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松古堡

华松古堡

华松古堡,位于京畿道水原,是朝鲜朝后期的代表性城廓。华松城堡建有各种各样的防御设施,装有四个门并配有堡垒,炮台和其它特色建筑,延续至今。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基本介绍

朝鲜第22代王朝李祘大王为悼念自己的父王(即李昑的二子,虽然被册封为世子,但被派别斗争中受排挤而未能登上王位,在米柜中结束自己生命的李愃),把父王的遗骸从杨州拜峰山移葬到被称为朝鲜最好的风水宝地的水原华山,并把花山附近的邑城迁移到水原八达山下现今位置,修建了水原华城。正祖的孝心不仅成为修筑水原华城的根本原因,而且水原华城成为政治构想的中心地,它的修筑蕴涵着为根除基于派别斗争的派系政治,实现强有力的王道政治的远大政治抱负,修筑它也是为了把它作为首都南边的军事要塞。水原华城由奎章阁文臣丁若镛以参考东西方的技术书籍编著的《城华筹略(1793年)》为指南,在曾任宰相的领中枢府事蔡济恭的总策划和赵心泰的指挥下,于1794年1月开工,到1796年9月竣工。修建该城时,特别设计和使用了举重机、辘辘等新设备,用于搬运和砌筑沉重的石材等。在修建水原华城的同时还修建了附属设施华城行宫、中铺舍、内铺舍、社稷坛等很多建筑,但大部分因战乱被毁坏,现在只剩下华城行宫的一部分洛南轩。修建过程华松堡于1794年2月由皇帝下令开始兴建。城堡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在城镇的周围建上城墙,而是分散在附近的群山中,以便战时疏散当地居民。华松城堡建有各种各样的防御设施,如指挥所、哨楼、城垛、秘密通道和射箭台,所有的设施沿防御城墙而建。堡内有四处城门,分别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整个工事浩大,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工人从全国各地动员而来,所有的劳务费用均从府库里支付,这也是一项政府新政策,因为以前所有的政府项目工人都是义务劳动;崇舟皇帝曾几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1976年9月这场浩事终告结束,崇舟非常高兴,但同时也担心建筑过于奢侈。他请了一大帮政府官员和建筑工程师来到皇宫,对他们提出嘉奖,并赐给他们各种礼物。华松堡的建立证明了朝鲜王朝对抵御外来入侵、加强军事防御的高度知觉。1592-1598年外族的入侵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半岛大部分地区化为一片废墟。于松宁任战时的总理大臣,在七年战争中他不光领导了政府,而且领导了军队作战,于松宁对前线崩溃得如此之快深感遗憾。战争的失利造成人员大量伤亡,人民生活贫困。因军事设施非常不完备,于松宁指出所有的城墙和防御工事需要加建突出的城垛和其他防御设施以抵抗外来入侵。华松堡占地130亩,周界原有48项军事设施,包括4个主城门、五个秘密通道、五处城垛、五处哨楼、两处水闸、四处角楼、一处灯塔、两处指挥所、两处射箭台和其他设施。其中七处已被洪水冲走或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一处主城门于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被焚毁,1975年重建。历史沿革华松古堡位于京畿道水原,是朝鲜朝后期的代表性城廓。1789年,朝鲜王朝第22代王正祖把其父李愃之墓从杨州移至水原市管辖的华山下,又把那里的居民移至八达山下,建成新城,称为华山,从而此地便成为当地的新中心。1794年1月由领中枢府事蔡济恭主管修筑城廓,1796年落成。1997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水原华城修建以后,经历了日本占领和韩国战争时期,一部分城廓被遭到破坏,后来在1975~1979年之间,根据修建之后发行的《华城城域仪轨》把大部分城廓又重新恢复成原样一直保存到今天。该城城墙全长5,744米,面积达130公顷,东面地形为平地,西面邻接八达山,是一个平面山城的形式,城内设有四座门楼、两个水门、三个空心墩、两个将台、两个弩台、五座铺楼、五座炮楼、四座角楼、五个暗门、一个烽墩、四座敌台、九座外城墙、两条阴沟等,共有48个设施组成了城廓,但由于水灾和战乱7个设施(一个水门、一座空心墩、一个暗门、两座敌台、两条阴沟)被损毁,现在只剩下四个设施。水原华城不仅几乎保留了建设此城时的原样,而且流过北水门(华虹门)的水原川至今还在流淌,同时分别连接八达门和长安门,华城行宫和苍龙门的道路网至今也还在保持着组成城市内部街道网的主要构架等等,至今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200年前城市的主要骨架。由于建城的动机不在于军事目的,而在于政治经济和对父母的孝心,城廓本身蕴涵着所谓“孝”的东方哲学思想,因此该城除了具有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精神和哲学价值,在城内很好地保留了与此相关的文物。城廓的石砖和建筑物的瓦等都是用独特的方法制作的,用现在的技术是很难制作的,因此称为维修中的难点和需要继续解决的课题。水原华城是在中国、日本等地也找不到的平面山城形式,同时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和商业功能,设施的功能最为科学和合理,结构实用,堪称东方城廓的典范。城廓只砌筑外侧,内侧利用自然地势用土填埋,即采用“外筑内托”的修筑方式来与大自然相互谐和。并且水原华城受了在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问的实践课题的实学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哲学论争,因此可以说混用砖头和石头,悬眼和漏槽的构思,举重机的发明,混用木材和砖头等修筑方法,堪称东方城廓修筑技术的结晶和稀世之作。特别是,水原华城是当时学者们通过充分的研究和细致的计划,集东西方建筑技术之大成而修筑的,具有巨大的建筑史意义。城廓建成后的1801年发行的《华城城域仪轨》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建城计划、制度、法式,而且还记载了所动员人力的人事资料、材料的来源及用途、预算及工资计算、施工机械、材料加工方法、工程日志等,留下了建筑等城廓建筑史的宝贵资料,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历史记录价值。水原华城被指定为第3号史迹进行着管理,包括的文物有八达门(第402号宝物)、华西门(第403号宝物)、长安门、空心墩等。1997年12月,水原华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设计特色华松堡于1794年到1796年间建成,历时两年半,设计者为崇亚永。当时崇亚永在崇舟皇帝创建的皇家图书馆工作,创建此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为了建造华松堡,崇亚永广泛研究了朝鲜、中国和日本的古代城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以弥补原来设施的不足之处。作为一处军事堡垒,崇亚永的设计相当富于才智。水原和其周围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与汉城之间交通便利,与中国也只隔着黄海。崇舟开始时看来只是想通过繁荣水原的商业和制造业,使其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城市。但不久许多历史学家猜测:水原靠近崇舟深爱的父亲的坟墓,同时又可以避开首都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进行他的政治改革,崇舟皇帝很可能会把首都迁至水原。崇舟皇帝下令将华川周围的居民迁至现在的水原城区,为此府库拿出了3750公斤黄金,市民统一十年免除各种税收。各种基础设施,如官署、学校、工业设施相继建立起来。三年以后,崇舟将水原定为首都,任命载济光为首任长官,载济光是一位资深官员。史料建造华松堡的整个过程被写在一本叫《华松堡建造记》的书里,1800年崇舟帝死后不久发表出来。书包括十卷,是朝鲜战争之后重建华松古堡的具有决定性的参考资料。第一卷包括建筑计划、指挥建筑人的名单、官衔和带着详细图片说明的建筑规划。主要内容分布在六个卷本里面,包括官方文献、皇家命令、宫庭会议进程、工人花名册和工资管理规定、建筑材料名称和对其质量要求的规定,还有对收入和支出的记录等。华松古堡与一位睿智的皇帝及其所进行的政治改革相关联,同时也是朝鲜建筑史上的一项杰作。评价批准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当朝鲜王朝的皇帝崇舟于18世纪迁都水原市后,他依照当时颇具影响的军用建筑条例在四周修建了防御工程,同时带动了东西部在建筑领域的发展。这座巨大的墙,延伸了将近六公里,装有四个门并配有堡垒,炮台和其它特色建筑,延续至今。旅游华城行宫坐落于京畿道水原市,曾作为水原府的官衙和行宫使用,后来在1794年(正祖18年)至1796年(正祖20年)建造华城期间,华城行宫也随之扩建完成。建宫初期,行宫共有宫室600多间,包括奉寿堂、福内堂、维舆宅、新丰楼、南北军营、于华馆、得中亭等建筑,呈现正宫结构。华城行宫曾在日本抹杀韩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政策下毁于一旦,现存建筑为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的。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大长今》拍摄地之一——剧中小长今进宫后接受各种训练的场景,第8集料理比赛时的场面,及长今前去应试医女的场面等场面就是在华城行宫(Hwaseong Fortress)拍摄的。此外,行宫每周一会举行华城行宫将勇营守卫仪式,再现了正祖大王移驾华城时曾进行的将勇营守卫仪式和军礼仪式。地址:京畿道水原市八达区南仓洞交通: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在水原站下车,在水原站对面乘坐2、7、7-2、8、13路市内公交,在钟路4街下车,步行5分钟即可。开放时间:冬季为9:00~17:00,夏季为9:00~18:00。门票:成人(19岁以上)1000韩元,学生(7~18岁、或持有学生证的大学生)500韩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