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约公元726年—约公元787年),字文房,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并称为“钱刘”。

刘长卿约在十四年(公元726年)出生,长期在洛阳市生活,他少有才名,曾多次参加科举应试,在士子中颇有声望。早年曾在读书,但屡试不第。刘长卿进士及第后任苏州长洲县尉,后来由代理苏州海盐令。二年(公元759年),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离开前往洪州等待命令,期间写诗作如《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赴南巴书情寄故人》《长沙过贾谊宅》等。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刘长卿获赦北归,居住在,不久赴重推。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春,他奉命赴洪州(今江西南昌)待命,后得量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刘长卿辞官归隐,次年又出任鄂岳转运留后。元年(公元780年)春天,刘长卿被任命为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在蔡州期间,刘长卿创作了献给李希烈的诗作即《献淮宁季相公》与《观校猎上淮西相公》。六年(公元790年),刘长卿去世。

刘长卿仕途坎坷,宦海两遭迁,故于诗歌多写政治失意之感慨,也有反映社会动荡离乱之作。多借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抒发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言,自称为“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现存诗518首,其中代表作品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

刘长卿是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律诗篇成就斐然,被誉为“五言长城”。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以主观抒情的形式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艺术追求上,他进行了精深的探索,使五律更加精圆自然,更符合或具有律诗的特点。他成功地体现了时代风貌,并以此揭明了五律由盛唐通往中唐的轨迹。他以自己出色的实践昭示了五律的进一步发展,为五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学者方回评价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元代诗人评价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生性刚直,不惧权贵。

人物生平

艰难求宦

刘长卿约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出生,长期在洛阳生活。祖父名叫刘庆约,曾任考功郎中,但是到了父亲这一代家境有所没落,是以刘长卿发奋苦读以求功名。刘长卿曾在嵩山读书,但他于科举一途较为坎坷,多年屡试不第。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刘长卿写《平蕃曲》三首,此为集中最早之系年。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因家庭困窘,东游梁、宋等地求亲友资助,其在《睢阳赠李司仓》中写道:“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

为求功名,刘长卿曾多次到长安参加科举应试,其中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至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寓居长安应举。在这期间,他积极活动,给当时的“裴尹”上《小鸟篇上裴尹》以求举荐,其中有“岁月蹉飞不进,羽毛憔悴何人问”之句,抒发仕途无门的苦闷。

刘长卿在士子中颇有声望,一度成为国子监诸生的“朋头”,但可惜将近三年,终于“末路逢沙汰”,名落孙山,失意而归嵩阳(登封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主要以酬赠感遇和边塞为题材,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酬赠感遇之作如五古《送薛据宰涉县》七古《小鸟篇上裴尹》等,嗟伤不遇,感慨不平,边塞诗如五古《从军六首》七古《兵篇》等,真实地揭露了边塞战争。

贬官南巴

天宝年间,刘长卿登进士第,任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县尉至德二年(公元758年),刘长卿被任命为海盐县的代理县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刘长卿被解除了代理职务,不久后被诬陷并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他去了升州。此时唐王朝适逢前后,国家巨变,其诗作颇具现实主义风格,所作的五言排律《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今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承行营五十韵》叙写当时的社会动乱说:“万里兵锋接,三时羽檄惊。负恩殊鸟兽,流毒遍黎氓。”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春天离开苏州市前往洪州等待命令,住在馀干,写了很多诗。秋天离开馀干前往南巴的贬所。后来有人为他申诉,于是迁到南昌市(今江西南昌)待命,寓居余干县(今余干县)。在余干,刘长卿遇见流放夜郎被赦免归来的李白,作《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赠李白:“江上花催问礼人,都阳莺报越乡春。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背山送逐臣。”前两句指李白,后两句自况,对自己的境况伤感不已。贬谪南巴是刘长卿创作的转折点,赴南巴途中作《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赴南巴书情寄故人》《长沙过贾谊宅》《秒秋江亭有作》《桂阳西洲晚泊古桥村主人》等诗,内容多以嗟叹迁谪为主,慷慨之气渐弱,哀委之气渐增,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变少,感慨个人遭遇的成分变多,文体上长篇大制减少,近体短篇增加。

流寓江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刘长卿获赦北归,居住在江西余干,不久赴苏州市重推。第二年春奉命赴洪州(今江西南昌)待命,后得量移。不久,刘长卿加入了淮南幕府,担任殿中侍御史的职位,后来他被派往鄂州执行任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刘长卿离开了鄂州市,经过安陆、申州、穆陵等地返回扬州市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刘长卿从扬州前往京城,具体任职情况不详。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刘长卿离开了长安,前往鄂州,随后又回到了弋阳山居。

再贬睦州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刘长卿辞官归隐;不久又出任鄂岳转运留后,再次参加了淮南幕府的工作。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夏,刘长卿被调任为鄂岳判官。同年秋天,刘长卿奉命出使,与寄居此地的元结相会。次年,刘长卿离开潭州北归,途中写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打算扣留输送京师的钱粮,刘长卿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加以阻止,与吴仲孺结怨。随后吴仲孺诬陷刘长卿贪赃二十万贯,朝廷遣监察御史苗就推,仍贬为睦州

终老淮南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春天,刘长卿被任命为隋州刺史。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刘长卿担任隋州刺史一职期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心怀不臣之心。八月,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奉命讨伐梁崇义,最终导致梁崇义自杀。年底,李希烈返回蔡州,而此时李佐来接任隋州刺史一职,刘长卿跟随李希烈一同前往蔡州。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在蔡州期间,刘长卿创作了献给李希烈的诗作即《献淮宁季相公》与《观校猎上淮西相公》。然而,后来李希烈背叛了朝廷,刘长卿不得不离开蔡州前往扬州市。不久之后,刘长卿移居淮南,晚年定居淮南。贞元六年(790年),刘长卿在年内卒。葬地没有记载。

主要作品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现存诗518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长卿集》十卷。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李君纪刊本为现存最早之完本,有《刘随州文集》十一卷,凡诗十卷、文一卷,并外集一卷。后又有明正德十二年刻本《刘随州文集》十卷(删去文一卷),外集一卷,涵芬楼《四部从刊》据以影印;清光绪《畿辅丛书》本也由弘治本延续而来。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收诗509首,文11篇。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收诗517首,其中编年420首,文10篇。

创作特点

刘长卿为时代一位出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保留着盛唐的范式,一方面又最显著地体现出大历诗风的主要特征。他可以说是盛唐诗向大历诗过渡的桥梁,他的诗中清楚地显示出范式的演变。

时代特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刘长卿的诗歌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生活在盛唐到中唐衰败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巨大打击。连年征战使得武将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刘长卿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困惑,心理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他的诗歌也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表达愤激抗争的诗篇,它们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对遭受冤屈的愤怒和反抗,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刘长卿的诗歌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他亲身经历并真实地记录了大历时期频繁的战争、经济困境和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例如,“十年经转战,几处便芳菲。想见函关路,行人去亦稀”(《送友人西行》)这样的诗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破坏后的农村景象,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内经济状况的缩影,表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广大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情绪强烈

在刘长卿的诗歌当中强烈的情绪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在他的诗中,个人的情绪永远是表现中心,其他事物都处于从属地位。刘长卿所有诗中的“”(41例)和“愁”(59例)“怜”(60例)是出现频度最高的,给诗人的作品打上某种情感类型的烙印的词。刘长卿诗很典型地代表了大历时代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趣味,诗中常常流露着彷徨、衰老、独孤的情绪,并表现出关照自我、描摹物态、营造清空境界与幽隽韵致的创作倾向。除此之外,刘长卿更多的关注“小我”,关注诗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刘长卿诗歌中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实是少数,更多的是个人之愁,有诗人不得重用之愁,离别之愁,思乡之愁和孤独落寞之愁。刘长卿在如《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等诗歌中表达的怀才不遇思想,诗入用幽琴弹的古调、涧底晚开的、久战沙场的疲马作比,抒写个人不得志的牢骚与苦闷。可以说它代表了当时广大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呼声,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淡净洗炼

刘长卿善于运用淡净洗炼的笔触,创造出令人回味的诗境,艺术表现自然超脱,深婉不迫,毫无雕琢痕迹。历代诗评家对刘长卿的五律推崇备至,称赞他“语出独造,随意可人”“工于铸意,巧不伤雅”“言外有远神”、“格高妙”等等。在刘长卿之前,初盛唐诗人通过出色的创作实践将五律推向了极为成熟的境地。而刘长卿则承接盛唐,开启中唐,对五律创作进行了精细、细密的追求。他的诗歌多写贬谪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文笔简淡,意境幽远,形成了冲淡洗练的风格。他的诗调雅畅,善于炼饰,既表达了政治失意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离乱的现实。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冷漠寂寥的情感,常借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刘长卿擅长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大历诗歌中才定型的,刘长卿正是由盛唐范式过渡到大历范式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意境深远、情景相交的清词丽句,最有代表性的是《送灵澈上人》这首诗,其诗曰:“苍苍竹林寺,香查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其语言简练,意境悠远,情景相融,构成一幅十分精美的图画。

人物成就

刘长卿一生历经李隆基、肃宗、李豫、德宗四朝,是从盛唐到中唐名副其实的过渡者,他仍然保持着盛唐诗人关怀现实、开阔诗境的胸怀与气魄,相较其他大历诗人,诗歌之内容要更深、更广,诗歌之格局与气象要更宏大、更高远,诗作之成就自然也就高于一般大历诗人。刘长卿在五律诗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誉为“五言长城”。他创作的大量优秀的五律诗篇成为筑起这座“长城”的坚实基石。在唐诗五律的发展过程中,刘长卿的五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思想和情感上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以主观抒情的形式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展现了一代士人痛苦的经历和心灵的创伤。在艺术追求上,他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使五律更加精练自然,更符合或具有律诗的特点,成功地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并揭示了五律从盛唐到中唐的演变轨迹。他通过自己的出色实践展示了五律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盛唐时期普遍采用五古创作五律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五律进行更加精细、深入、细致的探索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刘长卿籍贯说法不一,主要分为两种。天宝姓氏学家林宝认为刘长卿是宣州区(今安徽宣城)人。元代学者辛文房认为刘长卿是河间市(今河北河间)人。今人杨世明认为刘长卿祖籍宣城市,家居洛阳市,郡望河间,卞孝萱、乔长阜认为刘长卿应是望河间(河北献县),籍贯宣城《安徽宣城)。

生卒年争议

刘长卿生卒年并无明确历史记载。《极玄集》记载:“733年(733年)进士”,把他看成是王维李白的同龄人,故《全唐诗》编者置之于王、李之间。但他的诗风迥非盛唐,而纯乎大历。故研究者多结合作品进行推断,众说纷纭,其生卒年学界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闻一多《唐诗大系》视其生年为李显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比杜甫还大三岁,约卒于李适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傅璇琮推断其生于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或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其卒年当在贞元二年到贞元五年(公元786年到公元791年)之间。储仲君认为刘长卿生年当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前后,卒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杨世明认为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前后,卒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蒋寅认为刘长卿很可能生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大致在贞元三年到贞元四年(公元787到公元788年)期间去世。

进士及第争议

关于刘长卿何时登第,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说法有下面几种:

唐朝姚合极玄集》记载,长卿733年(公元733年)进士。傅璇宗认为长卿在李隆基天宝中登第的可能性较大。至于具体在天宝那一年,就不可考知了。储仲君《刘长卿简表》认为:应在至德二年(公元),约三十二岁,应江东进士举,礼部侍郎李希言下进士及第。由崔涣选入仕,释褐苏州长洲县尉。”杨世明认为似长卿得第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春。”蒋寅认为刘长卿中进士应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胡可先认为刘长卿及进士第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或八载(公元749年)。胡可先教授据《王廉墓志》拓片题款,认为刘长卿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二月已经在陈留浚仪县尉任上。

下狱与摄海盐令之先后争议

刘长卿登第后先任长洲尉,此后因事入狱与代理海盐令先后顺序,学界也存在争议:学者储仲君认为是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春摄海盐令,不久因事下狱,议贬南巴尉,命至洪州待命。学者杨世明认为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冬,摄海盐县令。明年(乾元元年)罢摄官,未几受诬陷入狱。学者蒋寅认为刘长卿是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因故系狱,因十二月的大赦出狱,出狱后短暂代理海盐令,不久又被罢官。

人物评价

唐朝文学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评价刘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对他刚强不屈的性格和政治才干作了点评。同时又说:刘长卿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这是说他作诗上的有语义重复、敏于感受而拙于表现的毛病。

元代诗人辛文房评价: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生性刚直,不惧权贵,因此两遭贬谪,多有蒙冤,备受世人同情。

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评价: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清朝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价: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

清代学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更是推崇备至,以杜甫作比:杜甫之后,定当推为巨擘。

当代学者杨世明评价刘长卿:工于铸语,富于巧思,注意字句锤炼,显得秀雅有味。

当代学者袁行霈罗宗强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刘长卿的才智幷不很出众,思锐而才窄,敏于感受,拙于叙述,其诗十首以上语意即显重复,可在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却很大。他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

人物关系

祖父刘庆约,官至考功郎中。父母名字、事迹史书五记载。刘长卿有二子二女,女儿分别嫁给了李穆和崔真父,两个儿子出生较晚,史书无记载。其好友有唐代诗人张继李希烈等人。

参考资料

雨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中华网.2024-05-05

赠秦系征君.中华网.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