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临淄区志

临淄区志

《临淄区志》:该志贯穿古今,上不立限,下限原则上截至2002年底,大事记、组织机构等有关内容作了适当下延。所记事物详今略古,力求统合古今。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

区志说明

临淄自明朝末年开始修志,至民国时期共编修六次:明代嘉靖李春阳,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邓性、乾隆邑生崔道南、光绪年间乐安县人宋木舟先后编修《临淄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边凤歧编撰《临淄县乡土志》;民国9年(1920年)年县知事舒孝先主持再修《临淄县志》。但目前仅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和民国9年(1920年) 《临淄县志》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临淄县乡土志》,其余版本均已失传。

新编《临淄区志》 始修于1982年,1989年5月出版。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截至1985年,鉴于辛店曾为淄博市,有些内容适当上溯。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全志以地理、经济、政治、人文四大部分为先后次序,共设分志31卷,依次为: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邮政电信、城乡建设、商业、工商管理、物价计量、粮食、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党派·群众团体、政权、军事、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文物古迹、方言、风俗宗教、人物。

临淄位于鲁中丘陵北缘,居淄博市东北部,因临淄水而得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子牙封齐,建都营丘,齐献公更名临淄区。公元前221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1969年12月临淄县由昌潍地区划归淄博市,改为临淄区。至1985年,全区总面积667.58平方千米,辖12个乡、6个镇,人口495150人。

临淄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部系低山缓陵,北部为广阔平原,山丘占27.9%,平原占72.l%。境内有大小山峰20余座。淄河自南向北,穿越临淄东部,另有名泉龙池和天齐渊。临淄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2℃,年均降水量652.9毫米,无霜期206天,适宜自然生物的繁殖生长。临淄区自古以“蚕桑女红”闻名,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近现代更是鲁中粮仓。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就是临淄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业大发展,临淄区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出现了新局面。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2.44亿千克,每公顷产量8752.5千克,是全省粮食高产县(区)之一。生猪存栏12万头,瓜菜面积5133公顷。农业总产值1.6亿多元(1980年不变价),是1949年的9.5倍,1976年的2倍。1985年森林覆盖率为16.4%,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早在春秋战国临淄区就是全国冶铁、纺织基地之一。西汉成为“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巨于长安”的大城市。1978年后,临淄工业迅猛发展,截至1985年,全区已形成了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印刷、塑料、电子、服装、皮革、工艺品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区工业总产值16120万元,为1949年的98倍,1965年的30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交通运输、邮电等服务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胶济铁路辛泰铁路贯穿境内,18条干线公路和区乡公路交织成网。邮政电信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扩大了国际间的电信业务。1985年,商品零售额达2.17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50多倍,为1978年的2.4倍。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成果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3年在7‰以下,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创了学术百家争鸣的先河,使临淄区成为了中国东方文化中心。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孔子齐国高雅的韶乐陶醉;吴国公子季札对“国风·齐风”“齐学”倍加赞赏。临淄还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临淄齐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淄墓群”和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发掘的遗迹中,有东周墓殉马坑、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城墙残垣等,以及齐都遗址博物馆馆藏的2100余件重要出土文物,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西周晚期的大铜盂,战国时期的错银青铜牺尊,西汉的龙纹矩形铜镜,春秋、西汉时期的兵器高子戈和铁甲,汉代微型鎏金编钟等。

新编《临淄区志》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鉴于临淄作为淄博市长达638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将“文物古迹”单独列卷,使人们从卷中领略到了临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物”一卷中,增列了“古代人物传略”和“古代人物简介”两节,将临淄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及其他著名人物记入志中。

新编《临淄区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该志采用志、述、记、传、录、图、表等体例,以志为主,适当增加随文图、表的用量。全志设建置、自然环境等30篇,篇下设章、节、目,并根据需要增设子目及次子目。各篇横排门类,纵述历史,不受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同类事物编入同一篇章。志前设概述、大事记,志末设附录,不列篇序。

临淄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载荷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早在8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齐献公拓扩城区,因城墙紧逼淄河西岸而更名临淄。至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甚富而实、毂击肩摩、家敦而富的东方名城,是举世公认的规模最大、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封建大都市。秦朝建临淄县,为齐郡首邑。今境域东临青州市,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西与张店区桓台县相邻,南与淄川区、青州市连接。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通要津。区内辖11处乡镇、4处街道、463个行政村(居),面积668.25平方千米,总人口近60万人。

临淄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肥田沃壤。临淄的肥田沃壤不仅成就了古代齐国的综合大农业,而且在今天的农业集约经营和特色经营中越发表现出明显优势。二是水源充足。境内地下水源总蕴含量近6亿立方米,地下水除了满足全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外,还可供应周边几个城市和大企业的生活、工业用水。三是矿产丰富。南部山脉相连,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有大小山头20余座。山丘矿产富饶,资源充足,尤其是西部的铁矿资源丰富,出铁率高,不仅使齐地东夷族成为中国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之一,而且至今仍然是临淄区采矿、冶铁业蓬勃发展的凭借。

临淄具有古代齐文化和现代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的“两齐”优势。齐文化发祥于此,其“尊贤尚功”“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变革开放的进取精神,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主变合时的发展观,和谐共存的人文追求,至今仍作为优秀文化传承不衰。临淄更是齐文化遗存的核心载体,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代足球——蹴鞠在临淄不仅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社会科学院的稷下学宫,在学术史上开百家争鸣之先河。集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于一体的《管子》,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至今仍被尊为现代战争和商战智囊的《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融入现代,成为不朽之作。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保存尚且完好的临淄齐国故城,龙山文化时期的桐林(田旺)遗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殉马奇迹天下无”的东周墓殉马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车马坑,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天下游客。另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13处还有150多座高大封土的千年古墓和300余处古文化遗址,被誉为规模宏大的“地下博物馆”。1994年,临淄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政府发挥这一优势,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不断促进齐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整合。2001年,设立临淄旅游开发区,规划与开发了田齐王陵管仲纪念馆、马莲台风景区、稷山汉墓等景点,集文物性、文化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齐文化旅游景区初步建成。

国家级特大型企业——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公司在境内的建立,成为临淄工业迅速崛起的凭借。90年代,充分发挥齐鲁石化化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市场的品位和档次,进一步开发、凝聚和吸引高层次化工专业人才,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发挥市场场所档次高、基础设施好的硬件优势,促进了全区化工产业乃至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有工业企业2109家,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到2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形成了以化工、塑料、生物工程学、新材料、冶金为主,煤炭、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加工、酿酒、造纸、医药、机电、建材、橡胶、金属制品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实现工业总产值122.71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92.79%。临淄工业已经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是临淄区传统基础产业之一,中国古代的铁耕发端于此,第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创作于此,“小麦粮仓”是临淄素享的誉称。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4次生产关系调整。80年代,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改革、完善、配套、创新,形成了以粮食、瓜菜、林果、畜牧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和特色经营。继而引进农业高科技开发项目40余个,促进生态、绿色经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初步踏出了跨国大农业的道路。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27.2万吨,瓜菜总产量达148.58万吨。曾获得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区)、全国粮食大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出口生产基地、中国果菜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商业是临淄区传统优势之一。齐国创建人姜子牙以农、工、商为三宝,当时富商巨贾云集于此,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辉煌。新中国建立后,一度出现禁止集市贸易,商品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等与商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实施,临淄人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明显增强。1999年,区属国有、供销商业企业除食品公司外,全部改制成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2002年,全区出口企业发展到130多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7亿美元。

近20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事业的变化巨大而深刻。199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的“两基”目标,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校舍、内部没施、师资“三配套”。1998年,实施更新教育理念的教改实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成为全市第一批教育强区。2002年,成为“三教无弱教,全区无弱校”的全省教育示范区。临淄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139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