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路城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是一座位于兵库县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是该市主体象征,由于其白色的外墙和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因而也被称为白鹭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时代剧和电影也在这里进行拍摄,或以姬路城作为已不复存在的江户城的象征。
姬路城最早建成于1346年(正平元年),现存建筑大多建于17世纪早期,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姬路城是17世纪早期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典范,而日本在这个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则达到顶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楼的8座建筑被视为国宝,其余74座建筑被确认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保存完好的建筑物和外围工事在给世人展示了伟大遗产的同时,又体现了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
日本第一名城
姬路城和熊本城、松本城合称日本三大名城;和松山城、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姬路城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作为日本著名的建筑,凝结了日本无数人对古代建筑的热爱,每年有无数游客来到姬路城观看这座日本文明世界的建筑,如果有研究日本古建筑的,姬路城是必定会去的地方。
姬路城是木建筑的杰作,该城堡是一个强权的象征,代表日本盛行的封建主义。姬路城是一个典型的17世纪早期的城堡设计和布局,包括83个建筑物,只有第一个东大门里有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所建的城堡,其它的都由池田政辉(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前期的大名。历任美浓国池尻城、大垣城、岐阜城,三河国吉田城城主,播磨国姬路藩初代藩主)在1601年以后建造。池田辉政将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和柔美典雅的建筑艺术,奇迹般地融为一体,在日本城堡建筑中是个创举。姬路城扩建工程用木材387吨,75000块瓷砖和大量重达1吨的巨大岩石。改造后的姬路城占地面积扩展为约230万平方米,足以监视播磨、备前、淡路三国,据说这三国所有城池的护城河的水加在一起都不如姬路一城。
姬路城的中心是天守阁。天守阁位于城内最高的地方,其包括一个主天守和三个附属城堡。天守阁是一个系统的瞭望塔。墙上设有成对的凸,它们和腰檐相互穿插,重叠错落。城堡外部是厚厚的白灰墙,不单是为了美观,还能提高耐火性和防弹能力,石垣呈陡斜状,石垣的上部向外翘出,使人难以攀登。由于它较高的地势,在日本姬路市内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看见它。
除了天守阁,最有特点的就是姬路城的回廊。回廊中每隔一个开间(约2米)就有一个中柱,如加上中间支柱,那就每隔半间(约1米)就有一根柱子。引人注目的外观与白色的墙壁贴满了这个伟大的木结构城堡,像一个展翅欲飞的白鹭,这也是姬路城的别称白鹭城的来源。
不战之城
姬路城自建立之日起,经历了幕府末期的战乱、明治时代的废城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轰炸,每次都化险为夷。建於1333年的姬路城,1931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与熊本城、名古屋城并列为日本三大名城。16世纪时的藩主以此作为战略据点,城堡内错综复杂的结构,特别是三层楼的天守阁,由许多立柱以及宛如迷宫的弯曲通道所连接,能发挥防御作用,阻止敌人入侵,并让敌军陷入混乱。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敌人进入最高的天守阁以及位于城堡中心的要塞。特别以螺旋式的建筑方式加强建造,其低矮门框及城楼内机关满布的构造,都令城池难以攻陷,所以姬路城建城5百年来从未受过攻击,赢得了「不战之城」的称号。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日本第一个获得世界遗产之处。
日本的战国时代塑造了许多时代英雄,在这些战功显赫的历史人物背后,一座座城池也被历史的年轮所记载,姬路城就是其中一座。从十三世纪开始到十八世纪,先后有十三个家族成为这座城堡的主人,历时530年。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几乎统治全日本的武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建造了完整的城墙,这就是现今姬路城的基础。1601年池田辉政入住姬路城,他对姬路城做了最大程度的修建。1618年池田氏转封鸟取城。接手城堡的是本多忠政,此后姬路城又历经了郡山松平氏、山形松平氏、原氏、越后松平氏、再又经过本田氏、榊原氏,酒井氏等家族的掌管,直到明治时期。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期,这座城堡历经了九年的大规模翻新,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宏伟外观。1871年,天皇下令废藩置县,120多座城堡被拆毁。姬路城也没有逃过被拍卖的命运,买下它的商人最初是想将天守阁解体卖掉屋顶的瓦片,但由于没有销路,姬路城幸运地逃过了被解体的危机。废城令后,日本全国幸存的战国城堡只有60多座,这些城池要塞后来多被作为日军军事驻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空袭轰炸的目标。当时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日本文物保护地图上,曾标注下古平安京和平城京的故事已传为佳话,除此之外,其它城堡大半在这次轰炸中被毁,姬路城却是个例外。1945年7月3日“姬路大空袭”,整个城下町全被炸成灰烬,只有姬路城毅然耸立。
建设沿革
1333年(元和3年)赤松则村在姬山上建下了称名寺,并开始在姬山上建造城堡。
1346年(正平元年)赤松贞范筑造姬路城。
1441年(嘉吉元年)嘉吉之乱爆发,赤松氏没落,山名氏占领了姬路城。
1467年(应仁元年)在应仁之乱中,赤松氏重新夺回姬路城。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
1567年(永禄10年)职隆之子黑田如水担任城代。
1573年(天正元年)黑田孝高(官兵卫・如水)一直担任城代职务。
1576年(天正4年)织田信长命羽柴秀吉作为先锋(名义上的总大将为信忠)。
1617年(元和3年)池田辉政转封至鸟取城,由伊势桑名藩的本多忠政入城,控制此重要关卡。
1618年(元和4年)构筑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宽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桥入城。
1882年(明治15年)备前丸因失火被毁。
1910年(明治43年)明治大修理展开,耗了9万圆以修理天守阁。
1919年(大正8年)陆军省修理西之丸。其后,第十连队转移往冈山。
1928年(昭和3年)指定为历史遗迹,由文部省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天守阁被指定为“国宝”。后来,渡橹等亦被指定为国宝。
1934年(昭和9年)“昭和大修理”开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战争战局恶化,修理中断。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阁以外的修理完结。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天守阁大维修。
1993年(平成5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
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遗产名称:姬路城(Himeji-jo)
入选时间:1993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v)
地理位置:N344960E1344160
遗产面积:107ha
缓冲区面积:143ha
遗产编号:661
遗产描述
姬路城是一座位于兵库县姬路市的城堡,为该市主体象征,是日本现存的古代城堡中规模最宏大,风格最典雅的一座代表性城堡。相较于日本的其它古城,姬路城保存得相当完好,幸运地避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其它许多灾害的破坏。城址内的74座建筑物,包括一座塔楼与城门,均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姬路城最显眼的特点就是城堡外墙上一层厚厚的白色灰泥,让姬路城能够有效抵挡炮火,也赋予了城堡漂亮的外观。作为日本最具象征意义,且保留度最为完整的城堡,姬路城既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国宝及国家特别史迹,也是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姬路城是日本100名城之一,与熊本城、松本城合称为日本三大名城;由于其保存度较完好(城内的天守为日本的12座现存天守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
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v),姬路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v):姬路城是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它将其有效的功能作用和巨大的美学吸引力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使用白色粉刷灰泥,还是在建筑质量和多个屋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中。
遴选依据标准(iv):姬路城代表了日本木结构城堡建筑的顶峰,并保留了它所有重要的特征。
建设沿革
1333年(元和3年)赤松则村在姬山上建下了称名寺,并开始在姬山上建造城堡。
1346年(正平元年)赤松贞范筑造姬路城。
1441年(嘉吉元年)嘉吉之乱爆发,赤松氏没落,山名氏占领了姬路城。
1467年(应仁元年)在应仁之乱中,赤松氏重新夺回姬路城。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
1545年(天文11年)原城代小寺则职接任家督移往主城御着城,姬路城城代为黑田重隆,后由黑田重隆・职隆父子于1555年~1561年间把原居馆规模的姬路城发展为中世城郭的规模。
1567年(永禄10年)职隆之子黑田如水担任城代。
1568年(永禄11年)青山・土器山之战中,赤松政秀发兵军3000人对黑田军(职隆・孝高父子)约300人,在劣势中固守路城将赤松军击退。
1573年(天正元年)黑田孝高(官兵卫・如水)一直担任城代职务。
1576年(天正4年)织田信长命羽柴秀吉作为先锋(名义上的总大将为信忠),往中国地方征讨毛利氏,并开始攻击播磨,小寺氏站在毛利一方,其家臣黑田孝高却叛至织田一方,并于1580年献城。
1580年(天正8年)丰臣秀吉于攻打毛利家之际占领姬路城,并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卫)筑起三层的天守阁。山崎之战后分别由丰臣秀长及木下家定担任城主。
1600年(庆长5年)池田辉政因关原之战的战功,获得播磨一国52万石,并于1601年起花费八年动用民夫4、5千万人次,修筑播磨的主支城,姬路市的城郭(除西丸)于此时完成。
1617年(元和3年)池田辉政转封至鸟取城,由伊势桑名藩的本多忠政入城,控制此重要关卡。
1618年(元和4年)构筑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宽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桥入城。
1882年(明治15年)备前丸因失火被毁。
1910年(明治43年)明治大修理展开,耗了9万圆以修理天守阁。
1919年(大正8年)陆军省修理西之丸。其后,第十连队转移往冈山。
1928年(昭和3年)指定为历史遗迹,由文部省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天守阁被指定为“国宝”。后来,渡橹等亦被指定为国宝。
1934年(昭和9年)“昭和大修理”开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战争战局恶化,修理中断。
1945年(昭和20年)7月3日姬路大空袭,城内中弹。在姬路本城遗址的中学校舍虽被烧毁,但城的本体却奇迹地免祝融之祸。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阁以外的修理完结。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天守阁大维修。
1993年(平成5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2009年(平成21年)10月,开始了正式命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维修工程。该工程主要着重在外观的整修与内部耐震结构的加强,期间以临时搭建的鹰架屋将整个大天守包覆,虽然在整修期间游客并无法进入大天守内参观,但相关单位特别规划了维修工程的参访行程,让游客搭乘鹰架屋内的临时电梯登顶,近距离观赏大天守的外观。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
建筑布局
姬路城的建筑呈三重螺旋形排布,由中心部分的大天守阁(高46.4公尺)、三座小天守阁(东小天守阁、西小天守阁、乾小天守阁)共83座建筑群的连接而成,设计复杂精巧。
文物遗存
天守阁
姬路城天守阁属于连立式天守阁,由大天守阁和三座小天守阁组成,大天守阁采用四箱叠加的建筑构造,是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七层建筑,各层之间用两根木柱(长25米,最大直径95厘米)贯穿其间。
基础结构:天守阁最基础部分是地基,目的在于防止严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护由地震带来的损伤,当这个基础工作已结束时,工业已完成。圬工有三种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过程中K工法累积石块到倾斜三十度,U工法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倾斜四十五度,其危险之处在于尚未完成前可能产生的崩塌,直到倾斜约四十度时。姬路城墙使用这种大曲线型建造的目的在于分散主城塔(天守阁)负担于城墙上超过5700吨的垂直向重量,同时符合强大地震时所需,并且这种曲状结构可避免雨水停留在边缘角落,使得雨水可以一并集中在集水管,同时,这种构造在砖石未上灰浆或其他灰泥前可避开碰触,并防止水残留在凹陷处,墙体中央部分的图样类似小孩子的胡乱堆砌,曲型墙结构创造最大曲度,也为它创造更多的美感经验。
柱梁结构:由三面石墙围起来的地基建筑加上其上面的六层,总共七层,正中有东西两根从地基建起而直达第六层的大柱(直径为0.95公尺、高为25公尺)。整体构造是采用堆积重叠的轴结构,用通柱分别自地基至第二层,从三层至四层,由五层至六层构成三个共同体,然后用横梁来巩固通柱,以形成各层的地板结构;而横梁和通柱上的大梁则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个共同体得以结合成一体。
回廊:每隔一个开间(约2公尺)就有一个中柱,如加上中间支柱,那就每隔半间(约1公尺)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个角隅架设和支柱同样尺寸的对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说是极坚固的构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构造”(像土仓库墙壁,从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后为了美观和防护上需求,在墙壁上全部涂上白色砂浆,窗格也在装上铁板后同样施作。
屋顶:在山形墙上加上锯齿或波浪状斜板,美化各层的外观而使之看来富有变化。
防御设施
由姬山(45.6公尺)与周边平地构成的“高台平山城”(总海拔92公尺),周围筑有壕沟城池,石垣和城壁固守着城堡。同时,各个城郭区域或各条通道之间均有石垣和城壁相隔,墙壁上有称为“狭间”的孔洞,用于放置铁炮和弓箭,使外敌不可能轻易进入。石垣呈陡斜状,这种特点被称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翘出,使人难以攀登。灰瓦白墙,为了防火外部墙壁全部涂以白色砂浆。
文物价值
姬路城堡是17世纪早期日本城堡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例子,整个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展示了幕府时代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这些建筑在保证了防御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是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城堡的白色外墙、建筑物的布局和城堡屋顶的多层设计都显得气势恢弘,雄伟壮观。
姬路城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一座藩国领主卫城,代表着江户时代日本最高造城技术。姬路城的结构严密,固若金汤,它的三重螺旋型战略防御工事包括外部、中部和内部壕沟。防御工事修筑得精巧,从3条同心圆护城河开始,城壕环绕高大曲折的石城郭,城郭之间设置几座大门和瞭望塔。城墙和瞭望塔上有射箭、打枪的小孔;城堡中内庭的道路,千回百转,好似迷魂阵,从顶楼上却可以看得清楚。屋顶上装饰着动物状、巨大而华丽的,突出在屋檐上,作为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楼海拔92米。三座较小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联为一体。起伏蜒绵的山墙与白色的灰泥墙达到一种优美的平衡,给予人们宁静、雅致的感觉。
文物保护
文物级别
1993年(平成5年)12月11日,姬路城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同时,姬路城的许多建筑被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为国宝。
保护措施
姬路城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在2009年(平成21年)10月,姬路市开始了正式命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维修工程,目的在外观的整修与内部耐震结构的加强,大天守阁上将近7万5千枚的瓦块被全部换成新的,墙壁的砂浆也被重新涂刷,被称为“平成大修理”。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历时五年多的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并开始接待游客。
旅游指南
入城门票
成年人1000日元,小学生、中学生300日元,小学以下免费
开城时间
9时~16时(17时闭门),夏季(4月27日~8月31日)9时~17时(18时闭门)
休城日
12月29日至30日
地址
姫路市本町68番地
交通
从JR京都火车站乘新干线约60分钟、从JR新大阪站乘新干线约45分钟、从JR姬路站步行约15分钟,乘巴士在“姬路城大手门前”站下车后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姬路城,无专用停车场。(附近有收费的公营停车场)
参考资料
姬路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11-03
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宣讲家网.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