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
上阳宫,唐宫名,位于洛阳市城区,东靠宫城,南临洛水,西拒谷水,北达禁苑。其遗址位置在水泥制品厂一带,建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这是一处坐西朝东的园林建筑,依地势可分为六大组团,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其中,上阳宫正殿为观风殿,正门为提象门;东、西上阳宫以谷水为界,上架虹桥,以通往来。
李治晚年长居上阳宫,武则天也常在这里理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代女皇退位,还政李唐,之后便迁居上阳宫。最后,她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享年82岁。李隆基登基后,居洛期间也常住在上阳宫。他除了在上阳宫处理朝政、大宴群臣,还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宫女。杨贵妃专宠后,后宫之人无复进幸,有美色者辄置别宫,上阳宫是其一处。杜牧《洛阳秋夕》:“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上阳宫。”开元年间,李豫在上阳宫出生。吐蕃使者等前来朝贡时,唐玄宗曾下令将珍奇贡品列于提象门外,让众人欣赏。
上阳宫于1989年开始发掘。已发掘部分有砖石砌壁的水池,池底铺卵石,池岸垒砌太湖石,岸边有立栏杆的柱洞,沿池建有廊房,其池曲屈,在西端通向水渠的尽头建有水。据记载,上阳宫内殿堂楼阁鳞次柿比,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既是封建帝王游乐颐养之所,又是接见使臣、处理政务的要地,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常于此听政。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主要为建筑构件,包括琉璃瓦及莲花纹瓦当、菊花纹铺地方砖、镂孔铜饰等。水池淤土中出土有一件首,以整块青石精雕而成,形神兼备,是唐朝石雕中的精品。2013年6月,作为洛浦公园整体提升改造项目的重要内容,上阳宫文化园项目破土动工。复原后的上阳宫位于洛浦公园彩虹桥东、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会处,占地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洛阳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点项目,是集宫廷演艺、宫廷美食、宫廷娱乐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
历史沿革
宫殿简介
上阳宫是一处大型建筑群,除地形地势占据优势外,这里的宫殿建筑还以繁华著称。宫殿建筑达数十处之多,宫之正殿名观风殿,武则天还政以后即居此殿。仙居殿,武后崩于此殿。
除宫殿建筑外,门阙、台阁、亭观极尽豪奢,韦弘机建成后,曾因太过华丽,受到弹劾免职。
唐朝吟诵上阳宫的诗词不胜枚举,白居易作《白发上阳人》,元稹亦写有《上阳白发人》。王建《上阳宫》诗云:"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娘娘传,九天未胜此中游。"唐王建《行宫词》:“上阳宫到蓬莱殿,行宫巖遥相见。”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上阳宫的美,武则天留恋此宫,终老于此。
李治兴建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登洛水高岸,延眺良久,叹其美,于是诏令司农卿韦弘机于此地营造高馆,建成后移驾于此,又下令列岸修廊,连亘一里。建成后,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对侍御史狄仁杰说:“自古以来天子的陂池台榭,都在深宫禁城,不欲百姓看到,恐伤其心。而今列岸修廊,横亘王城之外,万方朝,无不睹之。难道是体恤君王吗?”韦弘机说:“天下有道,百官奉行自己的职守,作为辅佐的人,就考虑诤言进谏之事。我是府藏大臣,奉行职守罢了。”狄仁杰非之,不久被弹劾免官。
建设中的上阳宫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李治车驾入洛,便移驾于上阳宫。上阳宫建成以后,以其雅致甚得帝王之心,凡帝王御东者,常居此宫。史载唐高宗晚年即常居此宫听政。这位体弱多病、笃信道教的皇帝,不但亲赴嵩山求道,甚至还亲迎嵩山全真道人潘子真布道于上阳宫,“天子侧席斋宫,虚襟宣室”。
武周之治
垂拱年间,李旦、武则天曾于上阳宫中听政。武则天还常在上阳宫中宴群臣,《全唐文》即隶录宋之问《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相传武后游上阳宫,隔河遥见积善坊中其母荣国夫人宅及太原寺,心常凄感,后下令移寺于城东积德坊。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李湛留宿于此守卫。二月,李显率领百官到上阳宫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从此每十日一去上阳宫。戊申,唐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为武则天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卢怀慎告诫中宗不要效仿刘知远的行事方式,谏言将武则天接到内朝奉养。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开元盛世
李隆基经常在上阳宫处理朝政和举行宴会,还曾有十日一朝于上阳西宫之惯例,为此,卢怀慎曾上《谏十日一朝西宫表》,称紫微城应天门到上阳宫提象门之间道路狭窄,“骑不得成列,车不得方轨”,如此累进累出,有碍皇上威严,认为还是多在紫微城中听政为好。
开元年间,元宵节,唐玄宗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置宫廷火炬。从禁中到外殿,都燃起蜡烛,连绵不绝。当时有个工匠名叫毛顺,巧思结创,用彩色缯帛制出灯楼30间,高150尺,悬挂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又用灯做成龙凤、虎豹腾跃的样子,似乎不像人力所为。
开元五年,李隆基第九子悼王李一于上阳宫。唐玄宗将其葬在城南龙门东岑,欲在宫中举目而见。
开元十年,唐玄宗御洛城门试文章及第人,命苏晋、陈希烈于上阳宫化城院考。
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李豫出生于上阳宫。
开元二十年,夏,四月,唐玄宗宴百官于上阳宫东洲,君臣同乐。
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朝贡当地特产金银器玩数百件,造型奇特。唐玄宗下令将其列于上阳宫提象门外,向百官展示。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洛水泛涨,毁天津桥及上阳官仗舍。
衰落时期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八日,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十二月十三日,叛军攻克洛阳市,居住在上阳宫的梅妃死于乱军之中。安史之乱中,洛阳沦陷,城郭损毁严重,上阳宫亦难逃厄运。元镇诗“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当年上阳宫附近唐军与叛军曾有过激战。《新唐书·封常清传》载:安禄山进犯洛阳,常清自郭城上东门节节败退,叛军四面鼓噪而入,杀掠人吏,常清最后自提象门退入上阳宫,并砍倒宫内树林以作疑兵之计。后来,郭子仪克复洛阳,于西上阳宫金华门外获信宝”。
安史之乱后,东都洛阳目满疮,唐朝皇帝将幸洛都,郭子仪上《请车驾还京奏》:“咸谓皇帝已有成命,将幸洛都。臣熟思其端,未见其利。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中间内,不满千户;井邑棒棘,豺狼所啤。”劝皇帝收回成命,返回长安。于是,朝廷政治重心回到西京长安,上阳宫与东都洛阳的地位日渐低落。洛阳城的境况已如此,上阳宫的情形可想而知。
李适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上阳宫最终废弃。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序”言:开元间,杨玉环专宠,上阳宫一度成为她幽闭宫女的地方,而上阳宫,“贞元间尚存焉”。元颓系白居易生前好友,二人间常有诗作答谢,元亦有《上阳白发人》。其时上阳宫已空留残垣断壁,两位诗坛钜子只能在此凭吊古迹,空发幽思了。
干化元年(公元911年)八月戊辰,后梁太祖朱温幸故上阳宫。
地理环境
上阳宫在禁苑(神都苑)之东,宫城之西,东接皇城(太微城)之西南隅,南临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北连禁苑。
上阳宫傍城依水,地势开阔,地理环境十分优美。杨广令宇文恺筑东京汴梁(609年改称东都),以洛水贯都,为河汉之象。终隋唐两代,南洛河两岸,天津桥畔,是神都洛阳著名的览胜之地。从这里极目向西,座落在洛水北岸的上阳宫宛若人间仙境,诗人白居易在《洛川晴望赋》中想象当年上阳宫的繁华,不禁发出了“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建筑特色
宫苑范围
上阳宫范围,据《唐六典》记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营造,李治晚年当居此听政焉。……其西则有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以通往来。”
上阳宫和西上阳宫是唐洛阳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使唐东都洛阳城轴线东西两侧基本上达到平衡。这样看来,唐东都洛阳城的轴线并未偏在全城的西部,而是大体居中,与宫城的中轴线重合,成为全城真正的中轴线。
根据史料记载,对照洛阳市地形图,唐上阳宫的范围包括今洛河以北,纱厂路以南,涧河以东,西工体育场以西。由于这一带多被现代建筑所压,上阳宫的宫门、殿、楼、阁、台、观、堂、亭等尚不能确指其处。上阳宫遗址的具体建址并不明晰。据文献推测上阳宫大致约8平方公里。但尚未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具体面积无法确定。
建筑布局
上阳宫的宫苑建筑功能,是供唐王朝宫室后妃居住和朝廷及宫室人游赏、离居的地方,李治和武则天晚年在此处理朝政。因此,上阳宫的建筑,根据其功能要求,采取了组团式布局。根据《唐六典》记载,对照《永乐大典》中的上阳宫图,其各建筑组团,没有像朝宫那样,对称、行列布置,而是采用自由的、集锦式组团的布局,散置在上阳宫的园林空间之中。
上阳宫分为东西两宫,梅妃所居为上阳东宫,而西上阳宫在上阳东宫之西南,两宫夹谷水驾虹桥,以通往来。
东面二门,南曰提象门,是上阳宫正门。司农卿韦弘机测造,(一说司农少卿樊则造)。宫南门通苑内。安禄山入侵可以,封常清战败,从提象门入,倒树以碍之。北曰星门。门外有政事院。
南面二门,东曰仙洛门,开元二十年,李隆基宴百官于上阳宫东洲。西曰通仙门。并在苑内。开元十三年五月,妖贼刘定高夜犯通仙门。
北面一门,曰芬芳门。
西面二门,曰金华门。乾元元年,郭子仪于上阳西金华门外仗下获信宝。按金华当是上阳西门。
六大组团
从规划角度分析,分为六大组团。
(1)观风殿组团上阳宫观风殿
观风殿是上阳宫正殿,大殿坐西向东,李治居此听政,武则天还政后居此,包括观风门、浴日楼、丽景台、七宝阁、九洲亭和曜掌亭等。这组建筑,在皇城提象门外,距皇城最近,面东。其位置大体在西工八一路一带。
(2)化成院组团
包括仙居殿(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崩于上阳宫此殿,年八十二)、甘露殿双曜亭等。大体在今金谷园路以西,唐宫路以北,手表厂以东的方形地段内。
(3)麟趾殿组团
包括神和亭、洞之堂和××亭等,据《永乐大典》上阳宫图示(下同),大约在今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带。
(4)本院组团
上阳宫建筑布局
包括丽春殿、含莲亭、芙蓉亭、宜男亭。据图示,大体在今西工613研究所一带,南去南洛河,风景佳丽,临河有一里长的长廊。
(5)芬芳殿组团
在上阳宫西北的芬芳门内。包括宜春院、仙妤院、妃嫔院、冰井院、露菊亭和上清观等。按图示,大体在今西工西小屯村以北地段。
(6)上阳宫组团
据图,上阳宫西部有一方形宫园(小上阳宫)。《唐六典》关于上阳宫最后一段说得不清楚,《城坊考》也说“不知其处”,永乐图未标的一组建筑,可能指此小上阳宫内的组团建筑。玉京门为其东门(符合《六典》说的通仙门之“东北”),太极宫玄武门遗址为其北门。若此,小上阳宫内就有客省院、荫殿、翰林院、飞龙厩等建筑组团。大体在今王城公园、六建公司一带。
注:通仙门内的甘汤院也是一个组团。
上述各殿、院应是一个建筑组团的主体建筑,相应还有附体建筑,方能满足嫔妃居住或游赏或朝廷离居生活之功能。这种组团式自由布局的离宫建设,既有着前朝隋十六院的遗风的继承,也有根据其时其地的条件重新规划,阐发着其时人的创造才能。隋十六院“永乐”图示,还呈现着行列的简单化迹象,而上阳宫的“永乐”图示,则完全是自由布局。自由布局所显示的自然性更强,择地更得体于自然。
建筑形制
从上阳宫的建筑命名:宫、院、殿、堂、亭、台、观、厩(马厩)等来看,是离宫园林属性。对于建筑形制,史料缺乏记载,考古发现的上阳石蟾蜍水口、琉璃瓦当等,反映着其建筑的雕饰精丽,其雕梁画栋之精丽,无疑比水口瓦当更显重要。而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则描写了其景象的华贵。这里附上相关的精彩片段。
白居易《洛川晴望赋》:“……三川浩浩以奔流,双阙峨峨而屹立。飞梁径度,讶残红之示消;翠瓦光凝,惊宿雨之犹湿。……山水隐映,花气冥。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
贾登《上阳宫赋》:“天子卜,惟洛食受于河图,开上阳别馆。取大壮之规模,尔其则以三象;启云构而承天,擎露盘而洗日。俯驰道而将半,临御沟而对出。凝海上之仙家,似河边之织室。……既其避暑,亦以迎春。……闭门户而藏春,掩金台而罢曙。见芳草之空积,看桂花之独著。……”
李赓《东都赋》:“……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标图,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
从诗赋的拂光掠影描写,知道上阳宫的建筑高大宏丽,“启云构而承天”,“屹楼台而镇空”主要建筑是绿瓦红柱,“翠瓦光凝”“鸯瓦鳞翠”“丹粉多状”琉璃瓦,红油漆殿柱。
唐李昭道的《洛阳楼》图和唐佚名画的洛阳《宫苑图》横幅,其中有亭、廊、折线形桥。楼阁多为两层,重檐,八角或六角平面,彼此相接,纵横交错,自由布局。又有高台重楼,建筑屋顶形式有歇山、悬山、攒尖,亭也多重檐。这些唐画应是唐上阳宫建筑的艺术反映。
水系方位
唐·王建诗:“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萧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说明上阳宫是水景园,依地势应是涧水引入宫中,再出宫入洛河。“宫苑图”画亦水流环绕。上阳宫“水景园”
花木配置
“上阳花木不曾秋”说明上阳宫内常青的松柏多,又有南方的桂、橙之类阔叶长青树。《元河南志》说北亭院“内有竹木森翠”,元稹《上阳白发人》中说:“上阳花草青营地”,“秋池暗度风和气”,以及唐人“宫苑图”画,均苍松满苑。
唐上阳宫比隋西苑十六苑规模略小,仍是水域丰盈的水景园,建筑比隋西苑豪华,李治、武则天居之观风殿、仙居殿等规制等级更高,绿化尤好,常青之松、柏、竹尤多。
社会功能
封建王朝的皇帝实行多妃制,唐王朝的皇帝妻妾之多,亦为登峰造极。史书记载,后宫人数最多的是风流天子李隆基。
白居易《长恨歌》中说他“后宫佳丽三千人”。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说:“先帝侍女八千人”。
《旧唐书》中的宦官传中说:开元、天宝时期,长安、洛阳市各地的宫人总数超过了四万。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世界史上也难有与比。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开元中,后宫繁多,侍御寝者难于取舍,为彩局儿而定之。”即太监“集宫嫔用子掷,最胜一人乃得专夜。”这只是近侍者所有的待遇,而行宫中的绝大多数宫女,却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直到李隆基死去,一生处于“寥落古行宫”,“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洛阳上阳宫是皇帝东都第二大皇宫,其实际的社会功能是皇帝的“美女库”。
封建社会中正直的儒家士大夫们,如白居易和元稹,曾就宫女的社会问题上疏“请放宫女”,他们并以文学形式揭露这一不平的社会现象。元稹《上阳白发人》中说:“……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常看提象门,终身不见门前事。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鼻。……”
《乐府诗集》卷九六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题解曰:“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无复进幸。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这里把上阳宫作为“美人库”的功能亦说的明白。
忆昔吞悲别族亲,扶入车中不叫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巢王妃遥侧目。?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灯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凄老休?。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de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文化活动
宫名考义
“上阳”一词谓天上的阳气。出自《汉书·五行志上》:“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
相关诗词
唐·宗楚客《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紫庭金凤阙,丹禁玉鸡川。似立蓬瀛上,疑游昆阆前。”
唐·刘沧《秋月望上阳宫》”青山空出禁城日,黄叶自飞宫树霜。御路几年香辇去,天津终日水声长。“
唐·刘长卿《上阳宫望幸》:“玉辇西巡久未还,春光犹入上阳间。深花寂寂宫城闭,细草青青御路闲。”
唐·宋之问《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旧渥宸御,慈恩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唐·王建《上阳宫》:“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唐·白居易《洛川晴望赋》:“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
唐·罗邺《上阳宫》:“春半上阳花满楼,太平天子昔巡游。千门虽对嵩山在,一笑还随南洛河流。”
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李隆基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唐·鲍溶《上阳宫月》:“水北宫城夜严,宫西新月影纤纤。”
唐·吴融《上阳宫辞》:“单影可堪明月照,红颜无奈落花催。谁能赋得长门事,不惜千金奉酒杯。”
唐·徐夤《上阳宫词》:“点点苔钱上玉,日斜空望六龙西。妆台尘暗青鸾掩,宫树月明黄鸟啼。庭草可怜分雨露,君恩深恨隔云泥。银蟾借与金波路,得入重轮伴羿妻。”
轶事典故
长宜子孙
《太平御览·居处部·卷一》:”上元中,韦弘机充使所造。列岸修廊连亘,掘地,得铜器似盆而浅,中有隐起双鲤之状,鱼间有四篆字曰:"长宜子孙"。时人以为李氏再兴之符。“
上阳宫的建造中,韦弘机在上阳宫挖掘地基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古发现。他从地里边挖出一个铜盆,纹饰很特别,有两条鲤鱼,中间有4个篆体字,上面写着“长宜子孙”。结果后来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而她的武周王朝在她去世前就已经终结了,李唐复国了。因此,时人认为韦弘机挖出来这个是一个预兆,预示着唐朝再兴。由于盆里面是两条鲤鱼,鲤就是李唐,“长宜子孙”就是李唐的子孙将再兴的意思。
实际上,于赓哲认为唐人就有点少见多怪。那个年代没有系统的考古学,如果有像现在发达的考古学,会发现这种盆叫做铜洗,从先秦一直到秦汉,这种铜洗经常有,尤其在汉代铜洗上面经常有鲤鱼的图案,也会有篆体字写的“长宜子孙”、“益子孙”等字样,因此当年韦弘机只不过是偶然做了一次考古,挖出来了一个汉代的铜洗而已。(纪录片《武皇:我的后半生》之伴游篇:上阳宫-辉煌和没落5分30秒-7分30秒)
凤栖梧桐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群臣进言:“有不死鸟从明堂飞入上阳宫,落在左台梧桐树上。”武则天急忙率众观看,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的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有句话叫做“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飞来而且栖息在上阳宫的梧桐树上。是吉兆。凤凰也就象征武则天,群臣便给她祝贺,武则天也庆祝了一番。(纪录片《武皇:我的后半生》之伴游篇:上阳宫-辉煌和没落8分17秒-9分00秒)
红叶题诗
上阳宫是唐王朝宫女的“幽禁所”。故发生了上阳宫女用题诗红叶,抛于宫中流水,寄怀幽情的故事。这里附上一些唐朝的红叶诗。
诗人徐凝写《上阳红叶》:“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
《全唐诗》十一函十册收录上阳宫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诗,题解:“天宝末,洛苑宫娥题诗梧叶,随御沟流出。顾况见之,亦题诗叶上,泛于波中。后十余日,于叶上又得诗一首。后闻于朝,遂得遣出。”
其诗为:“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人。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又题》:“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风取次行。”
又李适宫人凤儿《题花叶诗》:“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又李忱时宫人韩氏《题红叶》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遗址发掘
发掘历史
1989-1993年间,为配合西工区支建街住宅小区基建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唐朝园林遗址,发掘工作分两次进行,历时15天,共开探方13个,发掘总面积16486平方米。
2011年6月~2012年3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一房地产项目考古发掘中,在今七一北路西侧,清理出一处东西朝向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的南半部。2014年8月~11月,又在配合九州宾馆(原市委招待所)改扩建项目基建考古发掘中,清理出该大型建筑基址的北半部6。该大型建筑基址由整齐排列的墩组成,东侧磉墩的东沿,东距七一北路西侧道沿9米,距隋唐城西城墙134米,北侧磉墩的北沿,北距凯旋东路南侧道沿80米:建筑基址的东南角,东距隋唐城皇城西南城角133米。该建筑基址的地理位置与文献中唐东都上阳宫的地望相符。
发掘成果
遗址发掘中暂没发现有关建筑物名称及年代的文字资料。这次清理的园林遗址位居隋唐洛阳城皇城西南,北距皇城南墙40米,东距皇城右掖门约250米,南临古洛河,与文献中唐东都上阳宫的地望基本相符。据《唐六典》卷之七“尚书工部”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元河南志》等文献亦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该园林遗址应属唐东都上阳宫内的一处建筑。
从这次发掘的情况来看,该园林遗址布局谨严,构思精巧,廊房水榭,错落有致,山石池水,自然成趣,充分体现了唐朝高超的造园艺术。遗址出土的大量黄、绿琉璃瓦和精巧玲珑的铜制建筑构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上阳宫建筑是何等奢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池淤土中出土的一件璃首,用整块青石精雕而成,龙首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可谓唐代石雕中的精品。上阳宫
此次发掘的园林遗址仅是唐东都上阳宫内一个极小的局部。由于遗址周围已被现代建筑覆盖,发掘面积极其有限,所以该园林遗址究竟属于上阳宫内哪座建筑,它的全貌如何,尚待以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来解决。
考古发掘出来的上阳宫园林遗址有廊.房、水榭基址,这与文献中“列岸修廊”的记载相符。而遗址出土的大量黄绿琉璃瓦足以证明前引唐人诗赋中“鸯瓦鳞翠"、“翠瓦光凝"的描述并非溢美之辞。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唐朝建筑屋顶使用琉璃瓦多为“剪边式”,即屋顶瓦面主要铺灰瓦,而在屋脊、瓦檐等部位用琉璃瓦。从这次上阳宫园林遗址的发掘来看,廊房基址附近出土的瓦片既有琉璃瓦,也有灰瓦,应属所谓的“剪边式”琉璃屋顶:引人注目的是.水榭基址附近出土的瓦片为清一色琉璃,没有灰瓦,由此可见.在唐朝皇家庭院建筑中,亭榭等小型建筑的屋顶可能出现了全部使用琉璃瓦的作法。当时宫殿建筑使用琉璃瓦的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以洛阳市为例,宫城、皇城以及隔城中的九洲池遗址都曾出土过不少琉璃瓦。
发掘中清理出磉墩50余个,磉墩长、宽均为2.1米。南北方向磉墩共13排,长约70米。磉墩边与边间距3.7、中心间距5.7米。因建筑西部超出发掘区,且有障碍物占压未清理到边,东西方向仅清理出磉墩8排、长26米,磉墩边与边间距1.9、中心间距3.9米。其中,北部的7排与中部的4排(第7排与第8排)间距8.5米。中间4排与南部2排(南数第2排与第1排)间距7.3米。根据磉墩南北间距略有差异的情况推测可能存在南、中.北3组建筑。此外,还清理出唐代瓷胎质三彩盘、海兽葡萄纹铜镜碎块、莲花瓦当.简瓦、板瓦等遗物。
旅游信息
建筑
2013年8月洛阳市在上阳宫遗址一带建设了上阳宫文化园,由于考古资料欠缺,园内建筑并未完全遵照遗址而建,是一座仿唐文化主题公园。
位置
上阳宫文化园位于洛浦公园彩虹桥东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会处。
交通
10/K10路、20/K20路、82路、84路、62路、75/K75路。
参考资料
上阳宫:皇家园林多奢华 历览兴衰几春秋.洛阳日报.2024-02-03
ÂåÑôÉÏÑô¹¬ÎÄ»¯Ô°Ô¤¼Æ½ñÄêʮһÆÚ¼äÕûÌå¶ÔÍ⿪·Å.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2-03
西工名片.西工区人民政府.2024-02-03
洛阳上阳宫文化园主体工程完工.news.lyd.com.cn.2017-02-07
梅妃死于上阳宫,杨贵妃国色天香化作神.洛阳网.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