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裂盾目

裂盾目

裂盾目(Schizomida),又称为跳蛛科或短尾鞭蝎,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的一目,裂盾目动物有1科3属170种,中国常见种类有分布于台湾的索氏裂盾蝎等。裂盾目与疣戮目构成尾臀类,进一步与钝臀目构成触足类。该目的研究尚不广泛,已知全球有300多种裂盾目动物,大部分属于Hubbardiidae科。据分子钟测定,裂盾目和疣戮目可能起源于古生代晚期的潘吉亚热带地区,裂盾目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多样化。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来自缅甸琥珀的中白垩世Mesozomus。裂盾目被认为是急需专家研究的生物群体之一。

形态特征

裂盾目动物体长不足1厘米,体柔软。最显著的特征是前体分成三部分:前面的一大区由一块大的前盾板覆盖,小的中区(第3步足)有一对小的中盾板,稍大的后区(第4步足 )有一对较大的后盾板覆盖。腹部由12节组成。第1节缩小而形成腹柄;第2~9节宽,各有背板和腹板,并有侧膜相连,第10~12节细,组成后腹部,其背板和腹板愈合;后面有由1~4节组成的短鞭,鞭的形状,雌、雄不同。无眼。肢分2节,钳状。触肢步足状,分6节。第1步足为触角状器官,非步行用。基节特别长,无膝节,跗节分成8节,无爪。第2~4对步足各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3爪。

分布范围

裂盾目动物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生活习性

多为陆生,生活在石块下、倒木下或落叶层中,为隐居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目

须脚目

须脚目动物体小型,不超过3毫米。前体的背甲分成3部分:最前一片大叫前背甲,卵圆形,覆盖从螯肢到第2对足的4个体节;后面两个自由体节分别着生第3、4对足,在第1个自由体节的两侧各有一块小的中背甲,在第2自由体节的背方有一大块较大的后背甲。腹部的最末3节变细,后面有一根细长而分节的鞭。无眼。螯肢与盲蛛的类似,分3节,钳状。触肢步足状,且与步行足功能一致。第1步足有分4节的基跗节和分3节的跗节,上有长感觉毛,行走时举在体前方,非步行用,是为感觉步足。后3对步足的跗节上各有2爪。已知1科4属约50种,我国没有分布。

有鞭目

i通称有鞭目。体躯分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有背甲覆盖,背甲上有8~12个眼,在近前端的中部为2个中眼;两侧各由3~4个眼组成。后体(腹部)原由12节组成。第1节形成腹柄;第2~9节宽而分明,有背板、腹板和侧膜;第10~12节非常小,其各节的背板和腹板愈合;第12腹节之后为尾鞭。在后体的后半部有1对肛门腺,开口于肛门的两旁,分泌液能灼伤人的皮肤。夜间出来活动,少数生活在沙漠中,大多数喜欢潮湿的生境。以昆虫为食。卵生。全球约85种,分布于美洲𩽾𩾌亚洲的温、热带。中国已知6种1亚种

无鞭目

通称无鞭目。螯肢2节,其形状和功能很像蜘蛛目的螯肢,但内部无毒腺。触肢分7节,腿节及以下数节的内缘有尖锐突起,用以捕食;第1对足细长,末端有2爪,有的有爪垫,胫节和跗节分成许多小节,有感觉功能,通常一根伸向前方,另一根伸向体的某一侧进行探索,探定昆虫的位置后,触肢迅速捕获猎物,使之不能动弹,螯肢撕裂猎物,吸食液汁。书肺2对,位于第2、3腹节的腹侧。昼伏夜出。一般喜潮湿的环境。交偶时,雄体颤动触角状足,并向雌体摇动身体,产出精荚,用触肢和第1足引导雌体到精荚上取精液。产卵6~60粒,将要产卵时,生殖腺分泌纸状膜,把卵携带在雌腹的下面,直到孵出并蜕第1次皮。幼体爬上母腹直到蜕第2次皮,然后从腹部后端爬离母体。约60种,中国尚无记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