1551县以及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国后新置的二州六县,依照十道进行编撰而成。开创了唐代官修地理书的历史。
《括地志》吸收《汉书地理志》与《舆地记》的编撰形势,创造出心得编志体裁,开其后《元和郡县志》与《太平寰宇记》的先河。唐朝张守节编撰《史记正义》及《通典》《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著作,也多引用《括地志》。此书宋代之后失传,现存版本为清代嘉庆年间孙星衍由各种唐宋所引辑出八卷,编于《岱南阁丛书》中,后陈其荣及民国曹元忠又从其他典籍从补辑部分条目,经过近代贺次君再次补辑数十卷,编撰成《括地志辑校》四卷,今存残篇不足原书的十之一二。
文集
李泰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今已失传。《全唐文》现存其文章一篇,为《请释法恭为戒师书》。
个人评价
后晋刘昫等人在撰写《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认为,太宗诸多子嗣中,李泰与李恪是最贤能的,因为才华横溢、聪明颖悟才会被长孙无忌所忌惮。
李世民李世民认为李泰文章非常有文采,是才华横溢的人才,他的心中十分挂念李泰,因为江山社稷的缘故,才会采用迁徙外地的两全之策。
唐朝史学家吴兢在编撰《贞观政要》中认为,李泰聪敏绝伦,因此太宗李世民才会特别宠爱他;而李泰也是因为其才华出众才会被太宗李世民看重。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曾写诗称赞李泰“崇师问道”的行为,他称赞道“魏王拜师,首问忠孝,立身成名,性功至教。为善存心,东平宜效,事亲事君,咸得其要。”
典故轶事
尊师问道
宰相王珪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被李世民李世民任命为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李泰求见王珪时,以师徒之礼拜见,并向王求教忠孝之道。王珪认为皇帝是魏王的君主,侍奉君主要忠心耿耿;皇帝也是魏王的父亲,侍奉父亲要孝顺;尽忠尽孝,可以让魏王安身立命,也可以让魏王成就功名。魏王李泰再次询问改如何学习忠孝之道,王珪举例东汉东平王刘苍的例子,认为刘苍说的做善事、行善道最快乐,希望魏王能够效仿。太宗李世民非常认可王珪,还告诫魏王李泰,让他对待王珪就应该向对待他一样。王珪去世后,李世民李世民亲自下令魏王李泰亲率百官前去哀悼。
伊阙佛龛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太宗李世民非常悲伤,其次子魏王李泰花费巨资为母亲长孙皇后在龙门山上开凿石窟造像,为加快进程,选取北魏皇室未完工的宾阳南洞继续动工,雕刻出主佛、弟子以及胁侍菩萨像,工程完工后,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家褚遂良手写,镌刻而成赞美长孙皇后“懿德”的石碑,通高4.99米,碑身高2.65米、宽1.90米,这便是伊阙佛龛之碑。此碑被誉为初唐书法的代表,也是古代石窟寺中最大的摩崖碑刻。
个人争议
排序争议
新旧《唐书》中记载,李泰为李世民李世民的第四子,但根据出土的李泰的墓志铭,上面明确记载李泰为“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墓志铭的记载与新旧《唐书》有所差别,原因便与史书记载的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李宽李宽,因其出继于叔父李智云,所以在唐初应不计入太宗之子行列,故而李泰在墓志铭上记载为“太宗第三子”,新旧《唐书》编撰于唐朝灭亡之后,是后世按照事实排行的结果。
出生日期及年龄争议
湖北十堰市博物馆研究员刘志军认为,根据新旧《旧唐书》的记载,李泰去世时为李治李治时期的“永徽三年(652年)”,终年三十五岁,那么李泰出生于618年,即武德元年;但李泰墓志铭记载其去世于永徽三年,终年为33岁,按照出土“李泰墓志铭”记载,李泰是出生于武德三年(620年)的。据《旧唐书·李承乾传》记载,“李承乾为李世民长子,出生于承乾殿”以及“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这些记载说明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即619年,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比嫡次子李泰小一岁,这应该为新旧《唐书》错误记载的结果。如果以“李泰墓志铭”为准,李泰去世时33岁,李承乾与李泰同父同母,那么李泰出生于620年更加合理。
此外,唐史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黄永年认为,新旧《旧唐书》李泰去世时35岁是正确的,李泰应该是去世于永徽五年,史书将李泰去世时间错误记载为“永徽三年”的结果。
个人关系
相关墓葬
1975年考古学家于郧县砖瓦厂发掘出“李泰之墓”,连同1973年发掘的“李泰之子李欣之墓”和1985年发掘的“赵允让李泰之妻阎婉”及“李泰次子李徽之墓”,根据墓志铭去看,这里埋葬着第一代濮王李泰、李泰之妻阎婉、第二代濮王李欣及李泰次子新安郡王,是以李泰为首的唐朝皇室家族墓葬群,也是唯一唐朝长安之外的家族墓葬群。
李泰家族墓地现位于郧县城关镇菜园村,距离郧县城东1公里处的捶河西岸;整个墓地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600米。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的金狮子、银凤冠、唐三彩、龙首铜像杯等文物,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李泰家族墓葬的出土,填补了新旧《旧唐书》的一些错误,以及李泰妻子及后代的信息。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河南文物之窗》--伊阙佛龛之碑-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23-04-21
武则天 (1984).豆瓣电影.2023-04-19
唐太宗李世民 (1994).豆瓣电影.2023-04-19
武则天 (1995).豆瓣电影.2023-04-19
大唐情史 (2002).豆瓣电影.2023-04-19
贞观之治 (2006).豆瓣电影.2023-04-19
贞观长歌 (2007).豆瓣电影.2023-04-19
武媚娘传奇 (2014).豆瓣电影.2023-04-19
隋唐英雄3 (2014).豆瓣电影.2023-04-19
隋唐英雄4 (2014).豆瓣电影.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