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达

哈达

哈达(:ཁ་བཏགས་ ,蒙古语:хадаг ,:དར་ ),雅称“拉泽”(“神衣”之意),在藏语中”哈”指的是嘴,“达”指的是献,一种白色丝质或仿丝制成的条幅布带。是哈达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使用的丝织品,也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物品。

关于哈达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法是起源松赞干布时期;另外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元朝帝师八思巴从汉地带来第一条哈达。它的形状为长方形,多用绫、绸、丝等材料制作,可分为纳库哈达、阿喜哈达、素喜哈达、素达哈达、五彩哈达五种类型,有白、黄、 红、绿、蓝、五彩等多种颜色,期中以白色较为突出,常用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贵宾来临、敬神祭祖等重要场合。它代表着幸福无边和吉祥如意,赠送哈达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礼节,人们互献哈达时会把哈达挂在对方的脖子上。通过献哈达来表示自己的诚心和祝愿,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友好往来。如今,哈达的用途也逐渐起了变化,哈达成了社交礼仪中的互献敬品。

历史渊源

关于哈达的起源,学界说法较多,各执一词,并无定论,而得到认同的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有学者认为哈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侃本在《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中记载,藏族地区没有丝绢,以前就有用野兽和动物皮、羊毛等作为礼品和奖品的习俗。藏王松赞干布颁发的法规第十五条中,有以虎皮赏赐英雄的条文;苯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许布德贞杰时,苯教徒哇托坚(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规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的习俗。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代替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种蚕养桑技术,西藏自治区也有了自己的丝绸,敬献丝绸逐渐代替以往的羊毛织品和野兽毛皮。

第二种是有学者认为哈达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元朝帝师八思巴从汉地带来第一条哈达。公元1253年藏传佛教萨迩派第五祖师八恩巴·洛追坚赞随叔父萨迦班智达武威郡(今甘肃武威)会见孛儿只斤·窝阔台第二子阔端,初识孛儿只斤·忽必烈;1265年返藏,当时他从内地带来大龉质地优良的内库哈达。为了表达他对本民族的忠诚,加深藏汉民族的友谊,为了盛传佛事,对鸟斯藏(前藏后藏)整个寺庙的菩萨、喇嘛、以及地方官员赠献日大昔的哈达,从此整个西藏自治区正式流行使用哈达。由此,学者认为哈达始于元,兴于明, 盛于清。可见,哈达是在元朝时候出现;明末清初,随着藏传佛教的传人献哈达的仪式很快被蒙古族人民普遍接受,从而成为蒙古族崇尚的风俗。

形制

哈达形状为长方形,其质地、规格、颜色各有不同,可按敬献对象和各自的经济条件选择。索达哈达纺得稀疏如网,长三四尺、宽数寸,为三等哈达,多用麻为原料织成,看上去类似加 了增白剂的纱布,长短在一米左右;素喜哈达,质地中等;阿喜哈达,用丝绸做料,质地优良,长五六尺、宽尺许,有吉祥或菱形图案的,为上等哈达;内库哈达,内库哈达一般都比较长,也较宽,质地优良并织有暗花或吉祥字符,最长的有3米以上,甚至有一两丈长的,中间织有隐花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太阳、胜利幢、宝瓶和金鱼八祥瑞图;上下两边为二龙戏珠;左右两边为相互连接、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为特制上品特等哈达 。

种类

纳库哈达

纳库哈达,又称“佐达尼莫德勒”,是古代宫廷内库中长二丈、宽二尺左右的特制的上等品,又可分为“吉祥八瑞、 有寂安乐、 巴(化)日呈祥、 长寿哈达等四种类型。其中“ 化日呈祥”哈达中央织有隐花吉祥结、妙莲、 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幛、宝瓶和金鱼等八祥瑞图,上下两端为二龙戏珠;左右两边为相互连接,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在万字符号“ ”和藏文偈句“ 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愿得三宝赐吉祥”字样;这种哈达的规格为300cm或600cm长,宽66cm左右,一般敬献给活佛和喇嘛等高僧

阿喜哈达

阿喜哈达,也叫“阿由喜”,是蒙古语,意为无量佛,后来“由”字省略简称“阿喜”。这种哈达长100cm-200cm,其面织有八瑞图,边沿织有万里长城图,一般敬献给上辈、先生和父母。

素喜哈达

素喜哈达,又称“外库哈达”,与内库哈达相对。长66cm-99cm,宽40cm,哈达的两端印织有吉祥字样,一般在亲朋好友互赠时用。

素达哈达

素达哈达,长99cm-132cm,宽 24cm左右,质地不太好,纺得稀疏如网,多用于大众场合互相认识、或交际时用。

五彩哈达

五彩哈达是蓝色,红色,绿色,黄色等五种彩色哈达,在社会公共场合少用或较少见到。其含义分别为蓝色表示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红色表示火、绿色表示江河水、黄色表示大地;同时,五彩哈达也表示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表示穿在菩萨身上的服装为五彩,要求敬献哈达的人的属性是什么就给菩萨敬什么色的哈达,以表菩萨保佑,身心健康,万事如意。哈达作为一个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既普遍又庄重、珍贵的文明礼物,其用途 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作为拜访师长、探亲望友、婚姻喜事、喜庆佳节、迎宾接待、平息纠纷等的礼物和交往的纽带。

哈达颜色

哈达的颜色及种类种类繁多,颜色各异,质地、规格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用途,按敬献对象和各自的经济条件而使用不同的哈达。通常我们看到的哈达多是白色的,还有黄、 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甚至还有五彩的。

白色是藏民族崇尚的颜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和繁荣的象征,敬献白色哈达可以看作是藏民族崇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白色哈达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如节庆、婚丧、拜见尊长、觐见佛像、迎送宾客等;黄、红,绿色哈达多用于宗教仪式;蓝色是蒙古哈达,民主改革以前是专门向新上任政府官员和官员中屯功受奖的人敬献的;五彩哈达的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表示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薄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范围

日常生活

从婴儿出生、第一次出门、生日、入学、结业、外出、凹归、定 婚、娶亲、婚礼、丧礼等迎送庆贺,祈求致谢都离不开哈达;当自己的亲朋好友远行探亲、经商、朝拜、学习、出差 等,送别时敬献一条哈达,表示一路平安,万事顺风,心情愉快,表示我们的心就象哈达一样纯洁美丽,感情像哈达一样心心相印,祝愿亲朋好友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会见客人敬献哈达,会客方将哈达裹成一把,突然抛向空中,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情感和崇高敬意;藏族的婚礼颇具民族特色,婚礼的当天先由男女双方的父母对新娘新郎献赠哈达,然后前来贺喜的嘉宾对新娘、新郎及其父母敬献哈达,表示恩爱夫妻、白头到老、祝新婚夫妇纯洁地恩爱,使婚礼显得更热烈、隆重和气派;在丧事中,死者去世当日至四十九天算为七期祭日, 即每隔一周(逢七)作佛事,至次年祭日也就是死者周年祭,对死者超度像,由家属以及子女都要献上哈达,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已故者亲属的安慰等。

宗教礼仪

哈达还常用于迎接高僧大德的时候,向活佛敬献哈达,表达了对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虔诚之心,同时也祈求万事吉祥如意;而活佛接受信徒的哈达时,顺手将哈达回敬于对方的颈上,这意味着让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宗教拜师上敬献哈达,表示敬意,以感谢师长的教诲; 此外,在活佛的坐床典礼、达赖和班禅的受戒典礼等 隆藿的宗教仪式上都会敬献哈达。除了以上的活动,各个藏区在不通的宗教活动中,藏传佛教的信徒对高僧活佛、寺院供像、神山、神水也会敬献哈达。

节日庆典

节日之际,人们会互赠哈达表示共同庆贺佳节,祝愿节日愉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在家中则是在堂屋的柱子上拴一条哈达,增加节日的喜庆;在表彰会、庆功会、香港赛马会等活动中,除物质奖励外,还给立功获奖者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其深情寓于其中;每年藏历1月21日,是藏族们举行春耕仪式的日子,人们会在耕牛或手扶拖拉机上系上哈达,还有的会在一些小物件上系上哈达,如水桶、酥油茶桶等。藏族向这些帮助他们收成的劳动工具献上哈达,来表达感谢之意并寄托对新年收成的期盼。

敬献方式

哈达的礼仪礼节有他的内在关系与外在的美,不论什么时候哈达礼节和敬献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规矩

第一种是向班禅和有名望的喇嘛及贵族献哈达,一般不能超过膝盖以上;第二种是家庭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及资历相同或相 近的,直接献在对方手上;第三种是家庭经济好、社会地位高和资历较深者,向低于自己身份的人献哈达,就献到对方脖子上;第四种是贵族家操办婚事,客人向新郎新娘献哈达,不能献脖子上,而把哈达横放在他们座位前的桌子上。平民百姓结婚,客人直接把哈达献在新娘的脖子上;第五种是群众个人上访、求婚、请喇嘛到家里念经等,拜访者必须带上哈达,把叠好的哈达直接交给对方;第六种是请客人到家来访时,把哈达“仓叠”(即对叠)的叠法,让被请方看哈达来示意。

方式

敬献哈达时,献者必须双手捧上哈达,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当他人为自己敬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 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项上,以示向对方的谢意;按照通常的习俗,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表示深切的敬意、衷心的感激之情, 应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其手上或置于座前的桌上,对方不回赠哈达;向大活佛敬献哈达时, 献者必须虔诚低头、弯腰至九十度,双手捧哈达过自己的头顶,献于活佛座前。一般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领受者上身向前倾,接受回赠的哈达,使对方能用双 手方便地举过头顶挂在脖子上,以表示真诚地感谢。

对长辈或一般活佛敬献哈达与向大活佛献哈达基本相似,不过不用弯腰至九十度;平辈平级间献哈达,表示诚挚的友情,亦只应献于手上,对方接受后应回敬一条哈达,俗称交换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的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项上;对待小辈或下属,可以将哈达搭在颈子 上,接受哈达的人,必须弯身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调解矛盾敬献哈达是表示愧悔、致歉、谅解,如对方接受了哈达,意思是愿意重归于好,化干戈为玉帛,照常往来。

婚礼节庆敬献哈达,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讲究的,从下马、上车,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 “ 切玛”,敬酒,给佛像唱敬酒歌,父母献上哈达,再在柱头上挂哈达;当自己的亲朋好友远行探亲、经商、朝拜、学习、出差等,送别时敬献 一条哈达,表示一路平安,万事顺风,心情愉快,我们的心就象哈达一样纯洁美丽,我们的感情就像哈达一样心心相印,祝愿亲朋好友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会见客人敬献哈达时,会客方将哈达裹成一把,突然抛向空中,以表热烈欢迎前来光临,祝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市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向尊长敬献哈达时,学生将把哈达捧在双手托起,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尊长,然后绕头后挂在自己的颈上,以表敬意,感谢师长的教诲。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挂在屋内较高而洁净的地方象征吉祥,并表示对活佛或师长的敬重、怀念等。

价值寓意

寓意

哈达表示纯净、洁白、诚挚之心;哈达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哈达表示与神灵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社会价值

哈达在藏族的社交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是整个藏区的一种通用礼物,并随着藏传佛教的盛行,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和士族等也很快地吸收了哈达这种礼仪文化。而今天在与藏胞同居一地的汉族土族回族等乡民,在藏胞欢度春节或逢喜庆大事时,也常在馈赠品上附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庆贺,它是祖国各族人民相互敬重、促进团结的美好象征。散居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藏胞,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哈达文化带上,使之成为世人皆知的礼仪文化。藏族的哈达礼仪,既可以作为现代人交际中的行为规范和礼常往来,也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优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哈达礼轻意重,敬献哈达能教育人、礼节人、敬重人、尊重人,不仅给人以教益,而且还能给人以美好的祝愿和心理的享受。 深深地渗入现代礼仪之中的藏族哈达礼仪,既可以作为现代人交际中的行为规范和礼常往来,也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优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因而成为代代相传的藏民族礼节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内涵

哈达是雪域高原的象征,藏族的礼节和民歌中无不赞美自己的雪域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这就以直观的形式发明了哈达,表示雪域山地的造形美和雪域与自然色并存的礼仪手法;哈达是雅鲁藏布江与黄河长江源的象征, 这洁白的哈达用自己乙二醇的乳汁,团结的纽带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用宽广的胸怀孕育了神洲大地上光辉灿烂的文化,古老的藏族人民以哈达来代表江河热情迎接八方来客;哈达还是藏民族纯洁心灵的象征,藏民族在迎宾、接待、相遇、互助、探亲、访友、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敬孝父母、外交洽谈、礼常往 来等活动中,首先要求有一个洁白的心灵来完成任务,要以纯洁的态度来交往,以善良的观念来对待事情,所以藏族以白色为吉祥色,以白色为诚信,以白色为吉祥,以白色为图腾崇拜,以白色为保护神,以白色为心灵美。

参考资料

..2023-12-02

圣洁的哈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2-02

..2023-12-02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