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之德

胡之德

胡之德,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高效毛细管电泳》和《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创造教育概论》、《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高教发展战略研究》等。为中原地区分析化学人才的培养和兰州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简介

胡之德,教授。荣县人。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历任兰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化学系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专于分析化学,在无机化合物色谱、溶剂萃取、计算分析化学等方面尤有研究。“无机反相色谱的研究”、“分析化学中离子缔合体系的研究”、“高效无机离子色谱分离”等项获得成果。著有《分光光度分析法》。

履历

1931年12月24日 生于四川省荣县。

1956年 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1956年7月至1962年11月 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助教。

1962年12月至1977年5月 任兰州大学化学系讲师兼科研秘书。

1977年5月至1983年4月 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1983年5月至今 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5年3月至1993年4月 任兰州大学校长。

生平

胡之德1931年12月24日生于荣县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随其祖父和父亲做农活。1948年底失学在家并参加土地改革,兼做乡、村文书。1951年9月于四川荣县中学复学。1952年9月参加全国首次高考被录取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留校做助教。1962年任讲师,1977年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1983年任教授,1984年3月任兰州大学副校长,1985年3月到1993年4月任兰州大学校长。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风严谨,作风正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著有《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高效毛细管电泳》和《分光光度分析法》等。曾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一届理事,国家教委第一、二届分析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986-1993年甘肃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岩矿测试》等刊物编委。他为中国分析化学人才的培养和兰州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胡之德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带学生实验时一丝不苟,勤于诱导,认真启发。在讲150~200人的《分析化学》基础课时,对每一章都要推导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公式或数学模型,以表述该章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实验现象,听过他的课的学生大都认为他的教学“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启发性”。

改革开放20年来,胡之德在研究生教学中注意探索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他给研究生以宽、广、新的基础,日以继夜地工作,编著了分离科学的参考书:《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等。他每讲一张图、一个表格数据和一个公式时,总是告诉学生其中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分析,以便使研究生掌握和学习前人的科研方法。他始终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数据和图表转化为公式或数学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注意启发学生如何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知识,用已有信息去寻求规律,挖掘文献数据的有效信息及其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性。他编著的参考书中,还将实验室的分离和工业上的分离结合起来,以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经济技术观点。

早年时期

胡之德在学生时期,由于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比较,坚信科学技术一定能为中国富强和人民富裕服务。所以1956年留校作助教后,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在左宗杞教授指导下立即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反“右”斗争中因其老师被错划为“右派”他亦受批判斗争,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勤奋于学习和坚持探索,坚持进图书馆。在无设备无经费的条件下,选择当时国内外尚研究极少的反相无机化合物薄层色谱和反相纸色谱作为研究课题,用简单的量筒和滤纸或玻璃薄板做工具,有时甚至将简易工具搬回15平方米的家中做研究。在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批判、持之以恒的拼搏中,他于60年代中期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余篇。这些成果,后来被国内外学者引用多次,就这样又招来了一场批判,认为是无用的研究,为资本主义效劳,令他停止研究,转变方向。

胡之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四年多在甘肃省农村接受教育和改造,但从未丧失意志和信念,他敢冒风险为工农兵学员多教知识和技能。下厂劳动,为冶炼厂改进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率。“文化大革命”结束,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胡之德过去从事的反相色谱与溶剂萃取的研究和与朱彭龄合作的选择性电极研究都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胡之德1979年第一次招收硕士生,他选择新颖的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对周期表中40余种离子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总结出了有一定预见性和实用意义的数学模型。相继选择HPLC中的构效关系作为课题,研究了分子连通性指数、诱导效应指数、分配系数、疏水性参数、扩展溶解度参数、酸碱参数等与色谱行为的关系,尤其对扩展溶解度参数的计算,提出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完善和发展了前人在这一小领域的工作,计算了400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扩展溶解度参数并用于研究其与色谱行为的关系。还研制成在线微波流动注射分析仪,用于贵金属等的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新方法。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针对石油化工原料和中间产品,预测了400余种有机物的保留值和其他性质,并与实验数据对照,获得好的结果。还对一些分析中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分析中,他结合中国的传统中药,首次将HPCE用于秦皮、杜仲及其组织培养体系、丹参及其注射液、甘草、天麻等10余种中药及一个方剂中复杂体系活性组分分离和测定,为中药质量的控制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方法。在上述领域中,他和学生们共同合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先后获部级成果奖励6次。

学科研究

胡之德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例如招收数学专业毕业生为博士生,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招收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从事微波化学研究,接受生物学和材料学的博士后,派出分析化学硕士、博士生去学计算机并为化学系开设计算机课,建立计算机房,向全系学生开放。

评价

胡之德重视因材施教,将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及人才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他重视研究生的个性和特点。例如,有的研究生数学基础好,又有兴趣,就让他(她)去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选择数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论文题目;有的对实验特有兴趣,选题就以实验为主;有的对电子学有兴趣,就让他学电子系课程,选题将微波与化学相结合;有的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就选生命科学方面的课题。胡之德常说:要指导学生学习自己不懂的领域,但又具有时代待征的问题,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胡之德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重视学生上机上网熟悉和掌握信息检索系统,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和创新信息及信息交流等能力,经常给学生讲信息能力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

胡之德注意发扬学术民主。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倾听同事和学生意见,相互学习,平等讨论、共同进步。对不懂或不熟悉的问题,总是和朋友、学生或请不同学科的人共同讨论和研究,以求问题的解决。他鼓励研究生多用求异思维去探索和创新,不怕失败,但不要去重复他人已做过的工作,鼓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去发表论文交流。在他指导下,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都能在SCI引用刊物上交流。

胡之德在科研中始终把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放在首位。他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要学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学点人文、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知识。他先后结合完成10个基金项目,培养了40余位硕士生、21位博士生并吸收了5位博士后工作者。他不仅治学严谨,还善于创造一个和谐、合作、勤奋、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群体。

代表论著

1 胡之德,刘满仓,陈瑞真.Cl-、Br-、I-的反相色谱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1):27

2 Sun Zhaoling, Hu Zhide,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Retention Behavior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in HPLC. Correlation Between 溶解度 Parameter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Chromatographia,1994,38(9/10):599~608

3 胡之德,关祖京。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 胡之德,范必威.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成都市:四川科技出版社,1996

5 胡之德,高效毛细管电泳。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