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环蛇属

环蛇属

环蛇属(学名:Bungarus)是有鳞目眼镜蛇科蛇类生物,包括金环蛇银环蛇两类,皆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布在亚洲。已知约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产2种,湖南省产1种,如银环蛇B. multicinctus。

形态特征

头颈区分不明显,头背鳞片正常,无颊鳞,眼中等大小或较小,瞳孔圆形,背鳞平滑,13~19行,脊鳞扩大,尾下鳞单行。上颌骨前缘不超过或仅达腭骨前缘。前沟牙后有2~4枚小牙。已知约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产2种,湖南产1种,如银环蛇B. multicinctus。

环蛇属(5张)

下级分类

环蛇属:Bungarus包括:

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1801)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1861

其中银环蛇我国有两种为:

银环蛇指名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银环蛇云南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

环蛇属银环蛇

形态描述:具前沟牙,头椭圆,体匀称。吻鳞近三角形,其底边内凹,背见部短于鼻间鳞沟,长短于宽。鼻间鳞近方形,长宽约相等,前额鳞近方形,前外缘下包,前额鳞沟较鼻间鳞沟长。额鳞多数为正五边形,其长或大于到吻鳞后缘距而等于顶鳞沟长,或等于到吻鳞后缘距而小于顶鳞沟长,鼻鳞2裂;鼻孑L开于两鼻鳞之间,鼻孔上缘与鼻间鳞相切,下缘与第1上唇鳞相切。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 (1)枚,眶上鳞1枚,无眶下鳞,前鳞1枚,后颞鳞2枚,上唇鳞7 (6)枚,为2(1) -2-3式,其中以5~6(4~5)最大,下唇鳞7 (8)枚,第1至第4枚与前颏鳞相切,其中以第4枚最大。腹鳞宽,雄体209~218枚,雌体208~228枚。肛鳞单枚。尾下鳞单行,雄体47~51枚,雌体42~48枚,背鳞式为17(16或15)- 15 - 15,最长个体为(1270±160) mm,最重个体为700g。

头椭圆,眼小,瞳孔圆,体光滑,无脊棱和腹棱;脊鳞扩大为六角形,尾圆。体有黑色和黑褐色两种,前者腹鳞散有小黑点,后者无散布的小黑点,但尾下鳞有不规则的大黑斑,幼体枕侧和眼后呈白色,成体则无,体背有33~48条白色横纹,有的横纹分叉,尾部有10~16条黑横纹,有些个体尾部的黑横纹与腹侧的连通形成环状。后颏鳞与第1枚腹鳞间有1~3列不成对的鳞片。

环蛇属金环蛇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佛蛇等,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金环蛇体长120~180厘米,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环纹,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19~27环;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太明显,头背呈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状;尾极短,略呈三棱形,尾末端圆钝,尾下鳞片为单行。

金环蛇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等省,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是环蛇属的一种,与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一般不攻击人。金环蛇一般栖息于海拔180~1000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喜欢阴暗的地方,怕见光线,常常白天盘着身体不动,到了夜晚才活动。金环蛇生性温顺,主要以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动物为食,偶尔吞食其他蛇类及蛇蛋。

环蛇属素贞环蛇

该名字源于《白蛇传》中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白素贞,蛇身有白色条纹环绕。据了解,环蛇属Bungarus物种隶属于眼镜蛇科Elapidae,为著名的神经毒类剧毒蛇。

素贞环蛇

形态描述:素贞环蛇是相对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种。其成体和亚成体头背均一黑色;体背以黑色为主,具备26–38条白色窄横纹,窄横纹仅覆盖1至2枚脊鳞;体腹面均一白色;尾腹面白色,无斑或者仅沿中线分布有棕色细点;体背黑色略侵入腹面,腹鳞两边黑色部分窄于最外侧背鳞的一半。尾较长,尾长与体长比值0.14–0.15。半阴茎达第7枚尾下鳞;靠近基部的位置具发达的大刺,形状类似毒牙;大刺尖端明显角质化,与大刺其它部分无明显边界;副毒牙仅具3枚。

分布:素贞环蛇已知分布在盈江县,以及缅甸北部克钦邦,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

环蛇属中的成员皆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布在亚洲。这个属之下,总共有12个种,其中7种在印度也可见(B. bungaroides、B. caeruleus、B. fasciatus、B. lividus、B. niger、B. sindanus、B. undamanensis)。这类蛇主要以其他蛇类和蜥蜴为食。环蛇属皆为夜行性,动作缓慢,喜欢把头部隐藏于它们盘卷的身体之下,并挥动它们的尾部来分散其他生物的注意力。

青环蛇的身体的花样上有细白色环带与黑色相间,体长可长到6英尺。

金环蛇的体色为黄黑相间,常见于印度的东北部。体长可长到8英尺。

银环蛇,又俗称雨伞节、台湾克雷特、百节蛇、白节蛇、簸箕甲、手巾蛇,头颈部为黑色,体色为黑白相间的环纹,是台湾毒蛇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分布地区包括台湾全岛、金门、马祖低海拔地区,和中国大陆西南、南部、缅甸等地。体长约190公分。繁殖期在每年的8-9月,春末到夏天产卵,每次产卵数约为3-20枚,孵化期约1.5个月。银环蛇具两种神经毒,分别为α-和β-雨伞节神经毒(α-、β- bungarotoxin),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现,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交接位置,则会阻绝神经传导路线,致使横纹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呼吸麻痹,作用时间约40分钟至2小时,或长达24小时。可以神经性抗毒蛇血清治疗。

2021年3月,由该所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发现一剧毒蛇新种——素贞环蛇。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环蛇属物种进行命名。

环蛇属物种隶属于眼镜蛇科,为著名的神经毒素类剧毒蛇。银环蛇是中国境内单位毒性最强的陆生毒蛇。曾经,在中国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陆生剧毒蛇被认为只有银环蛇一个物种,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云南亚种。近来,又报道了马来环蛇在中国的分布。

参考资料

环蛇属.中国新闻网.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