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潭州

潭州

潭州,是隋朝至明朝时期州治或府治长沙的古称。

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地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607),改潭州为长沙郡。

唐五代时期,潭州与长沙二名,曾多次交替使用;唐天宝元年(742年),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758年),复改为潭州;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长沙为楚国首都

介绍

一级行政单位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隋炀帝时废除潭州,另立一级行政单位长沙郡,但辖区缩小。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4年)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又称潭州行省。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市,不再称潭州行省。

二级行政单位

唐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十国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市,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

唐朝潭州行政区划

潭州,长沙,中都督府。开元户二万一千八百。乡六十九。元和户一万五千四百四十四。乡六十九。今为湖南省观察使理所。

管州七:潭州,郴州市永州市,连州,道县邵州。县三十四。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相川。下言长沙郡地者,皆禹贡荆州之域,楚之南境也。按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郡,地可万里,故曰长沙”。汉初以吴芮有功,封长沙王。至刘启,封其子发为王,因入朝,有诏诸王迭起舞,王但张α而已。帝怪而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益以武陵、桂阳二郡。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湖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潭州,取昭潭为名也,又置总管府大业中罢牧,置都尉府,三年罢为长沙郡。武德四年,又置潭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千六十里。南北五百七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四百四十五里。北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正南微东至衡州府四百六十里。北至岳州水路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宜春市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朗州四百里。东至洪州九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布十五匹。元和贡:丝布十五匹。

管县六:长沙市醴陵市,浏阳,益阳市湘乡市湘潭市

长沙县,紧。郭下。本汉临湘县,属长沙国。隋改为长沙县,属潭州。

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为名。

云母山,在县北九十里。列仙传“长沙云母,服之不朽”。

铜山,在县北一百里。楚铸铜处。

昭山,在县南七十里。临湘水,下有旋潭,甚深无底,州之得名因此也。

湘江,南自衡山县界流入于岳州湘阴县界。

故尉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孙权程普为长沙县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立此城。故陶关,在县西南五里。晋杜?据长沙郡反,陶侃讨之,因置此城。

贾谊宅,在县南四十步。

吴芮墓,在县北四里。

陶侃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陵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临湘市地。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是也。东汉置此县,属长沙郡,吴封顾雍为长沙侯,而家人不知是也。隋平陈,省入长沙市,武德四年复置。

浏阳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长沙国临湘县地,吴置浏阳,因县南浏阳水为名。隋平陈废,景龙二年复置。

益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旧县,属长沙国,在益水之阳,因名。隋平陈,属潭州。

氵资水,一名茱萸江,南自邵州流入,经县南三十步。县西有关羽濑,南对甘宁故垒,昔羽屯兵水北,孙权鲁肃、甘宁拒于此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必不敢渡,渡则成擒也。”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

益水,出县东南益山,东北流入氵资江

关羽故垒,在县西十五里。

湘乡市,紧。西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也,东汉立为县,属零陵郡。自吴至陈并属衡阳郡。隋省入衡山县,武德四年复置。

石鱼山,其石色若云母,开发一重,石若鱼形刻画,烧之作鱼膏臭。在县西一十五里。

龙山,有钟乳石穴,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涟水,在县南四十五里。煮水一石,得盐五升。

湘潭县,紧。东北至州一百四里,陆路一百二十里。本汉湘南县地,吴分立衡阳县司马衷更中衡山,历代并属衡阳郡,隋文属潭州。天宝八年改名湘潭。

涓湖,溉良田二百余顷,县西七十里。

湘江,经县理东。

参考资料

从铜官窑陶瓷文字考问历史.湖南日报.202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