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思·内斯比特
伊迪丝·内斯比特(Edith Nesbit,1858—1924)是英国女作家。她生在伦敦,父亲是农业化学家,开办了一所农业学院。伊迪丝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大姐有病,在多雾的伦敦居住不合适,她九岁时,母亲带全家去了法国和德国。伊迪斯十三岁才回国。她先后在法、德和伦敦接受教育。
简介
伊迪丝·内斯比特(1858~1924):著名英国女作家,生于伦敦,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国际声誉,部分作品已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伊迪丝一生经济拮据。她21岁结婚,后来丈夫做生意破产,又长期生病,她便一直靠卖文为生。1915年,由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女王陛下政府发给她养老金。
作品体裁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描述关于巴斯塔布尔一家的《寻宝六人组合》、《闯祸的快乐少年》、《想做好孩子》和《铁路边的孩子们》,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非现实的童话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魔堡》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像丰富,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作品特点
和许多想像力超拔并醉心于天马行空的情节虚拟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内斯比特是个非常注重童年记忆和内心体验的写作者。她的写作是呼应现实的,同时又是面向内心的。这就决定了她的家庭成长小说既拥有异常深厚的生活基础,同时艺术风格又是极其个性化的。小说中,其情感和细节的饱满、丰富常常让阅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中的孩子和内斯比特的童年等量齐观,并深深浸染,深深打动。这样的情感力量和阅读效应,是我们在面对那些纯粹虚拟的故事时绝难体会到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童年记忆?或者说,童年记忆对儿童文学作家究竟意味着什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曾说,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永远潜藏着一个长不大的儿童。的确,童年记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故乡,更是儿童文学作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正是借助于记忆的召唤,儿童文学作家们才剥离理性和世俗的包裹,一次次返归童年,返归内心深处那个永远的儿童,以爱心拥抱生命的稚拙和纯粹,让智慧在情感和记忆中穿梭,在故事和细节里流连,最终顺流而下,抵达童年生命的内核。
在这一点上,内斯比特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相比较世界范围内同时代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家,内斯比特记忆里的这个儿童可能更加清晰而持久。以至于,她只能选择不断为童年写作来释放对童年生命那种洞察幽微的理解和记忆。
个人经历
读过内斯比特传记的人都知道,她的童年是布满了伤痛和无奈的。困顿不堪的家庭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如同两个面色阴郁的幽灵,始终尾随着她的成长,也涂抹出她人生的灰暗基调。她原本有着令人艳羡的家庭出身。父亲是农业化学家,在伦敦还开办了一所私人的农业学院。内斯比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幼年的她是父母和姊妹中最宠爱的。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内斯比特三岁时,灾难降临了。随着父亲的病逝,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快陷入了困顿。为了照顾多病的大姐,全家先后迁往法国和德国。直到埃丹·内斯比特13岁时回来。这期间,内斯比特的教育也是断断续续的。
成人之后,她的生活道路也是充满了坎坷。21岁时,她和一个银行职员结婚。不久,丈夫就破了产。为了养活贫病不起的丈夫,她代人绘制卡片,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十多年。到内斯比特40岁之后,丈夫先是双目失明,不久就撒手人寰。内斯比特为了维持家庭,更是拼命写稿,常常写到筋疲力尽。1915年,因为文学上的成就,女王陛下政府总算奖给了她一点菲薄的养老金,使这个贫困一生的儿童文学作家终于有了一点生活的保障……
可以说,现实中屡屡发生的家庭变故和精神创伤深深影响着内斯比特的儿童文学创作。内斯比特用一个个趣味洋溢的故事抚慰着现实中遭遇不幸的孩子,同时也弥补着自己童年的遗憾和缺失。这一点,我们在她的小说中,时时可以看到。在她的笔下,外在的环境变迁、家庭不幸常常伴随着成长,考验着童心的内在质地,但最终,借助于爱心和理解,孩子们在与困难和命运的游戏和较量中,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胜利。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内斯比特笔下是非常典型的。
作品介绍
巴斯塔布尔家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不走运的事情接二连三。妈妈去世后,爸爸大病了一场。爸爸生病期间,他的生意合伙人卷走了财产……到最后,爸爸因为付不起学费,多拉、奥斯瓦德、诺埃尔、艾丽丝等六个孩子不得不辍学在家。
为了挽救破落的家庭,奥斯瓦德提议大家一起去寻宝。他的建议得到了其他五个兄弟姐妹的一致赞成。他们先是在家里的地窖里掘宝,一无所获之后又转而去当侦探,去卖诗歌,去编报纸、投资酿酒……在经历了种种失败之后,他们却意外地从贫穷的印度人那里得到了财宝……
故事中,开篇就是妈妈去世,爸爸生意破产的家庭窘境。可是这样的处境里,我们看不到眼泪和悲伤,看不到无奈和忧愁,看不到怨艾和颓唐,看到的则是孩子们跳跃着的身影和智慧,看到了孩子们的忍耐和坚强,以及他们责任感和爱心交织的情感与心灵的真诚迸发。
通观全篇,孩子们的寻宝行动是五花八门的。其中既屡屡出现“勇捉强盗,却又被强盗所吸引”“自行研制感冒药水”等让人忍俊不禁的趣味场面,也不乏“夜半窥视隔壁邻居”和“密谋欺骗老绅士”这样“不道德”的做法。但是,即是这样,你也绝对不能够把他们的这种寻宝的行动简单地看成是闹剧,更不能将他们的异想天开定义为荒唐。因为对孩子们的行为,你不能够简单地采取成人世界通行的“道德主义”的评判方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视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灵和愿望,从而认可他们“好心办坏事”的生命形态。比如,小说中,孩子们寻宝的目的不止于体味游戏的快乐,更在于“让穷下来的家重新富起来”。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闪烁着童心的智慧和真诚,这才是远比行动本身更为值得珍视的精神瑰宝。
内斯比特是个理想化的作家。小说中,她总是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描写孩子们的每一次寻宝,每一次玩闹,每一次闯祸。孩子们言行中渗透出的自信、乐观、率真、聪慧无一不显示了作家对童年生命情态的准确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来源或许是内斯比特童年记忆和童年生活的再现,但是内在蕴涵上,更多的却是作家情感与心灵的发现,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爱心、智慧传达出的更悠远、更深的心灵回味和精神缅想。
这样的审美倾向也凝聚在系列中诸多闪烁着人性光彩的成年人身上。故事中,他们对孩子们的行为简直是感同身受、心领神会。最典型的就是“爸爸”的老同学“福特福克斯”。当他被孩子们误作强盗当场“拿下”后,竟然那么神情自若、天衣无缝地配合“表演”下去,这就让一场惊心动魄的“勇斗歹徒”的行动瞬间转化成为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
他们都是深谙童心奥秘,葆有赤子之心的大人。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他们不是怒发冲冠、呵斥谩骂,而是和颜悦色,轻言慢语,在呵护孩子自尊和真诚的同时,适时地给予他们提醒和引领。应该说,在这些极其“哥们”的成人形象身上其实寄寓着作家对童年生命的深情和期望。这是一份理想主义的情怀,从中也透示出内斯比特极其本色、本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相比起上面这些光彩斐然的邻居和朋友形象,内斯比特笔下的爸爸妈妈更是让人感慨良多,钦敬不已。
在《铁路边的孩子们》当中,不幸以另一种方式不期而来。一场飞来横祸将爸爸带走,从此杳无音信。遭此大难,全家只好退掉城里的房子,迁往偏僻的乡下。可就是这等惨淡的局面,在妈妈口里,却变成了“宝贝们,我们将离开这座房子,住到乡下去。一座可爱的白色小房子。我知道你们会喜欢它的”。“我们要去玩一下做穷人的游戏,我的小妞儿”。何等沉重的现实,却又是何等轻松的口吻!一种爱心包容下的举重若轻的智慧,一种含泪的微笑。
正因为爸爸妈妈们的坚强、乐观、善良、正直,所以,家庭尽管表面上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但是从来不缺少笑声和爱意,不缺少正义和良知。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父爱和母爱的照耀,所以孩子们才会做出那么多充满勇气和智慧的行动。
可以知道,写作对内斯比特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她的天才的表达能力和对童年生命的深刻洞察促成了她笔下这些汩汩滔滔、绵延不息的故事,另一方面,写作也是她藉于谋生,藉于供养她贫病交加的丈夫的惟一方式。为此,命运多的女作家选择了一种更为便捷的叙述——系列情节,反复故事。这样的叙述和故事在作家的文学地图上是可以预先设定的。一个个平行的情节如同一串五光十色的宝石,被作家用细密的叙述串缀成一件灿烂夺目的珠链。
而对阅读来说,萦回跌宕的情节和张弛有度的节奏引领着心灵体验的一叶扁舟,在文字和情感的高峰、低谷中徜徉迂回,深深沉浸,悠悠回味。这是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
人物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斯比特是个聪明的善于讨巧的作家。
当然,内斯比特更是一个站在此岸世界,眺望彼岸世界的真实、务实的作家。在一系列家庭生活小说中,内斯比特固然写出了心目中的理想的孩子和大人,但是,她的故事却始终没有偏离现实中和记忆里的童年轨道。在她的笔下,孩子们的每一次行动无论怎样充满奇思妙想,怎样令人拍案称奇,都没有超出他们思维和认知的可能范畴。这是内斯比特现实的地方,也让她的故事在趣味的航道上一次次逼近真实。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内斯比特写的不仅是她的记忆,她的理想,更是她心底里那个永远长不大的自己。而这,恰恰是内斯比特笔下那些“陈年旧事”之所以光彩斐然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学成就
1915年,由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女王陛下政府发给她养老金。
伊迪丝出版过包括各种文体在内的一百来部书,终于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大获成功、名声远播,欧亚诸国纷纷译介她的代表作。伊迪丝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于1890年,是本儿童诗集,叫《两季的歌》。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描述关于巴斯塔布儿一家的《探宝的孩子们》(1899)和《铁路边的孩子》(1906),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童话,神奇故事,这类作品更为著名,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1902)、《沙妖》(1903)、《不死鸟(凤凰)和飞毯》(1904)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1906)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象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英国大作家、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隐身人》和《未来世界》的作者H.G.赫伯特·威尔斯的赏识,他起初还以为她是位男作家,因为她用了伊·内斯比特的笔名,不知道她叫伊迪丝·内斯比特。她听后大为得意,因为她小时候长得又高又大,像个男孩,而且淘气捣蛋。
伊迪丝一直对她写给大人看的文学作品充满自信,特别是诗歌,万万没有想到,使她获得国际声誉的却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们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