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一种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集传统音乐、歌舞于一体的大型音乐形式。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在音乐领域中,它代表一种大型套曲,集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四种风格各异的木卡姆流传,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因其规模庞大、结构完整而最具有代表性。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曲组成,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等。每套木卡姆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多个主旋律和变奏曲组成。伴奏乐器有沙塔尔、弹布尔热瓦普等。

十二木卡姆的起源可追溯到维吾尔族先民的游牧歌唱“博雅婉”,13世纪开始体系化发展,15世纪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关。阿曼尼莎罕王妃是木卡姆之母,她重新收集并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木卡姆乐曲,形成了十二木卡姆套曲,使其得以长久发展。

简介

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市、喀什、吐鲁番市哈密市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盖泽勒(双行诗)、民俗音乐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盖泽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现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所有参会的人员都为一部地方法规投了一票,使它成为全票通过的条例。

这部条例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是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一审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也是新疆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后的第二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以及我国专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省级地方单项立法的首例。

释义

音乐术语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古典 音乐。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姆”,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等几大类类别等,但就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含义及组成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卡迪尔汗、亚尔坎迪、阿曼尼萨汗(乃菲斯)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维莱克、恰尔、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亚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整理、规范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 今天的 《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西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汗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卡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县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古典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传统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一方面继续使其发扬光大。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移植的歌剧红灯记》,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还被拍成电影。21世纪初,自治区有了专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机构。用五线谱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历史来源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亚万”,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古典音乐组曲--木卡姆。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乐等联系起来。我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新疆(甚至延续到张骞及同伴们去过的西亚这一广大地区)的哈密市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 曲就已经存在了。而刘彻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但是,很明显汉语中的“摩诃兜勒”这个词并不是意译,而是音译的,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艾尔乃姆的故事》中所说的维多萨迦和他的五个徒弟的《玛卡--雅玛(maqa-jama)》乐曲中的玛卡一词有联系,还是“玛哈都尔(mahadur)--伟大的木卡姆”,这无疑关系到木卡姆的起源问题。但这幅文化史上久远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历史的车轮驶入10世纪之后,中亚地区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突厥人法拉比(870-950年);一个是塔吉克族阿维森纳(980-1037年);另一个是突厥人纳瓦伊(1441-1501年)。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喀拉汗王朝时代的音乐家法拉比,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五弦琵琶,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础上把阿拉伯音乐提高了十八调,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法拉比的学生,思想家伊本·西纳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到13世纪,阿塞拜疆的突厥人乌尔玛维首次把“木卡姆”一调作为十二古典音乐套曲体系提了出来。察合台汗国时的撒马尔罕突厥人纳瓦伊,在法拉比阿维森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走入了高潮。

阿曼尼沙汗

木卡姆之母

阿曼尼沙汗,木卡姆之母。

木卡姆是新疆喀什莎车县众多文化名片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当年,当一个美丽多才的王妃和木卡姆在莎车相遇时,木卡姆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在莎车,有着木卡姆早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开始传唱的说法。当时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和木卡姆的关联。“她作为穆斯林女性诗人,著有《精美的诗篇》这部语言极为优美、甜蜜的书。她还是一位书法家。在音乐方面她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除《精美的诗篇》外,她还著有《美丽的情操》,以及对妇女进行训诫的美学作品。她还写了一部关于诗歌、音乐、书法的书,名叫《心灵的协商》。这些著作都是第一流的。”这样优美的介绍,使笔者无法停止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穆斯林女性的追寻。

出生地

莎车县县城50公里的喀尔苏乡夏布鲁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

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是一位谈吐儒雅、多才多艺的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夏布鲁克的村民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拉失德汗沿着叶尔羌河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打猎,来到这个普通的村子时,突然听见一阵优美的弹拨尔声音。拉失德汗循着美妙的乐声来到一户打柴人家,才知道是樵夫的女儿阿曼尼莎正在弹奏。谈吐优雅的拉失德汗也吸引了那个姑娘,她拿出了几首自己写的诗向拉失德汗请教。如果说弹拨尔吸引的是拉失德汗的脚步,那么,这些优美的诗句和书法吸引的则是他的心灵。他对如此偏僻而贫穷的村子能有如此有才气的女子而感到怀疑,便提出让姑娘当场写诗。很快,少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真主啊,你的奴仆在怀疑地看我;今晚这屋里长出了刺,在逼着我!”于是,汗王不再仅仅被姑娘的美丽、淳朴和音乐天赋所吸引,她的诗歌才华更是让汗王当即做出了决定:带小他23岁的阿曼尼莎入宫。

阿曼尼莎汗进宫后,拉失德汗将叶尔羌汗国疆域内知名的乐师、诗人、歌手召集入宫,阿曼尼莎汗和宫廷首席乐师柯迪尔带领他们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木卡姆诸曲,首次形成规范化的木卡姆古典音乐套曲,共16部,后来又演变成十二木卡姆,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头,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实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铁木尔贡献

铁木尔·达瓦买提是十分珍爱、积极扶持、大力提倡、为弘扬维吾尔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维吾尔族的国家级领导人。在新疆境内的木卡姆艺术家、学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对维吾尔木卡姆的贡献,无不拍手称赞、衷心敬仰。

在新疆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的艺术之神,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他的回忆录《生命的历程》中写道:“我从年轻时代就酷爱十二木卡姆,把它视作自己的生命,为此我和诸位十二木卡姆专家、学者一起,为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

在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先后召开了三次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国外,还有不少外国知名学者。这几次会议,对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传播世界,中国学者、艺术家学习、了解、借鉴世界木卡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的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申遗成功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5年11月28日 在北京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登榜上。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中华瑰宝”、“丝路明珠”。

参考资料

..2023-12-22

我的生命沉浸在十二木卡姆中 .一龙新闻网.2023-12-22

..2023-12-22

阿曼尼莎汗:十二木卡姆之母.中国作家网.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