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是由从事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科技、教育和产业工作者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化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化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构现状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运会”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
中国化学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等7个国际组织的成员。中国化学会和国外许多化学学会及与化学有关的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这既是对学会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学会创新发展、自我提升的强大动力。
发展历史
1907年,由留欧的化学工作者李景镐、陈传瑚、俞同奎和吴匡时等发起创建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文会”。
1923年,由庄长恭和李宝庆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过“中华化学会”的一些旅日的化学工作者在日本发起组织过“中国化学研究会”等。此外,中国化学工作者还曾参加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学会”等化工方面的学术团体,为中国化学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32年8月初,来自中国京、津、沪、苏、浙、皖、豫、粤、桂、湘、鄂等18个省市的化学家王篇、王珑、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源、陈裕光、曾昭抡、邹保良、黄新彦、叶蟒和戴安邦等45人聚集南京,参加当时教育部为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和课程标准三大问题而召开的化学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一致深切感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国土以来,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爱国的化学工作者应当立即组织起来,共同为发展中国化学科学教育事业,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总结过去组织化学会的经验基础上,决定重新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统一的化学会组织5日,决定出版《化学学报》。6月,举行第二次理事会,确定本会西文名称、临时会所、起草简章及记载成立经过。
1932年8月4日,由王箴、王进、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沉、陈裕光、曾昭抡、邻保良、黄新彦、叶娇、戴安邦等45人举行了发起人全体会议,通过了组织大纲,宣告“中国化学会”正式成立。
1933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宣读论文,报告会务,研究提案,修改会章,并决定出版《化学》期刊。
1936年,《化学通讯》在南京创刊。
1937年11月,学会总部由南京迁至重庆市。
1943年12月,修改会章将董事会改为监事会。
1949年解放后,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后来又与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一组织和领导各种学术团体的活动,学术团体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1950年初,“中国化学会”迁至北京。
1951年8月,召开了首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新会章,并选举产生了第十七届理事会,推选侯德榜为理事长,吴承洛为秘书长,曾昭抡、袁翰青等12人为常务理事,并选出理事31名。
1952年6月,《化学学报》改名为《化学学报》。7月,《化学》改名为《化学通报》。
1956年8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1957年3月,《高分子通讯》在北京创刊。
1958年11月,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筹委会,在北京举行两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化学、化工两学会合并,改称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的决议。
1959年6月,中国化学会与中国化工学会合并,改称“中国化学化工学会”。
1963年,化学、化工又分为两个学会,8月在青岛市举行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重新修订了《中国化学会会章》。为促进各学科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化学知识的普及,成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五个专业委员会以及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1966年,正当准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时候,由于“四人帮”的破坏,而使学会被迫停止活动。
1977年10月21日,杨石先理事长在京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宣布学会恢复活动,并着手筹备1978年召开年会事宜。自1977年化学会恢复活动以来,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组织,也积极进行恢复、组建工作。除西藏自治区地区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化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
1578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会,增补了110名新理事,并增选了七位副理事长,恢复和健全了第二十届理事会。
1979年4月和1980年4月,相继召开了理事会,修改了会章,建立了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各项工作、学术活动计划。学会工作又活跃起来。
1979年9月,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社。
1980年4月,《化学教育》在北京创刊。
1990年7月,主办的英文版《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创刊。
1991年11月,经第四次常务理事会批准,有机固体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5年2月,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市大学承办的《电化学》杂志在厦门创刊。
1995年4月,第24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决定建立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12月,第24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召开,讨论通过了学科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同意成立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
1997年1月,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力学会联合设立“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旨在鼓励青年学者、加强流变学人才的培养。2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先进学会”称号,颁发了奖状。这是中国科协首次在全国性学会中开展的评比表彰活动。
2000年10月,由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中科合臣化学基金会协办设立“有机合成化学创造奖”和“有机合成杰出青年奖”,以奖励在有机合成领域做出重大成果的有机化学家和青年学者。
2003年12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学会”奖励。
2004年6月,“中国化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5年10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学会"称号。12月,常务理事会同意“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学科组”改建为“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化学会产学研合作与促进工作委员会”。
2007年12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学会”奖励。
2009年12月,被列为国家科技奖励直接推荐单位。
2010年3月,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2012年8月,获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二等奖。
2015年1月,获“2014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2017年6月,被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9-30日,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领导班子和来自全国各地25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周其林、张希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
受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委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丁奎岭作题为《主动作为谋发展,建功化学新时代》的工作报告。换届领导小组组长张希作《换届选举工作说明》。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和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监事会。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共179人,平均年龄52.65岁,含45岁以下青年化学工作者19名,女性化学工作者14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0名。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监事会9人,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为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中国化学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能是:决定学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审查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会章和选举新的理事会等。
机构设置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下设理事会、秘书处及3个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的组成还包括31个地方学会。
• 理事会
中国化学会的理事会由会员代表选举产生。理事会的职责是: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组织领导中国化学会的各项工作。
• 学科委员会
学科委员会是根据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教学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二级专业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是根据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教学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三级专业分支机构,是中国化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学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接受中国化学会直接领导。
• 工作委员会
• 地方学会
业务范围
(一)组织开展中国国内和国际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化学工作者的联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化学学术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扩大中国化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编辑出版化学学术刊物和图书,开展化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活动。
(三)普及化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四)开展化学科技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培养人才,推广先进技术。
(五)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化学科技项目的评估、成果鉴定、技术资格评审。
(六)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学术发展需要举办产品展示与展览、化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等活动。
(七)按照规定经批准,奖励、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工作者。
(八)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学术成就
学术期刊
根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SCI收录期刊15种。
学术交流
• 综述
根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1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
2016年,学会及分支机构共组织召开学术会议33项,其中国内学术会议28项,国际学术会议5项,参会人数达2.7万余人,交流论文1.7万余篇。共有13项学术会议参会人数超过500人,创历史新高。
• 第十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2016年9月,中国科协在西安市召开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化学会承办绿色化学与清洁能源分会场,10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青年科技人员参会,设置4个大会特邀报告和48个邀请报告,围绕主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绿色化学与洁净能源”开展研讨与交流。
• 学科发展报告
在各学科、专业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化学会已顺利完成了5次“化学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2014-2015化学学科发展报告》于2016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2016年,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学会继续承担《2016-2017化学学科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
国际合作
• 荣誉会士
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于2008年12月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设立,目的是为了表彰对中国化学和中国化学会与外国学会间交流做出贡献的国外友好人士、国外卓越的学者、专家。2009年,开始启动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提名遴选工作,至2016年已经授予42位荣誉会士。
2016年度,经过提名、遴选,3名国际著名科学家获得“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
• 化学领导人论坛
2016年7月,中国化学会举办主题为“共同提升化学正面形象”的专题论坛。邀请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台北的化学会、赢创工业集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就科普经验交流、维护化学声誉经验分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2016年度IUPAC执委会工作会议
2016年11月,应中国化学会邀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执委会访问北京并召开2016年度IUPAC执委会工作会议,这是IUPAC首次在中国召开的执委会,此次访问,有效促进了中国化学会和IUPAC的相互了解。执委会期间,学会还举办“大数据时代的IUPAC研讨会”,邀请青年化学工作者共同为IUPAC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邀请IUPAC现任主席Natalia Tarasova在中科院化学所举办演讲,以“化学-能否满足世界需求”为主题,介绍了IUPAC的使命、核心价值、会员构成、分支机构和业务范围等,鼓励中国化学工作者更好的了解IUPAC,参与IUPAC各项事务和活动。
• 协助FACS执委会工作会议
2016年9月,中国化学会邀请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The 联邦制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FACS)执委会在西安市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学会安排FACS成员对西安会议资源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在西安举办2021年亚洲化学大会的愿望。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根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独立奖项1项、联合奖项5项及分会奖项25项。
设立于1983年,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旨在开发智力资源,培养化学科技人才,鼓励广大青年投身于中国的化学科学事业,促进中国的化学事业的发展。
10名青年化学科技工作者获得2017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至2017年,已有308人获得该项奖励。
• 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设立于2001年,由中国化学会和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旨在为中国青年化学工作者提供奖励机会,鼓励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该项奖励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优秀青年科学家4名。
4名青年化学工作者获得第九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至2017年,共产生36位获奖人。
• 中国化学会-赢创工业集团化学创新奖
设立于2011年,由中国化学会和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做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中国化学科研工作者。赢创化学奖下设“杰出科学家”及“杰出青年科学家”(40周岁以下)两个子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杰出科学家及杰出青年科学家各2名。
2017年,奖项面向40岁以下化学工作者增设2名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励,包含杰出科学家和杰出青年科学家两个子奖项。2017年,北京大学李彦和复旦大学俞燕蕾获得第四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正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健获得第四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 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设立于2007年,由中国化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共同设立。旨在为中国青年化学工作者提供奖励机会,鼓励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该项奖励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优秀化学工作者4名。
4名青年化学工作者获得第六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至2017年,已产生24位获奖人。
•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化化学贡献奖
为激励化学工作者勇于开拓创新,表彰在化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起合作设立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授予为促进国民经济经济建设和促进科学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做出杰出贡献的化学家。奖励每两年组织推荐、评审、颁发一次,每届奖励(不超过)4名化学家。
• 中法化学讲座奖
为促进中国和法国化学学科发展和合作,中国化学会和法国化学会协商设立中法化学讲座奖(China-France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自2014年至2017年,每年交替奖励一名中国和法国的杰出化学家,并资助其到对方国家科研单位进行交流访问。2014年、2016年分别有一名法国获奖人访问中国;2015年、2017年分别有一名中国获奖人访问法国。
人才举荐
•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实施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的要求,2015年9月中国科协决定启动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引导、支持学会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培育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
中国化学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按照申请、初评、答辩和托举四个阶段进行实施。2016年,中国化学会采用全国“海选”和“自荐”申请方式,经过初评—学科“小同行”集中评价和复评—候选人“青年人才沙龙”现场答辩两轮遴选,最终从来自164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393名申请人中选拔出8位优异的“托举人才”。
2017年,该项目进入青年人才托举实施阶段。学会将继续采用“1+3+1”的托举模式,即为每位托举人才配备一位学术导师,三位青年科学家和一位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学术导师”由院士专家担任,负责制定托举方案,指导“托举人才”学术研究及人才成长鉴定。
• 其他推荐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化学会标识整体为六边形,由中国化学会英文缩写(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和中文全称“中国化学会”构成。
学会宗旨
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力争使中国化学科学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使中国化学会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声誉和影响的学会,创办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水平和影响的期刊。
学会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会简介.中国化学会.2022-08-05
发展历史.www.chemsoc.org.cn.2020-01-07
组织体系.www.chemsoc.org.cn.2020-01-07
学术成就.www.chemsoc.org.cn.2020-01-07
文化传统.www.chemsoc.org.cn.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