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项脊生,又号震川,学者称“震川先生”,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市(今江苏省昆山市)人。中国明代散文家、官员,著名古文家。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落魄世家,幼年因早慧而闻名四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归有光补为学官弟子,次年参加苏州府试,取得秀才资格。二十岁的时候熟读六经,三史,八大家之文。在之后多年参加乡试,连连落第榜上无名。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中举,其后二十年,八次会试不得中进士。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移居嘉定区(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二十余年,读书讲学,生徒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始中三甲进士,授长兴县知县。隆庆朱载坖朱载坖二年(公元1568年),归有光因得罪豪门与上官姓,而被调任顺德府(今)任通判,管理四年(公元1570年),归有光到和顺天府朝贺万寿节,得到推荐,明穆宗下诏,升任其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不久被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因劳累过度而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推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唐宋派”的代表性作家明代,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世人称赞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论》《易经渊旨》等。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归太仆像赞》评价归有光说:归有光的文章,千载有之,继韩、欧阳。诉说自己与归有光的志向不同,到很久之后才伤感起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归有光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市(今江苏省昆山市)。归有光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孝经》,八岁的时候,归有光的母亲去世,九岁能成文章,十岁的时候写出了《乞论》,十四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归有光补为学官弟子,次年参加苏州府试,取得秀才资格。

科举受挫

二十岁的时候熟读六经,三史,八大家之文。在之后多年,五上南京参加乡试,连连落第,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第六次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同年冬天,归有光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名落孙山。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归有光移居到嘉定(今上海)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准备应试,一边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当时的归有光已是名满江南,四方的学子纷纷前来听课,多的时候人数达到百人。读书,讲学,谈道让归有光的名声远播,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545-1546年)连年大旱,归有光有感而发著书《三吴水利录》四卷。后来,海瑞巡抚应天十生,发现了这本书,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用了归有光的许多建议。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率兵攻打昆山市。归有光目睹这场战役,饱尝战乱的痛苦,对于受灾受难的百姓深感同情。先后撰写了《备倭事略》《御倭议》《论御倭书》《上总制书》《昆山县抗倭始末书》讲述了抗倭斗争的经过,并提出了备倭的主张。

一身傲骨

明朝中期的时候,科举舞弊之风高涨。归有光多次会试都不中,当时的主考官张治有意提携,但归有光就是不为所动。在朱载坖未登基的时侯,他身边一个极受宠幸的宦官,听闻归有光的大名,想让自己的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好几次派人请归有光进京,都被归有光拒绝。在明穆宗登基后,宦官的权势更大,归有光直接于其拒绝来往。

而在文坛上,归有光一个乡间儒生,敢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来官至刑部尚书,已成为文坛领袖的王世贞叫板。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两人一度发生争论,直至王世贞晚年才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

晚年入仕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已经六十岁的归有光第九次参加南京会试,这次他终于中了个三甲。因其是三甲进士,不能授馆职,只能外派授长兴知县。次年,归有光携费儒人到长兴上任,其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归有光熟读《史记》,一心以两汉循吏为榜样,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官婉儿的命令要是不便实施就放置不办。归有光在当知县的两年时间里,深受百姓爱戴,但是他的清廉也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

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姓,而被调任顺德府(今邢台市)通判,管理马政。对于这一明升暗降,归有光大为不满,连上两疏要求辞官,都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虽然不满被调任通判,但在上任后也是兢兢业业。归有光在任上的时候,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遗憾逝世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和顺天府朝贺万寿节,得到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朱载坖下诏,升任其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暮年得到重视,十分高兴,敕房任职仅一年,便因劳累过度而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邮电局附近)。

主要影响

文学成就

倡变文风

这里主要肯定了有光在文学领域的两点功绩。一是他身体力行,恢复了曾经丧失了的《史记》的文言文传统:二是与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史记》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成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创作典范,而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实是刻意仿古、剽窃齐梁以来浮饰雕琢之风,违背了唐宋散文所继承的《史记》散文传统。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有光在《与沈敬甫》小简中指出了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摹拟剽窃的恶劣倾向。王世贞在晚年的时候放弃自己的文学主张,而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其主要原因是归有光等人在恢复《史记》和唐宋文言文传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散文特色

其艺术特色是:

一:善于选材。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

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寒花葬志》捕捉人物的性格,心理的变化。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女二二志》等,均未超过千字。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入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

水利贡献

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反对排泄太湖水。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收藏书籍

归有光的父亲在成化初年,修建书室在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到归有光的时候又多加四处打听收藏。归有光的夫人王氏,也是很喜欢收集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没有其它的嗜好,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轶事典故

祥瑞之人

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归家大院里一道七色彩虹出现,直冲蓝天。上了年级的老者纷纷议论,有人说是祥瑞之兆,有人说是灶神显灵。就在这个时候,归家婴儿啼哭,有小孩降生。小孩的母亲对婆婆说:这个孩子不同寻常,怀胎十月,家里常见异常。春天的时候家里园圃的花开重蕊,夏季的时候中庭中有丹顶鹤跳舞。刚才窗外彩虹万道,祥瑞出现。我看,就给孩子取名‘有光’吧。这便是归有光名字的由来。

为民祈雨

归有光在长兴当县官的时候,有一年四月和五月连续没有下雨,百姓心里非常着急,当地百姓想去黑龙湫祈雨,只是去黑龙湫都是山路,且山势险峻,不易攀登。归有光知道后,决定亲自上山祈雨,以向上天表示诚意。此时正值六月天气炎热的时候,归有光徒步三四十里路,顶着烈日不停向上攀登。当归有光在城隍庙祈福完,刚刚走出庙门,天色就突然变了,一时间大雨如注,百姓高呼以为是城隍庙之神的恩赐。

为张贞伸冤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安亭镇女子张贞遭到恶少胡岩的侮辱,张贞不从,并驱赶走胡岩。第二天的时候,胡岩带人来将张贞凌辱直到死,并且在张贞死后点火烧掉其尸身。在这之后胡岩四处贿赂周边的人,反而诬告张贞。张贞的父亲胆小收到胡岩的好处,不上报官府。归有光知道此事后,联合全县的学子,以大义告知县令。县令下令逮捕胡岩,为张贞伸冤。

个人作品

归有光一生的著作品类众多,涉及到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只要的成就还是在散文创作上。在归有光死后,儿子子宁曾经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动,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归有光的遗文,仔细加以校对,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

人物评价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桐城派梳理文统、上溯"唐宋八大家"承上启下的中间人物,他的古文创作布局新颖,在古文写作中描写日常生活并杂以小说的笔法,拓宽了古文的题材;写作风格古朴简雅、情感真挚、生动感人;在文论方面提出"文必有法",重道而不轻文,重视文章的章法技巧、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桐城派在接受归有光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同时,对其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有所批评。梳理桐城派对归有光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接受和批评,有助于我们了解桐城派对归有光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史书评价

在《归太仆赞》中评价归有光:先生于文言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庐陵郡欧阳修)。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又作赞道: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东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归公墓志铭》中评价归有光:秦、汉以来,作者百家。譬诸草木,大小毕华。或春以荣,或秋以葩。时则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经为质。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叹,皆谐。匪匪,肴有。造次之间,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请观其书。

《列朝诗集·震川先生小传》中评价归有光: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欧阳修)、曾(),)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又在《题归太仆文集》中称赞道:如熙甫之《李罗村行状》《赵汝渊墓志》虽韩、欧复生,何以过此。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于介甫、子繇,有过之无不及也。士生于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与两汉同流,不为俗学所灭,熙甫之功,岂不伟哉。

历代评价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评价归有光说: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吾郡,以远不测之旨,发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又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不相沿袭,文之超绝者也

晚清思想家林则徐曾在嘉定归有光祠题一联评价归有光:儒学并不是空洞的言谈,水利书中记载的成书,功在三江应该受到祭祀享受;经师偏偏晚年显达,专家论定,狂妄的像七子一样也会心服。对归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贡献和经学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归有光以儒术成就功业。

评价归有光说:归有光虽然后出,以自命,然力排李、何、王、李,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著名学者在《》中评价归有光:①唐有段文昌等扬六朝之颓波;亦与明有、归有光辈振八家之坠绪,仿佛差似。②虽以世贞之高名盛气;而有光拔帜易帜以屹自树立,开清桐城市之文,而妙出以徐。其文由欧阳修以几太史公;虽无雄直之气,驱迈之势,而独得史公之神韵。然有光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虚,声几欲下,亦有近俚而伤于繁者。特自何李崇茁轧之习,号为力追周秦;王李重扬其波,天下从风靡。而有光一切刮磨,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可不谓之特立独行之士乎哉。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震川先生归有光》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后世纪念

纪念馆

2018年9月震川小学(归有光纪念馆)建成并使用,在2023年10月23日震川小学被命名为昆山市第十六批社科普及基地。

遗迹

震川书院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为纪念归有光,当时的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震川书院,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竣工。书院占地11.7亩,书院与古刹菩提寺相连,南有和尚浜溪流,对岸为大熊墙,缀以绿树翠蔓,清净异常。东与因果树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书院门首镌刻“震川书院”四个篆字。

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源等人借书院原有经费,在原地开办震川小学堂。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办中学。现为安亭中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

墓葬

归有光墓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圆5亩多,墓有多冢,东冢为其高祖南隐公暨配俞姓之墓;西冢为归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孙归庄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门在东,乾隆六年(1741年)县令丁元正封筑后,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将墓门改建,篆额“归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浇成圆顶,并立“明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纪念归有光在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入城御倭的功绩。

参考资料

震川先生集(上下).豆瓣读书.2023-11-28

归有光全集.豆瓣.2023-11-28

震川小学(归有光纪念馆)成为全市“社科普及基地”.昆山日报.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