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周刊
《文艺生活周刊》(原《文艺生活周报》,http://zhoukancc)是一本专注于音乐、戏剧、电影、文化读书、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立杂志。《文艺生活周刊》于2010年6月由两个热爱生活、热爱文艺的年轻人创建,第一期发刊于2010年6月11日,并自2011年5月起,由每周发布调整为双周发布。
正文
《文艺生活周刊》(原《文艺生活周报》http://zhoukan.
谁说文艺一定是仰视45度的“小清新”? 谁说生活一定要沉闷单调地循规蹈矩?我们坚信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文艺的——无论你喜欢“当众孤独”的话剧、海纳百川的音乐、凝固细节的电影胶片, 还是仅仅喜欢一杯茶和一本书的惬意温情……或者贪婪点, 所有以上你都喜欢——艺术本就是零界限的——在无界的艺术里,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文艺生活的角落。别被理想的独树一帜延怠了生活的脚步,也别被现实的冷若冰霜消褪去温暖的色彩。乐享文艺, 思享生活——让《文艺生活周刊》打通你文艺与生活的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
每月1、15日。
发布方式
在线阅读、PDF文件下载、IPAD \u0026 IPhone免费订阅。
创始人
杂志创立人米拉拉,《文艺生活周刊》主编,80后天蝎女,管理学出身,理科白痴,从小习琴棋书画却无一精通,但与文艺结下深厚感情,大学期间玩过乐队,做过主唱,拍过电影,泡过剧场,心存“导演”之梦,大学毕业后却是典型外企“杜拉拉”,混在IT、音乐行业6年,之后稀里糊涂混入媒体圈,不知深浅的做起了杂志,现居北京。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milalanaomi
袁野,《文艺生活周刊》美术总监,70后白牛男,资深设计师,卖过盒饭开过面馆,搞过书店折腾过文化公
司,好小酒,擅烹,偶尔吟诗作对儿,爱狗爱文字爱电影爱音乐爱这世间……现居成都市。
微博:http://weibo.com/yelle
成长脚印
2010年6月11日 由米拉拉(负责编辑)和野猪的野(负责设计)共同创办《文艺生活周报》第1期出刊。
2010年7月12日 《文艺生活周报》豆瓣小组建立。
2010年7月13日 本报第1个志愿者腾空出世——空心乱晃(高晓倩)
2010年7月28日 本报与中国最大的非盈利国际艺术机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达成合作关系。自此,本报陆续与众多主办方达成良性合作。
2010年7月26日 正式发布“志愿者招募”活动,响应人数众多。
2010年7月30日 第7期出刊,新增“活动回顾/评论”和“活动优惠”版块。
2010年8月6日 编辑团队正式成立。“精品文艺指南版块”开始结合“编辑推荐语”一起编辑成稿。
2010年8月13日 豆瓣小组人数突破1000
2010年8月27日 发起“高校宣传委员”招募活动,为本报在高校的宣传推广奠定基础。
2010年9月9日 第2季“志愿者招募”活动展开,增加评论员、记者的招募。
2010年9月15日 《文艺生活周报》官网上线(http://zhoubao.cc)成为杂志独立发布的平台。(网络主管:屈锋,现居成都市)
2010年9月16日 第14期出刊,新增“专访”版,首期专访胡军,主题“胡军:十年•一戏《原野》”(记者:倪敏)
2010年10月7日 第17期出刊,杂志首次大幅度改版,力争更为专业、方便阅读、突出特色。
2010年10月17日 本报发起的“艺述剧社”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立,并举办《恋爱的犀牛》剧本朗读会。同时间,豆瓣小组人数突破2000。
2010年11月12日 《文艺生活周报》豆瓣小站上线
2010年12月10日 《文艺生活周报》及艺述剧社登上《艺术与设计》杂志 2010年12月 第十二期 第一卷第132期 总第205期(文/阿笨)
2010年12月16日 《文艺生活周报》有幸首次邀请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DJ有待开辟音乐专栏〈有待音乐私房菜〉
2010年12月17日 本报发起的“艺家舞社”在理工科技大厦排练厅成立。
2011年1月9日 本报2011新年联欢会在麻雀瓦舍举行,整台晚会长达5个小时,包括艺述剧社的首次汇演《一触钟情》,100多名观众到场,晚会圆满成功!
2011年2月10日 第33期,著名音乐人樊冲在本报开辟专栏,主要分享音乐在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内的创作。
2011年3月10日 本报独立策划的新版块【书氧空间】上线,其中设有5个主题栏目,围绕“读书”话题与"爱书之人"做全面的沟通交流,并邀请到各路专栏作
家,独立书店负责人,各文艺领域的“好读”之人等为该版块献笔。
2011年4月15日 北京氧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同时《文艺生活周报》正式更名为《文艺生活周刊》,并取得法律保护。
2011年5月5日 本刊全新改版:由“每周发布的周报”改为“双周发布的周刊”,以淡化报道和资讯的性质,增加阅读的深度和提升内容的价值。
同时重新划分结构,并设置“N频道”等独立栏目。在内容上,每期对谈音乐人、戏剧、文艺事件等,并增设更多主题专栏。
2011年5月5日 本刊邀请到著名古典音乐传播者、国家大剧院特聘讲师、前《留声机》杂志中文版副主编高屹开辟古典音乐和原声音乐专栏。同期邀请到前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林荫宇教授,以及当今活跃的戏剧导演新势力开辟戏剧专栏。
2011年5月20日 本刊IPAD和IPhone版同步上线,支持免费订阅!
2011年5月25日 本刊主编米拉拉和执行主编郑超麟接受搜狐口述传媒的专访。
2011年6月1日 本刊与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合作,开辟环球古典专栏,推介和分享全世界最优秀的古典音乐人、唱片及音乐会。
(在路上...)
工作团队
《文艺生活周刊》在北京拥有一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核心成员30多名),由热爱生活、以发现和推广“生活中的文艺”为己任的70’ 80’组成。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文艺或媒体从业者,也包括非传媒行业的普通白领……这也是《文艺生活周刊》作为一本独立杂志最独到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目前,《文艺生活周刊》可能实力不够雄厚,专业不够扎实,但在这个浮躁和物欲的世界,这个不顾一切付出、饱含激情、团结友爱、勇于尝试的团队,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随着《文艺生活周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也加入《文艺生活周刊》的团队中,我们深深的感谢每一个在《文艺生活周刊》的成长中给予各种支持的朋友!
口号
乐享文艺,思享生活。
宗旨
零软文!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文艺现象、分享真实文艺体验!
推介精品高质量文艺活动
提升大众的文艺鉴赏力
使“参与文艺,享受文艺”成为一种普世的生活方式
受众
成熟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热爱生活的青年人和对文艺抱有好感的中年人。
特色栏目介绍
音乐人、电影人、作家、戏剧、戏剧人、当代艺术家专访
音乐、戏剧、作家、跨界人物专栏
乐评、戏评、影评、书评
音乐LIVE、讲座、独立电影交流会等文艺现场精彩回顾
文艺大事件、热门文艺领地、文艺现象深度报道
精品好书推荐、原版书双语呈现;优秀作家、独立书店深度探索
最好的音乐现场、戏剧、讲座、展览以及独立电影放映等预告、精度介绍
媒体报道
一年前, 米拉拉误打误撞办起了这份文艺生活杂志,一年后,她的团队拥有超过30名核心成员和超过100人的志愿者。一年前她的工作和文艺并无多少关联,一年后,她和团队所创立的“艺述剧社”目标话剧舞台。
她对杂志行业并不熟悉,却一直在坚持在学习;她对物质的要求并不很高,她的梦想朴实却又坚定。从杂志愈见成熟到“艺述剧社”的诞生成长,她一直在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说她进入文艺圈子里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理想主义的圈里人,而这种理想主义能净化这个世界上很浮躁、很物质化的东西。
从以提供资讯推介为主的周报慢慢进化为以原创评论,行业意见领袖的专栏和专访为主的周刊,《文艺生活周刊》经历了怎样的转型,而这本杂志的未来又在何方?
站在立夏的苹果社区口,看不远处CNR飞啸而过,迷幻异常。木马剧场正紧张的筹划着新剧的舞台,喝着不加冰块的干姜水,我听着米拉拉说着她和《文艺生活周刊》的故事。
IP: 能谈谈你创办《文艺生活周刊》的初衷是什么?
米拉拉: 我并不是为了办杂志而办杂志。一年多前我从日本艾回唱片人力资源岗位离职后,准备帮朋友做点事情,朋友(袁野)当时在做一个文化公司(斑马森林),公司项目其中之一就是能提供在网站上定制书籍和日志的服务。我当时生活比较单调,就是典型的两点一线。有一次和朋友去尤伦斯听一个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的讲座,觉得非常好,之后就开始慢慢关注文艺类的讯息,然后每星期我从网上收集这些活动的资讯,再经过筛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发给大家。之后朋友就建议我在他的网站上以杂志的形式发布,当然后来我们官网成立后,有了独立发布平台。《文艺生活周刊》最早期的雏形只是资讯的筛选,而现在我们把资讯的内容淡化了,主要是以原创评论,行业内意见领袖的专栏和专访为主。现在的杂志每期会有3-4个专访,有关音乐,戏剧和当代艺术等。也会强调现场回放,比如最近音乐节现场的这期(第45期),其现场的概念,就是希望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IP:据我所知《文艺生活周刊》改版(总第45期)了,请问为什么你们不再继续做资讯类的杂志?
米拉拉:资讯类的杂志价值毕竟不大,现在网络十分发达,大家上网就能搜到很多资讯。目前的问题是筛选资讯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还有引导的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怎样挑选有价值好玩有趣的活动。我们是一群对文艺相当敏感的人,有自己的品味和强烈的直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什么样的现场值得去玩,什么样的电影值得去电影院看。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话剧,在他第与话剧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就受了市场上所谓的虚假宣传影响看了一部很烂的话剧,或许他以后就再对话剧没兴趣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推介有质量的、精品的、不掺杂水分的东西给大家。所以我们正努力打造我们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或许将来我们还会办一些年度排行榜之类的活动(笑)。同时我们会努力将真实的文艺体验分享给读者。
IP:我很好奇从你最初创办这个杂志,到现在有超过100位的志愿者,你是怎样运作的?
米拉拉:《文艺生活周刊》会给大家很大的自由度,让大家去发挥,写他们想写的东西,我倒觉得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更打动人。我不是专业做杂志、做媒体的,一切都在学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打破了一个框框,这样我发现反而能走的比较顺利。我觉的,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少,反而会更加勇敢。所谓“无知者无畏”吧!我的资源建立很多都是从采访时开始的,虽然有些采访对象一开始不原意接受采访,但是一旦聊起来之后觉的我们非常认真和真诚,逐渐就成为了朋友,于是路子便一点点打开了。其实,我也一直希望我的志愿者们在参与创作的同时能够从杂志这个平台中吸取养分。我和志愿者感情很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我很感谢他们。
IP:在我看来运用这么多数量的志愿者模式是少见的,你是怎样管理的?
木拉拉:《文艺生活周刊》有三十多位核心成员,然后他们再分别负责他们团队的成员。本身杂志并不是台子越大越好,我主要管理这三十多位骨干人员。
IP:《文艺生活周刊》目前是否已经开始盈利?
米拉拉:杂志马上就要走商业化,但商业化的前提是不影响做这份杂志的初衷,还有它本身内容的纯粹性,这个是我一定要保证的。
IP:这份杂志办到现在,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没有遇到拿不到稿子的问题?
米拉拉: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很幸运。这本杂志走到现在并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坚持和志愿者的帮助,我觉得重在沟通和交流,你知道别人想从这份经历中得到什么,而我能提供给他们什么。我觉得永远要有颗感恩的心。做杂志从一开始就不能把它当成一种交换,因该把它看作一种合作。我会去挖掘、鼓励和肯定优秀的撰稿人,给他们开专栏,或给与他们更多的自由度。对于拿不到稿子这件事,我觉得无论一个杂志有多成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文艺生活周刊》还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影响到整本杂志。而杂志走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更多的去积累稿件,稿子永远不怕多。
IP:你们的杂志在改版前是周刊,这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和一定数量的稿件的同时还能按时出版,这对于一份独立杂志来说是很了不起的。
米拉拉:在之前,杂志每期只有一个专访,一个有待老师的专栏,若干评论。有待老师基本没有给其他杂志做过专栏,因为他比较认同我“独立杂志”的理念,也一直都在鼓励我,每期都会按时地发稿。专访的话,我会提前两三周完成,所以基本来说能达到预期。而专访有时候多的排不下,从而现在增加到每个月大概有7-8个专访在做。而杂志的评论部分,则是分配给一个核心成员,一个月保证足够的稿件。同时,专栏的主笔都很自觉地交稿。退一步说,我可以去网上搜优秀的影评,书评等,再和作者联系和沟通。
IP:请问你们的团队是怎样一个团体,是以学生为主还是文艺圈里上班族居多?
米拉拉:各占一半吧。在我核心的团队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有工作的人,年龄在22,23岁,比较年轻。他们当中学新闻和中文的学生居多,也有毕业后不是这个圈子的,他们抱着记者梦,很享受写稿子的过程。同时,我很开心的是,能够帮有些人发现他们做记者做编辑的潜力。
IP:谈谈你们的“艺述剧社”吧,从独立杂志里延伸出来的剧社并不多见。
米拉拉:我们杂志想在以后做很多的活动,比如“读书会”,“独立电影会”等等。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舞社,后来因为舞社受众面比较小便解散了。做剧社的目的是想打开周刊的知名度,同时由于我和团队核心的兴趣所在,因而周刊的重点是在音乐、话剧部分。杂志话剧版的编辑一直以来都有成立这样一个剧社的想法,我们就在豆瓣同城发招募,开始就这杂志的小名气来做杂志,而慢慢互相依托。剧社平时活动主要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排练,什么是念台词,什么是形体。剧社里有很多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在参与,也有很多喜欢话剧的人。剧社在去年联欢会上获得了好评,也打算做一个戏在“非非戏剧节”或戏剧季上去演出。
IP: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强人为了梦想而努力着,常常付出大大多于回报。
米拉拉:自从我接触这个圈子之后,最大的收获是我发现做文化艺术类圈的人很多是理想主义的,而这种理想主义能净化这个世界上很浮躁、很物质化的气场,我认为这种环境需要这些理想主义的人来净化。我不会强调这些为了梦想在执着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长大,面对现实。人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这样才能根正,走得越来越广。我觉得我身边的志愿者和团队们,只要真正去做过,被洗礼过,那他们在将来做事情时的眼界和心态都会很好。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能做到不用去计较付出与回报的人,会在未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将心比心吧。
IP:能谈谈你在做这份杂志之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米拉拉: 虽然会特别的累,但我感觉很幸福。每到出刊的时候, 我基本上都会熬通宵。一般白天11天起床,不出门的话会一直工作到晚上,忙起来顾不了吃饭,喝水甚至上厕所。我偶尔会给自己放松,和大家一起去参加一些活动,那个时候觉得在这个圈子用更直接的方式去接触到幕后的人员,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很多东西。我本人对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我觉得活得挺开心的。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杂志良性的运转起来。
IP:你最早是如何知道独立杂志这个概念的?
米拉拉:我做事情不会围绕一个概念去做。我最初完全不知道媒体是干什么的,我在做杂志之前,我很少看杂志。我对杂志行业里所谓的术语都不太清楚,独立,也是人为做出来的概念。我在慢慢地做,完全凭着感觉和直觉去做,因为没有任何的限制,玩着杂志就做出来了。到后来觉得办杂志需要理论上的东西来支撑,我就在今年春节开始读一些书,我发现其实我走得这条路也许是正确的,我玩出来的东西可能比我看书看出来的东西更有意思。
知道“独立杂志”是去年11月份和有待老师做访谈的时候,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他说他是第一个中国独立电台主持人,我问他什么是独立,他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电台,没有电台会告诉我在内容里需要怎样做,你的杂志也是独立杂志,一切独立的东西坚持下去都会有出路,他一直都在给我鼓励。
IP:有些出乎我的想象,毕竟很多人都是先对独立杂志感兴趣以后才开始创立自己的杂志。
米拉拉: 我凭直觉做了这份杂志, 到后来太多的志愿者给予我希望,我到了这个阶段,说实话是为了他们而做,我很难放下。我后来开始找工作,可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朋友说是因为我从心里就放不下这份杂志。每当我有想法找工作的时候,就有人出来跟我说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很多事情在感动我,否则我以后会后悔的。说独立杂志到底有多大的魅力,我现在也看不出来,但我很享受其中的东西。
IP: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创立自己的独立杂志,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放弃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米拉拉:我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从一开始做这件事就要知道你是对读者,对帮助你的人是负有责任的。我不到最后一步是不会放弃的,如果说我没有什么理由就半途而废了,这会对我的志愿者们很打击,他们可以以后永远不会再做这件事情了,永远不会去无私的帮一个人。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应该让大家看到整个的过程,就算到最后我失败了,但大家应该都理解,我们都努力过,就不后悔了。
IP:很多年轻人对于办好独立杂志这件事有些迷茫,怎么走商业模式,怎么去经营。
米拉拉:这种情况就像在不合适的时间遇到不合适的人。我觉得办独立杂志还是得当你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时候再考虑,办杂志的确很烧钱。此外,办杂志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不可估量的。我觉得做一件事要对的起自己,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赚钱。如果一开始就考虑盈利,那你从一开始就会痛苦,路往下会越走越窄。我从一开始做杂志就处于很无知的状态,没有听别人的话,做着玩,到后来发现原来还是有路的,因为我已经打开了资源,加上身边很多圈子里有经验的朋友在出谋划策,在很多方面在帮助我。
IP: 说说《文艺生活周刊》的读者群吧。
米拉拉:有三部分。一部分就是文艺青年,无论他是20岁28岁,还是40岁48岁,只要有这个情怀都可以去看。
第二种是他有文艺情怀,但是工作是文艺一点也不沾边的,除了下班和朋友去吃饭,看电影,逛街,泡夜店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我希望帮大家找到一个出口,告诉大家,北京有着全中国最好的讲座最热的戏剧最酷的独立电影和最大牌的艺人来这里做现场,你可以感受另外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包容,不会嫌你贫穷,不会有那么多门槛,很多活动甚至是免费的!还有一类是对文艺怀有好感的一类人,他们可能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商务人士。所以我认为我的读者群是年轻人,是对艺术有判断力的,有些内涵,具有思考力的年轻人;以及对文艺怀有好感的中年人。
IP:现在《文艺生活周刊》除了在网络、豆瓣上推广,还有哪些宣传方式?
米拉拉:我们有很多推广模式,除了网络,围脖,豆瓣等线上推广外,我们还在IPAD和ipone里做免费订阅,另外很多线下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宣传渠道。比如这次我们和KAMA爱音乐节合作,帮他们做戏剧和电影元素的策划,我们在音乐节上也会有很大的曝光率。
后记:《文艺生活周刊》把生活中的艺术带给了年轻人,也同样鼓舞着更多的年轻人去寻找艺术中的生活。而在我看来,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去细心的感知它,你永远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艺述剧社
由《文艺生活周刊》发起,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立的“艺述剧社”致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非职剧社,打造自己的戏剧作品。参与者可以是戏剧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也可以是非职戏剧爱好者。剧社定期举办线下活动,包括剧本朗读、戏剧交流会、台词和形体训练、练习剧排演等,优秀者可成为剧社正式成员,参与戏剧创作和排演。
志愿者招募
招募人员(全国范围):
A 文艺活动现场记者、评论员:
1 音乐现场(LIVE、音乐节、演唱会等)
2 文化艺术类讲座/沙龙(读书会、文艺名人对谈等)
3 电影放映+座谈会(电影放片会、首映礼、主创人员到场交流等)
4 大型展览现场(一般是群展、大型展览现场、中国艺术节等)
5 影评人员,擅于写独立电影、实验电影、文艺电影、经典电影、纪录片等评论
6 戏评人员,包括写戏剧、歌剧、舞剧、昆曲等类型的戏剧评论
B 爱书人(爱逛书店、爱读书、爱写书评、专栏作家等)
C 电影或相关专业学生、从业者
D 美编 (熟练使用INDESIGN设计软件)
E 编辑、校对、审读人员
F 宣传部
擅长宣传推广、文案策划及活动执行等工作
对传媒、文艺领域具有高度的热情、人正心善。
具备一定的文字、文案能力
对文化艺术领域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关注其行业动态。
文化产业管理、新闻、传播、传媒等相关专业在校生或从业人员优先。
报名请加志愿者群QQ:62428834,与"路痴"联系。
(验证请写:第4季志愿者)
《文艺生活周刊》全体 期待您的加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