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芬
杨联芬(1963-),笔名张忆,四川荥经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1989年先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哈佛燕京访问学者,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导论》、《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编《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
个人经历
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
1986—198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9-1991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
1991—199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5.8—2006.8,哈弗燕京访问学者。
1994-2012,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201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女性/性别与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鲁迅研究
女性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研究
科研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古今散文通史》子课题《中国近代散文通史》(2005-2010)
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女性与革命》(2005-2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革命与女权的叙述》(2007-2013)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方性别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2011-2015)
主要著作
主编
《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中国新时期文学精品大系》17卷,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
编选 《孙犁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编选《钱钟书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专著
《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流动的瞬间:晚清与五四文学关系论》,台北秀威资讯公司2006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论文集《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诗与哲的追求——中国现代作家与德国》(合作,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注译《〈老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1992年
发表论文
《常识与洞见》,《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2期
New Ethics and Old Rol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May Fourth New Wome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33,No.1, February 2012
《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南方周末》2012年2月16日
《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9期转载
《\u003c小团圆\u003e:张爱玲的“忏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3期
《孙犁的精神特征》,《文艺报》2011年4月15日
《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谈新近出版的张爱玲自传小说\u003c雷峰塔\u003e\u003c易经\u003e》,《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7期
《“达人”的随笔》,《文艺报》2011年10月19日
《生命本体与汉语新世纪——关于汉语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对话》,《励耘学刊》第13辑,2011年8月
《五四离婚思潮与欧阳予倩\u003c回家以后\u003e“本事”考论》,《新文学史料》2010年1期
The Absence of Gender in May Fourth Narratives of Woman’s Emancipation: A Case Study on Hu Shi’s 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2 No.1, June 2010
《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胡适、鲁迅与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两个维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10期、《新华文摘》2010年11期转载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转载
《性别与认同:从五四新女性谈起》,《身份、叙事与当代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6期
《自然之子——沈从文》,《语文建设》2009年2期
Women and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927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its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Tao Dongfeng, Yang Xiaobin, Rosemary Roberts and Yang Ling,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现代中国》第10辑,2008年1月
《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8期,2007年12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2期转载
《释校粗疏自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晚清女权话语与民族主义》,《励耘学刊》第5辑,2007年11月
《2004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母语还是翻译》,《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
《“走出”之后的“返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五四关于女性“解放”的话语——以《终身大事》和《伤逝》为例,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文学“现代”之起点——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期
《生命的微光,人间的智慧——谈李霁野的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转载。
《回到现场,重构历史》,《读书》2005年第6期
《阅读札记》,《芙蓉》杂志2004年第6期
《破碎的语言,“现代”的焦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期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清末女权:从语言到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u003c孽海花\u003e:新旧文学之间的大桥梁》,《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林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133-150页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10期
《从曾朴到李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6期
《“新”之启蒙与公众舆论——论晚清新小说的价值》,《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二)——晚清新小说批判国民性母题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三)——鲁迅国民性话语的矛盾与超越》,《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的新文学理念》,《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4期,1-28页
《二十世纪文人的边缘化与文学“游戏”说的产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林纾与新文学》,《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
《晚清小说现代性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
《文明的追慕与质疑——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2001年6期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现代以来的女权主义叙事》,《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
《傅斯年的科学主义与现代史学》,《文艺报》1999年7月15日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
《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学术月刊》1998年7期
《小说的抒情化与语言的本体性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4期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艺术批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白夜〉与贾平凹的人生止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1月21日,《文艺报》1996年2月2日转载
《人性的悲悯与文化的反省——评王安忆\u003c我爱比尔\u003e》,《作品与争鸣》1996年10期
《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
液态水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ume 27, Fall 1993,二氧化氮,Bowling Green, USA
《李劼人长篇小说艺术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3期
《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巴金创作中的女性崇拜》(第一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李劼人与法国现实主义》,《学术之声》第4期,1988年
获奖情况
· 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全国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
· 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200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 专著《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 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教学三等奖。
· 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
· 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